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城小愛娜娜

    嬰兒1-2個月開始發喉音,

    3-4個月發“啊”“伊”“嗚”等母音,

    6個月時出現子音,

    7-8個月能發“爸爸”“媽媽”等語音,

    8-9個月時喜歡模仿成人的口唇動作練習發音。

    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不一樣,多多教育,也可以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不是病理性的因素,如果排除了病理性的因素,就不必太擔心了,循序漸進的都需要一個過程。

  • 2 # 蟲蟲和弟弟嫲嫲小駱

    1.

    不是大家都不用擔心,這個老二他其實在一歲的時候都會叫爸爸了,但是之後的話一直都不怎麼會說話,真的幾乎都不會說錯話,人家都聽不清,嗯,鄰居那些都說怎麼那麼遲都不會說話?小啞巴,但是我是不擔心,人家說我要不要帶小孩去醫院檢查一下?但是我沒有單去檢查,因為我覺得我們家又沒什麼遺傳了什麼之類的,我就相信他可能是比較晚說話

    2. 真的看我這個想法的話,他現在都已經三週歲過兩個月了,他真的是一歲多到兩歲多,說話都是很笨的,很多都不會說的,就會叫爸爸,我們在家裡面什麼都會教他學,教他去做,就是不說話,就是說話不會說,但是他在兩歲半過了之後,好多東西都變好了,睡眠那些都也好了,然後他說話突然之間就什麼話都會說,而且他都是說的是普通話,因為我們是說客家的,他都不說客家,就說普通話,其實大家也不用緊張,有的小孩說話是比較晚

  • 3 # 當媽生活日記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1.是不是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呢,平時在家裡大人和孩子溝通交流的少呢2.是否是平時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少呢如果家長實在不放心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存在語言發育遲緩問題,及早的進行干預3.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帶孩子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多給孩子創造交流的機會

  • 4 # 程老師談育兒

      應該去醫院做一下相應的測評,並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指導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具體方法。

      孩子的語言發育程序,一般是出生或孕末期就能聽到外界的聲音並可以對聲音做出相應的反應,從出生以後對撫養人有意識的互換或人的語言就有了更明確的迴應,1個月以內就可以一些喉音,之後慢慢出現簡單的子音、母音,到8個月左右就能很好的發出唇音,如“爸爸”“媽媽”“噠噠”等,1歲左右會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0個月到1歲2個月之間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不能聽懂,常常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1歲半左右語量開始明顯增多,2歲左右可出現300個詞,2歲半左右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

      語言發育有個體差異,有些會早一些,有些會晚一些,如果2歲還只會叫爸爸、媽媽、奶奶等疊音,2歲半仍然不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只使用肢體語言,如拉著媽媽的手去幫助自己,或用手比劃讓媽媽猜自己的意思,這種情況就可能存在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

      語言發育的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點要有豐富的人類語言環境,孩子出生以後就聽到媽媽不斷的跟他講話,對他所做的任何餵養及護理都配合語言的聲音,同時適當聽聽音樂,聽到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有初步的感知和發展,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到8個月-1歲開始有意識的模仿大人的發音和努力理解成人語言中豐富的意思,語言慢慢就發展起來了。

      外,語言的發生發展要有很好的口腔能力作為載體,需要唇、舌、咽、軟顎、硬顎及牙齒的協調運動和很好配合才能有正確的發音和語言表達,當然前提條件孩子的聽力要是完好的。

      語言發育過程中還要注意環境中的互動,這樣語言的功能就會發展得比較好,使孩子能利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識和意願,和理解別人的意識和意願,否則只有語言的形式而不能承載這些交流的內容,這種情況也屬於語言障礙,比如說自閉症中多語言型別的。

      同時還要有神經系統的發育,比如說有一些智障的孩子,有語言的能力,聽力也正常,但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很差,也會造成語言表達很少甚至不能完整的表達。

      語言智力每個孩子先天資質是不同的,有些語言智力很好的孩子可以同時接受多種語言包括方言,孩子的語言發展正常或有同時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但有些孩子語言智力不是非常好,或者有明顯的語言問題家族史,比如說三代以內有血緣關係的人有語言障礙,構音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或口吃等情況,這種情況不適合孩子同時接受多種語言包括差異比較大的方言,如果此時語種過於繁雜或者語言間差異很大,會使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表達都受到影響。

      所以是否同時讓孩子接觸多種語言要看孩子具體情況,或者找專業醫生測評,如果語言能力一般的孩子,建議先以一種語言為主(母語為主),待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後再介入第二種語言,這種情況不影響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如果老人或保姆帶孩子,地方方言很重,建議先學習普通話,帶點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一般來說對孩子影響不大,因為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語言豐富程度還有限,經常使用的一些話學成普通話再跟孩子交流還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是2歲之內孩子的語言發育速度較慢,比如說8個月的時候沒有爸爸、媽媽、噠噠的出現,10-12個月沒有自言自語的情況,1歲-1歲2個月沒有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歲半以後語量仍然很少,這種情況都在提示有可能有語言發育障礙的可能,就要開始做語言促進,家長要有意識的多跟孩子說話,對日常生活中的所做的事情都用語言重複出來,對重要的名詞、動詞要多次重複,同時鼓勵孩子表達,在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孩子,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口型變化,如果2-2歲半孩子的語言仍沒有很好的發展要看專業的醫生,不同的孩子語言促進方法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孩子要做特殊的語言訓練,一般來說,一對一的訓練在2歲半-3歲後開始。

      孩子的飲食與語言發育密切相關,按照孩子的月齡按時新增輔食會使孩子唇舌咽等口腔器官得到很好的鍛鍊,在食物的研磨、咀嚼、運送、吞嚥過程中口腔的各部位肌肉得到很好的鍛鍊,也就是說語言發展“硬體”得到很好的完善,這樣會使語言的流暢性、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如果孩子始終吃很軟的食物,比如1歲2個月以後仍然只吃泥糊狀食物,2歲左右只吃麵條、粥、菜泥等很軟的食物,都會使口腔功能的發展受到障礙,在說話的時候唇、舌、咽等的靈活性、協調性就會出現問題,出現語言障礙。

      聽音樂、聽兒歌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語言發展都是有好處的,但要適度,有些家長認為既然有好處那麼就全天都給孩子聽音樂、聽兒歌,而忽略了撫養人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這種情況使孩子語言發展受到影響,因語言的重要功能是用來溝通,如果沒有情境下的互動和溝通,只是聽音樂、聽兒歌等用機械的方法讓孩子聽到聲音,對語言的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甚至會影響語言的發展,所以音樂和兒歌可以作為語言發展的輔助手段,適量使用,比如說每天聽1個小時左右,並且可以跟孩子在互動時重複兒歌的內容,並作出各種表情,這樣對語言發展的幫助是比較大的。

      如果孩子能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無意識的說出一串話,是屬於正常的的語言發展階段,如果孩子能比較注意的聽大人說話並時有迴應,那麼語言發展速度屬於正常,平時多跟孩子做些互動遊戲,在遊戲中成人既完整的表述出所進行的活動又鼓勵孩子表達會用簡單的詞、句回答大人的問題,孩子的語言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平時多看著孩子,讓孩子注意你的口型變化,慢慢的說“ba-ba”“ma-ma”,孩子逐漸就會出現模仿,在10個月-1歲時每次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都要說“媽媽給你拿奶喝”“媽媽抱抱”“媽媽喜歡寶寶”“爸爸抱抱”“奶奶抱抱”等等,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逐漸出現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奶奶”“阿姨”等,孩子的出生時做第一次聽力篩查,8-12個月要做第二次聽力篩查,以後每年做一次,聽力檢查各頻率範圍的聽力正常才能保證孩子語言正常發展,出生後的很多因素會影響聽力,如過強的噪音,眼淚、洗澡水等進入耳內引起的炎症,不能自然排除的耵聹栓,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

      對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簡單的表達都能夠聽懂,或者配合肢體語言能懂也屬正常,媽媽在伸出手的時候說“媽媽抱抱”,媽媽手裡拿著餅乾對孩子說“吃餅乾嗎”,孩子會伸手去要,用手指衣服、帽子、鞋,同時穿衣服、戴帽子到外面玩,孩子會耐心等待,並做適當的配合。

      如果孩子口型變化不充分,喜歡閉著嘴說話,可能與長期吃軟食有關係,要多練習咀嚼偏硬、有韌性的食物,還要做口型練習,如學習老虎叫、貓叫、鴨子叫、火車叫,在發出模仿性叫聲的同時,口型要誇張,變化要充分,這樣在孩子說語言的時候,口型變化就會加大,語言清晰度也會提高。

      平時交流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意願,然後鼓勵孩子迴應,在孩子說到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時,要及時表揚和迴應,表情和語氣可以誇張一些,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很喜歡聽到他自己的想法,孩子表達的願望就會逐漸增強和豐富起來。

  • 5 # 我就是自己的大V

    我很好奇,這有什麼好著急的呢?

    孩子才一歲,剛剛開始學著認識這個世界,語言能力才開始發育。

    孩子的身體自成體系,有的孩子發育早點,語言能力發展快點,說話能力早一點。

    而有的孩子其它方面發展快點,語言能力發展慢一點兒。我認識的有的小孩,三歲以後才開始學著說話呢。

    所以,只要孩子健康沒有問題,建議家長不要太過於擔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尋找“孩子每天都在長大,每天都有變化”的樂趣,讓孩子慢慢的以自己的方式長大。

  • 6 # 尚澄兒童教育

    關於1歲7個月的孩子,還不會叫爸爸媽媽,觀點如下:

    大多數孩子在 12~16 個月能說出 20 個詞,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個體差異,寶寶說話時間有早有晚,推遲時間只要在半年內不必太心急。影響語言發育的常見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庭環境

    家庭缺乏鍛鍊的機會,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機會比較少,孩子只要一哭或者用手一指,就立馬能明白孩子的意圖,或者一直猜,讓孩子缺乏表達的機會;或者家裡有人說方言,導致孩子無法聽懂。

    2.聽力智障

    當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不予迴應。而有肢體交流的時候,孩子能有所反應,並且能夠聽懂家長的意思。那麼可能聽力方面存在問題,需要去耳鼻喉科檢查。

    3.自閉傾向

    如果孩子不願意與人溝通,總喜歡一個人玩,也不予別人有目光交流,語言發育落後,需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查。

    4.智力問題

    如果寶寶既不會表達,也不能聽明白大人的意思,大運動和精細運動落後,可能是智力存在問題。

    5.高危因素

    寶寶出生時出現了窒息缺氧、顱內出血、腦損傷等,也會影響寶寶後期語言發展。

    6.發音器官出現問題

    比如舌繫帶過短、顎裂、唇裂及鼻部、喉部等疾病有關,需到專科門診排除。

    如果寶寶到了兩歲,仍無法正常說話,需要帶孩子去正規醫院,由兒科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及訓練。

  • 7 # 愚公1817

    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對說話發聲的有關器官是否正常,如有及時治療。如果沒有,除經常啟發他(她)發音外,要耐心等待。我也常聽說有的孩子,三四周歲了才說話,俗話說“貴人話遲”。

  • 8 # 航奇2019

    我的一個孫子快兩週歲,只能叫爸媽,其他人不會叫,後來採取全家人有空,就教孩子學說話,放音樂等措施。目前,孩子能叫長輩和說些常見語言。教孩子學語言最重要,如同看手機一樣勤即可。

  • 9 # 海坨之南媯水之北

    一歲(12個月)的寶寶: 多數已說出過他的第一個字了。已經掌握了1~5個字,並能正確使用。14個月寶寶: 說話的語調有變化,同時,也知道用手勢來補充自己說的話。當年每天哄女兒的時候都是她盯著我的嘴型,我不停緩慢地嘴型誇張地說“爸爸、爸爸……”持之不懈的努力下,在第10個月女兒終於小聲說出了“papa”,所以教育很重要,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細心加耐心持之以恆定會見到效果。敲黑板的溫馨提示 : 如果你的寶寶到15個月還什麼字都不會說,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

  • 10 # 滋水收藏

    首先得確定你是幾個月叫爸爸的?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嗎?如果比你早那就趕緊去做DNA如果都三歲了也不能說話,也得去做鑑定!

  • 11 # 一九八四97

    俗話說得好:貴人語遲

    如果超過正常年限還不說話,要麼是神童,要麼就去醫院看看吧。

  • 12 # 孩子放學後

    19個月的孩子不會叫爸爸媽媽。先不要著急,要先判斷孩子不叫爸爸媽媽是哪種情況。

    孩子不太會說話首先能說清楚、正常發音,基本就可以排除常見的病理問題,那麼就看孩子的問題是理解能力有問題?語言組織能力有問題?還是表達能力的問題? 如何判斷和分辨呢?

    給你一個方法參考:

    分辨理解力:日常溝通中,說出多個指令的語句,看孩子的反應。例如:從你的小汽車玩具裡找出一輛紅色的車和藍色的車,拿到客廳,我們一起玩好嗎?

    2歲左右孩子是能夠正常理解2個簡單指令的句子,並且比較好的完成它。如果孩子能夠完成,說明孩子的理解力沒有問題。如果以上指令只完成一部分,觀察孩子日常和主要撫養人交流的情況,可以綜合判斷出孩子理解力的程度。

    排除了理解力問題,接下來就是看孩子的語言輸出的能力。如果平時有其他語言的輸出,這說明孩子的語言功能沒有大問題。

    如果想要孩子進一步提升語言能力,爸爸媽媽平時多多陪伴,且更多的同步輸入語言內容。當孩子詞不達意或者是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這可能就是語言組織能力的問題。

    初步判斷問題之後,找到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日常輸入的資訊太少?比如隔代撫養、方言環境、父母工作忙等因素造成孩子聽的少;還是語言輸出的少?比如,撫養人很默契、很溺愛,孩子的需求不需要說出來就被滿足了,那麼孩子就沒有說話的必要,就會導致輸出少。

    無論是輸入少還是輸出少,都可以透過一定的方法來訓練提升孩子說話的能力,親子閱讀繪本是很好的方法,大聲的朗讀是會讓孩子提高說話表達的能力,還會為孩子積累詞語。另外講故事、講笑話也會有幫助。

  • 13 # 芳香植物精華

    如果聽力沒問題,說明不是聾啞,有些孩子說話晚一點也不奇怪。萬一不放心,就到醫院專科門診栓查一下,就可對症下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朵聽力恢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