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凌寒影

    中國民間早就有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的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驚人的相似。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後,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如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裡。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裡傷害。由於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型別並伴隨他們終生。

      二、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

      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後,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階段。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嘗試著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於自我的關係和與他人的關係,這就是:

      (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裡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

      (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 2 # 亮亮32445445

    這句話應該準確的說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我懷孕時上孕婦課,老師說起過這件事。她說小孩三歲到七歲是記憶力最強時期超乎正常人好幾倍。這時小孩學東西也是最快的時期。小孩一旦過了七歲,記憶力就恢復到了人的正常水平。

    所以因為這個的原因,三歲到七歲也是小孩的性格形成期。這時的小孩形成了什麼樣的個性也就是什麼樣的個性了。這個時期父母要珍惜這段黃金時期,好好培育寶貝。

  • 3 # 想象萬千美妙幾年

    其實這個也不能這麼說 他們不過是一個推斷罷了 因為你要知道 我們一直活在變得一個世界或者說宇宙 一起的一切都在變 所以有好多人有好久沒見 突然見面了 有人會突然說到 你變了 哪裡變了 或許有很多 我覺得這個不能輕易下結論 不可隨便誤導

  • 4 # 檸檬果果育兒經

    一、關於情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4歲是情商發展的關鍵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幼兒的大腦會長到成人的三分之二,那些 在3—12歲受到良好情商教育培養起來的兒童,以後在學習成績、人際關係和工作表現、婚姻家庭上,均優於未受到情商培養的兒童。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智力水平。情商高的孩子主要表現在情緒自控強、情感豐富而獨立,意志堅定,耐受挫折強的幾個方面的品質。情商低的孩子的表現有:

    1、不願意過多的有人際交往和互動,不善於人際溝通交流。

    2、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不夠集中,貪玩,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3、抗挫折能力弱,習慣被保護和溺愛的生活方式,遇到一點困難就會情緒低落難以承受。

    4、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意志不堅定,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隨波逐流。

    二、關於性格

    孩子的性格會影響自己的一生。甚至性格決定命運。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是與生俱來,另一方面會受到後天的環境因素影響,比如家庭環境,教育方式。性格有穩定性,但也具備可變性,可塑造型。0——3歲是孩子的安全依戀期,也是性格形成的最初期,所以父母在這一年齡階段的教育很關鍵。如果父母用心的培養孩子擁有一個好性格,實際上幫助孩子擁有了健康的人格,優秀的品質。

    三、關於行為培養

    三歲看大,同樣也會考究到父母對孩子從小的行為培養。無規矩不成方圓,5——6歲前的孩子處於道德規範的發展期,如果沒有正確的規矩來約束,孩子容易我行我素,無法認清對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還不會判斷自己言行的好壞,也容易長大後成為一個不守社會規則的人。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有錯就改,懂規矩懂禮貌的良好品質,是需要父母從小一點一滴的教育培養。

    綜上所述,孩子三歲看大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不能忽略孩子這個重要而特殊的年齡階段。

  • 5 # 似火青春1

    三歲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重要啦。三歲左右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喜歡用“我”。開始執著的嘗試一切事情自己做。三歲前孩子像海綿一樣吸收這周圍的好與不好。三歲左右的他開始試著將三年的吸收和自己的意識相結合並且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在孩子身上會發現很多,有時是一個給我們驚奇的寶寶,有時是一個有著我們的影子的寶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型別,在這三年的吸收中他們獨特的氣質型別會更加顯著。而這氣質型別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只可能被隱蔽不和能被改變。

    三歲的孩子在探索自我意識,自我權利,自我物屬……而我們家長在這其中有著關鍵的作用。當我們的孩子探索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家長給予的是鼓勵,支援,引導,那麼我們的孩子將會自信,樂觀。當我們的孩以探索自我權利的時候,我們家長在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規則框架的同時一起遵守,並且在孩子想方設法打破規則時,我們堅守原則,傾聽孩子,與孩子共情,疏導孩子……但是原則還是要堅守的,這樣我們的孩子會自由並自律,有創造力卻不失原則。當我們的孩子探索自我物屬的時候,我們不拿“自私”來標籤孩子,滿足他的物屬感,等孩子願意分享的時候在分享,不要強逼孩子分享。強逼的大方只會讓我們的孩子更貪婪,更自私。

    三歲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也是孩子成長中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們家長和孩子有一個健康,相互尊重,支援,和睦的親子關係很重要,他對我們孩子後來的兩個叛逆期有著不了磨滅的影響。

    因此三歲看大沒有錯!

  • 6 # 夏目本目

    是的,國外的兒童科學發展理論和中國的老話其實是在這裡不謀而合了。

    三歲的孩子的發展很關鍵

    看什麼?

    看五大指標:1、語言能力;2、認知能力;3、行動能力;4、手和手指的活動能力;5、情感與社交能力

    語言能力

    · 可以打招呼,說出自己的名字和年齡

    · 能夠說出二百五到五百個漢字

    · 回答簡單的問題

    · 一句話能夠說出四到六個字,四歲的時候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

    · 說話清晰

    · 能夠開始講故事了

    認知能力

    · 能夠準確說出那些相似的顏色的名字

    · 開始知道什麼是相同什麼是不同

    · 能夠跟上父母說出的三個命令

    · 開始知道時間了(早上,中午,晚上)

    · 會數數,知道數數是什麼意思

    · 可以根據顏色和形狀為物體歸類

    · 能夠完成這個年齡段的謎題

    · 能夠識別和認出相同的物體和畫

    行動能力

    · 爬樓梯,知道變化腳步(一隻腳爬一步)

    · 踢球,扔球,抓球

    · 可以攀爬

    · 跑起來很自信,騎三角車

    · 單腳跳,一隻腳獨立保持五秒鐘

    · 很容易往前往後走

    · 彎腰不會摔倒

    手和手指的能力

    · 更加容易操作小的東西,比如翻開一頁書

    · 可以用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剪刀

    · 會照著畫方形和圓形

    · 會畫人,有2到4個組成部分

    · 可以書寫一些字母

    · 用四塊以及更多的積木搭建塔

    · 不用父母幫忙,會自己穿衣脫衣

    · 會開啟或者擰緊杯子

    情感和社交能力

    · 模仿父母和其他小朋友

    · 開始給家裡人或者朋友展現出喜歡與愛

    · 懂得“我的”和“他/她的”這個概念

    · 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難過,生氣,開心,無聊

    · 想象力豐富

  • 7 # 思想萃取

    三歲老大,七歲看老,

    個人覺得看的是孩子的性格,玩耍有沒有專注力,和其他孩子能不能融合在一起玩,語言表達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等。是性格養成的過程,多給孩子引導,少一些謾罵。

  • 8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在心理學上有什麼依據呢?我們能看出什麼呢?

    根據心理學的原理,0-3歲是嬰幼兒初步建立對世界感覺以及與他人關係的時期,嬰幼兒與最初客體(乳房、母親)的關係是未來自我發展與日後人際關係的原型。

    如果在這一階段,嬰幼兒能與一個好的客體有良好的互動,在他有需要時能夠及時迴應並滿足他,在他有憤怒、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時能溫和地接納他、安撫他,那麼嬰幼兒就能建立起對他人的基本信任,並且形成“這個世界是良善、溫暖”的初步感覺。

    這樣的孩子內心安全感較足,能夠有勇氣去對世界進行探索,在和他人相處時也不容易膽怯焦慮,而是自然閒適。因此,如果三歲時的孩子呈現出這樣的狀態,我們基本可以預見,他在接下來的兒童期會相對穩定地延續這種態勢。

    3-7歲時,隨著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開始與外界有了更多更廣的接觸,三觀也開始悄然建構。這時,外部世界與他互動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已不僅僅是感性體驗,還有對理性規則的認識。

    父母覺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要愛什麼?我們要恨什麼?遇到某種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價值觀與標準都會在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或觀察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一般來說,到了七歲時,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套大致的三觀,如果未來沒有生活上的重大變化,這套三觀將會被繼續固化、細化,直至孩子長大成人。

    所以,三歲看小,看的是人與世界的基本關係模式,七歲看老,看的是人的內在三觀。

  • 9 # 握手言歡88063336

    就是看孩子喜歡什麼 行為是良習還是惡習,性格是天生的為主、很難改變的東西 有經驗的人三歲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未來!七歲就可以看懂一個人的一生 正所謂的見一班 知全貌!我講一個例子 一個三歲小女孩 年輕的母親帶著 她看見一個穿著舊衣服大媽與她媽媽說話 她就直接去踩大媽的腳 大媽沒做聲 走開了 評論這個小女孩我聽到了 說這孩子長大後非常勢利 人都嫁不到 我當時十多歲 二十幾年過去了!現在看這女孩 還真是這樣

  • 10 # 萱小神

    以前農村裡有一句話:三歲看到老,意思是一個小孩的性格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他以後到老的意思。

    例如:這個小孩不聽話,做了壞事情或好事情,大人門有時候會說:三歲看到老,這小孩以後肯定壞或好的意思.

    三歲看老,俗語,意思是透過一個三歲兒童的行為舉止便可以感受到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更深刻的說,一個人現在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他的一生。幼兒從出生後3歲左右是他(她)們初次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在之前他(她)們的腦子裡面是空白的,這個時期是學習、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不是思考能力),並且一旦養成什麼習慣後再很難改變,所以在這關鍵時期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各種好的習慣,這樣孩子將終身受益。

  • 11 # 老慢

    “大”字,正面,頂天立地的人,造字本義是:大人君子。即,習慣於從大處、公共需求、客觀規律等角度看問題的人。

    中華文化認為,人,天性都是小人,都習慣於從主觀自我個體角度看問題,所以,“人”字是側面的為自己忙碌的個體小人。

    不僅如此,人和人的天性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特長和天生特短,都有適合與不適合做的事情,而且基本是對等的。

    但是,人必定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裡生活,所以,主觀個體自我的小人想要一輩子活得好,就要學會從凡事大處著眼,從如何與客觀需求匹配的角度看問題。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講的就是這個天理。

    人的天性是隻顧自己合適的小人,但家長不可能事事慣著孩子,肯定會教育孩子一些必須的規矩,長到三歲,做家長的很容易看出這個孩子是不是容易教育,將來是不是有規矩、有教養,還是頑固不化,不受教,註定就是沒教養的小人,小人註定將來在社會上混不好。

    所以,三歲看大,看的是這個孩子是不是容易教化,將來會不會是個有教養的孩子,將來成為大人君子、一輩子活的好的希望大不大。

    “老”字,造字本義是:小人學會了順應天意,因此應運而生,一輩子過得好。

    所以,七歲看老,看的是這個孩子的性格特徵,擅長什麼,不適合什麼,如此,教育他將來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過適合自己的日子,不適合自己的事情不做,如此,一輩子才能過得好。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過的好呢?

    我們看,三歲之前,孩子還不太懂事,正常交流都有問題,所以很難表現出他天性擅長不擅長的地方,但容易不容易教化,是能看出來的,所以只能看大。

    三歲到七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自我表現力特別突出的階段,恰好還不太會刻意的約束自我,所以,正是客觀觀察孩子天賦特長以及天生特短的最佳時期,所以說,七歲看老,看的就是孩子先天的長短,家長教育孩子一輩子揚長避短,將來只做與自我天性匹配的事情,不匹配的事情不做,就看這個階段你對孩子天性的客觀觀察能力了。

  • 12 # 木流流馬

    中國有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三和七都是古人給出的一個概數,但不可否認,這個說法是符合心理學的發展規律的。在西方心理學中,也有相同的觀點。

    西方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所有的行為均受到了童年經歷的影響,如果想弄清楚一切的因果,就要回溯到生命最開始的地方。

    很多心理醫生、精神分析學家都一直在進行著相關的研究。

    英國的“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有一本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透過對童年經歷的抽絲剝繭,使讀者瞭解到,原生家庭的不同撫養方式,造就了每個人的差異人生。

    在一個人0-6個月時,是形成自體感的時期。

    自體感的作用,是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自體感弱,則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成為人格障礙的隱患。

    就像奧斯卡導演伍迪·艾倫,雖然是高成就者,但生活中,他在電梯裡遇到陌生人,都會轉身面朝牆壁,或者用報紙遮住自己的臉。就連熟人之間的身體觸碰,他都不由得往後縮。

    他一直在做抗抑鬱的心理治療,長達30年。

    在一個人的0-3歲時,形成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模式。

    主要分為四種:迴避型依戀模式、纏人型依戀模式、混亂型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模式。

    有些人,不願與人密切交往,總是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寧願搶先一步拒絕別人。一生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有些人的愛,讓人感到窒息,總想逃離,沒有人能長時間和她相處在一起。

    有些人,一生中既渴望親密關係,卻又很難信任、依戀別人,甚至陷入暴力關係。

    這些不幸,都與0-3歲的經歷有關。我們是否能夠享受一段健康的人際關係,就取決於這四種模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訓練營怎麼給人機買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