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繼琳
-
2 # 蒙氏教育踐行者
是的,兒童獨立退化的表現是喜歡他人的幫助,喜歡依靠別人的肩膀,不喜歡交朋友,喜歡睡覺,這是一種退化的傾向,正常出生和成長的兒童會逐步走向獨立,逃避獨立是一種退化的現象
這些兒童不喜歡他們的環境,他認為環境有太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是難以解決的。
-
3 # 有裘必應小春哥
現代的孩子們,被家長們保護得太好了,導致一些生活能力的下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讓孩子們進行一些必不可少的生活體驗。比如說,奶奶買菜胡回來了,讓孩子給奶奶倒杯水,帶孩子一起到樓下接一下等。看到孩子做得好,要及時表揚鼓勵。長此以往,孩子的生存能力會提高,會更多的幫助他人,而不是等待幫助。
-
4 # 百優教育劉老師
我們若不希望孩子養成懶散的習慣,首先要了解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懶散、沒幹勁。孩子會懶散有很大的原因是父母造成的,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情況,當孩子想要去做一件事時,你總是以"你還小這種事還做不了"阻止了他,或是當他努力去嘗試完成一件事時,你因為他做的不夠好或是動作太慢,乾脆代替他把事做完。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你的做法都使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剝奪了他體驗成功的機會,甚至使他感到自己是沒用的、差勁的,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今後再做任何事都不敢大膽地去嘗試。而且如果你對孩子干涉過多,會使他逐漸產生依賴性,認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媽媽幫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散的性格。
要培養出有幹勁的孩子,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使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其一:使孩子有追求、渴望感。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切記不要過分給予,讓孩子有所追求和渴望,你要做的是鼓勵和支援。
其二、使孩子具有持久力和忍耐力。要使孩子有持久力和忍耐力父母要先有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他的事,當他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及時鼓勵他,給予適當的幫助,但不能代替他,能力是在不斷學習和鍛鍊中得來的,有點困難家長就幫他解決好或是看他遇到困難就逃避而不管,孩子肯定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其三、使孩子更有活力。孩子的活力與他的健康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經常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在Sunny下、在綠色中,讓思想自由翱翔,盎然的生機會給孩子帶來活力和健康。在人為的環境中,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充滿活力,培養他的興趣愛好,與他有親密的交流……這些都會使孩子獲得情緒上的愉悅體驗。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都不同,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提出適當的要求和希望,總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或不喜歡的事,孩子總是帶著牴觸情緒做事,自然會喪失活力。
其四、要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幹勁是從幹中開始的,當孩子認真幹了,父母就要承認他的幹勁,及時給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悅。當孩子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必然樂於再次去做,並且為了再次得到這種情緒上的愉悅體驗,即使在乾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想方設法自己主動地解決,不會半途而廢。
孩子沒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經常有懶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現象發生,這就需要父母能夠觀察孩子,瞭解孩子,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以便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方法一 故事引導法
小孩子往往對故事書很著迷,不如找一些有關名人守時的兒童讀物,讓他自己看,或者親自給他講一講;有時也可以講一些因為不遵守時間而造成重大損失的故事。生動的故事能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配合“生物鐘”法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規律,也就是"生物鐘"。不妨和孩子商量著一起制定適合他"生物鐘"的作息時間。比如早晨6點到8點,頭腦清醒,體力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間;晚上6點到10點,不利於記憶,可安排完成複雜計算的作業。一旦定下來就嚴格執行。
方法三 獎勵促進法
指和孩子約定,如果他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作業,就獎勵他看動畫片。這是運用學習動機中的強化理論,激發孩子養成按時作業的時間觀念,恰當的獎勵可以強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方法四 簽訂“合同”法
籤合同也是一種好辦法,合同由自我訓練專案和每日意志力訓練表兩個部分組成。父母的職責是監督,如果自我訓練專案做得比較好,就打一個鉤,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懲罰。
-
5 # 小暖陽
兒童本身就沒有多少自控能力,小孩子喜歡別人的幫助,懶散是小孩子的天性而獨立性格需要身邊人培養習慣形成的,所以不存在獨立退化的說法。
兒童嬰兒時期就像一張白紙,要想培養小孩獨立習慣就該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6 # 陌陌育兒堂
對於“孩子喜歡別人幫助,而且懶散,是否獨立退化”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是,原因是這樣的:
首先,孩子尋求別人幫助很正常,就是成人,很多時候也需要他人的幫助;
其次,孩子因為生活經驗不足,能力有限,遇事應該有人幫助他解決。
但是,成人(父母、老師)要正確引導,不能一味地幫助甚至代替,否則,會使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孩子懶散,全是爸爸媽媽平時引導的方法不正確,或者爸爸媽媽本身就懶散,孩子只是單純的複製貼上而已,只要成人引導得法,孩子的獨立性完全可以建立起來。
所以,孩子喜歡他人幫助、懶散,並不是獨立退化,是成人引導不得法的直接體現。
-
7 # 專屬玲0753
下面是與影響性格有關的幾個要素: 第
一,環境要素。如果一個幼兒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而又沒有好的教養,只是從小被嬌縱慣了,那麼,他就會產生“輕浮”、“散漫”一類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環境很困難,迫使他從小就得幫助家庭做事,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物,於是他就會形成“機智”、“靈敏”等等性格。 第
二,教育要素。我在這裡說的教育要素泛指一切教導與影響。例如,當一個幼兒不幸處在十分艱難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勸他逆來順受,久而久之,這些幼兒便可能養成安分守舊的甚至是奴性性格;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堅忍不拔戰勝困難,久而久之,他可能養成樂觀的、堅強的、充滿自信的性格。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一般把性格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根據性格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學特徵來確定性格的型別,可以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特徵是冷靜、沉著、善於思索,觀察問題精細,喜歡用理智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情緒型的人感情豐富、強烈,做事積極、主動,熱情高,但情緒容易波動。而意志型的特徵是堅定、頑強、勇敢、果斷,具有自制力和恆心。
2.如果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傾向於外部世界,還是傾向於內部世界作為劃分的依據,又可以把人的性格分 內向 型(感情內在、多思多疑、行為孤僻)和外向型(性格開朗、活潑、感情外露)。
3.如果按個人 獨立 性的程度來劃分性格型別,還可分為順從型和獨立型兩種。前一種型別的人,容易順從別人的意見,往往屈服於他人的權勢,或者比較溫順,易受暗示干擾,不能適應緊急情況。後一種型別的人,具有個人信念的堅定性和獨立性,喜歡獨立活動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 由上可知,性格型別的劃分只是相對而言。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純粹屬於某一型別的人,更多的情況是幾種型別的混合。家長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某個人就其性格來講有些古怪,但正是由於這種古怪性格,尤其是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使他在某一項工作和事業上作出重要的貢獻,而在其他方面則有可能一塌糊塗。相反,有些人的性格看起來合乎人意,但在工作和事業中卻一事無成。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性格以固執、內向而出名,這種性格使他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生活的細節方面,常常表現出驚人的幼稚,但是這種性格特徵和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不無關係。又如,古代的張飛、李逵,以直爽、大膽、勇敢、剛烈和火爆而著稱,在戰場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但如果
-
8 # 蝸牛慢養育
我個人覺得凡事都是需要用辨證的眼光來看待,而且也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標籤。
比如說孩子懶散,其實並不清楚他的具體行為是什麼。我們在讓老師做兒童觀察的時候會向老師強調不要用標籤式的語言去記錄孩子,對於孩子的記錄應該是具體到他的某個行為上,再用老師的專業知識去去判斷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單是一句喜歡別人幫助,懶散就說孩子是獨立退化未免過於武斷了一些。
其實在幼兒園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老師的包辦,特別是生活老師的包辦。孩子做事總是會慢一些,有時一次還做不好。就像擦屁股、穿衣服等,需要不斷的練習。但是很多幼兒園有嚴格的一日生活安排,老師們總是在趕流程的路上,這個活動完了就是下一個活動。給到孩子的生活練習時間是很少的,如果孩子做不好,老師可能馬上就會來幫忙。如果一個孩子穿衣服穿了兩三次還沒穿好,生活老師可能就直接上手幫忙了。
所以和在家裡的情況一樣,是孩子喜歡別人的幫助嗎?還是大人在無意中奪走了孩子面對獨立的機會。
我想應該更細緻的去觀察孩子,記錄下他們的具體行為,看看他們所謂的“喜歡別人幫助、懶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對症下藥,也許這些原因並不在孩子,而是在照護他們的人身上。下對了藥,相信也就不存在“獨立退化”這一後果了。
回覆列表
有些事物不能一概而論,獨立是思考的重點,懶散在於環境造就,氛圍便於提升學習獨立的空間。兒童喜歡別人幫助,這是藉助外力完成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好壞與否?要看針對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