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狗的眼睛

    有點困難!我兒子在歐洲從大學到博士畢業12年,去年回國參加工作在國內一流大學工作,他說實在看不慣學術與人事的華而不實……八個月後提出辭職。我們做食品的,食藥監的負責人對他說罰款任務完不成希望我們配合隨便找個藉口罰款五千元,他非常鬱悶問我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他是否可以行政複議?諸如此類的話題我們總會在探討中意見相左。國內的一些不規矩的行為會讓海歸們疑惑......但是會適應的!

  • 2 # 莊嚴邵軍

    無論在國外待多長時間,只要不是在國外出生長大,回國後照樣能適應人際關係。不管是誰,他的根在哪裡,那裡的土壤就最適應他。要說不適應的話,離開了本地方的土壤,那才叫不適應呢,或者說,即便要適應也要好長一段時間的磨合。從國外回來就不一樣了,即便有不適應的地方,這種不適應是很短暫的,基本是轉瞬即逝的。

    一、即便是這樣,有的人一回國就扭捏起來,說話的時候非得帶點洋文,好像不這樣就不知道他是從國外回來似的。就像以前在外面工作、或當了兩年兵的人、回家不說家鄉話一樣,就想顯得比別人高一截讓人羨慕羨慕,聽別人誇他兩句才舒服。其實沒有必要這樣,別低估了家鄉人的辨別能力,是騾子是馬不用溜,一眼就能看出來。有的人就是要裝,從頭裝到尾,別人聽著只有那麼尷尬了——其中一方不用彼此最擅長的家鄉話交流——你說尷尬不尷尬?

    二、還有一些人從國外一回來,工作還沒有上手就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什麼都以國外的標準來衡量國內的事情,好像他從來沒有在國內呆過似的。沒錯,我們還處於在發展階段,有好些先進的管理和科學技術正在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顯現出來;就像國外也有落後的東西比不過我們一樣。那麼,在這個時候,你有本事的話,就去改變它,揚長避短,讓它變得越來越先進,越成熟。不是這也嫌,那也嫌。就像有的人出去吃了幾天飽“披薩”“熱狗”、一回來就嫌饅頭米飯不好吃一樣,都是很幼稚的行為。其實,對他對胃來說,米飯饅頭才是根本。

    三、出去之後再回來,要說完全沒有不適應,就跟沒有出去過一樣,也是不實際。還是拿語言來說,整整一年或兩年,一句家鄉話也不說,肯定會造成說家鄉話的時候跑調;但這種跑調是輕微的,時間是短暫的——幾天時間就能調整過來。至於工作和人際關係,就更不應該說什麼適應不適應。國外本來就跟國內不一樣,國外的家庭結構和人際關係,以及各種習慣和文化差異,差別還不小。要不怎麼說各國有各國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呢。你不可能會去適應國外的家庭關係和結構;而回來之後,就不適應自己的家庭關係和結構。總不可能叫“爸”不習慣,非得跟外國似的指名道姓叫“老王”“老李”才適應吧。

    當然,以上說的是極少數人個別現象,其實他們回國之後,骨子裡面是很適應的,只是想裝一裝而已。絕大多數人,只要一回國就等於到家了,那種親切與安全感瞬間提高升級到最高水平。不像在國外——白人高人一等,連黑人都敢欺負你——做出了一點成績,賺了點錢,積攢了一些財富,還不敢露出來。處處低調行事,就怕被人坑害,並且坑害了還沒人跟你撐腰,哭都哭不出聲來。所以說,不適應是假;想裝一裝是真。

  • 3 # 小聲音Yui

    這的確是一個讓人說不準的問題。我一直生活在國外,想回國的時候就有朋友勸誡說,你要是回國工作肯定會被人踩扁,正是擔心相對心思單純的人適應不了國內複雜的人際。華人的情感比較豐富婉轉深沉,不像很多老外那麼直接頭腦簡單,包括行為方式,工作,社交真是區別很大。

    就像樓下某位回答中說的那樣,如果你語言中夾雜了洋文,可能別人會覺得你假洋鬼子惺惺作態,而實際上真的是生活久了某些詞彙習慣性的脫口而出,更有些專業名詞可能當初學習的時候就是用的洋文,根本不知道中文的正確釋義是什麼。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因為誤會產生的矛盾。

    很多海歸都不懂人情關係高於業務本身的操作,學生以為只要自己實驗做得好論文寫得好,誰知道還要請導師吃飯給他當勤務兵?投個標以為自己企業好產品好,誰知道還要去塞紅包陪喝酒?而地方保護也是正常不過的,你一個外來海歸國外那一套未必適應國情,本地人排擠不接納也是情有可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剛到一個單位時別人以為我清高跟我拉開距離也很自然。

    但人際關係也並非只有中國才有,每個地方的特點不同罷了,就本國而言南北差異也有的,小城市講人情大城市講職業也是有偏頗的,我相信一個能適應國外生活的華人,智商情商也不會太低,所以提問的朋友你不用太擔心,一定是會調整和適應的,我現在就調整得很好,即便是保留了真性情也能落地,只要求同存異,走到哪裡都相處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級是孩子的關鍵時期嗎?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