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鍋盔餅子

    兩個人都叫韓信,是不同的人。一個是韓王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

    1、韓王信是西漢初年分封的諸侯王之一,他的姓名也叫做韓信,被封為韓王。由於此人與著名軍事家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且同時代,後人為了區分二人,稱淮陰侯為“韓信”,而稱此人為“韓王信”。韓王信本是南韓宗室後裔,秦末亂世和楚漢爭霸期間,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因而被封為韓王。其最初封地在潁川。然而,劉邦認為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於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區,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結果,韓王信又上書表示為了更好抵禦匈奴,請求建都馬邑,劉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進攻之下,韓王信私通並轉投匈奴,結果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2、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 2 # caniforget999

    《韓信盧綰列傳》裡的那個韓信和淮陰侯韓信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同名而已。

    此韓信為了和彼韓信相區別,一般稱他為韓王信。他是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在南韓宗室中地位較低。

    劉邦率以軍走南陽-武關一線入關中的路上,經過南韓故地,此韓信投靠到劉邦旗下。項羽滅秦、分封天下後,此韓信跟隨劉邦去了關中,並勸說劉邦反攻三秦,和項羽爭奪天下。

    劉邦後重用彼韓信,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拿下關中後,許諾將來封此韓信為韓王,讓他帶領一支人馬,去攻取南韓故地。此韓信在南韓故都陽城擊敗了項羽封的韓王鄭昌,南韓故地都歸順劉邦,此韓信立了一功。

    劉邦擊敗項羽後,兌現了當年的諾言,正式立此韓信為韓王,這以後此韓信就被稱為韓王信!

    可是沒過多久,劉邦變卦了,把韓王信的封國改到了山西北部,讓他防禦匈奴。都城為馬邑。

    在馬邑,韓王信為了防止匈奴攻擊自己,偷偷地和匈奴單于義和。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韓王信害怕被劉邦殺掉,裡外裡聯合匈奴造反。

    在和劉邦的多年交戰中,韓王信還遊說陳豨一同造反。

    漢高祖十一年春,韓王信再一次聯合匈奴南下,在與漢軍的交戰中,兵敗被殺。

  • 3 # 文談舊事

    因為同時代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一個是韓王信。兩個人除了名字相同之外,下場也都不是很好,淮陰侯韓信被呂后誅殺於未央宮,韓王信則被迫投奔匈奴。

  • 4 # 風雪赫連城

    這是因為楚漢爭霸時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淮陰侯韓信,一個是韓王韓信。

    淮陰侯韓信,大家應該非常熟悉,“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些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韓信為劉邦建立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東進滅趙和齊,大漢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的。

    不過,韓信為人恃才傲物又優柔寡斷。他在滅掉齊國後,便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雖然劉邦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早已對他產生疑心。

    齊華人蒯通曾勸說韓信叛漢自立,認為他功高震主,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後,必定會對他進行清算。但韓信感念於劉邦對他的重用之恩,不忍叛漢自立。

    韓信既恃才傲物,不將君主的顏面放在心上,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又優柔結束通話,不肯採納齊人的建議,叛漢自立早做準備。

    韓信的性格缺陷最終使他被呂后與蕭何合謀害死。

    為了與淮陰侯韓信區分開,一般將韓王韓信稱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戰國時期韓襄王的庶孫,一直生活在南韓的故地。秦末亂世時,韓王信追隨張良投靠了劉邦。

    韓王信雖然智謀不及淮陰侯韓信,但也是一員猛將,一連平定了故國的十幾座城池。劉邦為了拉攏他,就將他封為韓王。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西漢建立後,劉邦對韓王信也產生了疑慮。認為他的封地潁川地理位置太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韓王信不得不將都城遷到馬邑。馬邑的地理位置遠不如潁川優越,經常受到匈奴人的侵略。為此,韓王信幾次向匈奴人求和。

    雖然漢朝多次支援過韓王信,但對他數次派出使者與匈奴人議和產生疑心。韓王信只號弄假成真,打算和匈奴人一起攻打漢朝。

    白豋之圍後,韓王信聯合匈奴人一起攻打漢朝。劉邦派出柴武禦敵,柴武曾寫信勸韓王信歸順漢朝,但韓王信清楚自己已難逃一死,便沒有答應。

    漢朝和韓王信兩軍交戰,韓王信最終不敵柴榮,被斬殺。

    可以看出,兩個韓信不僅名字相同,命運也有相似之處。

  • 5 # 懷念夏天

    《韓信盧綰列傳》,記述的是漢初的兩個異姓諸侯王,韓王信和燕王盧綰。漢初共有七家異姓王,兩個叫韓信,這個名字在當時也算個爆款了,史學界為區別對待,通常將南韓的韓王稱為韓王信。

    劉邦在打天下初期,不得不大搞統一戰線,分封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盧綰。

    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靠的是軍功封王。張耳本是趙王歇的臣子,被項羽封為常山王,被趙國打敗後投奔劉邦,跟著韓信一起滅了趙國,被封為趙王。吳芮則是攻打下一塊地盤,帶著資產投奔,就順勢被封王了。這五個人都屬於軍功封王。

    韓王信和燕王盧綰雖也有軍功,但一個是靠著血緣封王,一個是靠著和劉邦關係好封王,且兩個人都投奔了匈奴。所以被歸入同一篇列傳。

  • 6 # 圍爐品茗人

    這是許多對西漢歷史不熟悉的人們經常疑惑的一個問題,如果只按標題去找韓信的傳記來看的話,很可能看到的是《韓信盧綰列傳》中的韓王信的傳記。而真正大家比較熟悉的軍事家韓信的傳記是《淮陰侯列傳》。這是因為在漢初有兩個韓信,一個是著名的軍事家韓信,另一個是韓王韓(姬)信。

    漢初三傑:韓信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軍事家之一,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他出身平民,秦末戰亂中投奔項梁、項羽叔侄,但是未獲得重用。劉邦受封漢王入蜀之後,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韓信入蜀後依然不受重用,只是作為管理糧食倉庫的小官吏。後來透過夏侯嬰結識了劉邦的心腹蕭何。蕭何與韓信交談之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因為漢中位置偏僻條件艱苦,劉邦手下有許多人逃離,而韓信在不受賞識的情況下,也選擇了逃離劉邦。此後蕭何“月下追韓信”,並把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與韓信深談之後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統領所有漢軍。

    此後韓信為劉邦奪回關中,並開闢北方第二戰場對項羽實行戰略大包圍,最終將強大的項羽在垓下合圍,逼迫項羽自刎。

    在合圍項羽之前,韓信在齊地傭兵自重,劉邦迫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劉邦消滅項羽之後,立刻將韓信改封為楚王,表面上是為了讓韓信衣錦還鄉,實際上是讓他離開戰略地位重要,國富民強的齊國。

    即使如此,劉邦對韓信仍不放心,於是採用陳平的策略將韓信騙到身邊予以看管,同時剝奪他的楚王封號,貶為淮陰侯。因此在《史記》中,太史公司馬遷將韓信的傳記命名為《淮陰侯列傳》,以便於和另一位韓信區分開來。

    韓王后裔:韓信

    在西漢初年還有一位異姓諸侯王也叫韓(姬)信。他就是受封韓王的韓信,他本是戰國時期南韓的王族後裔,據記載是韓襄王姬倉的庶孫。

    韓王信在南韓被秦國吞併之後一直留在南韓故地生活。在秦末天下大亂時期,六國舊貴族紛紛擁立戰國時期王室宗族的後裔繼承王位,重新迴歸戰國割據狀態。而南韓則沒有形成這樣的局面,原因是南韓的宗室之中沒有一個一呼百應的人物。等到項梁擁立楚懷王並以楚懷王的名義恢復其他諸侯國時,只好在南韓的宗室中選擇了韓成作為韓王。

    此後劉邦率軍攻伐關中,他利用張良南韓司徒的身份降服南韓故地,此時韓信因為個人勇武被劉邦任命為南韓將軍並讓他帶著南韓的軍隊隨同自己一同進攻關中。

    後來項羽入關之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將韓王的位置封給了韓成。但是項羽卻對南韓降服劉邦和張良、韓信等人率兵跟隨劉邦等事耿耿於懷。更重要的是項羽也想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嫡系控制戰略位置重要的南韓故地。因此項羽乾脆不讓韓成回國而是直接將他帶到自己的大本營彭城,隨後將韓成處死。

    韓成死後,劉邦身邊兩位最重要的南韓人一個是張良,一個是韓信。張良不是王族,因此在劉邦東出關中重新控制南韓故地時,就封韓信為韓王。韓信也常帶南韓的軍隊跟隨劉邦作戰。

    彭城之戰失敗後,韓王信沒有像其他諸侯那樣投降項羽,而是跟著劉邦逃到滎陽固守。但是滎陽被項羽攻破後,韓王信無奈投降,不過很快又重新逃出楚軍再次投入劉邦帳下。劉邦再次封他為韓王,此後一直追隨劉邦消滅項羽平定天下。

    劉邦登基後正式以天子名義確立韓信的韓王之位。但由於南韓的地理位置太重要,處於劉邦直接控制的關中地區與山東異姓諸侯王封國的中間位置,因此劉邦讓韓王信改封到山西一帶。

    改封到太原的韓王信時刻面臨匈奴的侵擾,在公元前201年匈奴入侵將韓王信的都城馬邑層層包圍。韓王信不斷向匈奴遣使求和,而劉邦又懷疑他私自與匈奴接觸有背叛之心,無奈的韓王信只好投降匈奴。投降匈奴之後的韓王信成為了匈奴入侵的急先鋒,屢次帶領匈奴人入侵漢朝,劉邦也集中兵力攻打韓王信,公元前197年,漢將柴武攻破韓王信的參合城將其斬殺。

    綜上,這就是漢初兩位同名異性諸侯王的故事,司馬遷為了區別他們,將我們熟知的韓信按他的最終爵位淮陰侯給他作傳。

  • 7 # 蘋說

    這是說的不同的兩個人,“淮陰侯列傳”說的是韓信,而“韓信盧綰列傳”說的是韓王韓信。

    韓信盧綰列傳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南韓被滅後一直在南韓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南韓太尉,領兵攻取南韓故地。南韓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南韓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征討,韓信逃往匈奴,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及項梁之立楚後懷王也,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欲以撫定韓故地。項梁敗死定陶,成餎懷王。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遭漢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稱孤。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淮陰侯列傳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藉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8 # 天晴愛睡覺

    因為當時有兩個韓信,

    一個是韓王的後人,名字叫信,故稱“韓王信”。張良是南韓人,父親和祖上五代人都做的是南韓的相國,劉邦項羽爭鋒的時候,劉邦奪下韓地,張良懇請重立南韓宗廟,於是就封了韓王信做南韓的帶頭大哥!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兵仙韓信,幫助劉邦攻略天下的!

  • 9 # 秋山散人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史記》,如果看過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韓信盧綰列傳中的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當時的韓王信,也叫韓信。他是南韓王族的後人,“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

    兩個人根本不是一個人,所以司馬遷一個稱為淮陰侯,一個稱為韓王信,以此區分。

  • 10 # 今史

    淮陰侯韓信和後面韓信盧綰列傳裡面的韓信不是同一個人,後面那個韓信其實是韓王信 。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南韓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南韓的土地。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南韓司徒的身份降服了南韓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南韓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區,只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著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爭奪天下。 ”

    漢王回軍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南韓舊地。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隨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 等到聽說漢王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遊歷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 漢高祖二年(前205),韓信平定了南韓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 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漢王。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王。

  • 11 # 慵吋

    淮陰侯列傳那個韓信,是天才將軍,多多益善那個韓信盧綰列傳那個韓信,是韓王的後代,是一個小人物罷了這根本就是兩個人

    《淮陰侯列傳》,只是單獨闡述韓大將軍的人生仕途,描寫他的一生經歷,太史公單獨客觀地分析這個歷史性人物!他的優缺點,如何鬥智用武,以及最後如何又被擒住斬於未央宮等.而《韓信盧綰列傳》不是單述一個人,而是講這以‘韓信盧綰’為代表的劉幫功臣的反叛命運,以講述這些功臣在天下未定之前與天下稍平之後情況作對比,筆者客觀地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其實這兩篇都提到了韓信主人公,如果韓信沒有反叛而是張良那麼後篇就可能是《子房盧綰列傳》了,太史公是為了表達兩個主題就像3+3=6 3*2=6

  • 12 # 長島男爵

    《淮陰侯列傳》的淮陰侯,專指楚王韓信,後來被貶為淮陰侯。

    《韓信盧綰列傳》的韓信,指韓王韓信,通稱韓王信。

    兩人同名同姓,卻不是一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不想上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