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楓一葉
-
2 # 虛空道長
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狀態,不過不極,一船當權者,都會覺得中庸之道對社會和政治體制來說真的很重要,一船高人都會用中庸之道。
-
3 # 飲食知味
此成語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與道家的“物極必反”“執中”有相同的意思,成為中醫學“致中和”的理論基礎,是華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鬥爭經驗的哲學總結。
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透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致中和”通俗地說就是維持平衡。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機體動態平衡被打破的結果,而中醫治療疾病就是透過各種辦法,使機體回覆到平衡的狀態,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調理。
中醫治病八法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都是“致中和”必要的方法,正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就是為了使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太過,太過就要破壞平衡。
過猶不及 物極必反
中醫治病是如此,在中醫養生保健上也是如此。中醫有“五勞所傷”的理論,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都是傷害身體的。
日常運動中有過猶不及的例子。我們很多人知道運動的好處,卻不知道過度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行走,一些人每天連續走上萬步甚至幾萬步,不知不覺中,膝關節就磨損了;有的人每天用很多時間爬山、登樓梯健身,卻不知道半月板慢慢損壞了。這些都是過猶不及的例子。
-
4 # 手機使用者57626237842
個人認為:有
要想知道孔子這兩句話對養生是否具有啟示作用,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兩個詞的含義,然後再下定論。
過猶不及意思就是事情做的過頭與做的不夠是一樣的,都是不合適的;
不偏不倚的意思就是指公平,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和公正。
前者是指在做事情上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則,太過和不足都會導致有不好的負面效應,後者是指為人方面一種態度,告誡人們要走中庸之道。
接下來,我們不妨平靜一下思緒,展開一下豐富的想像:假如一個人在生意場上或職場上,初來乍到,只按照自已的喜好來揮灑性情,不懂人情世故,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認同,隨心所欲,做起事情來勿冷勿熱、勿高勿低,肯定會招惹些別人的白眼或冷言碎語,初次還好,大家最多表現一下心裡不悅而已,如果長時間的不加以收斂和控制,仍然恣意妄為的話,就有可能遭到大家的冷落,甚至聯合抵制。大家想想看,此時此景,是否會對該人的心態平衡產生一定的衝擊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心態的平衡遭到了擾亂,那人體的氣血執行肯定也會受到牽制,從而最終影響身體的健康,這種現象持續的越久,對人的健康危害就越大。
以上是從做事方面,本人淺談了一下“過猶不及"這種行事方式產生的不良後果,下面我再從為人方面,來簡單地談一下“不偏不倚"這種做人方式產生的良好結局。
我們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幫派,如果我們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來發表有利於此方或不利於彼方的觀點,就會遭到另一方的不滿和抵制,只有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走中庸之道,才能使雙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並向你伸出象徵他們友好的橄欖枝,最終才會贏得雙方的信任和青睞,一個充滿溫馨、友好與和諧的局面,自然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無盡愉悅和健康。
《黃帝內經》裡曾講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會情致所傷,令人生病的,而孔子的“過猶不及"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就是告訴人們在為人時要保持中立,做事時,要恰到好處,才能營造一個寬鬆、祥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正好順應了《黃帝內經》裡提出的七情不能太過的這一條件的要求,這難道不是對我們養生的一種啟發嗎?
-
5 # 食禹人
中庸之道對養生是有啟發作用,這點無須質疑。我們知道,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就是心態平和、心情快樂、心地善良、心胸開闊、心靈純淨。處世不苟,榮辱不驚,寂寞時遺世獨立而無憂無懼,得意時如登春臺而不傲於物。心不能和則意不能樂。無論內心的善良、開闊的心胸,還是心靈的純淨,都要以內心的平和與心情的快樂為基礎。
首先 過猶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自《論語·先進》。不偏不倚意思是: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現指不偏袒任何一方。出自宋·朱熹《中庸章句》。都說明了,應當遵循中庸之道,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之一。凡事要適可而止,不偏不倚,找到最合適的那個點。無論運動還是飲食、起居、情緒,想要享受美好的生命質地處處都不能走極端,不能失之偏頗。
在看孔子其他觀點,如提出的"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的中庸養生之道,是儒家"靜以修身養性"的總綱和方法論。"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由;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蓋言君子動以中和為節,至於飲食起居,鹹得其宜。則陰陽不能病,天地不能夭,雖不導引服餌,不失其壽也。"(《中庸》)"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正是儒家所提倡仁者在精神修養方面。
總之,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隨著社會競爭日趨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每天都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致使很多人造成腦力、體力嚴重透支。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合,學會放鬆,忙中偷閒,懂得休養生息,並不斷消除負面思想情緒,才能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健康。保持好身體、擁有好心態、踐學好才智方能好財富!
-
6 # 妮子說養生
養生就是養平衡。養生是中醫這門學問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源自於道家的思想體系。
儒道其實殊途同歸。儒曰,執中; 道曰,守中 。中之一字,乃聖人之心法,也是養生大法。比如中醫裡肝屬木,主生髮。肝生髮太過,就會陽亢。肝生髮不及,那麼就肝鬱。因此,不偏不倚,守其中道,是為平衡,是為健康,是為生生不息的力量。
-
7 # 不慌不忙不悲不喜
過猶不及,中庸之道的觀點在養生之道是非常適用的。生命在於運動,但絕不在於過量運動。
實踐證明適量的運動對提高人體免疫力,保持肌肉關節的靈活性,提高心肺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同時適量運動也可以刺激人體分泌腦內啡肽,這是讓人體產生愉悅感的快樂物質,使人產生對抗抑鬱。
但長期過度運動,可對人的免疫系造成損害,讓人更容易罹患感冒,肺炎,腹瀉等感染性疾病。過度運動還會對人體的骨骼和韌帶造成損傷,使人在運動中反應的反應能力降低,增加受傷的風險。老年人過量、超負荷的很有可能會誘發意外,大負荷運動會加重心臟負擔,使迴圈系統不堪重負。
人們在從事運動養生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運動基礎,生活習慣等,適當安排運動專案,量力而行。
-
8 # Z的隨想
過猶不及,不偏不倚,如此做到心態平和,一切處在一個恰好的點上,便少去了許多心中的糾結於紛爭,保持平平淡淡才是真
-
9 # 真一道子
中庸與中醫皆屬於中道,兩者彼此相通。儒家學派本身也有獨特的生命觀和養生之法,孔子也多次以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談及養生,他的諸多論述,從多方面來說,對於現在不僅具有啟發作用,也具有實用價值。
娛樂休閒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道: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若以驕橫霸道為樂,以放蕩無度為樂,以宴飲荒淫為樂,不但敗壞人的德行,還造成精神空虛頹廢,直接危害身體。在《論語·陽貨》中,他又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平時,生活要儘量充實,並且做到勞逸結合,多參加各類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下下棋,擲擲採,也比閒著沒事幹要好些。否則,免得無事生非,心裡空落落的影響健康。
飲食睡眠在飲食養生上,孔子曾談過一大段完整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譴而竭,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賞》)。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腐敗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吃飯時,不吃。切割方式不得當的食物,不吃。沒有一定的姜醋調料,不吃。席上的肉雖多,吃它不能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亂的地步。從市上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食物不放上適量的姜沫不吃。領到的祭肉不過夜就加工存放。存放的肉不超過三日,超過三日不吃,吃飯時不隨便說話,以免把食物嗆到氣管裡或者咬了腮舌;睡覺前不高聲談笑,以免刺激神經,導致失眠。孔子的這一番話,應該說不僅合乎科學原理,也切實可行,的確有益於飲食養生。
修養心性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在工作上要勤奮敏捷,謹慎小心,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要努力剋制自己的諸多慾望,不貪圖安逸的生活,把注意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貪圖名利,追求真理,這樣心理就穩定了,精神上就會熙和安寧,心寬自然體胖。他在《論語·述而》中還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樣的清淡素食,安貧樂道,不僅有利於身體,更重要它可以將人導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三戒養生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三戒”養生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血氣”,在中醫學中視其為生命的根本。血氣有,則生命存;血氣旺,則生命盛,所以無論是少年、還是中年,直至老年,都要根據血氣“未定”、“方剛”、“既衰”的特點,戒除一些不正當的心理及行為,採取相應的保養措施,達到養生的目的。
總而言之,孔子的過猶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連。
-
10 # 小青情感吧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我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及深遠的意義,人生離不開中庸,中庸之道是必修之道,是我們開啟平安健康快樂的幸福生活模式的必選之路。
一、中庸在工作事業方面的影響。一個人在工作方面要有中庸的思想,只有中庸才能平衡我們工作事業與家庭生活的和諧關係,其實那些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人,他們必然有功利心在作祟,如果真心熱愛工作的人才會好好拿捏得恰到好處,讓我們喜歡上工作,也真心熱愛它以至於毫無怨言地幹好工作。因為我們沒有急功近利思想,我們採取的是平衡中庸的心態。
二、中庸之道在人際交往關係中也一樣,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需要有中庸思想,不卑不亢,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沒有形影不離的朋友也不會出現孤單影只的形象。中庸之道是最好的人際交往模式。
三、婚姻之道也需要中庸。夫妻之間特需要有中庸的思想。因為夫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彼此留白,需要彼此有各自的空間,也需要彼此能夠保持獨立的人格與思想,夫妻雖然合為一體,但也要保持中庸之道,過分的恩愛比如如膠似漆並不是積極的選擇,而中庸才能使倆人更能散發出迷人的魅力,更能不離不棄。中庸之道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修行,我們需要用一生來修練此道。做到不偏不倚確實需要下一定功夫的。
-
11 # 東方國學
毫不誇張地說,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作用於一切事物之中。對養生當然有啟發作用,養生的主要方式是節制,而節制的根本精神就是持守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能是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養生往往透過我們的衣食住行來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是養生的目的。而具體執行的幾乎一切規則,都是本著中庸的原則來制定的。比如我們說每天喝蜂蜜水有益於健康,不會說喝得越多對身體越有益,必然會加一個量與時的限制,這個限制,便是基於中庸的原則。
以比亞迪元EV535為例。如果在特定的環境下60km/h等速行使,就可以達到535公里的續航。如果過快和過慢都不能,偏差越大,續航越短。而秉持中庸之道的養生,正是使我們的行為無限接近這個60km/h的等速行駛,以使生命更長久更健康。
事實上,只要我們秉持中庸的原則,衣食住行都儘量避免過與不及,凡事尋找恰到好處的那個“中”點,明白太多與太少都不好,太長與太短都不好,太晚與太早都不好,太肉與太素都不好,太鹹與太淡都不好等,即便不懂得任何養生的方法,身體也不會太差。
-
12 # 養生男人699
孔子言中庸者:無太過亦無不不及,語出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庸者老子是德守中,道生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守中),而孔子是以中為道(弱者道之用也),而其行則是反中庸(反者道之動也),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一生二之義(即反中庸),道生一是中庸,故曰中庸之道,反中庸之用,於養生無益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守中),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守中之德),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由中而生,由中而化,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守中之德,守中之用也,老子是執一守中而處和也,老子是守中而處和(執一),孔子卻是守中庸而反中庸之用,與老子無為(守中)而無不為(守靜)之義相背也,天之道是一,德是中(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是中,德是反中庸(損不足而奉有餘),
-
13 # 樹下霞哥
我個人認為是有的,所謂凡事不能過,水到渠成又說明了事要到一定的份才行。
過去的事咱們尚且不說,就說現在。假如你和新認識的朋友過於親密,會招致對方的懷疑與不安。而對待你不喜歡的人,你過於心生厭煩,而有過激言論,必遭對方報復,心生橫禍。
而很多的成功又來自鐵棒磨成針的務實精神,好比打井,你必須到那個深度,才有水出來,凡事不到位,沒有匠心精神是不行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並不是取中間,和事佬的意思,強調的是不偏不倚,周正的意思。而我對中庸之說,有另外的想法,我更贊同個人鮮明的態度,敢說真話,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做自己。
回覆列表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過猶不及”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論語·先進篇》。
不偏不倚的意思是做人處事要站在公正立場,親疏一致,不厚彼薄此。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過猶不及,不偏不倚這兩句話對養生有一定的啟發。就是間接告誡人們要保持樂觀心態,不急不躁,做人做事,要以誠相待,以心相對,對別人不強求,順其自然,沒有私慾,無欲則剛,對身心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