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我們還得從最開始倆人的出場說起:

    慈禧皇太后執意要過六十大壽,還放出話來,誰要讓她這個生日過得不舒坦,她就讓誰一輩子不舒坦。

    果然,第一個讓她不舒坦的人出現了,他就是戶部尚書閻敬銘,他明確告訴慈禧太后,戶部沒銀子,頤和園工程必須得停,氣得慈禧大喊:

    “你給我滾!”

    閻敬銘也很有骨氣,甩甩袖子:

    “臣不滾,臣自會走!”

    就這樣,閻敬銘當場被擼了職,隨後慈禧換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兼戶部尚書,這下子換李鴻章著急了……

    一、

    慈禧一發怒,光緒帝也嚇得跪倒在地,他的道行還是太淺,拿著請停修園子的奏摺,嘴上說支援修園子,以為能影響慈禧皇太后,他想得太簡單了。

    李蓮英還是相當聰明的,一看氣氛僵住了,馬上喊了一句:

    “太后有旨,李鴻章覲見!”

    見到李鴻章,慈禧太后的模樣才稍微好了一點,互相寒暄之後,李鴻章刻意把話題往養生上提,還講了自己的三個心得:

    第一是,孔聖人說的食不厭精,自己最愛吃清蒸鱸魚,人送外號李鱸。

    第二是,每天清晨要散步,還專門提到是恩師曾國藩給定的早課。

    第三是,由於脾氣暴躁,所以常做怡情的事,平時澆澆花,弄弄草,養養鳥

    李鴻章說這三個心得是有目的的:

    先是講了個自己的笑話,以此闡述別人給自己起外號是無心之舉:

    “他們也沒什麼惡意,我也懶得生氣。”

    以此來勸慈禧,閻敬銘並沒有惡意,沒有必要生氣。

    第二條心得,則是表明自己的態度,自己是曾國藩的人,這樣就避免了自己暗中替閻敬銘說好話,並被打成同黨的可能,畢竟曾國藩跟翁同龢有嫌隙。

    第三條則是引出本次前來的主要目的,一是把自己的得力部下盛宣懷推薦給慈禧太后,同時透過一隻鳥來哄太后歡心,以達到自己要銀子的目的。

    二、

    不過他那點小九九怎麼逃得過慈禧太后的眼睛,當然知道他此行的目的,誇獎他這點事還放在心上。

    李鴻章一句:

    “太后之事無小事!”

    慈禧誇他是忠臣,李鴻章講翁同龢和閻敬銘都是忠臣,慈禧也就不再跟李鴻章打啞謎了:

    “行了,你別拐彎抹角替閻敬銘說話了。”

    不管李鴻章怎麼陳述北洋水師需要銀子,慈禧都不為所動,最後讓他找新任戶部尚書想辦法,而這個新任戶部尚書便是翁同龢。

    一出門,這倆人就掐起來了,翁同龢先進攻:

    你李鴻章經營北洋水師,六年就花了三千多萬兩銀子,號稱遠東第一水師,既然已經成了最強水師了,為什麼還總是要錢?

    李鴻章反擊:

    “翁師傅文章做得好,可於兵事,確實需要歷練啊!”

    翁師傅滿腹經綸,就算是不吃,十年八年的也沒事,北洋水師不吃飯可不行啊,翁同龢反問一句:

    “中堂上馬殺賊,下馬也殺賊呀……可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堂這千古之論,那也是章句小楷寫成的文章啊!”

    李鴻章宣傳了二十年的日本威脅論,翁同龢早就聽膩了,根本不屑一顧,同時說了一句話:

    “那是你北洋的事,你找我幹嘛?”

    氣得李鴻章直罵娘,那麼翁同龢為什麼要處處跟李鴻章作對呢?

    三、

    其實他們是有淵源的:

    剛才翁同龢提到“中堂上馬殺賊,下馬也殺賊呀”,這句話是有典故的。這還是很久以前了,洪秀全起義後,攻城略地,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當時是安徽巡撫。是決策接連失誤,最後在太平軍兵臨城下時,丟盔棄甲,竟然棄城逃跑。

    曾國藩實在看不下去了,忍無可忍,參了這個翁同書一本,而這份奏摺,就是出自李鴻章之手。當時朝廷給翁同書判的是斬立決,訊息傳到他老爹翁心存耳中,竟然把老頭子給活活氣死了。

    而翁心存此時是同治帝的老師,帝師都被氣死了,慈禧太后也就心軟了一下,把斬立決改成了流放,翁同書被流放不久就死了,這讓翁同龢懷恨在心。

    畢竟曾國藩勢大,翁同龢無可奈何,但對這個代筆的李鴻章可就不那麼客氣了。所以,他在劇中說的這句話,就是暗指這件事,不光我翁同龢會做文章,你李鴻章更會做文章,還會殺人呢!

    雖然倆人不對付,但畢竟都是朝廷大員,表面上的客氣還是得保留的,但操縱輿論,還是很在行的,不要以為現在的人會操縱輿論,那時候的人也會。

    翁同龢說李鴻章是: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鴻章說翁同龢是:

    “司農常熟世間蕪!”

    這兩句話也成了晚清有名的對聯,說的是李鴻章,李合肥吃肥了,但天下瘦了,翁同龢,甕常熟吃熟了,而天下荒了。

    四、

    雖說倆人是個人恩怨,但背後卻是兩大勢力在爭鬥,可以說李鴻章的背後,是曾國藩那一派,湘軍(淮軍)派。翁同龢屬於保皇派,也是頑固派,雖說在戊戌變法過程中跟慈禧有爭鬥,但他是慈禧這一邊的。

    因為兩次鴉片戰爭,讓清政府意識到了軍事實力的差距,隨後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揭開了大清朝的遮羞布。這種情況下,是曾國藩為首的地方漢族武裝,拼命捂住了大清朝的光身,維護了臉面。

    但等到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主要矛盾就轉移了,慈禧皇太后必然不會容忍眼皮底下有這麼一支力量的存在。

    李鴻章一手建立北洋水師,當然有清朝廷威懾鄰邦的作用,同時也讓清朝廷對李鴻章有所忌憚。

    這就是翁同龢為什麼講,那是你北洋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因為他們潛意識中就把北洋水師當成了李鴻章的私人部隊,一旦被視為了私人部隊,朝廷怎麼可能還會無限制的投入軍費?

    清朝廷一方面也指望這些漢人武裝維護統治,一方面也要時刻壓制他們。所以,動不動就剋扣點軍費,挪用點軍資,要麼就打打大將屁股,總之,不讓你那麼舒服。

    實際上,李鴻章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權勢,也能自己去籌錢,劇中就有他要找外國銀行借款的事,但事實上他不能這樣做。

    如果他這樣做了,那就更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北洋水師究竟是你的,還是朝廷的?

    所以,面對軍艦落後,武器陳舊,彈藥不足的情況,他也只能找朝廷要,找慈禧要,而慈禧任命翁同龢任戶部尚書,就是告訴他,沒錢!

    五、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只能儘可能的消減軍費,甚至連燒的煤,都用劣質的,導致發動機損害嚴重,速度更加緩慢。

    彈藥也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兩艘鐵甲艦鎮遠和定遠,主炮炮彈僅有3發,打完就沒了。甲午海戰中,濟遠號管代方伯謙“臨陣脫逃”,後來被斬首了,實際上,事後回想一下,是他主炮打光了。沒辦法,能傷敵艦的只剩尾炮,他調轉船頭,是為了用尾炮攻擊。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具體情況已經不得知了。

    這種軍費不足的情況下,倉促參戰,必然會失敗,翁同龢還在火上澆油。你李鴻章建北洋水師,耗費了幾千萬兩銀子,號稱遠東第一的艦隊,就這麼不堪一擊,銀子是不是都被你貪汙了?

    李鴻章也沒辦法,出戰是死,不出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把剩下的軍艦龜縮到威海衛,期待英法來調停戰爭,於是被日本一鍋端了。

    翁同龢繼續在光緒帝耳邊吹風,你李鴻章就是避戰,就是怕死,最終逼得李鴻章把陸軍也派上去了,同樣是慘敗。

    於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不復存在,其所率領的淮軍也在陸戰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受了重創,退出了舞臺。

    大清國內能威脅朝廷的軍事力量就此消亡,雖說割地賠款,但慈禧皇太后,想必睡得更香了,畢竟苦的是老百姓,苦不到他皇太后。

    而翁同龢不僅沒有被怪罪,還成了維新派的領頭人物,深受慈禧和光緒帝信任。

    當然,也不是給李鴻章洗白,他也有私心在裡面,但大清朝腐敗至此,各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兵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只是苦了那支北洋艦隊,2018年,在大連灣黃海海戰舊址附近,打撈上來一艘軍艦,它就是“經遠號”,在上面還出水了很多步槍子彈殼。這是軍艦啊,彈盡糧絕之下,士兵用步槍對射,足可見他們的英勇。

    也從側面說明,北洋水師,確實缺大炮的彈藥,嗚呼哀哉……

  • 2 # 瘋顛

    這玩意兒頭頂著忠君愛國,卻一直在誤國誤民,他疏理戶部的時候一兩銀子也不撥給北洋水師,全是李鴻章自己在想辦法,乾的唯一一件有用的事就是上報慈禧辦了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子!但是這件事確險些讓中國失去大片領土!當時這案子在李鴻章手裡卻實是可能不會給翻案,至少是暫時不能翻案,不是因為李鴻章他們沒人性,而是那個時候權衡再三不翻案比翻案更合適!因為當時左宗棠在新疆打仗,錢糧都是靠江浙一帶供應,而這一帶的很多要員都是左的人,他們源源不斷的為西北送去錢糧兵源支援左宗棠!一旦出了事,西北就會出了亂子,事實也確實如此,小白菜一案牽扯出左宗棠一派大小官員幾十個,一度讓後方業務陷入癱瘓,險些讓左宗棠的收復新疆的計劃泡湯

  • 3 # 小林蓁

    並不是他們之間有恩怨,而是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

    翁同龢作為帝師,明顯是光緒一派,而李鴻章一般被認為是太后一派。

    翁同龢作為清流領袖,看不起李鴻章能夠很自然的“討好”慈禧”。

    翁同龢更多的是理論派且偏向於傳統文化中保守的那部分,而李鴻章更偏向於事務,更能夠接受新事物,大力發展洋務。

  • 4 # 夢春24

    帝黨,後黨,一個維新,一個守舊,還有私人恩怨,李鴻章並不是改革者,只是有實權,慈禧的寵臣。所謂實幹空談一說以是分工跟權力而已,李鴻章僅僅是思想迂腐的伯官僚而已。

  • 5 # 現男友影視

    翁同龢,是光緒年間的協辦大學士,也是軍機大臣。他和李鴻章的恩恩怨怨來自於一道奏摺,也正是因為這道奏摺,兩個人彼此心存怨念,開始了相互鬥爭。

    在甲午戰爭前後的時間裡,翁同龢對李鴻章是百般的刁難,戰敗後的李鴻章被戴上了賣國賊的帽子,翁同龢也被貶了官職。現在想想,翁同龢因為自己的一己思念與李鴻章結仇,他這樣以公謀私的作為卻讓國家的命運備受挫折。而他的做法也正是反映了當時政治的腐敗,所以他之後被罷了官也在合理之中。

    在歷史上關於他們兩個人的恩怨有很多的說法,最多的就是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他倆的對待戰爭的區別是:翁同龢表示主張預籌戰備,來預防不測;但是李鴻章則認為有萬國公法的制約,日本不敢輕易挑起戰端;戰爭初始,翁同龢傾向於主要戰鬥力,而李鴻章則希望透過調停的方式來平復戰亂;在黃海大戰後,李鴻章仍舊相信俄國能夠保護北韓,翁同龢卻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而過恐怕不會那麼好心。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兩的政治意見不同

    眾所周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致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是歷史上沉重的一筆。提到甲午戰爭不得不提大臣李鴻章,但眾人不清楚還有一人與甲午戰爭聯絡甚重,那就是李鴻章的宿敵:翁同龢。稱翁同龢是李鴻章的宿敵,那是因為曾國藩與李鴻章曾經檢舉翁同龢的兄弟,從此終身與李鴻章結有私怨。而這一私怨卻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

    因私怨,翁同龢在擔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為難北洋水師,甚至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庫節儉為由,暫停了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軍裝置落後。直接導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不僅於此,在甲午戰爭開戰前,李鴻章曾多次勸誡翁同龢,不得輕率開戰,但翁同龢不以為然,只笑李鴻章膽小,於是在李鴻章的無可奈何下,甲午戰爭開始並以失敗告終。

    翁同龢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打著愛國的口號,實際真實的目的卻是為了整治對手,這不禁令人心寒。在這一場失敗的戰爭中,李鴻章確實承擔了辦事不利的罪責,但是翁同龢只需喊喊口號,發發感慨,毫無實質性的建議,不用承擔責任,還博得愛國的好名聲,但這一件事卻讓慈禧太后看清了翁同龢,也為翁同龢日後的悲慘生活種下了導火索。

    翁同龢長期在朝廷擔任要職,所處的時代也是晚清政治動盪的時代。翁同龢作為一個統治權貴,朝廷的大臣,自然也受歷史的侷限。

    以他的個人節操來說,身在朝廷四十多年,,主管國家政務長達十年之久,後被罷了官後,竟以兩袖清風之勢回鄉,晚年的他歲雖然要靠同鄉的接濟和賣自己的字畫為生,

    翁同龢是晚清政壇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因在光緒時期捲入政治鬥爭中,被慈禧太后罷官,因滿懷心事,抑鬱死在了家鄉。

  • 6 # 不沉的經遠

    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又主管戶部,而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兩人都是晚清時的重臣。但是翁李兩人一直不對付,關係很差。兩人矛盾的根源還是因為政治陣營不同,其次才是私人恩怨。

    確實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因為曾國藩彈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結果導致翁同書被流放伊利,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也因為此事氣病而死。所以翁同龢把曾國藩記恨在心,而幫助曾國藩起草奏摺的李鴻章也被翁同龢記恨,此後兩人一直不和。

    翁心存之死和翁同書被流放兩件事確實是翁同龢心裡一根刺,要說他因此記恨曾國藩和李鴻章也不奇怪。不過翁同龢好歹也是久經宦海之人,如果光這麼一件事,不至於和李鴻章頂牛這麼久。他後期和李鴻章不和,最主要還是因為光緒和翁同龢一直把李鴻章當做後黨骨幹。

    自辛酉政變以後,慈禧就垂簾聽政,參與朝政。以後慈禧不斷累積自己的勢力,在藉著中法戰爭之機把恭親王奕訢開革出軍機處以後,慈禧就獨掌大權,控制了朝政。光緒雖然是皇帝,在面對慈禧時也是戰戰兢兢。

    雖然後來慈禧說要還政給光緒,自己去頤和園頤養天年。但是實際上慈禧對於朝堂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就讓光緒很不爽了,他一直想找機會慢慢把權力都抓過來。因此在晚清時節,就出現了帝黨和後黨兩個陣營。

    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自然是帝黨骨幹。李鴻章則因為是慈禧一手提拔上來的,所以被他們當成了後黨,翁同龢一直想把李鴻章搞下去,以削弱後黨力量。

    所以翁李兩人是政治陣營相對,加上私人恩怨,所以才會成為死對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感情,你覺得是男的先主動追求對方,還是女的先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