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恆遠無生

    應該不知道,這聖人是後來人給加上去打的標籤。人做到提高自己,無愧於你我他。就是大智慧了,歷史和功過是非待後人評判吧

  • 2 # 我是青鳥

    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他是著名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是儒家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否認自己是聖人?

    《列子》中有《仲尼》一篇短文,其中記載了商太宰和孔子的對話。

    商太宰去見孔子,問:“你是聖人嗎?”孔子說:“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學問廣博知識豐富就是了。”

    商太宰問:“三王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

    商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說:“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道德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也不知道。”

    商太宰又問:“三皇是聖人嗎?”孔子說:“三皇是善於順應時勢的人,是不是聖人,那我不知道。”

    商太宰大為驚駭,說:“那麼誰是聖人呢?”孔子的臉色有些變化,然後說:“西方有一位聖人,他崇尚不治理國家而國家不亂,不說話而使人自然信服,不教化而政令自然實行,偉大而寬廣啊,百姓不知怎麼稱讚他才好。我懷疑他是聖人,不知道真的是聖人呢?真的不是聖人呢?”

    這個小故事似乎要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不過,我們不妨先問第一個問題,列子究竟是誰呢?他是孔子的門徒嗎?

    如果翻閱一下資料,你就會發現列子並非是孔子的門徒。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也就是在孔子去世29年之後,列子才出生於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他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而以他命名的《列子》(又稱《沖虛真經》)一書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接下來,我們還要問第二個問題,《列子》是列子本人所寫的嗎?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馬達,歷時 20 餘載潛心研究《列子》,他在2000 年得到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著成 37 萬字的《列子真偽考辨》,總結概括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

    馬達認為《列子》定本彙集成書當在公元前 278 年至公元前 237 年之間,大體上約在戰國後期公元前 255 年左右,距列子的去世約有 120 年,《列子》是列禦寇、列子弟子、列子學派著作的彙編。馬達從思想史、文學史、漢語史、先秦諸子成書特點等四個不同的角度去考證,認定《列子》不是偽書。

    事實上,列子比孔子晚出生101年,他不是儒家的學者,而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那麼,列子是從誰那裡得到這個資訊呢?更為重要的是,《列子》這本書為列子的追隨者所著,著作時間又是在列子去世120年後,他們的文字能否忠實地記載列子對他們的教導呢?

    總而言之,這篇短文似乎在勾畫一個不一樣的孔子,這裡的孔子居然推崇“無為而治”和“不教化而自行”,這不正好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以及他們所追隨的列子所倡導的思想嗎?這篇短文是否有把孔子變成道家學派的嫌疑呢?

    公元前479年,孔子嘆息著說:“泰山要倒了!樑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行我的主張。” 七天後孔子去世。

    雖然《列子》作者的動機和其記載的真實性都讓人產生懷疑,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從孔子的口中,他不會說出“我是聖人”,因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他是一個謙卑的人。

    公元628年,唐太宗廢周公為“先聖”,立孔子為“先聖”,並且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在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天、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 3 # 榮恥鑑定師

    孔丘在世時,奴隸制周王朝屬下的各諸侯國都不理睬孔丘,孔丘要克己復禮,要奴隸好好做奴隸,要各諸侯國國君好好聽周王室的話。在其死後,封建制國家的國君也遭遇瞭如同周王室當年遭遇的新生力量的威脅,它們要採用孔丘的騙人“禮”以求得它們的長治久安,並封孔丘為聖人。就這麼回事,孔丘就是個假聖人真人渣人反革命分子。你咋這麼笨的?

  • 4 # 明貞

    孔子是一個註定不會被人類遺忘的人,如果人類有終極永恆歸宿的話,孔子功不可沒,他是人道人性的建設者,這一點勿庸置疑。

    至於孔子是不是聖人,他自己是最清楚的,因為即便賢人也是知己的。

  • 5 # 馬吉松2

    上蒼賜世人以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創辦私學和廣收門徒,並攜弟子周遊列國。其經典《論語》是收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行總彙。

    孔子學說,教導學生要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孔子的思想離不開〈忠恕仁德〉並主張〈克己復禮〉以至於對周禮的崇敬達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程度。

    孔子治國見解無人採納,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故孔子並不知自己是聖人。

    但是,老夫子帶給人們思想啟迪,給人以心靈震撼。

  • 6 # HR風彩

    知道。他有自知,知道自己的追求不是眼前利益,而是名垂青史的千秋之名;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千秋大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7 # 常睿Live

    類似於“聖人”、“天才”這類很完美的稱謂都是別人給的,這是一定的。

    我們給別人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聖人,我是天才,在你沒那麼被大眾認識的情況下,人聽到這種是很反感的,嘴裡可能就開始罵罵咧咧,認為你從哪個精神病院偷跑出來的。

    聖人稱號一定在是當年那個年代已經被各個國家的人所熟知,大眾給的一個稱謂,是一種認可,這人了不起,學問高。自己介紹自己一定要謙虛,否則這稱號到不了自己身上。或者說這個稱號是後人給他的,在世時沒有得到,不過弟子三千人,可想而知在學術界的地位。

  • 8 # 信敏498

    我們在網上看到,有關孔子的哲理,學說,思想的正誤爭論和問答是很多的。但是很少談及孔子的謙遜自省的品德。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對學生說:“君子道有三,我無能焉!”孔子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敬重別人,要敬畏人民。他還說過,他不如老農,他不如種菜人。他還說:“君子泰而不驕”。他眼光看得遠,他說:“後生可畏,焉知後之來者之不如今也?!”這樣一位有涵養,而自謙的人,怎麼可能去想位列聖賢呢?!他自己就很景仰崇拜聖人,甚至嘆惜地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這些都是孔子的原話,只不過以往批判孔子的先生們,不願顧及這些事實。我們還可以看一下孔子的弟子之間的對話:太宰有一次問子貢,“夫子聖者與?”意思是孔夫子是聖人嗎?子貢說了一句很有力的話:“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他認為:因為順行天道,孔子將會被認為是聖人。這事實再一次證明,孔子不曾料到,他會被後代帝王們,封為大誠至聖先師。

    我主張,孔子不是不可以批,但是要看那些話是不是孔子說的。在當時就有叔孫武叔這個人毀謗過孔子。子貢就說:別這麼幹,仲尼(孔子)你是毀謗不了的!其他的賢人是丘陵,你可以超越。但孔子是日月,你沒辦法超過他。你如果想自絕,能夠損傷到日月嗎?!多半是你自不量力而矣!

    我們何妨回頭看看以往批孔的那些“英雄”人們,他們都還好嗎?!

  • 9 # 東哥的裝修生活

    孔子去世後,被後人尊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可是他在世的時候,有學生稱自己是聖人,他都會斷然否認,從來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論語.述而》裡有有一段孔子自己的表白: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做人的的最高標準是:第一是聖人;第二是仁者;第三是君子。

    聖人是知行完備、至善至美,已經達到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和佛教裡的釋迦牟尼佛、基督教裡的耶穌,差不多一個概念。仁者是善於為別人著想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夠做到這些就算仁者了。君子泛指人格高尚、品德修養好的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聖者和仁者的境界,這種修養我可不敢當!那境界太高了,我還差的很遠呢。雖然不是聖人,不是仁者,但是我會一輩子朝著這個路走,總是努力去做而不厭倦。在教學方面,只要有人來學,我就教他,而同樣不會感到疲倦。只有這兩點,我可以說是做到了。他對學生公西華聽了說:老師!這正是我們學生一輩子也學不到的地方呀。

    孔子說的第一點就是經常說的“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他知道聖人的境界高不可攀,但他還是朝著聖人這個方向,孜孜不倦,用盡一生的時間去努力;明知當時的社會是挽救不了的,但他還是不肯放棄自己拯救天下的責任,周遊列國十四年,一生到處奔波,這就是聖賢,他所努力的不是人生一時的成就,而是千秋萬代永恆的事業,這才是和普通人的區別所在。

    第二點“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個確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說自己求學永遠沒有滿足,一直到七十多歲,還在專心致志的苦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這個是很值得我們今天人學習的,現在人好像大學一畢業,一找到好工作,就很少人再去學習了,更別提為之不厭了。再說這個“誨人不倦”,現在的學生如果問了老師三次一個同樣的問題,又來問第四、第五次,這時還不生厭煩心的老師能有幾個呀?估計早發脾氣了。

    就算做到這兩點,孔子都不敢稱自己是聖人、仁者。說不是仁者,可能是因為孔子謙虛的說法,但說不是聖者,絕對不是因為謙虛,應該是孔子真實的想法,因為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當你學的東西越多的時候,你反而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更多,真的是學無止境。所以說無知者無畏,越是學問高深的就越有自知之明。

    反觀現在那些自稱是專家、學者、大師的人,確實替他們感到有點臉紅,真要做學問,還是應該老實點,向孔夫子好好學習。

  • 10 # 空中一片雲

    孔子肯定不知道自己是聖人!他那麼多弟子,成材的並不多。也許現在他還在自責:為什麼自己的教學優秀率那麼低?後人尊他為聖人,是出於對他在教育思想上的認可。

  • 11 # 噬火人

    再說你這個問題,孔子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是聖人呢,這是個偽命題,首先,“聖人”是別人封的,類同於皇帝死後的諡號,比如某“文帝”,某“武帝”之類,也就是說“聖人”這個稱號是後人強加給孔子的,孔子本人肯定不會自己給自己這麼下定義。一個人能力越強,掌握的知識越豐富,思想越精深,就越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這並不是一種謙虛的態度,而是對自身和世界真正的認識。這也不是什麼“現代意識”,而是不分“古今”的基本價值觀,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就能很好地印證這一點:“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重點就在於“以其終不自為大”,而“聖人”這一稱號,就是這種“大”。不妨歸結為: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正是他不以自己為聖人。

    所以,孔子不會也不會有其他人會認為或“自封”自己是“聖人”,即便他真正達到了“聖人”的“標準”,也需要後事的驗證或後人的考量和評定。

  • 12 # 鑫挺83563181

    孔子不知道什麼″聖人"?只知道莊子罵他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蠱惑民心,虛偽小人″?其罵點至死不忘?

    他也不知道自己死了幾百年後,能被董仲舒從墳墓中刨出來,成為其"天人感應”迷信異端邪說的代言人?並杜撰了許多落在自己名下的偽作?

    更不知道因"董冠孔戴″的異端邪說思想,被封建統治者劉徹看中,從此做為愚民,治民的思想意識形態的工具,並立為國策,自己也多次被吹捧成為了″聖人"?

  • 13 # 一介草民XXF

    孔子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無論是他的身高一米九,還是他的「子曰」。

    他一生多采多姿、有起有落,

    畫像、雕像卻全是慈祥長者樣,彷佛此人從未年輕過。

    其實,有些「子曰」是他才30歲講的話,

    他喜鬥嘴、善射箭、彈唱會飆淚、也是愛車族,具備現代男人的優點與缺點。

    但孔子卻有一個後世中國男人無法超越的稱號,他是「至聖先師」!

    孔子在世期間,不得意

    然而,孔子在世期間,儒家思想並不得意,墨家、法家才是當時的顯學。

    漢朝建立後,原戰國各學派思想逐漸恢復。

    漢初,各君主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七國之亂平定後,為了鞏固皇權,急需大一統的思想標準。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才完全得勢,

    此時孔子已去世340餘年了。

    獨尊儒術後,又歷經漫長134年。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號,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此後歷代各王朝,孔子地位節節高升、屢被尊封,

    先後被尊封為「文聖尼公」、「至聖文宣王」、「大聖先師」、

    「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

    到了近世,「至聖先師」成為最常用的孔子同義詞。

    孔子誕生迄今2570年,

    他在世時沒當聖人,死後當聖人的日子卻長達2000年,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孔子不知自己是「聖人」

    (祭孔的八佾舞)

    「止於至善」是孔子一生的實踐目標,我很好奇:孔子有缺點嗎?

    在網上一查,網民普遍認為孔子最大的缺點竟是「迂腐」!

    孔子如果在世,對此一定驚訝萬分。

    他辛苦周遊列國,是因為觀點太「先進」,才不受各國君主採納。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豈是他可影響?

    明朝時期,中國的科技被西方超越,豈是他之過?

    孔子不是聖人,卻是一個很聰明的古人。

    中外名人,像孔子這樣死後數百年才備受尊崇的,十分罕見。

    從千餘年的「至聖」又被說成「迂腐」的,大概也只有他一人。

    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他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還會繼續影響你我。。。

  • 14 # 有趣的易經

    孔子在他生活的時代不被人喜歡,所以他一輩子顛沛流離,到處碰壁。。。。在孔子死了200多年之後的封建社會,皇帝大興儒學,孔子學說成為國學,從這時開始,孔子開始身價倍增,儒家地位也扶搖直上。。。。。。。孔子生活的時代,孔子不可能成為聖人,孔子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學說會在他死後200多年之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成為國家正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本賽季哪家球隊能擊敗利物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