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記密談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道友冠禮和笄禮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階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禮記》雲:“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對於冠禮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這麼說,不懂禮義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髮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髮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髮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 2 # 和楷文

    未成年女子梳丫髻,成年女子要把頭髮盤在一起,而過去女孩一成年就該嫁人了,所以盤不盤頭基本就是女孩嫁沒嫁人的標誌。現在大部分女孩成年了還要繼續上學,這個標誌也就沒用了。男子結不結婚在身上沒有標誌。

  • 3 # 瀚大黎眾連環畫

    早古代,從一個女子的裝束就可一看出她是未婚還是已婚。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古代已婚和未婚的女子裝束。在古代,女子滿14歲要行及笄之禮,就是透過髮式的改變來標示一個成熟階段的到來。古人認為女子到14歲的時候會來月經,從這時起女孩兒就不再留劉孩兒髮型,而要把頭髮盤起來,也就是“髮髻”。媒婆一看就知道可以給這個姑娘提親了。由此可見,當看到一女子頭髮盤起,而且還插了簪子,這就說明她已經為他人婦。

  • 4 # 麼子15

    “小姐姐們”,在古代,已婚和未婚與現在一樣是一定要區分開的,現在有戒指的佩戴、身份證上的註明和結婚證件為依據,而古代倫理森嚴,自然少不了一套細膩的規定。至於服飾上的區分,問喜歡漢服的“大哥哥們”更加靠譜,“大哥哥們”考古的更多,要找喜歡漢服的“小姐姐們”做女朋友,那更是錯不得。邀請到本“大叔”,真是勉為其難,想真實些,沒有去請教專家,翻查資料,跟著感覺信口開河而來,不敢說幫忙,但求沒添亂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一個人是咋樣的?或者說真愛是咋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