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叨說歷史

    古代打仗有八百里加急檔案,古代打仗肯定需要通迅聯絡的,而且軍情彙報與計劃一般透過暗語傳遞的,現代社會科技進步發展,這些根本就不成問題。那麼,古代軍隊中有通訊條件有限,通訊的暗語有哪些方式呢?

    通訊暗語有簡單的有複雜的,簡單的暗語,往往都是透過事先約定的規則代表一些簡通訊的暗語:比如烽火傳軍情:這個大家應該知道,因為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烽火臺的就相當情報通訊的站點,從國都到邊塞都設有烽火臺。如果敵寇來襲,哨兵立刻在烽火臺上點燃烽火,這樣鄰近的烽火臺也會相繼點火,以一傳百。諸侯一見烽火,便知京城遭遇敵人突襲。類似的還有風箏通訊訊號彈等,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這種的通訊暗語都是一些簡單低階的通訊暗語方法,只能傳遞一些簡單、約定的通訊暗語,不能傳遞複雜,具體通訊內容的暗語。

    下面再來說比較複雜的古代軍隊通訊暗語,常用的有陰符和陰書

    陰符是一種較為簡便的秘密通訊手段,需要事先製造一套尺寸不等、 形狀各異的“陰符”。每隻陰符都代表一定意義的暗語,只被通訊軍隊的雙方所知道。在戰爭過程中,收符者根據收到陰符的尺寸、形狀,即可明白上面的軍事指揮的指令計劃。

    陰符共有八種:

    一、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

    二、破陣擒將之符,長九寸;

    三、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

    四、卻敵極遠之符,長七寸;

    五、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

    六、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

    七、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

    八、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

    在這八種陰符基礎上,後面發展成各種不同用途的虎符、兵符、令箭、 金牌、符節,使之能表達更多的暗語,這種用陰符通訊暗語,是古代比較軍隊最普遍的通訊暗語方法。

    陰書比起陰符來,又進了一步,把一份完整的作戰軍事文書分成三小份,分寫在三枚竹簡上,派三個信使分別持這枚竹簡出發,到達目的地後,三枚竹簡合而為一,才能完全知道檔案的全部內容。送信中途即使其中一人或二人被抓了,也不致軍事情報被敵人所知。陰書其中也可以包含通訊的暗語,但是更多的是提高情報的破解難度和安全性。

    還有一種複雜的古代的通訊暗語:跟我們在戰爭片或者間諜片中看到發電報,結合密碼本翻譯過的情報檔案有點類似,只不過古代沒有無線電報,是信使騎馬送的情報文書。

    具體就是古代軍隊出征之前,指揮部門和出站將領約定,以一首四十個字的五言詩做為破解密碼的“金鑰”。為何是四十個字呢,而且要求這首詩不出現重複的字,因為古代作戰軍事情況分為40種,必須保證每一種作戰情況有獨一無二的詩字對應。其中對應字和軍情解釋的檔案且叫做密碼本,通訊雙方各拿一本密碼本進行通訊聯絡。

    《武經總要前集》把一般古代軍事情況分為:請弓、請箭、請刀、請甲、請 槍旗、請鍋幕、請馬、請衣賜、請糧料、請草料、請車牛、請船、請攻城守具、請添兵、請移營、請進軍、請退軍、請固守、未見賊、見賊訖、賊多、賊少、賊相敵、賊添兵、賊移營、賊進兵、賊退兵、賊固守、圍得賊城、解圍城、被賊圍、賊圍解、戰不勝、戰大勝、戰大捷、將士投降、將士叛、士卒病、都將病、戰小勝,共計40種。

    我們舉個具體例子:作戰前暗語約定以杜甫《春望》詩為“金鑰”。戰鬥中,如需增援糧食,先定義“國”暗語為“增援”,“破”暗語為“糧食”,每個詞都有其代表的暗語含義。作戰時傳遞的信件寫完之後被打亂順序的詩句,即使被敵方探子擷取到,拿著信件也不能獲取任何有用的情報資訊。

  • 2 # 千史千尋

    上面說的當然帶有神話的意味,那有史可查的軍隊通訊暗碼有哪些呢?

    據史料記載,古代軍隊通訊暗碼有陰符、陰書、烽火、竹筒等,接下來我們對這幾種工具加以論述。

    一、陰符

    據記載,最早制定軍隊通訊密碼的是西周軍事家姜太公(即姜子牙),軍事通訊工具“陰符”和“陰書”便是他制定的。

    《太公六韜·龍韜·陰符》中記載: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三軍卒有緩急,或利或害。吾將以近通遠,從中應外,以給三軍之用,為之奈何?”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聞洩,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洩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由上段我們知道,當己方軍隊遇到緊急情況,或者想從近處通知遠方,以達到內外策應的需要時,姜太公建議君主要授予主將八種不同形制和內容的陰符,來暗中傳遞訊息,這樣的陰符很難被敵方識破,是一種保障朝廷和戰場機密的通訊手段。

    “陰符”是中國古代君主授予下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也象徵著兵權。一枚陰符從中剖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使用時這兩半互相扣合,才能說明驗證可信。

    陰符的使用盛行於戰國及秦、漢時期。因其常用銅鑄成伏虎形,故稱之為“虎符”。

    戰國時期,凡帶兵出征的統帥,或帶兵駐紮地方和屯守邊疆的將領,都是由國君任命的。在任命時,將領留著虎符的左半邊,君主留著虎符的右半邊。平時將領只負責帶兵,用兵時,必須有國君手上的右半個虎符與將軍手上的左半個虎符扣合完整才能生效。如果沒有另外相扣合的半個虎符,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調撥軍隊。

    歷史上 “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信陵君借魏王寵妾如姬之手,從魏王那裡竊得虎符,以此奪取晉鄙的兵權和軍隊,再聯合趙軍和楚軍內外夾擊,邯鄲城才得以解圍。

    二、陰書

    相比“陰符”,“陰書”的設計更進了一步,因為它採用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的方法,即把一封書信分為三個部分,再派三個人送信,每人只負責其中的一部分,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書信的內容,無論敵人怎樣聰明,都不能識破我方的秘密。

    到了北宋時期,“陰書”又“升級”了。

    政治家曾公亮在和丁度共同編纂了《武經總要》,在這本古代第一部軍事科學百科全書裡,他們根據之前的戰爭經驗,總結了軍隊常用的40種情況,並用它們做了一套軍事情報密碼。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把這40個短語作為密碼本,另外,以沒有重複字,且是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來作為解碼“金鑰”。當部將率部出征時,主將發給部將一本密碼本,並約好用某一首五言詩作為解碼“金鑰”。

    我們先看看這40種情況是哪些。

    舉個例子,假如雙方約定以杜甫的《望嶽》來作為“金鑰”。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戰鬥中,如需增撥箭和草料。統兵部將可以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箭”為2號短語,“請草料”為10號短語,然後在《望嶽》中找出其所對應的字分別“宗”和“了”。此將領即可擬一公文,文中混編如“宗”和“了”兩字,並在這兩個字上面加蓋自己的印章。主將收悉公文,即可調集箭和草料前去增援。

    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試試其他的短語,再在詩中找對應的字,道理是很簡單的,但在當時,這種做法已經非常先進了,可以說是現代密碼的雛型了。

    三、烽火

    “烽火”,也叫烽燧,它包括煙與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

    《墨子·號令篇》中曾說“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及上級報警。

    大家熟知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其中一例。

    烽火也叫狼煙,唐兵部《烽式》曾記載“每歲秋前,別採艾蒿、莖葉、葦條、草節,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其中的“艾蒿、莖葉、葦條、草節”便是“狼煙”的主要材料了,當然也可以加點狼糞調調味。

    之所以叫做“狼煙”,是因為唐末突厥、鮮卑這些少數民族崇拜狼,唐朝統治者也把這些民族比作狼。

    “狼煙”這個詞是唐末才在史料裡出現的,是“狼來了”的意思,“狼煙四起”,以及唐代文學家段成式說過的:“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描述的便是它了。

    結語

    其實,古代軍隊中通訊暗碼除了以上方式,其他諸如飛鴿傳書、鴻雁傳書、竹筒刻字等也可以作為通訊的手段,在此不一一贅述。

    由於軍事需要,這些通訊暗碼在中國古代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活動和情報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姜子牙、曾公亮等傑出軍事家所展現出的才華和能力。雖然,這些通訊暗碼放在今天已過時,但在冷兵器為王的古代,這些方式在當時無疑是最好的了。

  • 3 # 溫酒說史

    古代的帶兵方法是層級指揮,軍隊最高統帥確定大的戰略。

    平日操練士兵就是讓他們學會聽指揮,站陣型,學會號角、鼓、令旗等通訊方式傳遞的訊號,並根據訊號調整隊形和作戰方式。

    戰場中主要的通訊方式是旗幟,鼓,金,號角,喊話,傳令兵等等。

    古代軍中規定,士兵在前進時耳朵只聽金鼓,眼睛只看本部高挑旗幟,夜晚則看雙燈。各部各隊按照級別旗幟樣式和顏色也不一樣,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隊伍的旗幟,軍官看上級旗幟指揮。

    指揮時,士兵看到旗幟揚起並不斷點動,就是在催促士兵們儘快收拾東西,拔營出戰或行軍。旗幟向前點頭,就是前進;向左點頭,就是左轉;向右點頭,便是右轉;轉一圈而向後點頭,就是要士兵們後退。在行軍過程中,如果聽到一聲號炮響,那就是警告有突發事件發生,讓全軍立定停止,然後觀看部隊旗幟情況做出部署。

    除了旗幟,還有鼓。擂鼓進軍、鳴金收兵。在戰場上,聽到中軍擂鼓,就向前衝殺;聽到鳴金,就有序撤回。

  • 4 # LongTime常錟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在古代軍隊當中都用過哪些密碼

    無論是在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密碼學一直都在戰爭當中發揮著充分的作用。為了避免敵人在戰爭當中發現自己的一些戰略部署,所以往往在戰略通訊當中會使用一些密碼來進行通訊,今天錟錟就給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在中國古代用過哪些密碼通訊?

    1、姜子牙

    密碼是在中國歷史當中早有出現的一種形式。而姜子牙可能是中國歷史密碼學的鼻祖,在戰場上,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資訊,姜子牙發明了一種“陰書”它是一種豎向書寫的秘密小紙條,會把一段資訊分為三段來書寫,然後從不同的路線,不同的時間發出。而收件人只有收集到三段資訊才能夠獲取全部內容。而如果敵人在半路上截取了其中一段資訊,那他也沒有辦法完全解讀其中的內容。這種書寫的方式一直持續了好幾千年。除此之外,姜子陽還發明瞭一種叫“陰符”的密碼。透過紙條的長度來判別軍方的資訊。

    長度為3寸:意思為戰鬥失利,士兵傷亡慘重。

    長度為4寸:意思為戰鬥失敗,將領陣亡。

    長度為5寸:意思為需要戰鬥補給,增加援兵

    長度為6寸:意思為加強防禦。

    長度為7寸:意思為戰鬥處於優勢,有被擊退的敵人。

    長度為8寸:意思為有敵軍投降,佔領了部分城池。

    長度為9寸:意思為敵軍已經被擊破,並且抓住了敵軍將領。

    長度為10寸:意思為我軍大獲全勝,全殲敵人。

    2、暗語

    暗語也是密碼學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使用方法。在土匪當中經常使用,而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早已開始使用。據《左傳》的記載,當楚子要進攻蕭國的時候,蕭國大夫無社就像楚國大夫申叔展說了暗語,申叔展就問無社“你得了風溼病嗎?”其意思暗指這和水井有關係。於是再次日,蕭國戰敗,申叔展就把藏匿在水井當中的無社救了出來。

    3、拆字法

    拆字法可以說是中國猜字謎的鼻祖,在三國時期就就有這樣的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的“千里草”就為“董”,“十日卜”為“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董卓作惡多端,人人痛恨。而到了唐朝,在唐高宗去世後,唐中宗繼位,而武則天則以皇太后的身份稱帝,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就有徐敬業,他召集了10萬兵馬在揚州準備起兵反抗武則天。裴炎則為徐敬業做內應。其中就有一封密信,但這密信被人告密,落在了武則天手中,但這封信上只寫了“青鵝”兩個字,當時很多人不能理解, 但最終他們還是破譯了其中的意思。“青”拆開來看就是“十二月”,而“鵝”的意思是“我自與”,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起義在12月發起,我裴炎在內部做接應。”

    圖片:網路

  • 5 # 空氣世界

    暗碼容易破譯,一般使用本國土著語言或文字方言。急得對手情報不準和出錯,咬牙切齒沒辦法。那時打仗只要不是基因戰,通常使用化學戰,先用元素識別將對手分類,然後使用配伍中毒將對手消滅,然後將我方元素接回,論功行賞。分田分房分錢。

  • 6 # SniperGao

    拆字法

    拆字法可以說是中國猜字謎的鼻祖,在三國時期就就有這樣的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的“千里草”就為“董”,“十日卜”為“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董卓作惡多端,人人痛恨。而到了唐朝,在唐高宗去世後,唐中宗繼位,而武則天則以皇太后的身份稱帝,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就有徐敬業,他召集了10萬兵馬在揚州準備起兵反抗武則天。裴炎則為徐敬業做內應。其中就有一封密信,但這密信被人告密,落在了武則天手中,但這封信上只寫了“青鵝”兩個字,當時很多人不能理解, 但最終他們還是破譯了其中的意思。“青”拆開來看就是“十二月”,而“鵝”的意思是“我自與”,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起義在12月發起,我裴炎在內部做接應。”

  • 7 # 棒槌襖襖

    通訊和傳令,是軍隊作戰的最基本需求,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套軍令傳達指揮系統。其中最為完備的是宋朝,宋朝的軍事通訊不僅包括軍郵傳遞,甚至還發明出了密碼暗號。

    宋代軍令傳輸工具主要是馬匹,傳令的憑信有金字牌、銀牌、銅符、木契、傳信牌等。

    《武經總要》記載了宋朝軍事條令的規定:“凡行軍,主將不以有無事機,並須一日發奏,仍入急遞;或事非文字可傳者,即差親信馳奏”。意思就是,軍隊向朝廷報告軍情有兩種方式: 一是派親信騎馬馳奏,可以書面報告也可口頭彙報;二是向皇帝寫奏章,或者是向樞密院和三省上“狀”,均用急遞傳送。急遞也叫“急腳遞”,晝夜換馬,馬不停蹄。此外還有“馬遞鋪”,一晝夜要行五百里。

    宋神宗時期又創制了金字牌,牌長一尺有餘,紅漆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八個字,意思就是遇到驛站不得停留。南宋高宗詔岳飛從朱仙鎮班師時,就接連用了十二道金字牌。宋孝宗以後,樞密院改用青字牌,日行三百五十里。宋光宗時又恢復使用金字牌,日行三百里。為了保證機密,凡是朝廷部署的軍機大事,不能僅憑信使的口頭傳達,必須附帶皇帝宣達的敕令。

    宋朝發兵的憑信有銀牌、銅符和木契。宋太宗時以銀牌為乘用驛馬和發兵的憑信。宋仁宗時,以銅符用於樞密院令各路主將發兵,木契用於各路主將令諸軍州城寨長官發兵。銅符和木契分別以虎豹和魚的圖形作勘合,由發令者和受令者各持一半,兩個半符半契能嚴絲合縫,才能作為憑信。使用符契發兵時,也必須有相關檔案同時證明。

    宋真宗時還設立了傳信牌,漆木為牌,長六寸,寬三寸,正面背面都刻的有字。木牌從中間一分為二,鑿出榫卯可以開合,以此來用於部隊作戰時的傳令和通訊。傳令時,在傳信牌的榫槽中插入紙條,繫於傳令兵頸上,以兩個半牌契合為憑。為了防止洩密,還採取了“字驗”的辦法,就是作戰前制定好常遇到的四十種情況的對應密碼,如補充弓箭、輸送糧草、增援兵馬、被敵圍困等等,用一個字為暗號,然後選一首四十個字的五律詩,不能有重字,每個字對應戰前所約定的密碼,代表一條命令。用這種辦法傳遞軍令,即使傳信牌落入敵手,也不會洩露秘密。

  • 8 # 大黃扯點歷史

    軍事機密須避人耳目,在古代軍事通訊中,保密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使用陰符、陰書和蠟書等形式外,在傳遞內容上也設定一些不易被敵方所破譯的符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軍事密碼,稱作隱語。《武經總要後集》卷四雲:“軍政急難,不可使眾知,因假物另隱語諭之。”也就是藉助他物,或比喻、或暗示,用以傳遞隱含的、旁人不可猜度的軍事情報。

    嚴格來說,隱語並不是軍旅通訊的“專利”。隱語,古代亦稱作“瘦語”或“瘦辭”。瘦就是隱藏、隱含的意思。瘦辭出現得很早,《國語·晉語五》雲:“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元朝周密的《齊東野語》中說:“古之所謂瘦辭,即今之隱語,而俗所謂謎。”可見,隱語也就是謎語。用謎語來傳遞軍事資訊的辦法,在先秦時即已有之。《左傳》記載,宣公12年(公元前597年)冬,楚莊王率軍攻蕭國時,大夫還無社和申叔展因為“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因而以隱語對話。叔展說:“有麥曲嗎?”還無社說:“沒有。”申叔展又問:“有山鞠窮嗎?”還無社說:“沒有。”申叔展又問:“假如河裡的魚得了腸胃病怎麼辦呢?”還無社說:“等魚游到枯井洞時再來救它們。”申叔展又說:“你要結茅草作記號對著井哭就可以了。”這段隱語對話的真實含義今天已經很難弄明白。據杜預註解說,這是還無社被困在泥水之中,申叔展教他從井中逃走。對別人來說,真比猜謎還難些呢!

    這種猜謎似的隱語,對於軍事秘密通訊來說,畢竟需要通訊雙方心有靈犀,方能較為準確地溝通,但也容易發生誤會。為了使其既準確、明晰,又不讓別人瞭解,古人在設計隱語方面逐漸形成一套術語,事先將要聯絡的事項以術語的形式編排好次序,將領們平時均加以熟記,每次作戰之前,主將與每個受命出戰的偏將約定,雙方以某一首沒有重複用字的五言律詩為“字驗”。若有事報告,就隨意寫成一封書信,將要報告之事的次序對應於該詩中的第幾字,然後在普通書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記號即可,主將回復亦如法炮製。

    如宋朝的《武經總要》卷十五所載,軍中聯絡事項的術語及次序是:(1)請弓;(2)請箭;(3)請刀;(4)請甲;(5)請槍旗;(6)請鍋幕;(7)請馬;(8)請衣賜;(9)請糧料;(10)請草料;(11)請車牛;(12)請船;(13)請攻城守具;(14)請添兵;(15)請移營;(16)請進軍;(17)請退軍;(18)請固守;(19)未見賊;(20)見賊訖;(21)賊多;(22)賊少;(23)賊相敵;(24)賊添兵;(25)賊移營;(26)賊進兵;(27)賊退軍;(28)賊固守;(29)圍得賊城;(30)解圍城;(31)被賊圍;(32)賊圍解;(33)戰不勝;(34)戰大勝;(35)戰大捷;(36)將士投降;(37)將士叛;(38)士卒病;(39)都將病;(40)戰小勝,共40項。

    一旦出戰,主將與某偏將約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詩為“字驗”,詩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偏將若要將第28項和第40項軍情“戰獲小勝,敵方仍在固守”報告給主將,只需在一封普通的書信中設法寫進“抵”字和“簪”字,並在其旁加一個小黑點。主將一看,“抵”、“簪”二字是詩中的第28與第40字,就明白了前方的軍情是第28和第40項的含義。同樣,主將在回信中設法寫進“春”字和“淚”字,並在其旁加一個小點,偏將就從該詩中第7和第15字的位置,得到了“給你增派馬匹,立即移營”的指令。

    據《宋史·輿服志六》所載,宋朝的40字“字驗”是符彥卿在《軍律》中制定的,後來李淑又將其省為28字,即將一首五言律詩改為七言絕句。“字驗”有時還利用諧音或借用民間一些更為簡便的隱語進行秘密聯絡。《宋史·夏國傳上》載:北宋名將種世衡於慶曆元年(1041)與西夏作戰時,“遣王嵩以棗及畫龜為書置臘丸中,遺旺榮,喻以‘早歸’之意”。這種諧音的軍事聯絡辦法在今人看來,的確十分有趣,其實它反映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在民間社會中的深厚根基。

  • 9 # 王小明侗學

    有虎符號令兵權,有烽火作為警示訊號,有飛鴿傳書傳遞軍情,還有旗標、陰書等。

    我本人對烽火有些瞭解,下面就讓我來介紹這種傳訊方式吧!

    烽火:是一種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烽火又叫“狼煙”,因此就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狼煙”是用狼糞作燃料。其實不是,近代有學者在西北眾多烽火臺遺址發現了蘆葦、紅柳等植物留下的殘跡。證明出“狼煙”的燃料並不是狼糞。

    接著讓我介紹一下古代烽火臺報警的六種訊號,即:烽、表、煙、苣、積薪和鼓。

    烽、表、煙為白天使用的訊號,在現存簡牘及史籍的記載中,常以“舉”字相示;苣和積薪在黑夜使用(積薪有時也在白天使用),加以“燔燃”成火,以火光示警;鼓則晝夜兼用。

    最後,我認為古代雖然說通訊技術落後,但古人的智慧是值得稱讚的!

  • 10 # 薩沙

    古代的軍事通訊其實很保密。

    為什麼?

    因為古代的通訊主要是靠快馬。而快馬的騎兵負責進行傳統書信。

    那麼,想要攔截通訊就必須抓住騎兵。

    然而,這些騎兵在被捉之前,都會毀掉書信,讓對方無法繳獲。

    因為如果書信被破壞或者被敵人繳獲,送信的騎兵就是死罪。

    所以,能夠獲得對方通訊書信的可能性很小。

    小歸小,還是存在可能的。

    古代就採用了早期的一些密碼。

    最早是一種叫做陰符的東西。

    這是一種只有將軍和後方君王知道的秘密符號。

    這種符號有一套,有很多種,每種表示不同的含義。

    因為古代打仗信奉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原則上君主只能決定大戰略,這些陰符也就足夠了。

    比如戰國時期一套陰符的文物,分為8種:

    一、大勝克敵之符;

    二、破陣擒將之符;

    三、降城得邑之符;

    四、卻敵極遠之符;

    五、警眾堅守之符;

    六、請糧益兵之符;

    七、敗軍亡將之符;

    八、失利亡士之符。

    這種陰符的傳遞雖然簡單,但很難破譯是什麼意思。

    不過,陰符還是過於簡單,無法傳遞較為複雜的命令。

    所以,陰符逐步演化為:不同用途的虎符、兵符、令箭、金牌、符節等,一直用到清代。

    加密的方法很多,一種是採用陰書。也就是將一個命令不規則截斷為3個部分,分別用3個騎兵送信。

    對方接到3個竹簡以後,根據約定的方法進行組合,就可以知道意思。

    然而,敵人不太可能一次捉住3個竹簡,也就無法破譯。

    到了後代,這些技術又有所發展,已經到達很高的水平。

    尤其是一城被圍困,信件很有可能被截獲的情況下,雙方採用一種今天來看非常先進的加密方式。

    在戰爭之前,雙方約定用一本冷門的書作為母本,送信的內容全部都是數字,其實就是頁碼、行數和列數、

    如果沒有母本的存在,就算截獲了這份信件,你也根本沒有辦法破譯是什麼意思。

    而只要有母本,將這份信件解密是很快的,也就幾分鐘時間。

    其實方法還有很多,就說這麼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減肥始終不成功,你覺得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