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史擷趣

    我認為《史記》裡記載是非常客觀的,並沒有故意誇大李廣和貶低衛、霍的成分,如果把《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三章對比閱讀,就不難發現,造成李廣實際戰績不如二位,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時代悲劇。李廣最年富力強的時期在文帝、景帝時代,也是匈奴最強盛的時代—冒頓單于時代,漢朝還不具備與匈奴決戰的實力。正如王勃《藤王閣序》所說“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確實生不逢時,運氣不好使然。

    (二)好戰受讒。李廣生性好戰,又常孤軍深入,這是匹夫之勇,兵家大忌。因此在當上谷太守時,孫昆邪向景帝哭訴:“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後來分別到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以好戰出名。

    (三)人格缺陷。殺降,從古至今都屬於反人道的,是為人所不齒的。李廣在隴西當太守時,曾誘降八百羌兵,並且全部殺死。

    (四)名氣太大。由於常年與匈奴作戰,名聲在外,一旦遭遇戰常引來匈奴重合擊,慘遭失敗。

    綜上所述,因戰績不佳等原因,造成李廣難封,乃至失敗自殺是必然的。

  • 2 # 雪夜擁袈讀禁書

    讀史,對歷史事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就史實而論,“李廣難封”漢武帝並沒有冤枉了他!大漢完全是論功行賞,而李廣一生確實是沒有拿得出手的大的功績可以拿上臺面去“封侯拜相”!其一生領兵打仗,用兵方面缺點頗多,比如經常迷路就是要命的缺點,其最後一戰還是沒有擺脫迷路的夢魘!而反觀衛青霍去病,衛青的漠北之戰,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多少後來軍事家一生奮鬥的目標,說其是軍事史上的一座高山,亦不為過!

  • 3 # 費玉山

    多年征戰未封侯,

    只為不曾斬敵酋。

    飛將邊關息烽火,

    英名一世青史留。

  • 4 # 養心堂主537

    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

    其實,在這兩句詩的背後,隱藏著兩者巨大的差別是軍紀。軍隊紀律是決定軍隊勝敗的基本原則。

  • 5 # 水一白聊歷史

    其實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官方記載,一個是私人轉述。

    《史記》的資料來源

    《史記》雖然是正史之首,但畢竟是太史公憑藉他和他父親個人的努力完成的,其史料主要來源一方面是官方記載,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實地走訪和他人轉述。所以《史記》當中,會有一些前後矛盾的史料,這也是因為來源不同造成的,太史公對一些無法確定的史實,採用的辦法是都加以保留,記敘了下來。

    還有一種現象是,《史記》中有些人物,實在上沒有那麼大的咖位,但還是被著重記傳了,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司馬遷可以得到這些人的第一手資料,作傳可以讓人更清晰瞭解那個時代的一些史實。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廣和馮唐了。

    差別原因

    後人常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實在上,我們再深一層想,既然他們都沒有得到該有的官爵,為什麼會被史書單獨立傳呢?原因很簡單,馮唐的兒子馮遂、李廣的孫子李陵,都是司馬遷的好友,他們能夠提供關於自己祖輩、父輩的第一手資料。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史記》之中,李廣的很多戰爭規模都不大,但是卻活靈活現的,仿如在現場一般,反而衛青、霍去病的戰爭,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卻顯得很枯燥,多是從哪出發、到哪裡去、拿住了多少人、殺死多少人之類的描述。這就給很多人感觀上造成,好像衛青、霍去病不如李廣的假象,實際上,沒有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最後說句題外話,號稱跟李廣齊名的程不識將軍,號稱“不敗將軍”,看起來也明顯比李廣戰績要好一些,但其名氣卻遠不如李廣,原因也在於此。

  • 6 # 騎牛赴瑤臺

    《史記》的作者個人感情色彩是很濃的,這個不同於其他史書。比如李廣,司馬遷是非常喜愛李廣的,他們是同時代的人,是李廣的個人粉絲,所以可以看到司馬遷在李廣身上的濃墨重筆,相反衛青霍去病的成就寥寥幾筆帶過去,只陳述事實。

    而李廣本人在那個時代確實是大明星一般的人,他去哪個郡做郡守,匈奴人就會避開哪個郡,不是因為別的,李廣這個人太猛了,尤其打匈奴。

    但是李廣只適合小股部隊奔襲,他打仗從來隨心,根本不做戰前偵查,帶上部下到處遊蕩打匈奴小股部隊,遇見匈奴大軍照樣得撤。

    性格原因使他不具備大兵團作戰能力,凡是帶大部隊出去打仗,打一次輸一次。

    但是這不妨礙他自己是個猛人,也為司馬遷等人崇拜。

  • 7 # 何用牛刀

    李廣是漢朝名將,將門之後,精於騎射,一生立過很多戰功,論打仗感覺確實非常厲害,但為什麼論戰績卻不如衛青、霍去病呢?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李廣的能力得到了過譽。司馬遷專門為他立《李將軍列傳》,描述了李廣的傑出才能和高尚品行,寫出了李廣一生不幸的遭遇,也對他的悲慘結局給與了深深的同情。因為司馬遷結合自己的不幸遭際,對李廣的不得志感同身受,因此在傳記中對李廣極盡推崇。千百年來,這篇名文給人的感覺就是李廣能力很強卻不被重用,甚至被逼自盡。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李廣單兵作戰能力超強,作戰勇敢。“為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但他作為軍隊統帥能力有所欠缺,在軍事指揮方面,缺乏大規模調動部署能力,小規模戰役打的還行,大規模戰爭就往往失利。

    二是李廣運命不濟。歷史並不是沒有給李廣機會。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四路出擊匈奴,衛青第一次領兵打仗就直搗龍城,斬殺敵人700餘人,首戰告捷而歸。雖是小勝,但卻是四路之中唯一打勝仗的。而李廣也在另一路出兵夾擊匈奴,但他自視有與匈奴多次作戰經驗,進而領兵急進,遭遇敵方主力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俘虜,後來才僥倖逃回去。另外幾次也無功而返,最後一次甚至於迷路,致使軍隊沒有趕到指定地點。後來漢武帝也認為“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數奇是指李廣命不好。

    三是李廣生不逢時。史記記載:“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對匈奴作戰條件異常艱苦,沒有年輕強健的體力是難以勝任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兒子李敢都是非常年輕,戰功卓著。李廣年輕時,沒有仗打,不能大顯身手。漢文帝曾對李廣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後僅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立下戰功。

    四是李廣有自身缺陷,氣量不足。李廣閒居在家期間,曾遇“霸陵尉醉,呵止廣”,李廣記恨於心,後“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李廣連一個喝醉酒的小官罵他都睚眥必報,比之韓信受胯下之辱仍善待仇人,差之千里。這也是李廣和大將軍的差距。後來,李廣迷失道路,大將軍衛青派人去調查此事,李廣承擔所有責任,但稱“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遂引刀自剄。連情況都沒有弄清楚就憤愧自殺,也是氣量不足的表現。

    綜上所述,李廣雖然有很多值得同情之處,但一生戰績平平卻是不爭的事實。

  • 8 # 天下熱文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若是比誰的人生更失敗的話,霍去病和衛青比不過李廣。但是,若是比為國家建功立業,打匈奴來說,那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可以甩李廣一條街。

    這很容易看到出的,從他們頭銜上來看,霍去病和衛青都被封了侯,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耀就是被封侯。而李廣到死還只是一個將軍而已。

    將軍和侯怎麼可以比呢?

    要知道侯爵是有封地的,而且這個封地可以世世代代的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當然前提是這個王朝不會被滅亡。而將軍就不一樣了,只有一個頭銜,沒有任何其他的實惠可言。

    當然。李廣雖然沒有被封侯,也不能說沒有任何功勞。

    這要怪就怪李廣的運氣不怎麼好,他其實是完全有被封侯的實力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竟然完美的錯過了封侯的機會。

    漢文帝時期李廣就以驍勇善戰為聞名,而且漢文帝還知道李廣很能打。可惜的是漢文帝時期,國家沒有戰事,他們對待唯一的敵人匈奴,是選擇的和親。

    這樣對匈的國策,就導致了李廣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漢文帝因此還為李廣的懷才不遇發過一陣感慨。

    漢文帝說李廣生錯了年代,他若是生在高祖劉邦時期,肯定會被封萬戶侯的,畢竟高祖時期是個亂世,正是用人的時候。

    到了漢景帝時期,國家有了戰亂,那就是平叛吳楚七國之亂。這一次對於李廣來說是難得的封侯的機會。

    而且這個機會他也遇上了,去了前線平叛吳王劉濞去了。

    但是,因為這次李廣的表現太過於積極了,他雖然立了能被封侯的大功,可是,到頭來漢景帝並沒有封他。

    原因就是他在平叛過程中聽了梁王劉武的調遣,你說你李廣吃的是皇糧,拿的是國家的俸祿,你怎麼能聽一個地方諸侯王的調令呢?

    這就是漢景帝不封李廣的原因,因為他幹了漢景帝不想讓他乾的事。

    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的機會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可是,漢匈之間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李廣竟然沒有一次立過大的功勞。

    在他參與的這些對匈作戰的戰役中,李廣不是迷路了,被打敗了,就是找不到匈奴。最後,好不容易知道了匈奴主力的所在地,還是因為誤了和大將軍衛青匯合的期限,而被衛青追責了。

    最後李廣不得不帶著沒有封侯的遺憾自殺了。

    回過頭來再看看霍去病和衛青,那個不是戰功赫赫,金光閃閃的人物,那時候只要匈奴聽到他們的名字,就會嚇的四處逃竄。

    所以說在建功立業上李廣比衛青霍去病還是差了一些,也就是一條街那麼遠的距離吧。

  • 9 # 為社會正能量發聲

    原因一:《史記》專門給飛將軍李廣立了傳,出於對李老將軍的自殺及其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殺的悲劇及同情,司馬遷都詳細做了描述,當然也有他自己的感情色彩在裡面,他們是同時代同命運的典型人物。原因二:和衛青,霍去病用兵特點不一樣。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和文景吋代的策略有所改變--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擊,要打到匈奴腹地,要快恨準,有勇有謀,我想在這方面年邁的飛將年李廣不如年輕的霍去病也正常,一改原來對匈奴用兵的方法,年輕的霍去病勇往直前!再則漢武大帝的戰略目的是要徹徹底底打敗匈奴,那就一定要打殲滅戰,兵團做戰,可這不是李廣的強項,而衛青展現了自己大將軍用兵統籌的能力。原因三:當然最後一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李廣運氣也差了點,迷了路,讓人心生同情!如果說原來四:漢武帝對李廣的信任也打了折扣,是有所顧慮的,臨行前給衛青的交待體現出來了。總之,司馬遷筆下一位位歷史人物,那給我們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讓我們能夠回憶二千多年的馳騁沙場的歷史畫面,也能體會到我們這個民族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

  • 10 # 跛翁

    李廣乃漢初名將,一生戍守中國北方,抵抗匈奴侵犯。因騎射精妙,行動快㨗,敵對雙方都譽稱其為"飛將軍"。盧綸《塞下曲》贊他"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可見其射術之精,弓力之強。司馬遷更在《史記》中,以專門的《李將軍列傳》,記述他的歷史,可見其聲名之顯耀。但終李廣一生,他實際上卻只打過一些小仗,僅戍邊有功,平定吳楚之亂有功,戰績遠不如衛青之七次出擊匈奴,更不如霍去病之直搗龍城,"封狼居胥"。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李廣從軍之時,是在漢初的文帝時期。當時的中國,剛經歷秦末戰亂,生靈塗炭,百廢待興,國力疲憊,民力財力都不堪再戰。其時的統治者尚算明智,對內實施黃老之策、無為而治,輕傜薄賦,與民休養生息。對外則實施和親政策,忍辱求和,韜光養晦、戍守邊關,限制出擊。在這種情況下,李廣求戰無門,當然難有理想戰績。但他的戍守邊關,威懾匈奴寇邊行動,為國內的休養生息爭取了時間,卻是有深遠意義的。所以,後人給了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諸多讚美。所以,漢文帝說他"惜乎,子不遇時"。所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更是慨嘆:"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到了漢武帝時期,多年的"無為而治",積累了大量民力、財力、國力,以至"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漢武帝又釆納董仲儒的獻策,鞏固了自己的統治,訓煉了敢戰之士,籌備了可戰之馬,作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於是,衛青的七次出擊匈奴、霍去病的直搗龍城、"封狼居胥"也就應運而生了。

  • 11 # 李布衣國學

    李廣是將門之後,英勇過人,常常衝鋒陷陣,文帝曾説:“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出生在高祖時代,封侯掛印不值一提。”

    與堂弟李蔡同時擔任朝廷的中郎,俸祿八百石,但李蔡能力和水平比起李廣卻相差甚遠,後來李蔡青雲直上,被任命為相,封侯。李廣則一直在將軍職位徘徊。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我手下的軍中校尉以下的人,他們的才能還不及一般人,可他們建立軍功被封侯的就有幾十個,而我卻沒有尺寸之功得到封邑,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

    王朔說:“將軍仔細回想一下,曾經有什麼悔恨的事嗎?”

    李廣說:“我擔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引誘他們投降,結果八百人來降,我下令把他們全殺掉了。”

    王朔說:“這就是將軍不能被封侯的原因了。”

    《史記,衛將軍列傳》:衛青之父是個小吏,讓衛青放羊,同父異母的都把他當奴僕看,有個脖子上戴著鐵枷的囚徒精通面相,對他說:“你額骨崢嶸,他日可封侯。”

    衛青笑一笑說:“我是奴僕命,能不挨打受罵足矣,安敢奢望封侯?”

    後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武帝寵幸,並有身孕。皇后陳阿嬌無子,心生妒忌,逮捕了衛青等人想殺掉,後逃脫。

    武帝知道後,重用了衛青及所有兄弟,衛青的姐姐衛子夫生了個男孩,被立為皇后,此後衛青是扶搖直上,封萬戶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也相繼封侯。

    人生無常,很多事都在冥冥之中被定局,正是:

    人有凌雲之志,

    非運不能騰達。

    正如呂蒙正在他的《寒窯賦》中所感慨的那樣:“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 12 # 人賤命薄

    李廣兵力比衛霍少,戰績不如衛霍,同樣戰損更少了。

    打匈奴單于的時候,漢武帝只給李廣1萬騎兵,能保大部分士兵不死已經是燒高香了。

    輪到衛青打匈奴單于的時候,漢武帝不僅給了衛青十幾萬騎兵,還有六將軍部的數十萬步兵保駕護航,弄了19000的戰績,漢軍損失十幾萬兵馬。

    李廣打匈奴左賢王的時候,漢武帝只給李廣4000騎兵。

    輪到霍去病打左賢王的時候,漢武帝不僅給霍去病5萬騎兵,還有數十萬步兵保駕護航,斬殺俘獲匈奴70443人,漢軍損失30%。

  • 13 # 汾陽張文卓

    李廣在當打之年,漢朝處於休養生息階段。打仗以防守反擊為主。而當漢朝大舉進攻時,廣已老矣。

    李廣像是足球隊裡,能力出眾的後衛。而衛青是中場組織者,是球隊的隊長。霍去病則是"羅納爾多"式的前鋒。

    還有就是身份的問題,衛青霍去病是皇親國戚,起點很高,屬於一出場,就站在李廣肩膀上的那一種。於是李廣難封,就很讓人同情了。

  • 14 # 夢蝶也逍遙

    在我來看你說的很對

    司馬遷的筆鋒完全會影響到讀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司馬遷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但要說哪個人能做到絕對的客觀中允

    我覺得不可能

    人總有自己的立場和偏頗

    哪怕是客觀的太史公

    塗抹在李廣身上的筆墨成就了一位萬里覓封侯卻終於不可得的悲情英雄

    衛青霍去病都是難得的軍事奇才

    功業之大要說震古爍今也不為過

    史記裡對功績著墨卻極少

    司馬遷這麼做的理由不好揣測

    也許他自己並不刻意

    只是心底最深處的好惡不自覺的流露

    這一點沒有誰能強求

    不論如何我們都感謝文采斐然的史學家司馬遷

    也欽佩這位忍辱負重的司馬遷

  • 15 # 耿馬舟

    李廣生不逢時,李廣在漢景帝時,對匈奴守勢時,因其在防守戰役時,屢立奇功,震懾匈奴,贏得“飛將軍”沒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漢武帝時,對匈奴採取攻勢時,並不是李廣的強項,所以一直未立大功,落得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令人嘆息!

  • 16 # 五星紅旗我為你歌唱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李廣軍紀渙散,雖獨臂能射,箭有穿石之威,終是莽夫一人而已;霍去病、衛青真帥才也!愛兵如子,行伍精煉,進退有據,攻必克,戰必勝,國家棟梁。自非李將軍可比也。

  • 17 # 上海赤鳳園林綠化工程

    李廣難封,有軍事才能,但是機會沒有。

  • 18 # 燕翼少主

    職位使然啊,李廣做過太守、驍騎將軍、前軍將軍等,沒做過統帥,跟衛霍沒法比,本事再大,無法施展,何況後來武帝不想重用李廣。

  • 19 # 第一時間的速龍

    史,是給人看的,帶有目的性。

    後人透過考證研究,願意相信《史記》就是史實,其實也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這不重要!因為歷史對人類的影響,原本貴在借鑑。文明的軌跡也是存留在人類的精神境界裡的,而不是史料中。

    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的政治觀點及立場。對某類人的推崇,只是極小的一個片段。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人,出身名門,不用上什麼貴族禮儀培訓班也是地地道道的貴族成員。

    而衛青是個私生子,這在古代可是個嚴重的問題,就像是缺了一口的蘋果,命好就是名牌手機的logo,命不好就是人家吃剩下的。

    霍去病是外戚,成長優勢不是因為祖上有功勳或個人奮鬥,而是因為他是利益的被輸送方。

    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的受敬仰程度,這就是古代的現實。

    他們日後的作戰表現,也證明了古人看人的視角是有道理的。

    李廣繼承了家族的貴族傳統,打仗時也體現出了十足的貴族範兒。貴族將軍的特點是贏戰勢,而不講究以殺人多少論英雄,尤其不屠城、不下絕戶手。

    而衛青和霍去病這對小舅和外甥就不是了,那是真宰呀!

    對抗的另一方同樣是外族,對外族對李廣的看法是敬畏,而對那兩位則是畏懼。

    《史記》代表了統治階級的絕對觀點,是有推崇貴族將領的基調兒的。

    現在正在流行的《三國志·戰略版》也多少有一些這方面對映的端倪。那些不分晝夜搶戰功的玩家,現實中往往是掙扎在底層的一類人;而不把虛擬的殺敵指標過於看重,注重內心體驗的玩家,現實中的境遇往往要好出很多。

    訴求決定了態度,態度決定了身份。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古人認為征服是崇高的,而滅絕是不齒的。前者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後者會抑制生產力的發展。

    《史記》是貴族學說,核心思想是要推崇貴族階級在民眾中的政治地位。

  • 20 # 西風烈113

    我認為李廣在戰術上是比較強的,衛青霍去病在戰略上是優勝的。李廣能夠掌握區域性戰爭的勝敗,衛青霍去病能夠控制全面戰局的勝負。因此李廣的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的戰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待業在家備孕,有哪些能打發時間、學點東西的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