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龢下tg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語言是一整套系統的符碼和解釋系統,嚴格地說,攝影的語言有其自身開放性的特徵。經常被人們提起的攝影的光影色形線並非攝影的語言,只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就像我們孩童時咿呀學語的“媽媽”、“吃”這樣的字詞,只有熟悉了語法並可以順暢地與人交流才能說學會了說話。

    很多照片之所以需要用標題、說明、闡釋來輔助人們理解,一方面是其照片本身的語言還處於初級層面,並沒有形成完整的解讀邏輯,因此圖不夠,題來湊或者話來湊;另一方面是因為攝影語言具有開放性,很多時候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文字可以起到錨固資訊和引導解讀的作用。

    以下是一篇我對一張照片的解讀,作品本身體現出成熟的攝影語言的所能傳達的力量。

    附:簡潔而豐富的隱喻

    關於Samantha Everton,我瞭解甚少,或者乾脆說不了解。閱讀一張照片可以是非常單純地觀看其本身就夠了。不得不說,這是運用攝影的藝術語言指向現實問題的極典型範本。

    這是一個家庭,當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個人坐在一個略顯古舊但也舒適的沙發裡,他們的服飾和肢體語言給我們豐富的暗示。

    居中的父親和靠近的母親衣著整齊,正襟危坐,目視前方,表情優雅。父親所坐的位置明顯偏向妻子一側,顯然願意與妻子有親密的關係,但妻子的坐姿似乎略略有些勉強。另一側的兒子與父母稍稍疏離,穿著也比父母隨意些,表情也顯得不快,能夠看出他並不認同父母的生活態度。

    沙發上方牆上懸掛的照片中是三口之家相同場景的複製,而照片中的牆上沒有出現照片。是的,這不是一個有關視覺趣味的影象,而是在暗示我們:這個三口之家的如此狀態,日復一日,驚人的相似。

    擺放檯燈的小桌上有一部電話機,細看下我們察覺這部電話機並沒有接通電話線,也就是僅僅作為一個擺設,透過這個物件我們可以瞭解這個家庭幾乎斷絕了與外部的聯絡與交往。

    照片中有來自三個方向的光線:

    照片右側母親一方,似乎來自較大落地窗的Sunny;兒子一側,一盞檯燈的照明又似乎告訴我們這是晚上;但還有至關重要的第三個光源,來自三個人面對的前下方(三人背後的影子告訴我們這一點)。哦,我們可能一直在猜測,這一家人在做什麼?為什麼坐在這裡?現在答案來了:他們面對的是一臺電視機。

    照片本身為我們揭示所有的謎面和謎底:

    在電視機出現後的某一個時候,觀看電視節目佔據了一個家庭的日常,他們整日坐在電視機前,不再與外界溝通,甚至也不再關注家人的感受……這樣從早到晚,日復一日。電視節目是如此具有魔力,雖然它不能滿足所有人的精神需求,但人們已經明顯地被它所控制……

    這是一張非紀實卻有著豐富資訊的照片,它所揭示的彼時的問題,在我們的今天依然觸目心驚。

  • 2 # 全利88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可以翻譯,可以詮釋的,你能舉例,有例外嗎?

    攝影是一種視角的平面化反應,也算平面圖形中的一種,當然也就有簡單、複雜之分,有通俗易懂與深奧難懂之分。

    應該算正常現象吧?

  • 3 # 光影之間說故事

    我就喜歡在我的攝影作品中加入一些文字,因為照片可以反應出的只是一個主題片段,我會用文字說明當時的一些背景,比如自己拍攝這副作品的目的,自己當時的感觸,以及拍攝時需要的裝備工作和遇見了怎樣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等等……這樣有利於別人的觀看也能給同樣有這方面攝影需求或愛好的人以指導。更容易被人理解與接受。

    比如我們攝影人都非常熟悉的大師級作品“大眼睛”如果沒有背景介紹,沒有對作者歷盡千難想要幫助和改善那些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教育環境……等等的描述和說明,那麼作者幫助這些孩子的腳步一定會比現在緩慢一些的。

  • 4 # 我是貓叨叨

    你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

    攝影是一種語言不錯,但是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能理解這種語言,所以,很多情況下,需要透過另一種語言形式加以輔助說明。反過來說,如果沒個人的視覺修養都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那簡單交待一下背景就好了,不必多說。

    很可惜,術業有專攻,行業有分工,不能強求天下均等,也就出現了出於各種意圖的輔助語言。

    舉個例子,古文或者詩詞,是不是語言,那為什麼還需要註釋和翻譯呢?因為沒有這種輔助,絕大多數人可能因為自身的侷限,難以理解其中之美。

  • 5 # 湯遜湖在一個島上

    日前,武漢女攝影家王伶春攝影作品集《牽掛》出版,除了首次公開發表的280多幅圖片,書中5多萬的文字更是溫婉細膩,與圖片並駕齊驅、相得益彰。在攝影快餐式生產和閱讀的當下,《牽掛》讓人們觸控到了文圖的生命質感和故事溫度,感受到了文圖的思想深度和時間重量,顯現出文字在攝影創作中的重要意義。

    能寫善拍是攝影人的一項基本功,很多優秀的攝影家不僅圖片經典,文字也功力非凡,文圖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藝術境界。中國臺灣籍攝影家阮義忠的攝影集《人與土地》中,每一篇文章都刻骨銘心;攝影人安光系旅居英美讀書期間堅持邊拍邊寫,攝影交流文章深受讀者喜歡;長江日報高階記者餘熙出版文學和攝影集28本,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攝影家徐崇德出版《石階路上的青島》等5本個人攝影集,發表30多萬字理論文章讓學術屆側目……他們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文圖兼備方能出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在秋冬季節進新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