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簫劍367
-
2 # 人衛醫管
漢朝的漢服一般以曲裾為主,就是一層一層纏繞的服裝,有正統的形制,因為唐代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唐制的漢服特點是齊胸襦裙,坦領,漢服可以按照不同配件分可以分為裡衣,上襦,下裙,披風,比甲等等,各個部分又有著很多選擇,比如上襦可以選擇對襟上襦,交領上襦,交領襖,褙子等。
-
3 # 青奢國潮
眾所周知,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興盛於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製、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於一身,以交領右衽、繫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徵,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未變。
漢服文化知識
漢服中交領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與正;而袖子,其實都是圓袂,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所以,領是交領(從一開始的方形的矩領演化過來)右衽;袖是圓袂收祛,都是像一種圖騰一樣體現了文化的。
漢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
深衣
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繫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裡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
漢服的歷史發展知識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遊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秦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髮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漢族女子的服裝,初承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併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幞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幞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幞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幞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清入關之後,正式頒佈剃髮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剃髮令的正式頒佈意味著清撕下了不強迫剃髮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髮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髮的鬥爭。死亡人數無法統計。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髮,改梳髮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 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透過考證服制、推廣漢服,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現代漢服
現代漢服是指立志於復興華夏文明的志願者,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漢族傳統服飾。現代漢服須遵循的主要原則:第一,現代漢服必須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第二,現代漢服必須是具有數千年來華夏(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服飾基因。第三,現代漢服要有嚴謹的著裝規範意識,體現漢族人禮義廉恥的文化要求。
現代漢服的基本定位:漢服是漢民族禮服。
現代漢服的實用要求:現代漢服一般實用於祭祀祭典、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慶典、冠禮笄禮(成人禮)、傳統文體竟賽專案等。
現代漢服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濟南府學文廟春季祭孔大典中著漢服的參禮者
第一,現代漢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漢人穿的一切服飾都拿來用於現代,不要古人怎麼穿現代漢服就一定要怎麼穿。特別要注意古代漢人流行的時裝或特定的時代裝飾不要強行用於現代。如唐翻領胡服、內衣內褲等。
第二,古代漢族人具有封建官職等級的服裝,如:軍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徵的服裝等不宜用於現代漢服。
第三,漢服歷經數千年,漢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自然會具有許多朝代特點,現代漢服不宜帶有朝代印記。數千年的漢服歷程裡漢服有一脈相承不變的元素。提倡運用交領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為現代漢服的傳承款式。
第四,漢服作為漢族人自古以來的民族服飾,具有其實用性,但需
漢服祭禮(江陰抗清三公祭)
要注意不同場合漢服的穿著。例如,在正式活動中以穿深衣為宜,日常生活中以穿著裋褐、襦裙等常服為宜。
現代漢服現狀:漢服產業發展迅猛,漢服商家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質量、價位的漢服以及相關配飾。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對於民族服飾不同層次的質量要求、款式選擇都是處於完善狀態的。
(1)每個人喜歡的款式不一樣是對的,但因為對漢服認識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們對漢服的認識會經歷一個從單純由“華麗、好看、吸引眼球”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氣候”等的思想上的轉變。
(3)漢服運動是由民間自發發起的,擁有其獨特的活力,而現有漢服的款式也是為復興的主體——普通同袍所自發選擇的,也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
4 # 涼爽好漢送姜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這裡的“漢”指的是漢族而不是漢朝,漢族的傳統服裝。
古人云:漢服之美謂之華。
漢族服飾,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程序裡,已與漢族兒女血脈相連。
如今漢服文化興起,各式各樣的漢服湧現在我們的眼前,可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有些是漢朝服飾、有些是宋朝服飾,有些乾脆是商家自行改良的產物。
偽愛好者們只要穿的舒服,哪裡管它是什麼樣的漢服。
殊不知,不懂衣服,不懂文化,即便穿的上這一身衣裳,也穿不出一身古典的氣質。
今天,藍夏就跟大家聊聊,漢服的種類。
一、衣裳制
上衣下裳制,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衣裳制是漢服根本形制之一。
不管是襦裙還是襖裙,齊腰還是齊胸,交領或是對襟,都是上衣下裳制。領型,袖型,內穿,外穿實際上只是款式的區別。下面我們具體說說上衣下裳制的幾種代表型別。
1、襦裙類
從2000年的《大明宮詞》裡周迅扮演少女太平的衣服,顏色淡雅為主,給人以輕盈飄逸之感,盡顯少女的俏皮之感。
再到《武媚娘傳奇》裡范冰冰扮演的武如意穿著的那一套齊胸襦裙,給人一種嫵媚之感,這都標誌著盛唐時期女子的打扮越來越開放,女性的服飾也不必恪守傳統規範。
1)齊胸襦裙
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漢晉以來裙子的裙腰束於腰上,而隋唐五代時期裙子的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
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
根據領口分為是襟齊胸襦裙和交領齊胸襦裙。
但齊胸襦裙至今沒有服裝文物出土。其實齊胸襦裙的體系完整性甚至比戲服還低,而“齊胸襦裙”這個名字也是漢服運動興起後生造出來的。
襦裙可以一片式也可以兩片式,相對而言兩片式綁的更緊,更不易滑落。
對襟齊胸襦裙
交領齊腰襦裙
2)袒領襦裙
袒領服是唐朝時一種半袒胸的襦,衣料為紗羅製品,當時人們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3)半臂襦裙
半臂襦裙,半臂又是另一種服裝形式,是唐代襦裙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半臂類似與今短袖衫,因為其袖子長度在裲襠(無領無袖)與衣衫之間,所以叫做半臂。
2、襖裙類
襖,指有襯裡的上衣。而襖裙,是對古代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襖裙較有特色,上衣多為琵琶袖,收袖口,有袖緣,領子也有加護領。
這種衫襖多配以百褶裙和馬面褶裙。
裙襖著裝,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現代一般談論襖裙時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襖著裝。
襖裙一般比較適合秋冬穿著哦!因為更為厚實。
二、深衣制
指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
-
5 # 順其自然逍遙遊
心~
心中長存,才是真漢
內心長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悟道的人生,不僅存漢服,還有漢賦,還有唐裝唐詩....
回覆列表
我以為真漢服是人們所說的〞中式〝服裝,因為除了排演,過節,結婚,和有意攪傳統文化,即在娛樂場所會所,真正人們常穿得體,便潔,全國大眾基本都願穿的服裝為漢服,是秦王朝以舉國之力修萬里長城時括散的裁剪工藝,漢朝流行,後來朝代交替每個民族都叫〞中式〝衣服,它不是說中國的服裝,而是人類普遍穿的便·裝,後來民國時期有了〞中山服〞,但〞軍幹服…〞學生服各種〞中式〝服裝相繼產生,總之接近〞中式…服裝即為漢服,理由是中國服裝流行首先多由:北京,上海先行,北方有哈爾賓,長春,西安,呼和。
南方有廣·州,南京,南昌,重慶。很難說清比如我的家鄉大同市有集北方服裝於一體的特點,人們穿衣服很雜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