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洞情感說
-
2 # 行上初
我覺得開始是親情,而後是愛情。
因為在人的一生中,最開始,最懵懂的階段,親情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愛好,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是擇偶標準。
一個從小遭到酗酒父親動不動就毒打的人,長大後可能也會有暴力傾向,因為他終於掌握了他童年時求而不得的力量
一個從小由母親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是更加珍惜他的妻子,因為他懂的身為一個母親的不易
一個失去雙親由其他人教導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卻會可能自卑,可能孤僻,也可能犯罪,因為在他那並不快樂的童年裡,父親,母親,這兩個角色並沒有為他的教導保駕護航
沒有雙親,不知道自己是誰,心無所依的孩子會用自己的一生尋找答案,就像《神奇動物在哪裡》中的那隻默默然。
管你正邪不兩立,管你世界毀滅,就算大地血流成河,那又關我何干,我只想要知道,我,來自哪裡
而後是愛情
俗話說“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仇”。熱戀中的女的是最不能惹的,一點就炸
遠的就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殉情戀人,雙雙化蝶,悽美愛情固然讓人唏噓,但讓從小疼愛她的年邁的父母又該如何自處?
在愛情這個話題上,女人總是比男人更感性些
她們可以為了戀人終身不嫁。
她們可以為了戀人離家出走,
她們可以為了戀人做許許多違心的事。
在女人的世界裡,其實愛情更重要些。
-
3 # 秋來葦自白399
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七情六慾都是必不可少得,應該不分先後順序。要是你非的拿其中兩樣來做比較。比如:親情和友情,那肯定要選親情。但是你要拿親情和愛情比較那就不好說了因為任何事你都需要特定的條件才能做出選擇。有條件才能做出選擇不然選再好,都是會變得。
-
4 # 垚垚外婆
何為七情,喜怒哀思悲恐驚,是感情的表現,我認為最主要的情慾是思,思_考慮是思念,包含懷念想念悲傷和哀愁等,包容很多情感方面,離開了思,人的腦子就停滯了。
-
5 # 孫謀聰
七情六慾是人類固有的,然後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應該是沒有爭議無可辯駁的。七情一一喜,怒,哀,樂,驚,恐,悲。六慾一一食慾,視欲,聽欲,嗅欲,觸欲和性慾。
回覆列表
常說人有七情六慾,可你知道是哪“七情”哪“六慾”嗎?
七情六慾的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你我皆凡人,七情六慾決定了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可雖然七情六慾如此至關重要,又有幾個人瞭解它的具體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挖一挖,究竟是哪七情,哪六慾主導了我們的身軀。
對於七情六慾,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它代表了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不過,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宗教對於這心理反應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在中華文化的解釋中,《禮記》將七情總結為喜、怒、哀、懼、愛、惡、欲。儒家與禮記著者同屬一時代,因此得出的七情也是這七者。中醫學中同樣有七情的一套解釋,它將七情總結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再將視線轉向佛教,和儒家得出的結論很相似,只是哀和惡被替換成了憂和憎。
其實,這七種情感雖然各種體系中說法略有不同,可除了中醫學中的欲字被排除在外,其他幾類情感都大致可分為六類。我們這裡就單獨拿禮記中七情做解釋。
喜即為一切歡喜情緒,包括喜愛,喜悅,高興,他們都被同歸於喜之範疇。
怒包括了憤怒,怨恨,憤恨之類的情感。
哀中有憐憫,哀傷,也有悲哀,悲痛的感情。
懼是懼怕之意,其中包含了恐懼,擔心情緒。
愛表喜歡,愛護並由此達到滿足感。
惡既有討厭,也有怨憎之意。同時也代表了人世間一切惡。
欲在醫學中的捨棄並不意味著其被踢出七情之列,欲即想要和需求之意,有慾望無窮之說。
同樣,六慾也有多種說法做解。呂氏春秋中最早出現六慾的說法”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全生者即為尊重生命的人,該書認為,這類人得到了六慾中所有最好的地方。而這六慾主要是生、死、耳、目、口、鼻這些地方所生出的慾望。不過,呂氏春秋並不否認這些慾望的存在,並且認可他們存在的正面意義。
在佛教中,同樣有一套關於六慾的解讀,在《大智度論》這本佛學聖經中,六慾被總結為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在佛教的解讀中,六慾也就成了尋常人在美色誘惑下天然存在的六類慾望,也是佛教修行者和大眾需要杜絕的慾望,解釋起來其實就是當代所謂的“情慾”。除了佛教關於情慾的解讀之外,後人也另外做結,將六慾分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類。其實,這些都是對人們追求現實美好生活的一種解讀。單聽欲這個詞,似乎這並不是什麼好詞,背後摻雜了很多不好的價值觀,其實也並非如此。
正是人類的求知慾,讓時代不斷進步,也讓我們今天的生活愈發美好,而聽欲等說法則是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
在佛教中,一直被大力提倡的觀念是,杜絕七情以及六慾。他們代表了俗世,倘若和這些沾邊,也就永遠無法超脫世外。但是,七情六慾真的有必要杜絕嗎?這些情緒真的都代表了壞的元素嗎?
對這些情感慾望的麻木就是斷滅,也就是佛教中所認可的高僧。而在這些感情中選擇了沉淪,也就是佛教中的貪嗔痴慢。而將這些感情昇華卻是慈悲喜捨。佛教真正值得追隨的想必應當是後者而非前者。
戒除七情六慾,其實也是放棄了自己和社會以及周邊人的交流媒介,讓自己將一切來路去路隔斷,成為一座孤島,這自然是不可取的,沒有七情六慾,和石頭草木其實已經沒有區別。真正怕的不應該是有這些情緒,而是怕情緒的作用範圍太小。
為自己而悲喜和為社會,為整個人類的命運而悲喜,這之間的境界自然是各不相同。只有超越出自己,才是真正的昇華。就算是一心杜絕這些情感的佛教,一樣出了位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倉央嘉措。身處於西藏最危機的一個時代,倘若這位靈僧單單拘泥於自己的七情六慾,自然是格局太小,世人記住的也僅僅是他在如來愛情之間求雙全的小情緒。他更大的貢獻是保一方平安,讓當時的西藏免於淪為地獄。在強敵內亂的亂象中,倉央嘉措做到了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