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柴歷史

    道光二十三年春(1843),京城戶部銀庫發生了清代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庫銀虧空案,虧空額高達925萬兩。因發生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多被置於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而埋沒了。道光對此案很重視,處理手段也很嚴格。幾乎嚴懲了所有涉案官員,包括歷任銀庫司員、查庫御史、管庫王大臣、查庫王大臣等。道光帝下旨: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間歷任庫官、查庫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按月罰賠銀1200兩,已故者照數減半;其歷任管庫之王大臣每月罰賠銀500兩,查庫王大臣每次罰賠銀6000兩,已故各員按數減半。因涉案人數眾多,一時難以全部停職查辦,不得不以“革職留任”的方式,讓戴罪之人來查“罪”

  • 2 # 陸麒麒

    道光帝本想嚴懲涉案者,但是整件事的時間跨度太大,不是單一一個官員任期內發生的,涉及到的人實在太多了,要想查個水落石出已不可能。除了個別證據確鑿、情節惡劣的庫兵被處以死刑、流刑、徒刑外,基本上沒有追究官員們的刑事責任,這並不是對他們的寬大處理,而是道光帝此舉別有用心,國家當下急需用錢,對於本應承擔責任的官員,除了給予行政處分外,關鍵是責令他們分賠國庫損失,儘可能挽回損失。

    道光決定追究嘉慶五年以來歷任銀庫負責者的經濟責任,責令按任期長短,分攤損失。其中庫官、查庫御史任期中每月賠1200兩;管庫大臣每月賠500兩;查庫大臣每查庫一次賠6000兩。那些已故官員的賠償標準減半,由子孫代賠。

    不久,道光帝還制定了繳納賠款的詳細時間表。這一期間有些官員拒絕賠償,按道光之意,拒絕繳納賠款者將被“監追”,即投入監獄,不賠錢就不放人;超過一定時間還不賠,就按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款項數額如此巨大,當時國家機器運轉效能也很低下,這些因素決定了追繳結果不理想,而這也在道光的預料之中。在追繳過程中,有些官員或者子孫無力賠償,即使“監追”也賠不出,所以,道光帝不得不調整賠償標準,譬如延長賠款期限或者適當降低賠償標準等。同時,道光也同意一些特殊官員免於賠償,如官員本人去世而子孫尚未成年時,就不要他賠了。

    銀庫大案對道光的打擊很大,不僅925萬兩雪花花的白銀不翼而飛,讓崇尚節儉的道光心疼不已,更憋氣的是此等大案竟然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其中幾個長年作案的庫兵至今逍遙法外。

    道光帝大發雷霆,雖然再三下旨讓步軍統領、順天府五城各衙門一體嚴拿務獲,但在逃的庫兵依然杳無音訊。

    道光帝君臨天下二十多年,雖勵精圖治,但鮮有作為;他幾經努力,但終究無法力挽狂瀾。前有鴉片戰爭失敗重創,後有銀庫大案垂直打擊,挫折接二連三,政事更是雪上加霜;加上此時年過六十,體力精力逐漸不濟,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的道光帝表現出明顯的懈怠與倦意,他開始迴避矛盾重重的現實,慢慢地心灰意冷,終於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大清王朝沒落的現實。

  • 3 # 奔走的股票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道光銀庫案。道光銀庫案是指在道光二十三年初,由於管理銀庫的官吏分贓不均,引發內訌,事情越鬧越大,無法掩蓋,最終道光帝知道了此事,引發了銀庫庫兵張誠保監守自盜銀庫案曝光,道光帝大怒,下令嚴查,並親自參與審問,查獲了案件的全部真相。這個案件銀使得銀庫丟失925兩白銀。這就是銀庫案的大概經過。

    這個案子是怎麼收場的呢?從歷史記載看出,道光帝對銀庫案的處理是很認真的,態度很堅決,他在案件的奏摺上批示:朕愧恨忿急之外,又將何諭!為了把這個特大案件查清楚,道光帝採取了以下措施:

    1,道光帝重新任命清查機構,派出重臣穆彰阿等王公大臣再次核實查辦;

    2,對所有自嘉慶五年以後的歷任銀庫官吏進行審查,從嚴治罪,對已經調動的,先行革職,再查其子孫是否為官,並對防止類似案件再次發生,如何彌補該案造成的損失,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3,道光帝還連發兩道明旨,要求軍隊需用,儉而再儉,要求各部府衙門對各項工程支出,可裁既裁,可省既省。

    4,對銀庫案有關人員進行經濟制裁,對自嘉慶五年至今的歷任庫官,查庫官員按在任年月,每月罰款1200兩,對歷任管庫王大臣,每月罰款500兩,歷任查庫王大臣,每月罰款6000兩,去世者減半。

    由以上措施可以看出道光帝對銀庫案的處理是很認真的,但該案雖然處罰了很多人,採取的措施也比較嚴厲,道光帝想把所有涉案人員全部處理,但顧慮到人數太多而作罷,從寬處理,只是取消了查庫御史,至於管庫制度,並沒有任何改進,草草收場,不能不讓後世之人唏噓。

  • 4 # 香茗史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於庫丁侵盜庫銀分贓不均,結果導致戶部庫銀虧空大案爆發,道光帝震怒之下命人查辦,這才得知庫銀虧空量竟然高達八成,而且庫銀的管理缺陷也就此曝光。當時清廷本就財政緊缺,因此道光帝下令對歷年來負責管理和清查庫銀的官員來了個一鍋端,但由於庫銀虧空本就持續時間過長,加之涉及官員太多,因而最終多以罰款了事。

    清朝戶部銀庫長期虧空,終因分贓不均而徹底爆發

    戶部乃是古代掌管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的重要部門,為了負責管理地方每年徵收的錢糧賦稅,清代自順治年間便建立了“戶部三庫”,即銀庫、緞匹庫、顏料庫,分別用來存放各省解往京師的稅銀、綢緞布匹和銅、鐵、鉛、錫、顏料、藥材等。

    作為存放全國稅賦的重要部門,尤其是存放銀兩的銀庫,朝廷管理的自然較為嚴格,然而“戶部庫銀,自乾隆時和珅當國後,即未清理。庫內侵蝕,子而孫,孫而子,據為家資六十餘年矣”(歐陽昱《見聞瑣錄》)。彼時,下到庫丁,上到主管銀庫的侍郎、郎中,無不貪墨,因而導致銀庫長期虧空。

    到了嘉慶年間,銀庫已經形成了一套陋規體制,整個銀庫上下串通一氣,虧空日益嚴重。朝廷雖然也曾派御史清查,但只要遇到檢查庫吏便奉上白銀三千兩,就連御史的僕從也往往會得到三五百兩的紅包,如此一來他們的清查自然是裝模作樣更多。此外,有訊息靈通的會試舉子得知這個情況後,也來敲詐一番,而庫吏則根據此人的家世背景奉上輕重不同的“封口費”。

    然而紙終將包不住火,隨著積弊越來越深,怎麼可能不爆發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二,銀庫庫丁張誠保之兄張亨智想為次子張利鴻捐個知州,便託付姐夫週二將11474兩白銀分裝11個口袋送去戶部,庫丁張誠保便在唱報時故意錯報,雖然唱報了11袋,但其實入庫的僅僅7袋而已,一轉手便省下了4袋4100多兩。

    當時銀庫人多眼雜,自然免不了一番上下打點,散了些好處費後,週二便將剩下的3700兩又拿回了張亨智開辦的萬泰銀號。然而,此事銀庫知情眾人雖然分得了好處,可萬泰銀號的幾個知情管事卻並未分得好處,他們便跑去向張亨智討要,結果反被罵了一頓,這幾人一怒之下便將張亨智告到了衙門,衙門又將此事上報刑部,結果銀庫虧空案就此爆發。

    △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帝得知此案後,震怒之下令刑部尚書惟勤帶人親自盤查銀庫,甚至一度親自參與審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二十六日,惟勤上報查驗結果,經核對銀庫應有歷年積餘正項銀12182116兩,但查驗發現實際僅有存銀2929354兩,虧空高達9252762兩,竟然達到了將近八成。

    道光帝盛怒之下徹查,歷年管理查驗銀坤者皆獲罪

    彼時,在廣東與英國交涉的伊里布還沒能湊足對英的210萬兩第二期賠款,再加上1841年8月“黃河決於河南祥符”、1842年8月“黃河再決於江蘇桃園”等天災人禍,清廷的財政已經極為困難,如此情況下發現庫銀虧空如此嚴重,道光帝當真是欲哭無淚。

    於是,在接到惟勤的彙報後,道光帝立即釋出上諭,“戶部銀庫設有管庫司員,專司出納,管庫大臣總領其事,並多次派王大臣盤查。近年又添設查庫滿漢御史,各該員果能認真經理,核實稽查,何至群相矇混,釀成巨案?”現在銀庫竟虧空至900餘萬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自嘉慶五年(1800年)以後歷任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大臣,皆系親信大員,竟毫無察覺,甚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抱愧良深”。

    道光帝一怒之下,命令宗室愛新覺羅·載銓、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愛新覺羅·敬徵、兵部尚書佟佳·裕誠、軍機大臣兼工部尚書阿魯特·賽尚阿組成“專案組”,對嘉慶五年(1800年)以來的歷任庫管司員、查庫御史及庫丁書役等,逐細查明,開列名單,從嚴治罪,並對短虧庫銀如何設法彌補的辦法,並研究如何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三月三十日,“專案組”將與庫銀虧空案有關的歷任庫司員、查庫御史名單遞到了皇帝面前,道光帝命吏部按照名單,對仍然在任或因故回旗回籍人員一律撤職,如果已經去世,那麼便徹查其子其孫是否在朝中任職、現任何職,然後擬成名單,交“專案組”從嚴查辦。

    四月七日,道光帝對與庫銀案有關人員擬定懲處標準:

    自嘉慶五年(1800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歷任庫官、查庫御史,按照在任時間,每月罰銀1200兩,已經去世者減半。

    因此次庫銀案被革職的榮慶等六人,以及尚未卸任的薩霖、宋林曙加倍處罰。

    嘉慶以後歷任管理銀庫的王大臣,每月罰賠銀500兩,歷任查庫王大臣,每次罰賠銀6000兩,已經去世者減半。

    可以說,道光帝對於這次的庫銀虧空案還是比較重視的,態度也是比較強硬,就連最受他寵信的軍機大臣、大學士也沒能倖免,例如大學士、軍機大臣曹振鏞,雖然人已經去世,但還是被減半賠銀2萬餘兩,其兒子賠補了1萬兩後因病身亡,又改由其孫繼續賠償。

    不過,雖然道光帝態度堅決,但由於涉案人員實在太多,想要全部嚴厲處罰根本不可能,因而最終只能全部從寬處理,除了查庫御史被全部革職以外,其他人仍然留任,也只是罰銀了事。至於管庫制度,由於實在沒有想到更妥善的改進方法,也只能繼續沿用。

  • 5 # 徐小米123

    中學歷史老師來答一波。查閱了一些資料。

    清道光年間,皇帝不知是心血來潮正義感爆棚,下旨徹查銀庫虧空。興許是國庫告急吧,因此處分了自嘉慶五年以來歷任的管庫、查庫官員,時間跨度之長,前所未有。徹查後的懲罰也僅僅是罰賠銀兩而已。其中有特點的是,官員已經死去者,由兒孫減半繳納。慈禧的祖父為其父承擔了減半的兩萬餘兩,賠償時又因拖延,被革職並加罰了百分之六十。

    慈禧的祖父革職不久,後釋放官復原職,繼續賠款,一共賠了七八年才了結。

  • 6 # 世界全史羅銳

    國之鼴鼠,監守自盜:詩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光二十三年,道光帝已62歲高齡。多年勞心操持,使他蒼老得異常快,此時他疲憊至極,寢食難安。他大概知道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岌岌可危。鴉片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沿海各地復歸平靜,但舉目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亂麻一團。此時,道光帝面臨的最大內憂來自財政方面,嚴峻的經濟形勢就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持續兩年之久的鴉片戰爭用盡了3000萬兩白銀,戰後賠款對大清的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諺語說,屋漏偏逢連陰雨,真是如此。就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同時,黃河連年決口,堵決口,救災民,兩千三百多萬兩白銀又打了水漂。總之,這兩三年間,用於戰爭、賠款、治河的支出合計將近七千萬兩白銀,而當時國家每年的總收入僅有四千多萬兩。銀子花得像流水似的,道光帝,這個以節儉聞名遐邇的皇帝,心疼得要命啊。但是沒辦法,咬牙跺腳也得花。當時戶部銀庫存銀僅一千萬兩多一點兒,這已經是大清開國以來的最低值了。無論如何,這點兒錢不能再動了,如若再用,就突破道光帝的心理防線了,這麼大個國家,總得留點兒備用金吧。然而,道光皇帝做夢也沒想到,國庫是空的,一千萬兩存銀僅僅是賬面數字!真不知真相大白於天下之時,貴為一國之君的道光又將如何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呢?道光二十三年(公曆1843年)初,戶部銀庫的庫兵張誠保的侄兒捐了個官(買官,美其名曰捐官,把錢捐給國家,國家給個官銜。)錢捐到了戶部,叔叔張誠保負責過秤收錢,最後錢沒收,但是開了收據。這事兒瞞上不瞞下,由於牽涉到複雜的人事關係和利益分配,結果被捅了出去。於是,黑幕越揭越大,最終揭發出戶部銀庫巨大的黑幕來。史稱“(道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覆蔽,達於天庭。”道光帝聞訊後驚駭不已,迅速命刑部尚書前去查驗,這一查非同小可,發現賬面上的數字與實際庫存銀兩相差925.2萬兩之多。本以為國家還有一千萬的國庫餘存,一查驗就成了泡影,可以說是一貧如洗。眾所周知,道光皇帝是個節儉得出了格的主兒,大臣到北京述職,趕上吃飯時間,都捨不得留大臣吃頓飯,這回一下子丟了925萬兩白銀,可以想見節儉得近乎吝嗇的道光帝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三月二十六(公曆4月25日),道光帝痛責諸臣說:“竟虧空銀至九百二十五萬二千餘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歷次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王大臣,皆系親信大員,亦復相率因循,毫無覺察,並無一人能發其奸,甚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同時,他指示刑部、吏部、步軍統領衙門迅即介入調查,一查到底。黑幕解開。大批庫兵被抓下獄,大批官員被停職審查,刑部官員忙得不分晝夜。經初步研究,刑偵專家得出了一致的意見:925萬兩白銀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於案犯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銀庫的庫兵。這不是廢話嗎!925萬兩白銀要是用現代載重四噸的中型卡車運,能裝滿一百車,一個人敢從戒備森嚴的銀庫運走如此多銀子嗎?就是能偷走,他往哪兒藏?至於說庫兵是嫌疑人,也不是有價值的觀點,因為除了庫兵,誰也接觸不到銀子。這麼多銀子放在哪裡?又是怎麼被偷出去的呢?當時,北京共有十個大庫,有裝糧的、裝錢的,還有裝布匹綢緞的。其中裝錢的共有三庫:第一個是紫禁城內庫。此庫存白銀120萬兩,是給皇帝備用的“過河錢”,就是皇帝走投無路時用來流亡的路費,到目前為止還沒用過,而且都是50兩一個的大銀錠,不易被盜,所以封條一封,上級官員基本不查庫;第二個是內務府銀庫。雖名曰銀庫,但不藏銀,專藏金玉珠寶,庫房不大,管理也很方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貝爺生存怎麼開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