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濟州運河印象
-
2 # 父母世界
媽媽在平時在給小寶寶做清潔的時候,要千萬注意以下3個部位!不要隨意頻繁清洗,過度將會導致不良後果。
1、肚臍
多數情況下,肚臍是可以清洗的,但要注意次數和力度。可以用棉籤蘸茶油或按摩油在肚臍處沿順時針打轉,把髒東西清洗掉,但要注意寶寶的肚臍裡不能存水。
清洗不當,容易損傷人體面板,甚至引發身體感染。一旦出現感染,還有可能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等症狀,細菌還可能侵入腹腔,引起別的病變。因此,給寶寶清洗肚臍一定要慎重,切莫過度清洗。
2、 耳朵
頻繁的給寶寶清洗耳朵很容易損傷寶寶的耳道面板引起感染。寶寶的耳屎也是對寶寶的一種保護作用,同時寶寶的耳屎一般都會自動從寶寶的耳朵內脫落,所以不必給寶寶掏耳朵。
3、 囟門
很多寶寶的囟門都有一層黃褐色的油脂狀汙垢,這其實是嬰兒溢脂性皮炎,可以用消毒棉花沾點石蠟油或煉過晾涼的植物油塗在鱗屑上,軟化後再用消毒棉花輕輕拭去,千萬不能強行揭下。此外,由於寶寶的面板非常嬌嫩,給寶寶洗頭時,動作一定要輕柔。
-
3 # 鄭家小妮兒1
給寶寶洗澡,有幾個地方不能頻繁洗。
1.洗頭時,前囟門和後滷門位置都不應該使勁揉搓。
2.洗前身時,乳房處不能頻繁清洗,不管男孩女孩。肚臍也是特別注意保護的。
3.私處。女孩更要特別注意。每天洗屁股時用清水沖洗,不要用手使勁。
-
4 # 東西南北過路人
一定要保護好寶寶的囟門。這樣它才能擁有最強大腦。後囟門出生後四個月左右,就閉合了。前囟門最遲要到一歲半左右,才能閉合。
-
5 # lavender小姐
應該都不能頻繁的洗,孩子面板薄,身體比較柔軟,一不小心都容易弄傷孩子,一天洗一次澡就差不多,尿了拉了換尿布的時候就用溫水輕輕洗下,可以經常洗手因為寶寶喜歡吃手,其他部位就不需要頻繁的洗。
-
6 # 聽說卸磨就殺驢
每個媽咪都喜歡自己的寶寶乾淨乖巧,寶寶注意衛生,才能保證孩子身體健康。但是在強調新生兒洗護的同時,寶爸寶媽們在清理寶貝這幾個地方時,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忍住潔癖的發作。因為有4個部位如果過度清潔,反而會對寶寶造成損傷哦~!
不要經常給寶寶掏耳朵
很多媽媽可能會問,耳屎不就是髒東西嗎!實際上它對保持耳朵清潔和健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耳垢是不會影響寶寶耳朵健康的。
一、少量的耳垢不但無害反而有益
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它是外耳道面板上耵聹腺的分泌物,分泌出來時呈液體狀,非常的粘稠,乾燥後便成了小塊的固體狀。在一般情況下,隨著口腔不斷的張合,耳屎會隨之向外移動而自行脫落。
此外很多父母會認為耳屎是無用的廢物,而其實不然。耳屎在保護耳朵方面可是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阻止異物侵入耳朵
耳屎像哨兵一樣守著外耳道的大門,阻止異物侵入耳朵,保護耳道和鼓膜。當空氣中的塵埃侵入寶貝的耳道時,耳屎就能把它們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潔;如果有小飛蟲飛進寶貝的耳道,一旦嚐到苦苦的耳屎,也馬上就會“逃之夭夭”。
“消聲器”的作用
人之所以能夠聽到各種聲音,是靠外界各種不同的聲波傳進耳朵,引起鼓膜振動所致。但如果聲波過強,如打雷、爆炸等,鼓膜會因之而受到劇烈震動,容易招致損傷,時間一長,聽力就會下降。而耳屎則可以像消聲器那樣減低聲波的衝擊,以保護鼓膜,進而保護聽力。由於寶貝的聽力還處於發育階段,所以耳屎的這種保護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防止髒水的侵襲
因為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膩性。如果寶貝在洗澡時,不小心水流進耳中,耳屎就可以發揮“水來土掩”的作用,防止髒水的侵襲,進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但是如果寶寶出現明顯不適,哭鬧嚴重,父母懷疑可能是聽力障礙或者中耳炎等,就需要及時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了。
二、用力不當造成傷害
因為寶寶還小,他的外耳道面板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結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迴圈差,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或者寶寶亂動都會容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等。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三、常掏耳朵對寶寶的危害
1、容易“掏上癮”。
2、如果掏耳朵時寶寶亂動,稍不注意,挖耳勺就會傷及到寶寶的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的聽力。
3、寶寶是各型中耳炎的多發人群,由於寶寶不會說話,難以描述耳痛、耳悶或聽力下降等表現,臨床上常易漏診和誤診,家長也容易忽視,容易轉為比較難治的慢性中耳炎。
如果寶寶耳屎真的很多,且有明顯的不舒服表現,還是建議父母帶著寶寶去醫院找醫生尋求幫助。
不要過度清潔肚臍眼
很多媽媽每次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都會發現寶寶肚臍眼裡面好髒,黑黑的,但是又不敢用力摳,怕弄疼他寶寶,不知道應該怎麼才好。
其實肚臍眼裡面很容易積灰,經常會看起來很髒。肚臍眼下面是沒有脂肪的,它直接與筋膜、腹膜相連線,如果摳肚臍眼或過分清洗,很容易使得細菌進入體內,對於消化系統、腹腔內臟來說,都會造成威脅。
另外,肚臍眼表面凹凸不平,沾染上髒東西之後不容易脫落,想要清洗時難免用力過猛,導致皮膚髮炎。
如果想要清除肚臍眼的汙垢,最好使用花生油擦拭,或者洗澡的時候用溫水沖洗即可,不能過度清潔,也不要天天清洗。
不要經常給寶寶挖鼻孔
如果經常給寶寶挖鼻,很容易造成區域性損傷,破壞鼻腔的正常防衛功能,容易著涼感冒。
寶寶的鼻孔(鼻腔)內有一層又薄又嫩的粘膜,它的前部長有黑毛,能阻擋空氣裡的灰塵與雜質;裡面有許多的毛細血管,能使吸入的空氣變得接近體溫,還能分泌粘液(即鼻涕),使空氣變得溼潤,粘住空氣中的灰塵跟細菌。因此,鼻腔是呼吸系統的第一道有力“防線”。
而一些爸媽,之所以忍不住自己“躁動”的雙手,完全是因為寶寶鼻腔的分泌物太多了。但你不知道的是鼻粘膜就是分泌腺,刺激越多,分泌物就越多。如果每天不懈地清理鼻內分泌物,在這個清理過程中就會刺激鼻粘膜,從而產生更多的分泌物。
那寶寶的鼻孔到底需不需要清理呢?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用清理的。
如果感覺寶寶鼻孔分泌物比較多,導致鼻息不暢,可以用棉棒沾清水往鼻腔內各滴1-2滴,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經1-2分鐘待鼻痂軟化後再用幹棉棒將其拔出,或用軟物刺激鼻粘膜引起噴嚏,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隨之排除,從而使新生兒鼻腔通暢。切勿用手或者鑷子等工具強行夾出。
不要過度清潔寶貝的私處
便後需要清洗小PP,但對於寶貝私密處的護理,尤其是女寶的護理則需要適度清潔
女寶寶的私密處往往會有一些白色的分泌物,一些家長覺得這些分泌物不清洗掉會很不衛生。但實際上,寶寶的陰道分泌物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其中含有能殺菌、抑菌的物質,不僅無害,還能保護寶寶的陰部免受細菌的侵擾,對她嬌弱的陰部面板黏膜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如果過度清潔,天天使用肥皂或者清洗劑清洗,則會破壞酸鹼平衡,更容易被細菌所感染。同時,寶貝的私處容易乾燥,會傷害寶寶嬌嫩的面板。總之,沒有了分泌物的保護,寶寶反而會增加區域性感染的風險。
清洗孩子的私處的正確做法,一般使用流水清洗就行,分泌物太多的話,每天溫水清洗也可以慢慢洗掉,不用擔心。
但是如果遇到了寶寶的分泌物顏色發黃有血,或者外陰紅腫瘙癢,那就要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浙江美福寶婦兒醫院)
-
7 # 珍紐倍羊奶粉
好看的孩子,都必須有一張乾淨的小臉。但如果寶寶愛流鼻涕,鼻涕幹後就會一坨一坨黏在寶寶的鼻孔,實在是好邋遢好難看。有時候這些鼻孔的分泌物還會影響寶寶的呼吸。作為媽媽,看著手都癢了,立馬上陣幫寶寶挖鼻孔,有時候還用上什麼棉籤,什麼洗鼻器來清洗一番。
經常給孩子清理鼻分泌物,會損傷鼻黏膜,致使分泌物更多。如果你親自上手給寶寶挖鼻孔,並且伸得比較深,不僅容易造成感染,還會影響鼻腔軟骨發育,導致鼻孔變大,影響到將來的面容。一般而言,小寶寶的鼻屎也沒多到需要我們幫忙清理的地步,一般擤個鼻涕,基本上就隨著鼻涕出來了,所以沒事就別動寶寶的鼻子。
但如果寶寶鼻塞比較嚴重,你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首先,別上手!先讓寶寶的鼻屎變軟可以用熱水敷一下寶寶的鼻子,或者讓寶寶多在充滿水蒸氣的浴室待一會兒,或是用橄欖油抹一下鼻子,再或者是用生理鹽水噴一下鼻子。
接下來,還是別上手!鼻屎軟化後不能摳,待到寶寶打噴嚏或是擤鼻涕時,鼻屎就很容易出來了。
耳屎不是垃圾,能不摳就別摳
很多媽媽有定時幫寶寶清理耳屎的習慣,但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習慣,朵媽曾寫了一篇文章《一言不合就給寶寶掏耳屎?小心弄傷ta!》,細講了為什麼沒必要給寶寶挖耳屎。
簡單的來說,就是耳屎不是什麼髒東西哦。相反,它是耳朵的分泌物,能保護寶寶的耳朵,阻隔水、微生物、小蟲子等進入耳朵內。一般情況下,如果耳屎太多了,耳朵會自己排出去,用不著我們操心。所以說,給寶寶掏耳朵實在沒啥意義,還可能把本來要排出去的耳屎給擠了回去。
另外,給小寶寶掏耳朵,非常容易弄傷耳膜,寶寶耳道窄、面板免疫力脆弱,頻繁給他掏耳屎,可能會引起外耳道炎;如果掏耳時,你手抖或被人撞到了,還可能不慎用棉籤或耳勺弄傷耳膜,導致不同程度聽力下降。
萬一耳朵真的被耳屎堵住了?
某些時候,會出現寶寶被耳屎堵住耳朵的情況。這時候不建議自己動手,最好尋求醫生的幫助。通常醫生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採用專業的工具取出耳屎;二是用氧化氫溶液軟化耳屎。
私處別洗得太乾淨,小心弄巧成拙
朋友的婆婆,給她家女寶洗澡時,總是用力搓搓搓,就連私處也搓得紅紅的,覺得這樣才幹淨衛生。
其實,寶寶的私處和我們不一樣,沒必要洗得太乾淨,也不適合用力搓。特別是一些媽媽會把女寶寶私處的白色分泌物當做“髒東西”,刻意擦掉。其實,這些白色分泌物並不髒,而且對粘膜有保護作用,每次洗澡都把它擦掉,可能會造成寶寶區域性粘膜輕度損失,還可能讓寶寶粘膜遭到來自腸道的細菌感染。
媽媽們只要用溫水從上到下衝洗外陰即可,不需要刻意擦洗,洗完後要注意讓私處保持乾爽。
用力搓洗囟門,真的很危險啊
之前朵媽寫過一篇文章《寶寶洗澡致腦部感染!這些洗澡誤區不能碰》,說的是一位強迫症媽媽,發現2個月大的寶寶頭上有黃色汙垢,而且很難清洗,於是用力搓洗,結果導致寶寶腦部感染。
其實這位媽媽搓洗的是寶寶的囟門,是寶寶脆弱頭顱的兩個開口,用力氣搓這些開口或是用硬物觸碰它,肯定非常容易導致腦部感染!
囟門不是洗不得,而是看怎麼洗
你說洗囟門這麼危險,要不平時就別碰了吧?不,千萬別這麼做!
如果如果囟門缺乏護理和清洗,導致汙垢堆積,就會硬生生憋出一個脂溢型溼疹(俗稱奶癬),並且那些病原菌透過囟門跑入寶寶的腦袋,容易引起寶寶頭皮感染,還能引起腦膜炎!
正確的清洗方式應該是:
用嬰兒專用洗髮水,將手指平置在囟門處輕輕揉洗。只要你不用強力按壓或強力撓抓,基本不會弄傷寶寶。
遇到洗不掉的汙垢,可以用蒸熟的麻油或精製油將汙垢浸透2~3小時,等汙垢變軟後,再用無菌棉球按照寶寶頭髮的生長方向擦掉即可。
-
8 # 一個育嬰師
除了在給寶寶換紙尿褲時,要清潔接觸到屎尿的面板;溢奶時清潔寶寶的小臉等;必要時給寶寶擦洗小手,其他部位在洗澡時做到輕柔清潔即可。
尤其寶寶頭上乳痂和肚臍眼,莫要覺得髒就生扣硬洗,乳痂可以用天然油軟化後再清洗,動作要輕柔,擔心寶寶囟門。肚臍眼腹壁較薄,也不宜過度清洗,更不該用手摳。另外,在清洗女寶寶私處時也不要過度,比如沒必要每次都掰開清潔,或是每次都要把白色分泌物洗掉,在沒便便的情況下,從前往後輕柔沖洗或擦洗即可。
最後,寶寶的耳朵和鼻子也不宜頻繁清潔,一是怕方法不當傷害到寶寶,二是耳朵和鼻孔分泌物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太乾淨了反而不好。
回覆列表
有一位寶媽給寶寶洗澡時,發現寶寶的肚臍特別髒,就稍微擦拭了一下,後來看寶寶也沒事,就連著幾次都給寶寶洗了肚臍。
但沒過幾天,給寶寶洗完澡後,寶寶就一直哭,後來醫生檢查時,說是因為媽媽給寶寶洗肚臍引起了肚臍炎導致寶寶肚子疼,更是鄭重告訴這位寶媽,寶寶的肚臍千萬不能隨便就洗。
1、囟門
很多寶寶的囟門都有一層黃褐色的油脂狀汙垢,看在媽媽的眼裡,分分鐘都想給他洗乾淨。但這其實是嬰兒溢脂性皮炎,可以用消毒棉花沾點石蠟油或煉過晾涼的植物油塗在鱗屑上,軟化後再用消毒棉花輕輕拭去,千萬不能強行揭下。此外,由於寶寶的面板非常嬌嫩,給寶寶洗頭時,動作一定要輕柔。
2、肚臍
作為寶寶身體的一個特殊部位,髒髒的肚臍總是讓媽媽們想洗又不敢洗,其實多數情況下,肚臍是可以清洗的,但要注意次數和力度。可以用棉籤蘸茶油或按摩油在肚臍處沿順時針打轉,把髒東西清洗掉,但要注意寶寶的肚臍裡不能存水。
3、耳朵
對於年輕的新手媽媽來說,看到寶寶耳朵裡的耳屎都忍不住想掏乾淨,但是頻繁的給寶寶清洗耳朵很容易損傷寶寶的耳道面板引起感染。耳朵裡的很多髒東西都是會自己脫落出來的,媽媽拿棉棒蘸著酒精輕輕的在寶寶的耳朵裡轉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寶寶耳朵裡的耳屎實在太多,可以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乾乾淨淨的寶寶誰都喜歡,但是這幾個部位並不是說越乾淨寶寶就越健康的,千萬不能頻繁給寶寶清洗,寶媽們可一定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