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奡

    我覺得這些也是,供你參考,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惠能《菩提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斷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杜荀鶴《小松》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梅坡《雪梅·其一》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樂遊原 / 登樂遊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蘇軾《和董傳留別》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遊山西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上李邕》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 2 # t高y淡

    例: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唐.劉禹錫)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清平調.唐.李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唐.杜牧)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唐.白居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唐.王之渙)

  • 3 # 故事謎語劉書立

    其實,蘇軾寫的這首詩,有兩個版本,一個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

    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首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都是在登廬山時,不同的時間點寫出來的。主要是講人在廬山很難看全廬山的風景,在各個角度觀看,都有不一樣的效果。

    後來,人們就有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成語,都有相近的意思。

    只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境界不一樣。

  • 4 # 陽光人生62

    這是蘇軾的一句詩,哲理豐富。

    (1)對任何事物,都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方可全面準確。一個人,若囿於一方,見解必然片面。

    (2)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待問題,不但要從內到外看,也要從外向裡看。跳出侷限,必然視野開闊!

  • 5 # 經典智慧國學

    還有一首七言絕句《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譯文:

    手裡拿著秧苗,一棵一棵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天白雲。當我們的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慾侵染的時候,才能和道相契合,人們在插秧時表面上看是一邊插秧一邊後退,但是卻是一種向前的成功

  • 6 # 東方京川

    橫看成嶺側成峰,

    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7 # 使用者田俊勝

    神打油自吹自擂,給自己加油。《九點二十三分》不識俊勝真面目,只因相如唐裴度,自嘲不能高富帥,寫歌《潘安》神侃上。

  • 8 # 木子永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 9 # 秋水長天A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覺得這句話與問題所要的答案是最接近的。問題中的詩句與本人所提到的詩句同樣噲炙人口,流傳甚廣,這是其一;其二,這兩句話都採用了先提出問題,再解開迷底的手法,使人讀後豁然開朗。並從中有所感悟,體會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 10 # slx孔雀東南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句出自蘇東坡的《題西林壁》,全詩如下:

    《題西林壁》 宋 • 蘇東坡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被貶黃州過了好幾年,朝廷突發善心下了一道手詔,將他從黃州量移到了河南汝州。

    這首詩就是在公元1084年,蘇東坡離開黃州去汝州赴任,在途中經過九江時,同好友一起上廬山遊玩時所做。

    蘇東坡逛了一遍廬山,覺得廬山什麼樣的山峰都有,橫著看它一個樣,側著看它又一個樣,遠遠地看一個樣,近了看又一個樣。

    怎麼永遠都看不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後來他感悟到:

    啊!這是因為我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並沒有看到廬山的全貌。

    說白了就是:我們離它太近了,如果離開一定的距離,看到它的全貌就看清楚它了。

    同樣的原理,我們有時會感嘆,為什麼看不清這個人的真面目,那是因為你離得他太近了,如果離開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會看清楚他的真面目。

    作者寫這首詩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

    告誡我們看問題,看事情要有全域性觀念,整體觀念。只有從整體出發看待問題和事物,我們才能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也就是事情的本質。如果做事情看問題沒有從整體出發,那麼你做的只能是細枝末節,看到的也是片面的。

    那麼和這首詩含有相似哲理的詩句有那些呢?

    我整理了一下,有下面幾首,其中有古人的詩作,也有現代人的詩作,由於自己學識淺薄 ,可能整理的不全面,僅供大家參考品評:

    第一首:

    《雲海》(一) 現代詩人:李明

    網名:隨心

    人間落雨九天晴,白日高懸雪似絨。

    久住山城遮望眼,只知臂展是蒼穹。

    第二首:

    《登飛來峰》 宋 •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第三首:

    《看夕陽》 現代詩人:李明

    網名:隨心

    落日分層嶺,浮雲印界天。

    登高才望遠,放下始知寬。

    第四首:

    《望嶽》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五首:

    《雲海》(二)現代詩人:李明

    網名:隨心

    如峰如浪又如原,或暗或明亦或煙。

    動靜隨風急緩變,陰晴任性厚薄顏。

    第六首:

    《遊山西村》 宋 •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第六首:

    《難愈》 現代詩人:李明

    網名:隨心

    無病時期小病生,久疾不愈盼康寧。

    做人總是難如意,身在南峰望北峰

  • 11 # 安然易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後兩句詩,運用自問自答的方法總結提問:“為什麼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貌?是因為我們自身就在這座山中”以此啟迪我們思考,得出一個哲理性的道理“要想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只有置身事外,多角度

    分析,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和這兩句詩意義相近的,總結如下

    《登飛來峰 》 王安石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觀書有感》 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望嶽》 杜甫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遊山西村》 陸游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鸛雀樓》 王之煥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 12 # 豐華求實

    《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可謂與蘇軾的詩一脈相承,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 13 # 海暖水涼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意思是:我之所以不認識廬山,是因為我就在廬山之中。就是說,要想認識瞭解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要跳出事物的範疇之內,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臆想。

    哲理詩,是詩人藉助、透過生活中平常的人、物、事,闡發自己的見解、道理和關於人生、生命的智慧。

    古詩詞中有很多哲理詩,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蘊相似的詩句,我略加整理如下:

    1.政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楊萬里《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哲理:人生道路漫長曲折,萬不能因一時的成功而驕傲自滿,要知道,前面還要千難萬難在等著你呢。

    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哲理:學習只有不斷積累,不斷吸收新的營養,才能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穫,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哲理: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是淺顯的,想要真正深入瞭解其中的道理,還是要親身去實踐。

    4.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哲理: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流呢,人老年時未必不能老當益壯,所以不要在年老時感慨時光流逝。

    5.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哲理:逆境中往往孕育著希望,不管如今處境如何困難,只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總能“絕處逢生”的。

    6.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哲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7.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哲理:“站得高,看得遠”,你只有見識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才不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哲理:人生在世,要勇於攀登,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 14 # 俊彩南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的壯美浩瀚,作者在山中是無法領略全貌的。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15 # 神蹟139960864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很有名的哲理詩。出自南宋大儒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開啟,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 16 # 沐晴閣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王之煥《登鸛雀樓》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王安石《等飛來峰》

    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遇到過一些噴子,不管你說什麼不經大腦上來直接亂噴的?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