-
1 # 李志勇LZY
-
2 # 惪州元良1978
《明史》上講,張三丰,原名叫做張全一,也叫張君寶,張三丰是他的號。張三丰得到之後就開始遊歷,他在寶雞境內看到了連成一片的三座山峰,就給自己起名三峰,後來慢慢變成了三豐。
關於他的籍貫,《明史》記載他是遼東人,也有其他地方記載他是陝西人或者山西人。在其他記載中,他的名字也有很多。所以說張三丰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史書上還說他長得又高又大,大耳朵圓眼睛,鬍子濃密,穿衣打扮非常邋遢,因此還有個外號叫做張邋遢。
張三丰著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先後被清代汪錫齡和李涵虛編輯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丰的傑作當稱二十四首《無根樹》丹詞。
張三丰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丰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
3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張三丰(1247或1264—1458),武當派祖師,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於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此為一說,另一說法為君寶)別號葆和容忍,漢族,遼東人。元末明初儒者、武當山道士。善書畫,工詩詞。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衝,一名元實,三豐其號,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出生於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卒年不詳。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丰是丹道-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
生平經歷
出身
張三丰先生曾作一首《上天梯》詞,是祖師苦求金丹大道,-有成的過程自述。可作為張三丰生平和出身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編者此處引取詞句加以解釋,來講述其三豐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經歷。
詞曰:“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斤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大元飄遠客”一句,據史書記載,張三丰先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這句“大元飄遠客”與“漢終唐國飄蓬客。”(呂洞賓《敲爻歌》),兩位祖師都稱自己是“客”,這跟現代通俗的客的含義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稱作“客”,是出家無家,拋棄世俗的一種謙稱。“大元飄遠客”有版本也寫做“大元飄蓬客”,將“遠”字改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為蓬萊仙客的意思。而史實證明,張三丰先生主要是活動於明朝,若改為“蓬”字,則應該是“大明”飄蓬客,比較妥當些。所以,《上天梯》這句“大元飄遠客”,比較符合祖師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歲入終南山出家的這個時間跨越的。“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張三丰先生的自畫像。史載張三丰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異,龜形鶴背,大耳圓睛”。 拂拂,鬍鬚茂盛樣。說明祖師是一個兩腮長有濃密而茂盛,如戟般堅硬鬍鬚的美髯公,頗有一派仙風道骨風範。
“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一句,記錄了張三丰先生,曾經還是一個候補-,他之所以放棄這個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雲遊四海,目的是為了尋找真師,以獲得金丹大道的真傳。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一句,陳述了祖師中年喪考妣,為了苦尋丹秘,違背祖訓未丁憂,就離開了家鄉。
“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一句,陳述了祖師是中年出家修行的。為了減輕出家給妻兒帶來的痛苦,他天矇矇亮就悄無聲息的離家了,走的時候,兒子尚且年幼,還扎著小辮子(丱角兒)。祖師狠心別離中年妻與幼年子,這樣的決心,是源於修道的破常格理論。 我們從《上天梯》上半部分的自述,可以瞭解張三丰先生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徵、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等,特別是出家前破常格的勇氣,以及他看破名利、棄官、棄丁憂、離家、別妻、棄子、雲遊、通道、訪道、修道的艱苦生活等等,《上天梯》字裡行間,都詳細的告訴了我們。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一句,祖師說,感謝上天的垂愛,讓我幸遇火龍真師,恩師母音切切,為我一一的講解了鍊金丹的秘密。此處是第二段對三豐祖師生平講述很重要的一句。此處提到火龍真師即是火龍真人魏伯陽,也是《周易參同契》的作者。事蹟
至正初,張三丰返故里掃墓,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遊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臺觀。至正十九年,張三丰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迴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丰又結庵武當山。居武當搜奇Range Rover,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丰離開武當復作雲遊。
洪武二十五年,張三丰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丰,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面”之說。張三丰遂沈萬三天元服食丹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昇。
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
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丰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丰,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丰,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
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傳說張三丰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昇”之說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丰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丰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四百餘歲。由於張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丰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丰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併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
4 # 驛棧長陽
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人,宋,元明諸地方誌都有記載,其人主要活動於元末明初時代。
張三丰(1247年—?),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丰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後辭官出家修道,曾拜火龍真人為師。
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擴充套件資料,說起“張三丰”這個名號,其來歷與寶雞有關。據清代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記載,有一天,張三丰站在金臺觀旁,憑欄向南眺望,看見對面雞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蒼潤,直插雲霄,秀麗可人。
恰巧這時,旁邊有人請問他尊姓大名,他就隨手指著渭河對岸雞峰山的3個高峰,說自己號“三峰”,這樣一來,人們便稱他為“三峰居士”。
後來,他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三峰採戰術”相聯絡而玷汙了自己的名聲,但若更改還得知會眾人,突然想到八卦中“乾爻三連,而坤爻六斷”,便從坤土之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從此他更名為“全一”,字“三豐”。這就是“張三丰”名號的由來。
金臺觀因為張三丰在此修道而聲名遠揚。
-
5 # 燃木fire
張三丰應是元末明初道士,遼東懿州人。也有記載為福建省邵武人。本名全一,字玄玄,又名君寶,號三豐。
被武當派奉為開山祖師,曾在武當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據《明史·方伎傳》中記載張三丰曾在武當山居住,而後在寶雞死而復活。還和明朝蜀獻王見過面,明太祖,明成祖到處派人尋找,但都沒有找到。
而且多位君王為他敕封道號。其中包括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主要持三教合一的思想,並且精通理學。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性命雙修。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張三丰為虛構人物,其武學造詣堪稱天下第一,內力深厚,出神入化。建立武當派多項武功,都被奉為武當鎮派之寶。
其中有太極拳,集道家武學之大成,講究太極圓轉,以柔克剛,用意不用力。
太極劍,講究神在劍先,劍法綿綿不絕猶如滔滔江水,以不變應萬變。
純陽無極功,武當派絕頂內功心法。此功內外雙修,動靜結合,透過長期吸運、閉、噴氣,並配合身體外部四肢、軀幹的一系列特定功法的錘鍊,達到驅邪扶正,治傷除病的功效。還有很多諸如,梯雲縱,十段錦,真武七截陣等武俠武功在這裡就不多講了。
所以說張三丰是真實存在的,是富有傳奇性和藝術光彩的道家人物。但是由於後代文獻以及影視劇中過多的把他神話了。以至於我們對他的存在產生了質疑。
-
6 # 樂幽心屢止
張三丰雖說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但歷史考據中也確有其人。
另有一說張三丰為福建邵武人,名子衝,一名元實,三豐其號,1264年出生於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卒年不詳《清·地方誌·岷州志》載:“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於元癸酉年(1333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別號葆和容忍。張良之後。”在《明史·方伎傳》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有一說,因其不在意衣著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爛,又號張邋遢。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由三峰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
張三丰,傳說卒於明朝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道教徒說他高壽。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在各種張三丰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裡,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他曾遊寶雞山中,見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丰”。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也就是1458年。河南方城縣煉真宮《重修煉真宮碑記》記載:“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副都紀趙得銘募人資助,肇造三清、祖師、關王殿宇、聖像及樁塑群真儀容以為尊承道教之歸。時張三丰真人寓居是宮三載有餘。在此修煉,因不修邊幅,號稱邋遢張。現存有“神仙洞”遺觀,為其當年修煉之處。
-
7 # 我有著屬於莪的
真的存在的1247年—1464年),姓張名通,字君寶。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故嘗自稱為天師後裔。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1]道號三豐,宋末元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民族英雄[2]、內家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山北斗、龍行書法始祖。。
回覆列表
歷史應該存在;
作者經過昇華;
寫演優良書媒;
不必過於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