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鳳凰舞

    我認為,對孩子該打則打,該罵則罵,該溫和地講道理就溫和地講道理。

    一般情況下,我會採用溫和的方法講道理。有時候講半天大道理不及朝屁股一巴掌,那時候我就打。

    這裡提出一個問題:不打不罵就是溫和教育嗎?

    不是,語言暴力更可怕。

    有個親戚,從來不打不罵自己的孩子。當孩子犯錯時,他就非常非常耐心地給他講道理。這次,講一小時不行,下次就講兩小時。每次都要講到孩子痛哭流涕時,他才住口。在他心中,孩子痛哭流涕就意味著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了。我想,不一定,也許孩子是受夠了他唐僧一樣的嘮叨了。我說:這是個小錯誤,可能沒記住,拿小棍敲一下,讓他記住這種疼,下次想犯錯時,就想起這種痛,也許就不幹了。親戚不信,像看外星人一樣看我。我知道他想什麼。他在想:還人民教師呢!腦子裡只想著打,你太不合格了。觀點不同,我也不再多說。我也沒想到事情會有多嚴重。直到有一天,家人打來電話說:孩子瘋了!我愣了,呆了。所以,別說不打不罵就是溫和教育了。溫和教育有時不及打一場罵一頓。

  • 2 # 學海壹葉帆

    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這裡不是說教育必須用之以刑,但是整天的用嘴給孩子灌毒雞湯也是沒有用的。

    有的孩子心理年齡成熟的早,能夠一定程度上的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自我約束,發奮圖強。但是還有很多孩子是不能理解言語的規勸的,這類孩子追求“自由”,不喜歡約束,直到撞了南牆,才會有一絲醒悟,有的回頭,有的繼續撞下去。

    不同性格和處於不同環境的孩子,教育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所謂的溫和教育也是有方法的,溫和不代表容忍、溺愛、遷就。古人有不怒自威,不戰而屈人之兵,所謂上兵伐謀,都是說不一定要用武力,溫和教育指的是策略教育,要比動用武力高階的多,不過也難得多,透過一些動作,表情,眼神,改變氣場和氛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已經激怒了你,併產生自我反省的意識,留下深刻印象,進行自我改正。

    父母在教育上必須有底線,這樣才會有威嚴,沒有了威嚴,你說的道理再高階,孩子也不會鳥你的。而有的家長就是透過棍棒樹立威嚴的,然而棍棒雖然是下策,但是有時候只要用在點上,比你說一萬句空口白話都有用。畢竟有的孩子天性就是欺軟怕硬,服強蔑弱的,這樣的孩子,你只會跟他講道理,他只會覺得你越來越煩,從而變本加厲。

    因材施教,對於從小就會自我反省,擁有極強上進心的孩子,父母只需要將一些道理點明即可,他做錯時,父母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嚴厲些,孩子就會積極改正,這樣的孩子確實用不到棍棒,有時候你一句話,比用棍子打他對他的刺激都大,這樣的孩子越大越不讓人操心,無論是出生在農村或是城市,都是如此。而另一種從小活潑好動,不喜歡自我反省,聽過的道理分分鐘就拋到腦後的孩子,溫和教育就像吹耳旁風,你吹多少,孩子就漏多少,同樣的錯誤他(她)可以無數次的犯,然後你講的道理幾秒鐘就忘,類似這樣的孩子,他(她)如果犯了小錯,你必須嚴厲教育,犯了比較大的慣錯,一定的“棍棒”還是有必要的,棍棒主要是告訴這樣的孩子,父母的底線,讓他們知道有的錯誤以後不能再犯了。

    然而武力也是有高階和低階之分的,拿起棍子就亂打一氣,可能會弄巧成拙。首先棍棒可以威懾,真打的話,也要挑地方,大臂、大腿肉多的地方可以打,還需要控制力道,其它骨頭和神經多的地方就不要打了,容易造成嚴重的傷害或後遺症。一次棍棒只要產生了效果,下次提起棍子就應該有效果了。畢竟打不是目的,只是無奈的一種方法。

    所謂溫和教育和棍棒教育都是一種方法,針對的是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沒有一種方法是一勞永逸的,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模式,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 3 # 悠悠媽的快樂生活

    教育孩子是需要多種方法的,沒有哪種方法對與不對,因為面對的孩子不一樣。

    家有小娃,馬上要上小學了。在教育孩子時,沒有打過,很少罵她。教育孩子,如果能夠用情緒教育,那沒必要動手。

    在學校給孩子上心理課時,主題是家庭關係。有同學說:老師啊,我媽老是打我,我考不好就打我,可我真的不會啊。老師,我問個問題,心理學老師會打孩子嗎?

    我笑了笑說,你媽媽打你,你覺得她是不愛你嗎?當然不是了,我知道她是愛我的。可是她的要求我達不到,她就打我啊。

    我也是個媽媽,我也是個心理老師,我的孩子我是不打的。因為能動嘴解決的問題,我沒有必要用手啊。

    是啊,現在的孩子其實情商很高的,在教育中,到底什麼方法才有效呢?真的是門學問

    養孩子就像種樹,需要修剪枝葉,那有些時候,可能有些家長會選擇動手。因為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和孩子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教育引導。家長不高興了,孩子看不出來。家長已經生氣了,孩子根本就沒發現。那家長肯定口實被氣的動手了。

    溫和教育並不代表沒有懲罰措施,只是相對可能更溫和,比如罰時出局的使用。

    到底使用哪種方式,要視情況而定。單純的去判斷哪種方法有用其實是沒有依據的。

  • 4 # 飛翔的小鳥A

    孩子事情做好了,要適當的表揚。反之,如果犯了錯,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華人有句古話,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雖然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的。在這個資訊交通發達的時代。不只是孩子。成人也是一樣。儘量的少犯錯。有時犯錯付出的代價很大的。所以對待孩子,還是要賞罰分明。適當的吃點小虧,對以後的人生還是有好處的。

  • 5 # 淅爸育兒記

    不提倡不打不罵,同時,我提倡溫和教育。

    人非聖賢,哪個父母能對著孩子不動氣?而且一些事情上,該打還是要打,該罵還是要罵!

    什麼時候該打?

    面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必須動手。

    例如拿刀的時候,必須嚴厲制止,總不能讓他試試被到刮過才來教育。

    例如孩子嗑藥、做一些違法的事情的時候,儘管他當時沒有這個認知,這是不允許的。

    衡量的一個個人標準的話,就是這事的後果,會不會危害一輩子。什麼時候該溫和教育?

    上面說到,人非聖賢,同樣的對於孩子也適用。

    誰還沒有個小脾氣?

    我們成人,不開心的時候,也會發脾氣,會選擇喝酒抽菸捶沙包!孩子們發脾氣,只是因為他沒有其他的發洩方式。

    當孩子傷心、憤怒、無理的哭時,給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哭,讓他把氣好好的發洩出來,再回頭問問她到底是什麼原因,給他提供建議,下次遇到這事,可以怎麼樣解決,怎麼樣表達出來。

  • 6 # 力行2020

    對孩子不打不罵,溫和教育真的有用嗎?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社會上爭議很大,不過我不清楚問題主語是啥,是家長,還是老師?還有就是相對的問題,對孩子又打又罵,暴力教育真的有用嗎?

    總有人說不打不罵就是快樂教育,我不清楚美國的快樂教育是啥,但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是簡單的不打不罵,因為他們打罵孩子貌似犯法,弄不好監護權都沒了,難道孩子快樂那麼簡單,不捱打捱罵就快樂?沒那麼簡單,讓孩子快樂是需要用心的,是需要不斷研究的,比打罵難無數倍。不是我們的孩子需要打罵教育,而是我們的家長懶,不願意用心去教育。

    我小時候被老師打,被爸媽打,都很正常,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反抗,甚至躲閃都感覺不對。現在呢?環境變了,孩子變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卻沒變,有的孩子接受,有的孩子表面接受,有的孩子根本不接受。接受的孩子家長不忍心了,表面接受的孩子,遲早會爆發,不接受的孩子家長很快就無計可施,求爺爺告奶奶最後任由作為。

    哪裡有暴力,哪裡就一定有反抗,家暴已經立法,大家且打且珍惜吧!以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現在棍棒底下掏刀子,別以為孩子小啥都不懂,你問問你孩子有啥不懂的,嚇死你。別說打你罵你都是為了你好,沒人吃那一套了。

    溫和教育又是啥?有本事就做人家的快樂教育,溫和啥也不是,說教育還是那句話,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必須順應孩子成長規律,用心的去溝通,用心去發現,用心去引導 ,本沒有壞孩子,就是教育的不好。

    沒有人說完全不打不罵,因為做不到,因為用心教太難了,趁著現在打罵孩子還不會有人抓你,不會剝奪你的監護權,請把打罵作為殺手鐧,讓孩子敬畏你,不要輕出,出必有效。家長們,大家一起努力用心教孩子,當用心成為潮流,打罵自然就是歷史。

  • 7 # 春風化雨花草香

    ‘’和風細雨潤人心‘’,對孩子更應如此。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又多調皮好動,不知事物的危害性,經常會做出一些讓大人不能忍受十分氣憤的事情。可是孩子是無辜的啊,因為他們的認知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做出錯事、蠢事都在所難免。

    一次送孩子到學校門口,看到一個父親正在大聲呵斥孩子,孩子情緒很激烈,不願意下車去學校,也許是想理論清楚一件事情。我就多看了兩眼,想上前勸勸孩子先去上學,有事情放學再說。正在這個時候,這位父親放好電動車,一腳把孩子踢下了車。我感到很震驚,不管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樣暴力的管教方式真的能起到作用嗎?孩子是被保安大叔扶起來送入校門的。可以想想孩子上課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大庭廣眾之下被這樣對待,久而久之也會形成自卑心理的。這位父親的做法不但沒有解決矛盾的根源,而且讓孩子身體痛楚,感覺在同學面前臉面盡失。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大人‘’,他們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我們做家長的首先要尊重孩子,才能引導孩子正確處理一些事情。我看到的教育孩子比較成功的家庭,都是比較尊重孩子,很少打罵,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他們培養出的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而且都很優秀。

    對孩子溫和教育得到的效果遠比暴力的打罵要好得多。如果不信,可以試一段,你會有驚喜的。

  • 8 # 唱歌的小青蛙

    “媽媽,我要玩手機·····” “媽媽,我想吃薯片·····” “媽媽,我要抱·····” “媽媽,你餵我······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上述情況,那麼是嚴厲拒絕還是溫和答應?溫和教育是否有用呢?

    1、壞習慣都是慣出來的。

    父母的態度,將決定了孩子的行為。用哭鬧、生氣等行為來控制父母,是孩子的本能。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有求必應,就很可能會出現被孩子控制的局面,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很多壞毛病。溫和教育好像並無作用!

    2、學會拒絕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什麼時候拒絕孩子,什麼時候該說“不”,是非常重要的! “這次同意你,下不為例!”很多家長由於不忍心,經常會說這句話。然而,“下一次”還是這樣,善於“察言觀色”的孩子早已深諳這個道理,一次次的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適時的拒絕孩子,有時候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溫和而堅定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如果父母的態度非常堅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同時由於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會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提出:溫和而堅定。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請控制你的廢話。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傾瀉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就足矣。請每位家長用“溫和而堅定”態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 9 # 說文寫作

    來談談我個人的經歷吧。小時候的自己很淘氣,因為長在農村長在農村,難免帶些野性。記得那是上四年級的時候,大人們正在收割小麥子。那時候,我們在村裡有收麥假,大概一個星期左右。

    可是,或許是因為小的緣故吧,基本上去一兩天地裡,就不去了,然後三五一群開始玩。

    那時候,村中依然是靠打麥場來晾曬小麥的。那一天天氣很好,Sunny很毒,我們一行幾人來到打麥場,三胖子家裡有過年剩下的鞭炮,實際上就是過年點完的鞭炮,從鞭炮沫中撿的那些殘次品。那時候,也不知道害怕,更不知道危險。

    結果,幾個人在玩鞭炮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將旁邊晾曬的麥子給點燃了。那時候,天氣乾燥地很,而且打麥場基本上是一家麥子挨著一家,還有很多將麥子堆成了跺。

    可以想象,火熱越來越大,根本不受控制,我們也嚇得傻了,二話沒說,也沒叫上,像狗一樣,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各回各家後,我嚇壞了,直接藏到了存放糧食的大缸裡,直到吃晚飯的時候,也沒敢溜出來。我在裡面聽得清清楚楚,這多半天的時候,家裡來來往往很多人,有罵的,還有帶著鐵鍬來的。

    我知道自己闖大禍了,可是,那時候小,不懂得如何面對。

    也不記得那是夜裡幾點了,我在缸裡迷迷糊糊地睡著,被老爹一把揪了出來,像拎死狗一樣,拎到了正房。我們老家是瓦房,中間呢有根大梁。老爹直接丟擲一根繩子,從大梁中間繞過,然後我就被吊到了梁頭上。

    緊接著,我就成了人肉沙包,雖然其間爺爺奶奶來勸過,可是,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相反,老爹打得更狠了。

    事後才知道,那場火,把我們家所有的存糧與積蓄都賠了進去。那一頓打,一生難忘。

    但現在想來,卻如必要。如果沒有那頓毒打,還不知道會做出多大的禍事,更不會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若沒有那頓毒打,或許,此時的自己,正在某工地上搬磚和泥!

  • 10 # 阿黃說道

    回答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幾方面來作闡述:

    一、無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愛。孩子,猶如小樹苗,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歪、會斜,樹形會長得不好看,那麼就得修剪。我們教育的初心,就是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然後長大成人,為社會、為國家作出其貢獻;“修剪”就是保證達至目的的手段。一切都是源於愛。

    一段時期以來,專家學者們一直在研究教育領域的問題,提出了諸如快樂教育、賞識教育、溫和教育等眾多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倡的是帶有“寵”色彩的教育。各項教育法規,則三令五申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總之一句話,造成了今天這種打不得罵不得、甚至正當的、必要的批評教育都不敢的尷尬局面。

    對於孩子來說,沒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跟溫室裡生長的花朵,那也不一定是好事,他的抗打擊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從何而來?一旦遇見小波折、小坎坷,他如何面對?受了委屈如何排解?因此,適當的打罵等懲戒在教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要注意懲戒教育適用階段。

    一般來說,孩子從出生到成人,必有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的過程。所謂的先學做人,主要是幼兒園及小學階段,教育孩子的為人之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孩子年幼無知,是非對錯不分,所以需要教育。屢教不改的,打、罵等懲戒輔助教育措施也得使用。

    初中階段,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好的行為習慣已養成,心智發展逐漸成熟,則懲戒教育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如遇青春叛逆期,更要慎用。

    三、總結下:愛是教育的核心,懲戒教育必不可少;嚴而不僵,慈而有度;重良好習慣養成,遵循先做人後做事原則。

  • 11 # 紅帥影視剪輯

    對孩子教育是溫和是有用的。孩子是家長的天使,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成材。由於孩子小他什麼也不懂,需要家長去扶持。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暴力對待或有什麼過激的行為,而是心平氣和的講道理使他明白自己的錯在哪裡。暴力可能讓孩子有心裡陰影,從而影響孩子長大後暴力對待問題。所以溫和教育對小孩的成長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 12 # 馨語

    這個問題過去也在某節目中類似看到過,但是個人觀點是儘量不打不罵最好,也不排除個別特殊情況可以適當採取輕打過於嚴厲些的詞語以給孩子威懾力!

    中國古語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也真的會出現是這種教育方式下成功培養孩子的“虎媽虎爸”啊!但是,本人觀點是,這樣的教育方式還是有其特殊性的,並不適用於所有孩子,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孩子。這樣也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心或者產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嚴重心理陰影啊!過於嚴厲和苛刻的教育方式還是蠻有壓力的,不是所有的嚴厲都能產生動力,還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溫和的教育還是比較人性化的!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對於一些很調皮和特不聽話的孩子,還是應該在必要時採取嚴厲的訓斥和體罰,很有必要讓孩子能夠記住教訓的。為了孩子將來的人生好!

  • 13 # 像天使守護你

    打孩子,罵孩子,這是教育嗎?當然不是!打罵孩子只是家長在向孩子發洩情緒。

    家長總把打罵孩子的原因歸結為孩子太不聽話了,孩子總是犯錯。說成是為了教育孩子,不得不出手。

    還有那麼多的父母認為:只有打才最有用!請你們醒醒吧,你所看到的只是暫時的、表面的效果。暴力教育只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能讓孩子變得懂事;

    讓孩子變得聽話,不能讓孩子變得自覺。

    一個用暴力對待孩子的成人,根本沒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對待,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你以為自己強大,其實智慧不足,這是赤裸裸地持強凌弱!是你面對孩子時的無能,藉以愛的名義施暴,尋求自己的心裡平衡罷了! 如果用打罵就能教育出好孩子,那豈不是天下一片祥和?因為方法太簡單啦,打人個個都會啊。可是為什麼還有家長哀嘆:為什麼這孩子打都打不變呢!

    我記得在以前回答一個問題時舉了個例子:如果你剛買的手機才用幾天就丟了,還不知道在哪弄丟的。這時你什麼感覺?懊悔,自責,反省吧?難道這時候你需要有人給你打一頓嗎?打了你就能長記性?

    可是當我們面對弱小的孩子時,多少家長做不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每每看到弱小無助的孩子被親生爹媽暴力相向時,讓人感到多麼地痛心啊!

    如果一個孩子到了你認為“非打不可”的地步,一定是家長長期錯誤的教育方式所致。 孩子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有時闖禍犯錯是無意的,自己也會有內疚感。如果家長採取打罵的方式,他不但會失去內疚感,他所學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叛逆,感受到的是屈辱。 相信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並不是每個人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愛孩子,首先需要做到是,不要打罵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德牧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