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泩侑伱
-
2 # 勇搏逆流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通史 ,司馬遷花了13年時間所寫成的,全書一共130卷,約526500字,有十表,八書 ,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年代到漢武帝共三千年的歷史。一個國家只有過去才有未來,我們的國家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是文明古國,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應該瞭解自己國家的過去,特別是近代史,我們的國家與民眾遭受了外敵慘無人寰,滅絕人性的屠殺、蹂躪、侵略,差一點就亡國,所以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都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我們。
-
3 # 贛視角
《史記》是司馬遷的畢生之作,將人物的經歷故事以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涵蓋3000多年曆史……。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世人稱讚它“是正史鼻祖,是散文大宗,是大家之言,是百王大法。”作為文史哲裡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史記》是中國史學中最偉岸的一座文學高峰,想要了解歷史,繞不開《史記》。那麼,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史記》呢?
《史記》已被教育部列入新課標小學生必讀書目!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史記》幾乎無處不在:小學語文裡的《將相和》《西門豹》、初中的《鴻門宴》《陳涉世家》、高中的《報任安書》,甚至歷史課本上諸多大事件均出自史記……很多語文考試中的文言文閱讀題、材料解析題,都出自《史記》。它基本涵蓋了所有的文史科目,成為他們文化教育離不開的土壤。學生越早接觸《史記》,就能越早掌握學好語文的訣竅。
《史記》包含130個精彩的故事,可以為寫作提供案例,既能提升作文逼格,又能輕鬆拿高分,因為它能夠提供豐富的素材。
比如某年的北京高考題,“孔子的弟子你最喜歡哪個,以及喜歡他的原因”,這在《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裡就都涉及到了。
另外,文言文一直都是高考語文的重要考點,高考改革後,字詞考試取消,文言文分數大幅提升,佔比高達1/3,很多考生找不到感覺。
實際上,高考中80%的文言文考的都是《史記》中的內容,讀透了《史記》,就能掌握心法,找準對策,在考試中各個擊破。
現在的小學和中學教材,文言文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從小就閱讀《史記》的孩子,學起語文更輕鬆。
“環境在變,社會在變,但人性不變。”
讀《史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人性。
歷史上的人物,總是跟我們充滿了相似之處,如果你讀一讀歷史就會發現,雖然現在的社會結構變了,但人們做事的方法,為人處事的原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要想活得明白,就一定要了解人性。中國民族研究人性已經幾千年了,都體現在史學經典中。閱讀歷史,可以讓我們充分理解人性,瞭解自己。
《史記》可以塑造我們的大局觀。
不難發現,中國不少優秀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包括馬雲、周鴻禕、任正非等都曾公開推薦過歷史類書籍。
近代以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歷史都被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我們或許沒想去當領導,但是至少要成為自己人生的領袖,有主宰自己生命的能力。所以,讀《史記》其實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史記》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實用指南,受益終身。
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維、溝通和學習能力,啃理論書籍是沒用的,因為只有在具體的場景中學習,才能真正地瞭解其中的訣竅,並學以致用。
《史記》中的《蘇秦列傳》《漢高祖本紀 》《刺客列傳》等篇章,記載了大量的經典場景:從談判,到溝通,到職業選擇,基本涵蓋了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關鍵場景。
而作為文史哲裡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史記》記錄了將近130箇中國曆史風雲人物的故事,裡面有大量的外交家、談判高手、管理大師、溝通大師......
透過閱讀130個人物的經歷,提煉豐富的智慧心法,收穫最寶貴的人生經驗,終身受用。
從小學習《史記》的孩子,會收穫受用終身的知識涵養。
不過,《史記》原著全書共130篇,篇目劃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部頭太大,人物繁雜,再加上晦澀的文言文,哪怕咱們大人讀都很吃力,更別提孩子了。可以從一些簡易的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版本入手,有配圖有故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
4 # 肉團小咪
《史記》是中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於《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著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並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訊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說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並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並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作者透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說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後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嘆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託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裡,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後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後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
5 # 至德堂
讀書是一種精神活動,不能逼迫,要發自內心,否則會泯滅孩子閱讀的快樂!如果喜歡歷史就讓他讀史記,畢竟是無韻之離騷啊!經典!
-
6 #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
少兒看《史記》的好處:
1.少兒可以從《史記》的敘述中提高文學造詣。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2.另外,多史記也可以增加智慧!
-
7 # 布依秀兒
小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必須要給他增加各種營養上學增加營養的一種,還要在各方面給他更多知識,他像小樹一樣茁壯成長。
-
8 # 沱湖岸邊009
首先是自己讀,然後才是孩子讀。好像一讀史記孩子就厲害了,不是那麼回事。史記再好,自己沒看過,咋要求孩子。離騷比史記還好,你讓孩子讀試試!
-
9 # 詩文一刻
讓孩子讀《史記》,整體來說有利於提高孩子們的文史知識,讓他們更好地瞭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打好國學基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其餘的理由如下:
一 《史記》為群史之首
中國傳統簡單的學科分類就是所謂的“經史子集”,而“史”裡面,清代以來主流的經典就是紀傳體的《二十四史》,而《史記》就是二十四史之首,也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之首,更是開歷代紀傳體史書之先河,其特殊的地位自不待言。
二 《史記》的文史成就
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文史成就很好的註腳。“史家之絕唱”,是說司馬遷秉筆直書,寫出來的歷史基本符合歷史現實,可信度很高,是當之無愧的信史,放在後世其他史書中是相當難得的;“無韻之離騷”,是說《史記》的文學成就也很高,寫出來的文詞很耐讀,筆下的的人物也有血有肉,不失為一位史家的“再創造”。
三《史記》的普及意義
《史記》的文詞是相當耐讀的,尤其是“列傳七十”,要讀懂也不是很難,不少經典篇目被選入中學課文中,這有利於提供孩子們的文言文水平,對他們讀懂傳統典籍是很有幫助的。
回覆列表
我的觀點是孩子太小不建議讀史記,朋友家小孩10多歲,酷愛讀書,兩年前,看了《三國》的電視劇,孩子著了迷,自行看起《三國演義》來,然後是各類話本,再由歷史演義小說轉向史書。這個過程,我真是辛苦得不行,也有諸多困惑,不能排解。 孩子看書的常態和本能,是吸收的多,反思的少。偏生我們傳統對待書的態度,也是隻讓人信,不讓他疑,於是生出很多事來。看了《三國》,曹操就是壞蛋奸臣,我得翻出《短歌行》、《龜雖壽》,講一大通以糾正。這還是小事,有遠比評價單個歷史人物嚴重得多的問題,漸次露出端倪來。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 看完《三國》,孩子學會了一個道理,凡事要用計:利用人心,說話要有策略,挑動一個折騰另一個,明明這麼想,偏偏那麼幹,兩面三刀四面抹光等等,而且很快活學活用起來,話也不好好說了,和朋友玩,時不時咬耳朵我就告訴你一個人,且慢,我有一計。那些曲裡拐彎的陰謀詭計雖然拙劣,這種思路卻很不好。如果計謀成為主要的遊戲規則,那麼這個遊戲總是糟糕的。但孩子並不這麼認為,很享受地沉溺其中,覺得自己很聰明,夢想著能將人與事玩弄於股掌之間。 我問他,就說三打祝家莊吧,時遷偷殺店家的雞,還撒謊,還蠻橫,後來又血洗祝家,滅了訂約中立的扈家莊,這些是英雄所為嗎?他們爭取盧俊義的辦法、對待戰俘扈三孃的手段,還有人肉包子店,不噁心嗎?小兒懶得跟我討論,小手一揮,一言以蔽之曰:英雄好漢就是這樣的!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大概是指,少壯時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怕引起反叛心、衝動好鬥。及其年老也,閱歷既多,城府已深,看了《三國》的權謀計較,會然於心,外損於人,內傷心境。在我看來,血腥和計謀,分別是《水滸》和《三國》最不好的兩樣東西,果然都印在孩子身上了。 為了同小兒辯論,我特意重讀了《水滸》那本並不吸引我的鳥書,我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一,沒有更高的理念和文化,單憑一腔義憤、兩個拳頭,對於社會和人類的進步,幾乎是有害無益的。其二,暴力或許很有用,但一定會滋生死亡、仇恨和對生命的不尊重,這些都是人類的毒素。 暴力一直是個問題,讀史之後更突出了。孩子剛開始讀《史記故事》,還恨恨地一拍書,大聲罵道:吳起這個壞蛋,要證明自己忠誠,離婚就行了,不至於殺妻嘛!或掩書嘆息:什麼人能狠心做人彘啊,做了還去看。但漸漸就習慣了,見怪不怪,好像趙襄子給智伯的頭蓋骨塗上漆當杯子喝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讀《資治通鑑故事》時他若無其事地問,董卓肚子裡都是啥呀,能燒那麼久?他看《三國演義》時,還問過什麼是點天燈,然後戰慄說好可怕、變態,現在居然已經習以為常。我們聊天時說到北京城拆遷可惜,他插嘴道,可惜什麼!阿房宮不都燒了,羅馬也燒過呀。還好奇又興奮地問,要是放火燒北京,不知道要燒多久?不要三個月吧?活脫脫一個朱厚照(明武宗,在位時,皇宮失火,武宗非但沒下令救火,反而邊看邊說:好一棚大煙火啊。編者注)的神情聲色。 還有就是歷史恐懼的滋生。就像看到販賣黑奴的歷史感到害怕一樣,孩子知道了連坐和株連後,有段時間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吧?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區的人殺人了,會牽連我嗎?對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數量也很敏感。他算過,他們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加老師加校長,四百餘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規模的龍顏之怒。一般皇帝一輩子發多少次脾氣呀?他問。我能感到那種貌似玩笑,實則真實的恐懼,在無聲地影響他的精神和思想觀念。他曾表態:我絕對不惹皇帝生氣!我問:皇帝要你殺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道:殺了你就死你一個,不殺我們倆都死。讓我很無語。依靠恐怖維持統治,正是專制的第一條原則,很成功! 後來孩子又零碎讀了些白話和筆記小說,津津有味。我旁觀在側,卻是不無隱憂。 看《西遊記》的一天,孩子突然說,要做就做大妖精。什麼意思?小妖怪修煉半天,被孫悟空一棒子就打死了。得跟神仙有關係,是他們的坐騎、小廝什麼的,回頭被收回去就是了。阿難、迦葉索賄不成,只給了唐僧無字經書。孩子竟然評價說,活該,誰讓他們小氣,得罪了佛祖身邊的人。這種思路不免讓我警惕。他在幼兒園跟小朋友起衝突時,我就講過正義、公平、制度的規範等問題,我不希望他這麼容易就拋開了。 無論是讀小說還是讀史,要我解釋和我要解釋的東西都很多。君臣關係、閹割、小腳、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李益對不起霍小玉,霍小玉的報復是讓李益的老婆被殺、被虐待,這算什麼邏輯?柳毅英雄救美,劫難之後互相喜歡,正該結婚,為什麼不答應?兩個故事的結局在孩子那裡都講不通。 《史記》裡的刺客不讓他激動了,就因為別人對你好一點兒,給點面子送點禮,就算知遇之恩,可以指誰殺誰?國破時先殺老婆再自殺,遇劫時母親先殺女兒再自殺,古人都怎麼想的?《列女傳》裡的女人被拉一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麼下得了手?《二十四孝》裡為了養活媽媽,就把兒子活埋了?恐怖!所以還是讀點歷史故事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