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扒婆
-
2 # 鄭捕頭
在我心目中,馬季是相聲大師。相聲界可稱大師的人屈指可數,侯寶林算一個,劉寶瑞算一個。
相比這兩個前輩,馬季的成就好像沒有那麼大,但他憑著年輕的熱情和對相聲的執著,透過創作和表演大量傳統作品和新作品,大大豐富了相聲的藝術色調,拓展了相聲反映現實生活的功能,尤其是把歌頌型相聲發展到了極致。
儘管把相聲簡單地分成諷刺型和歌頌型並不合理,但在馬季活躍在舞臺的時代這是事實。馬季在這兩方面題材上都創作和表演了很多優秀作品,諷刺作品自不必說,《吹牛》、《多層飯店》、《一僕二主》和《五官爭功》的經典性已然確立,單說歌頌型作品,馬季的貢獻也可謂巨大。
這種貢獻並不是單指作品的影響,或者說向社會輸出的正能量,更是說這些作品為當時相聲的多元化創作提供了可能。相聲演員總說“理不歪,笑不來”,似乎只有刺破一些什麼才能形成笑料,而馬季的《畫像》、《友誼頌》、《找舅舅》,讓歌頌新生活和先進人物也可以變得輕鬆有趣,引人入勝。
歌頌型相聲在馬季之前已有人開始實踐,但真正把這種型別作品推向高峰的是馬季。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只是他發現的新事物多麼新奇,而是創作中他成熟而自然地運用了相聲的傳統創作規律,這讓他的相聲在當時聽起來既是充滿新意的,又是人們熟悉的,願意去接受的。
時代背景也同樣重要,不管客觀上看那段時代如何,但在人們心目中那是充滿希望的新年代,人們從內心願意去相信一些什麼,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好。這就讓人們對馬季的歌頌型相聲不牴觸,不反感,也就更願意笑出來。觀眾是否抱有輕鬆開放的心態,對於一個喜劇作品的被接受程度非常重要。
馬季先生去世後,侯耀文曾毫不避諱地指出,他的父親侯寶林先生當年扛起過相聲的大旗,而在侯先生去世後,馬先生本應接過大旗扛起來,但是他沒有。我不知道這一說法的具體來源和前後語境,但總覺得這樣說並不妥當,如果說馬季先生沒有扛,那麼當時誰在扛呢?
他也看到了相聲振興的希望在劇場,還注意到郭德綱,甚至曾託人帶話說想見見這個年輕人。只是陰錯陽差雙方始終沒能見面。
馬季是繼承者,也是開拓者,是相聲大師。
-
3 # 天雨146927234
馬季先生師承相聲一代宗師候寶林,也是侯老先生非常器重的接班人。記得到工廠慰問演出後謝募時,侯老先生常把徒弟馬季先生謙誏往前答謝覌眾。馬季先生的創新相聲作品甚受覌眾喜愛。馬先生同侯老先生一樣演出之餘,常同當地專、非專相聲演員們座談交流、講座傳授相聲表演藝術的心得技巧。那時的專、非專相聲專場週末晚會,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覌眾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馬季先生對創新繁榮相聲演藝事業的貢獻,值得傳承發抇光大!馬季先生活在覌眾的心中,受人敬仰!
-
4 # 人間百態只看不想
馬季先生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沒人能躲過政治運動,時代需要歌頌型“相聲”,你願不願意也要搞。在那個缺乏娛樂的年代,馬季先生演出和創作了很多人們喜歡的相聲,也包括有些歌頌相聲。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馬季先生非常熱愛相聲藝術。馬季先生有兩句話現在得到廣大相聲愛好者的肯定,“我喜歡相聲這門藝術,但我恨從事相聲的人”,“相聲現在沒落啦,幸好我們還有郭德綱”。
-
5 # 文軒178550919
馬季老師!新中國的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親傳弟子,馬季老師一生的作品,給社會帶來真正的正能量,並且培養一批新中國相聲新秀。比如:姜昆老師、馮鞏老師、劉偉等等相聲界的中流低柱,使相聲藝術從而在一個高度走向又一個高度,繼承和發展了相聲藝術。
-
6 # 村野老辣
我是聽著馬季先生的相聲長大的。七八十年代,文藝生活饋乏。能聽上馬季先生說得相聲,那可以說心中別提多高興了。
馬季先生是著名大師侯保林的得意門生。當時曾出現名師爭高徒的情況。馬季除了他的天分之外,無疑受過三位名師的指導,加上個人的刻苦勤奮和努力,最終成為一代大家名師,成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相聲名家。
馬季先生由於他天資聰穎和知識的沉澱,鑄就了很多人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諸如“五官爭功”,“訓徒”“吹牛”“友誼頌”,“宇宙牌香菸”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除此外,馬季先生還注意相聲事業的再發展。他注意精心培養,潛力挖掘人才。他相繼培養出姜昆,馮鞏,趙炎,劉偉等高徒,都在後來的相聲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時代的名人。
,馬季相先生馬季先生對相聲事業的貢獻,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馬季先生是侯保林大師之後,又一代名家大師。
-
7 # 蕭陶
有人說馬季是相聲大師,可也有人不同意。相聲大師不是一個職稱,沒有評選這一說。當然,也沒有評判的標準。每個相聲迷都有自己喜歡的相聲大師,可以是馬季,也可以是別人。
不管馬季能不能被稱為相聲大師,他對相聲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中國相聲界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這一點應該沒有人不承認。再有一點就是馬季的徒弟都很出色。他一共收了21位徒弟,其中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就超過一半,包括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常佩業等人。小品演員黃宏也是他的徒弟。姜昆長期擔任中國曲藝的領導,馮鞏也是中國曲協的副主席。在文字輩相聲演員裡,徒弟能有如此成就的,除了馬季,應該沒別人了。
當然,馬季也飽受爭議,因為他是歌頌型相聲的始祖,但看問題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看。那個時期,不說歌頌型相聲就上不了臺。既然無力改變大環境,順應形勢也是一種態度,不必過於求全責備。一個演員離開了舞臺就不再是演員了。至於馬季打沒打他師父侯寶林,馬季的兒子在訪談節目裡徹底予以否認,還說黃宏的父親可以做證。
馬季一輩子其實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說相聲。他說:“我馬季守了一輩子相聲這個瓜,就讓他守下去吧。“ 這一點尤為可貴。他力挺郭德綱,為德雲社寫社名,也引起不小的紛爭。既然馬季都無力讓相聲界的同行團結起來,那麼別人就更沒這能力了。難怪馬季生前說他太喜歡相聲這門藝術,但太討厭這支隊伍了。
-
8 # 火星生命
評價馬季之前,咱們先聊聊什麼算大師,馬季老先生到底是不是一代大師呢。我覺得當的其大師這個名號,有三點,第一,藝術造詣登峰造極。第二,不貪圖名利富貴,心胸豁達。第三點,看待問題公平公正。
第一,馬季先生的藝術造詣毫無疑問,登峰造極,開創了新式的歌頌相聲,使相聲走上了熒幕這個更大的舞臺,讓相聲聲名鵲起,使全國觀眾熟知並喜歡上這門藝術。教導的徒弟們馮鞏,姜昆,劉偉等在那個年代更是大放異彩。可惜徒弟們沒有徹底繼承馬季老師的衣缽,還有歌頌,但沒有了諷刺,沒有了歡樂。
第二,馬季老師從藝多年,以他的能力和地位完全可以在曲藝界呼風喚雨。但馬季老師只是兢兢業業的鑽研相聲藝術,給大家帶來了無數歡樂的作品,不在乎功名利祿。更不會為了所謂的一官半職低聲下氣。
第三,馬季老師心如明鏡,非常清楚誰對相聲做出了貢獻,誰把相聲帶到了深淵。當年郭德綱在相聲界備受排擠,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然而馬老不止一次力挺郭德綱,更是說中國相聲後繼有人,因為還有郭德綱。自己的徒弟姜昆站在了對立面。足見老先生的公平公正。
所以馬季老師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
9 # 429方寸世界
馬季,我不敢稱他為相聲大師,但我認為他的相聲表演水平確實很高,他表演的每一部相聲,都讓我非常高興,老少咸宜,百聽不厭。馬季表演的相聲,有一些不是他本人原創,但相聲作品裡經典語言飽含馬季先生心血。現在一些相聲演員,急功近利,作品出自濫造,沒有幾部經典流傳下來。他們應當跟馬季先生學習,學習大師對藝術的追求,對作品的嚴苛。相聲失去幽默和諷刺,又不是相聲,跟耍貧嘴沒有多大區別。一些相聲演員名氣大,公眾卻不認識他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卻不知道他們表演過相聲,就因為他們的作品沒有深入民心,他們表演沒有特點。
-
10 # 魔法蘋果73
馬季絕對是大師。他的諷刺相聲可以說後無來者。還有一些純搞笑的相聲 裡面沒有任何倫理哏 但就是好笑 放到現在還覺得好笑。還記得一些名句 比如 工資基本不動 老婆基本不用
-
11 # 一生不撒謊
馬季先生如果不算大師,中國鞏怕沒有相聲大師了!馬季先生一生中說過近三百段相聲。其中一部分是自己或與別人創作的,由於相聲界門規戒律大嚴,馬季不敢越雷池半步,由於馬季是由候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保教出的學生。更不敢去去嘗試別門派和別人成名或別派的作品。只得自己去創新派相聲,並取得巨大的成功。就連候寶林也曾說過要向馬季學習新相聲。由於眾所周知原因,七十至九十年代,馬季一人獨撐相聲大旗。馬季由於錯說“現在物價都漲,就是鄧小平的個子不長"而辭去中央說唱團團長一職。…馬季先生從十三\四歲就說相聲,至到去世。見證了新舊相聲的興衰,深知相聲界的陋習,曾發出太愛相聲了,太討厭相聲…的感慨, 是對相聲裡的門派、勢力的無奈。馬季先生人品極佳,對人熱情,對徒弟也沒架子,總讓徒弟對自己稱兄,從不以大欺小。只是後來徒弟們自發`謝師會‘。才改口稱馬季為師傅。另外最重要的是,馬季是相聲界唯一個活著被國家授於"終身成就獎"的相聲大師。可謂前無古人。馬季先生的葬禮,各界人士和百姓自發到場的更是場面宏大,恐怕相聲界無人出其左右。說明馬季大師在群眾中的威信。這點就連其四位老師,包括津門泰斗馬三立也要望其背了。
-
12 # 靖逸軒主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坦率的說,評價馬季先生,其實就是討論馬先生是否稱得上相聲大師!做為中國新相聲的最傑出代表人物,馬季先生師從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四位相聲名家(即相聲界的“四門捧一枝”),邊學習邊表演,善於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作品,在相聲藝術的精髓諷刺之外,開啟了以讚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為主題的“歌頌型”相聲的新型別,是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做為歌頌型相聲的創始人,說馬季老先生是相聲開門立派的一代宗師,應該沒有任何爭議,但是不得不說,歌頌型相聲和電視相聲也差點毀了相聲藝術也是不爭的事實。晚年的馬季先生,對當時的相聲現狀既痛心疾首,又感到無能為力。曾經有人回憶,馬季先生在一次宴席當中,被人連續追問,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相聲現狀,馬先生沉默不語,直到最後才說了一句話,“至少還有郭德綱”!
相聲藝術發展到現在,將近兩百年的歷史,公認的,且沒有任何爭議的相聲大師只有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三位! 馬季先生是最接近這三位大師的相聲藝人!他創作的作品《宇宙牌香菸》、《五官爭功》等絕對是中國相聲史上的經典之作!
尤其是《宇宙香菸》,1983年馬季先生被委任為第一屆春晚總策劃,馬季先生特意創作了這個相聲段子登上了春晚舞臺,這個相聲段子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而且直到現在,一提起春晚相聲,恐怕所有人第一個想起都會是《宇宙香菸》!而且這個相聲段子,即使如今再聽,也覺得可樂,可以說是百聽不厭,這就叫經典!
2006年的中國曲藝界牡丹獎頒獎典禮上,曲藝界把象徵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獎頒發給了馬季先生! 也算是對馬老為中國相聲事業所做貢獻的肯定。儘管做為相歌頌型相聲和電視相聲的開創者,馬季先生有一些爭議,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的那個百廢待興時代,如果不是他的歌頌型相聲,在老一輩藝人們都遭到衝擊的情況下,相聲的發展之路恐怕更加艱難!
另外在郭德綱出現後,他沒有像其他相聲演員一樣排擠打壓郭德綱,反而認為郭德綱的出現是一件好事,並且親自給德雲社題詞。這無疑體現出了老先生的博大胸懷與卓越遠見。
-
13 # 趙愛軍36
先不要談什麼大師不大師,馬季說得相聲我還是非常愛聽的,而且很有天才,尤其是《多層飯店》,對官僚作風進行了無情的諷刺,一句:老馬,那碗麵條批下來了,是抖包袱極品。
-
14 # 不止看戲
馬東曾經在《我的父親——談馬季》中寫過,“1977年在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上,葉聖陶興沖沖的給馬季祝酒,誇讚《新桃花源記》說,‘馬季呀,相聲就是要這樣寫的!’”。《新桃花源記》以《桃花源記》為原型,做了現代演繹,文縐縐的又非常搞笑,觀眾也都能看明白,領略其中的笑點。 馬季貧寒出身,是從“業餘選手”晉升為專業演員的。1956年北京市舉行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上,馬季演出了一段《找物件》令侯寶林和侯寶瑞兩個人看中,從此馬季就走上了專業相聲的道路。 馬季有天生的優勢,圓臉小笑眼,非常有觀眾緣兒。他的相聲幽默詼諧、生動得體、諷刺辛辣。雖然也主張相聲的教育意義,但是不讓觀眾反感。之所以胡這樣,跟馬甲堅持作為演員表演和創作並重有很大關係,馬季說過“一個只能說不能寫的相聲演員,就如同戰場上有槍無彈的戰士。”之所以要寫,是因為演員能夠結合演出經驗,瞭解什麼樣的包袱、段子火候兒正好。 馬季說過不少“歌頌相聲”,《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畫像》都是其中的代表,在以廣播為新生傳播渠道的年代,馬季的相聲透過電波傳到全國,也讓特殊年代的人們有了多一些娛樂生活。 在70年代後期,國內相聲的局面是單口消沉,對口興旺,群口斷檔。這個時候正式馬季創作力旺盛的時候,馬季又拿起群口相聲,在傳統老相聲中首推《扒馬褂》,之後又推出《一僕二主》《五官爭功》雖然之後的群口相聲不足之處還相對明顯,也沒有之前他自己說單口相聲那麼遊刃有餘,但是這一功還是應該給馬季記上的。 馬季寫過一本書叫《相聲藝術漫談》,對相聲的起源、內容、形式、藝術手法、包袱種類,還有自己演出過程中積累來的一些相聲表演的問題,做了比較詳細的總結,對學習相聲的人來說很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即便是放在現代相聲演出市場來看,仍舊有可供借鑑的內容。
-
15 # 筆墨有理
在相聲界,馬季被稱為《百科全書》,是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相聲藝術大師。
第一次看馬季的相聲是《宇宙牌香菸》,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他一個人,一盒香菸,從臺底下緩緩走來,笑意盈盈。藍帽子,厚敦敦的臉,一盒香菸,被他從地上說到了天上,‘強身健體’,包袱,笑料不斷。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馬季和趙炎表演的相聲《吹牛》,現在還記得當時在看電視時一家人都在笑,我一個人在外面時一個人自己笑。特別經典的是結尾那一段:衛星在我頭上飛,飛機在我的腳底下過……吹牛的人就不要臉!現在想起來依然捧腹。
馬季老師桃李滿天下,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好徒弟,比如這個《五官爭功》,劉偉,馮鞏,趙炎都是家喻戶曉的相聲名家,而郭德綱更是紅的一塌糊塗。
-
16 # 阿囉囉1
評論很公道,馬季前期相聲很好,比如打電話,是那一個時代的代表,深受歡迎。後期相聲向影視化發展,特別是幾個群口相聲,沒有了相聲的味道。另外,他把相聲精英化,成了高高在上的文人玩具,脫離群眾,脫離了實際,相聲演員很少在基層,所以,才有相聲演員下基層這種怪事。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馬季先生的相聲生涯,相容有餘,特色不足。五十年代中期,馬季出世。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季,竟然引發了眾團奪將、四老爭徒的戲碼,這是武俠小說短打評書裡都難以見到的回目,就這麼真實的在北京發生了。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到,二十出頭的馬季,在相聲修為上已經是同齡人當中的佼佼者了。中央廣播說唱團憑藉四老拿下了馬季,領導最終拍板,四老授藝么雞負責,馬季從出世以來就佔有了最多、最好的資源,這是令人多麼羨慕的一件事,多少人窮其一生,都難以企及。『一徒四師』這種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也暗暗的對馬季藝術生涯的風格埋下了一枝伏筆。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相聲發展有兩個黃金年代,一個是建國後至文革前,一個是開放後至九十年代初。馬季在這兩個時期當中均能有所建樹,傳統、創新兩手並重無一偏廢,真的是難能可貴。馬季的傳統作品,諸如《找堂會》《鬧公堂》《賣布頭》等,原汁原味,字字入耳,風格清新而不失古韻。馬季的相容性可見一斑。十年浩劫當中,相聲一度斷絕。馬季的《友誼頌》,是相聲在文革當中續上來的第一口氣,也是當代歌頌類相聲的一個開端。可以這樣說,目前的歌頌類相聲,從形式上還能隱約看到《友誼頌》的影子,馬季又成了歌頌類相聲『初代機』的『總設計師』。馬季的相容性又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否則,相聲要想『續命』只能等到改革開放了。我們注意到,馬季在新作品的創作當中,融入了大量的傳統相聲的技巧,舊活新使、新活老味兒,這源於馬季青年時在傳統相聲環境中的浸淫,同時鮮明的體現出馬季相容幷包的風格特點。改革開放以後,最初的『批判相聲』,有馬季(《舞臺風雷》),後來的諷刺相聲,有馬季(《多層飯店》《北京之最》),中間穿插的調侃類相聲,有馬季(《老馬家》《老少樂》《地名學》)。可以說,舞臺需要什麼樣的作品,馬季就能拿出什麼樣的作品,八九十年代的馬季,是火力全開的馬季,是『無敵』的馬季。馬季強大的相容性展露無疑。筆者認為,馬季如此相容幷包的風格,與其『一徒四師』的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本來是決策層對中廣四老的平衡手,無意中卻把馬季塑造成了一個『一專多能』的通才。這種相容,陪伴了馬季整個的相聲生涯,換句話說,馬季一直在這種中庸的調和路線上不急不徐地前進著。當然,有利就有弊。這種相容所帶來的弊端,就是個性的缺失。早期的馬季神似侯寶林,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筆者初聽相聲時,曾一度將馬季郭全寶的《戲迷》誤認為侯寶林逗哏,cosplay的水平可見一斑。70-90年代的馬季,更多的選擇了表演藝術與文化環境的妥協。正如 @國樂joker 提到的『跟形勢跟得緊』。這種調和似乎已經進入了馬季的骨髓和神經,成為了他下意識的反應而非刻意的偏好。從表演風格來看,馬季的個性化元素的確也是不多。《妙語驚人》一作,天津常白亦有資料傳世,孰強孰弱不提,但常白的表演更個性化,自身特色更加濃郁。《王金龍與祝英臺》天津劉文亨、王文玉也曾登臺表演,甚至個人覺得某些段落劉文亨要超過馬季。馬季『通才』屬性的短板在這方面暴露無遺。傳統相聲更是如此,馬季的傳統作品風格似乎與北京二趙、天津馬志明類似,分化程度極低,是教科書式的資料,可供初學者模仿,是相聲入門的必修課。從收徒來看,馬季沿承了其師侯寶林的收徒風格,桃李滿天下。大弟子姜昆屬於兵團調入、半路出家,拼命繼承馬季的相聲財富,但囿於能力所限不能照單全收,趙炎則是長期為自己捧哏的搭檔,其他徒弟諸如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常佩業、黃宏等人,有些帶藝投師,有些掛名自學,真正能從身上看到馬季影子的鳳毛麟角,講真。馬季一生都在積極致力於推動相聲的發展與前進,年輕時幫著師父推,長大一點師父幫著推,成熟之後自己推,中老年則團結徒弟合力推。姜昆在這方面受到馬季的言傳身教,貢獻不小,可是同樣是囿於能力所限,強弩之末難穿魯縞。正如 @張羸 提到的,馬季晚年後,甚至為郭德綱站臺,這足以體現其推動相聲發展的積極程度。同時,也鮮明體現了馬季先生一脈相承的相容思維。只可惜,所託非人,令人唏噓。最後,以馬季先生的一句名言作結:我太愛這門藝術了,我太討厭門裡這幫人了。馬季的相聲生涯,可以說是在相容中求創新,在妥協中求改變,犧牲了自己,推動了相聲。綜上所述,個人認為馬季先生的相聲生涯,相容有餘,特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