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文客棧
-
2 # 覺悟416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曾在光緒年間中過秀才。後來投效於北洋軍閥。成為直系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最後成為直系首領。軍閥混戰中連續擊敗皖系,奉系。可謂屢戰屢勝。成為軍閥勢力中的 強者。
1919年,爆發了反對巴黎和約的五四愛國運動,面對民族危亡,吳佩孚堅決反對簽約,並要求北洋政府釋放學生,否則眾怒難犯。其愛國行為受到華人贊評。但1923年2月7日,卻對罷工的京漢鐵路工人進行大肆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受到華人一致聲討。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在武昌舉行二次北伐,擊敗吳佩孚,從此退出政治舞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到處收買漢奸,對吳佩孚進行威逼利誘,但吳佩孚拒絕和日本人合作,招致日本人痛恨。1939年,吳佩孚犯牙病,一日本醫生為其看病,短短十天致死。蹊蹺離世,疑日寇加害。
吳佩孚屠殺過工人運動,連年軍閥混戰造成人民的苦難。但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卻讓人非常讓人敬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至死拒絕和日本合作,至死不當漢奸,這種民族大義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
3 # 關注時代性
清末民初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期,各路人馬都在角逐中原,鹿死誰手,應憑合縱連橫的本事,城頭常換大王旗。
北洋政府是一個軍閥政府,有曹琨,吳佩孚等先後登上“總統"寶座,由於他們都是大軍閥出身,擁軍自重,視國家安全和老百姓的安全不顧,都想復辟當皇帝。
吳佩孚是一個大軍閥,雙手沾滿了五四運動學生的血,是鎮壓五四運動的劊子手,是軍閥混戰的主謀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大搞復辟帝制軍閥。
吳佩孚應為鎮壓五四運動負責任,應對軍閥混戰負責任,應對復辟帝制的行為負責任。
-
4 # 仙雲野鶴88
民國雖然是亂世,但出了一些極具個性的人物,他們性格很複雜,很難與我們心目中的好人壞人那麼界限分明,像吳佩孚就是軍閥中的異類。吳佩孚曾上過時代週刊封面
他在鎮壓京漢大罷工時,的確殺了人,顯示其惡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有善的一面。
1、他是學者型軍閥。在我們印象中,軍閥都是斗大的字不認得幾個的地痞流氓出身,而吳佩孚確實秀才出身,他詩畫、書法無所不精,自己隊伍的軍歌也出自他的手筆,被稱為“玉帥”、“吳二哥”。這在當時的確不多見。
2、廉潔愛國。吳一生做大官幾十年,帶兵幾十萬,但他從沒購置私產,他有“四不”,即“不做督軍、不住租借、不結交外華人、不舉外債”,如此清廉在民國那種做官發財的氛圍裡,的確是個異類,
另外,吳在五四運動時,也致電發對在巴黎和談協議上簽字。在日本人入侵中國後,拒絕日本人的引誘,遭日本人嫉恨,後不明而死。他的民族氣節還是值得欽佩的。
3、保護文物。他曾致電當時的總統等堅決反對議員提出的拆除故宮三大殿的提議,後來吳的電報登上報紙後,輿論紛紛指責議員,紫禁城三大殿才得以儲存。
4、不娶小老婆。吳與妻子一直沒有生育,妻子勸他納妾,可吳拒絕了,據說有一位外國駐華女子,曾對吳有意,但吳以家有老妻為由沒有接納。這在民國時期,高官幾乎人人納妾的情況下,尤其難能可貴。
吳的官德、私德都有令人稱道的地方,有些值得現代人學習。
-
5 # 本草百曉生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牙炎引起右臉頰腫痛,讓日本醫生為他開刀拔牙,誰知這牙醫竟是特務派來的殺手,吳佩孚曾在京城擺攤算命,他給自己算過命,說自己有一百二十歲的命。誰知竟栽在日本人手裡,只活了六十六歲!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父親在縣城裡開雜貨鋪,經濟還算寬裕,在吳十四的時候,就跑到登州府水師營學當兵,空暇之餘,努力讀書,沒想到二十歲就高中秀才。後來就一直以秀才軍閥自居,其高傲程度可以跟另一個秀才軍閥相媲美,此人就是小徐——徐樹錚。
徐樹錚素以“小諸葛”自居,而吳佩孚則以關聖為偶像,他忠心於曹錕,感激曹在1908年的提拔之恩,讓他從一個營帶成為第三標的標統。
曹錕是直系馮國璋的部下,因直系討伐張勳的“辮子軍”有功,直系大佬馮國璋順利當上民國大總統,皖系段祺瑞雖位居國務總理職務,但一手總攬北洋政府大權。由於段拒絕恢復民國初年的國會和《臨時約法》,孫先生則聯合西南地方軍閥,在廣州組成護法軍政府,公開與北洋政府對抗。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段祺瑞急忙派曹錕、吳佩孚帶兵南下討伐。總統馮國璋不贊成段總理的“武力統一”,他希望跟軍政府桌上會談。作為直系,曹、吳倆人當然極力站在“主子”馮國璋一邊,奈何北京是皖系的勢力範圍,哪怕不情願,曹、吳倆人只得領兵討伐軍政府。
讓吳佩孚想不通的是,明明自己打了勝仗,在1918年,段祺瑞行賞時,吳佩孚只得了個“援粵軍副司令”和“孚威將軍”的空銜,反倒讓沒出多少力的趙恆惕成為“湖南督軍”。從此吳佩孚與段祺瑞勢不兩立。
1920年,吳佩孚得到西南軍閥供給的軍餉六十萬元,早在1919年時,吳與唐繼堯、陸榮廷等西南軍閥暗通款曲,在衡陽秘密簽訂“救國同盟條約”。在1920年5月,吳佩孚率部從駐地衡陽北撤,一路上斥責皖系“妖孽亂京畿”,自己要“催狂虜”,“揚國威”。自誇自個是“不問個人瘦,為期天下肥”的大人物。
由於皖系的親日賣國政策不得人心,在這年的7月份,直系大勝皖系,一時間英美帝國主義大喜過望,認為吳佩孚是個人才,在報紙大誇其為“強者”、"英雄”、“中國模範將軍”。《時代週刊》還讓吳佩孚登上封面。
1921年底,吳佩孚所代表的直系和奉系打了三個月的口水仗,實際所反映的是英美帝國與日本所支援的奉系之間的矛盾。到了1922年,雙發見口水戰不過癮,於是在這年的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表示“龍泉劍斬血汪洋,千里直趨黃河黃”,在勝利的鼓舞下,他覺得有能力一統中國。美夢沒作多久,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他就被現實給敲醒,不僅丟了“主公”曹錕,(部分原因是吳佩孚錯信叛變將軍馮玉祥),而且兵敗嶽州再無實力跟直系對抗。
後碰上抗日戰爭,吳佩孚面對敵人的種種利誘,始終不為所動,表現了一箇中國軍人的民族氣節,既然不為所用,就被我所棄,日軍特務川本芳太郎安排牙醫將吳殺死在北京什錦花園公館。
-
6 # 西府趙王爺
在那個時代,能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華人,都是有幾把刷子的!軍閥這個名詞無論在哪個時期都飽受詬病,有軍閥就意味著有分裂,在民國初期,我們國家出現了眾多的軍閥派系,而吳佩孚就是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一個。
此人外表看起來高高瘦瘦,他的家人們也對他沒什麼期待,覺得他只能走一個科舉的道路,憑藉著自己的天賦,他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這在當時算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了。
不過後來科舉被廢除,又生逢亂世,實在沒辦法用文憑混飯吃,吳佩孚只好選擇了參加北洋軍隊,然而投筆從戎之後,他卻開啟了一段屬於他的傳奇。
剛入軍沒多久,他就遇到了自己的貴人領導——曹琨,這個人是當時北洋第三師的領導人,在袁世凱手下也算是得力的助手,在北洋軍閥裡面地位差不多僅次於“北洋三傑”。
曹琨是個泥腿子,文化水平不夠高,本身只是販賣鞋襪出身。而吳佩孚身上的文人氣質在軍隊中比較亮眼,不時為曹錕出謀劃策,於是深得曹琨青睞。
當然能吳佩孚,不僅僅是個謀臣,還是一員猛將!護法戰爭中,袁世凱派曹琨征戰四川,一次曹琨被敵人包圍,是吳佩孚帶領一千多人的敢死隊把大帥帶了出來,從這裡以後,兩人就有了過命的交情。
後來在曹錕得力薦之下,袁世凱也提拔吳佩孚為北洋陸軍第三中將,這個級別已經是北洋政府中得高層了。
於是,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從這時候開始,慢慢來到了權利的中心區域。
後來,袁世凱突然去世,整個局面瞬間變得不可控制,各地軍閥紛紛割裂,各派勢力讓局勢變得混亂不堪,中國陷入最為混亂的北洋時期。
在這個時期,吳佩孚利用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直係軍閥的首領,並在直皖、直奉等多次軍閥混戰中,帶領直系佔據上風。 特別是民國十一年的直奉戰爭,吳佩孚令張作霖兵敗山海關,其威名來到頂峰。美國的時代週刊把這位將領刊登上封面,稱其為“中國最強者”。《密勒氏評論報》甚至認為:他是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中國將領。
如此殊榮真是讓老吳有點不好意思呢。
當時的吳佩孚,左右逢源,即使是北洋第一人段祺瑞,也得暫避其鋒芒!
蘇聯的駐華大使也曾經跟吳佩孚聯絡,希望透過他的影響開展工人運動,在剛開始的一段時期,吳佩孚為確實發表了維護工人的言論,但是工人的罷工運動著實危害到了他的利益,他也因此站到了革命和人民的對立面,這或許就是形勢造成的無奈吧。
後來國民政府的北伐勢力所向披靡,吳佩孚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打敗,被迫下野,而後他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東郊隱居,由於生前行政清廉,本身也沒有留下什麼錢財,只好靠著朋友的救濟度日。
後來侵華戰爭爆發,已經平穩度日的吳佩孚因為其崇高的威望也被捲了進去。當時的日本雖然攻佔了華北,鋒芒正盛,但是國內的各種反日行動卻從沒有停止,日本人覺得自己後院不穩,需要一個有威望的人給自己坐鎮。
所以日本以及偽軍政府多次派人帶著大量錢財請他出山,可被吳佩孚拒絕了。
這好像是北洋大軍閥的一個共同的特點,人品都還挺好的,比起後來新興的那些“革命”軍閥們,顯然更有骨氣和愛國意識。
到了一九三九年,吳大帥在和家人吃飯的過程中,不慎被骨頭劃破了牙床,由於自己不情願去外國租借救治,最終導致口腔出現嚴重發炎。
日本得知訊息以後,告訴家屬自己可以派出最好的醫生上門手術治療,為了不讓吳佩孚有生命危險,家屬還是同意了對方的“好意”。結果手術開始一個小時以後,日本醫生就宣佈了吳佩孚死亡的訊息,很多人都懷疑是日本人謀害了吳佩孚,不過由於沒有確切資料證據,這件事情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說法。
總體來說,吳佩孚在那個亂世中算是“模範梟雄”,自身生活節儉,不像其他人那樣過著奢侈的生活。晚年也沒有因為日本人的勢力低下頭顱,在氣節方面也足以令人敬佩。雖然他曾經也是民主革命的絆腳石,但在時代背景的限制下,誰又能盡善盡美呢!
“(吳佩孚)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嶽,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 -
7 # 健康生活1960
吳小鬼,
軍閥混戰逞強,
登上週刊封面,
鎮壓二七罷工,
操縱曹錕賄選。
死於日本套路。
-
8 # 老樹時光倒流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很複雜的個體,有兩面甚至多面性,對一個人要準確評價確實很難,特別是處在滿清結束後民國初期的歷史人物更加複雜,更加難以十分準確地評價了,吳佩孚正是處在這個時期的人物,吳佩孚是一個軍閥,曾經鎮壓過京漢鐵路工人運動,製造了“2.7”慘案,並且參與鎮壓“五.四”運動,投入軍閥混戰等等,單從這些來講他確實罪大惡極,並且雙手亦沾滿了鮮血!但這個人卻又沒有很多權貴者的惡習,對夫妻感情專一,身居軍閥頭子,卻能夠廉潔自律,還有極強的民族氣節,堅決不做漢奸等等。其實分析一個人,首先應該從主觀上、客觀上具體分析,一個人主觀願望是好的,但在客觀上體現的結果適得其反,充滿傷害,甚至是罪惡。同樣有的人私生活,品格十分檢點,可稱楷模,但在家國大事上卻罪惡累累,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不在少數,吳佩孚亦是這樣一個人物。我們評價一個人主要就是按他所作所為對社會的影響,即是客觀上產生的結果。還有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不同的環境亦不一樣,所以話評價一個人應該“一分為二”,應該客觀去評價!
-
9 # 古向今
首先,他可稱得上民國著名的軍事人物,其次聽說還是一個愛國之人,我想至少這一點也是大部分人欣賞的地方。
吳佩孚用兵還是比較厲害的,又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時武人中算牛的,他兵鋒所指,無不披靡。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華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所以說,他這一生還是比較傳奇,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的。
-
10 # 週週說古今
1918年夏天,吳佩孚和趙恆惕南北兩軍在湖南打仗,相約停戰。南軍司令趙恆惕,是衡州附近的人。當他由該地退卻時,因事出倉促,在家鄉的老母來不及逃避,落於北軍手內。
攻擊該方面的吳佩孚,聽說是敵人趙恆惕的老母,立命其部軍隊予以保護,因留置衡州附近,有萬一危險之虞,不可不遷於適當安全地點。
正好馮玉祥在常德附近,於是護送到馮處,請求妥善保護,於是陷入敵手的趙恆惕之母意料外得北軍之保護,平安寄居於敵陣內。
一面吳佩孚將其真相通報於趙恆惕,趙被吳佩孚的行為感動,對於吳佩孚之軍不再有那麼深的敵意。兩者之間口雖不言停戰,竟至自然和解而休兵。
吳佩孚的部下,趙恆惕的部下,互相往來,彼此以戰陣之無聊相慰。南軍缺乏糧食,常用稀飯,北軍看到,深表同情,竟以北軍所囤積之糧食輸送給南軍。
回覆列表
在道德觀察的角度,如吳佩孚的交友觀,就足以顯示出這位秀才軍閥“君子以道交友”的高潔之態。是為《菜根譚》中“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門不如親白屋。君子周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周”。
在北洋史上,梟雄巨擘的崛起之路,無不是遊走於“黑白之間”,魚龍混雜的亂世,安身立命的本錢,除了人馬和地盤這些硬通貨,就屬盤根錯節的人情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圈子文化”。按理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就像“東北虎”張作霖前後有7個義結金蘭的“把兄弟”,“北洋之虎”段祺瑞也有鞍前馬後的皖系軍閥“四大金剛”,東南半壁的那隻“臥虎”馮國璋,老頭子在世時就是“長江三督”的帶頭大哥。所以說北洋軍閥可以疾風扛纛的巨擘,只有吳佩孚的“朋友圈”比較冷清。
但是吳佩孚的朋友圈,這種卓爾不群的冷清,也是“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一種堅守。作為北洋軍閥中的“孚威上將軍”,吳佩孚是名副其實的能打硬仗的“常勝將軍”,攀附者其實如過江之鯽,撒歡似地投其所好。吳佩孚五十大壽之際,直係軍閥中雖然還有“保定王”曹錕這位“老帥”坐鎮直隸,而且“玉帥”也事先刊佈“謝入洛賓客啟”,洛陽之通途仍然賓客塞道。
就連遠在廣西也有代表送上“夏布五十匹”,卻被吳佩孚都撥給了士卒做襯衣;近處的陝西督軍劉鎮華沒敢送貴重禮物,差人送去北洋軍閥都鐘好的雅物“萬民傘”,這下子吳佩孚也不好推脫。河南督軍張福來親自前往洛陽為吳佩孚祝壽,卻被一頓臭罵,尷尬不已。說白了就是吳佩孚不喜歡拉幫結派,經營所謂的圈子文化。
但是也有一些人讓吳佩孚心生愧意,甚至是真正引以為友。
劉玉春是吳佩孚帳下的一員悍將,算不上是吳佩孚老部下,麾下第八師僅一旅人馬,在汀泗橋一戰中亦損失殆盡,但是領命困守武昌四十五天之久,實屬於北洋時期和“蔣世傑守信陽”以及“傅宜生守涿州”齊名的守城之戰。他沒有像吳佩孚在戰前對靳雲鶚所言:“我若能打勝仗,靠不住的人也能靠得住;我若沒希望打勝仗,靠得住的人也靠不住。”
吳佩孚確實更心有所向這種可以“士為知己者死”的執拗角色,他的至交也多是這樣的人,比如精通易學的張其鍠。此人有“張鐵口”之稱,在南北議和之時與吳佩孚訂交,自此佐吳戎馬,襄吳屢建卓勳,見證了吳佩孚“牧野鷹揚,百歲勳名才一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的輝煌。
在吳佩孚麾下主力盡失,落魄流亡之際,張其鍠已經算出自己必遭劫難,本可赴淞滬“閉門著書十年以避禍”,仍然不忍離棄,終在為吳佩孚探路時,在新野縣屬灰店被當地紅槍會打死,一輩子硬漢示人的吳佩孚“揮淚殮之”,所以說朋友圈冷清的吳佩孚,既是“君子不群”的一種操守,亦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一種清風徐來。
答主:銀角大王說史;林苑浮生工作室首編;道德觀的角度解讀歷史,求識、趣味、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