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葉豪

    線條質量是中國書畫的根本性問題。今人較之古人,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不是倒退。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鐵畫銀鉤,壁坼,蠆尾……,近人也有創新:逸筆草草,等等。其表現,須自身對它們有深刻實踐,才能感悟出來。而表現形式,會是“大道至簡”。簡而言之,譬如我自創“竹葉篆”,線條粗細極致變化,一氣呵成,難度極高。其內中筆法玄機,不言自明。豈是現在"名家",這個“王”,那個“皇帝”,所能理解?

  • 2 # 客家鄉音

    回答這問題前,先談當前手機狀態,可能有觸類旁通之效。

    手機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不分語言,種族,國界,世界通用。它由單一功能的BB機進化而來,BB機已淘汰,手機還不斷推陳出新。可見,實用的東西,生生不息。負面的物件,自然淘汰。

    書法自古都是業餘活動,現代人為利益驅使,設專門學科,搞大型展覽,遠離了實用。古人在書信,應試中有其實際作用。現代的書法,真很難找出其實用功能。

    算命先生能苟活到今天,靠三寸不爛之舌騙人。氣功揭穿以後,大師也逃到外國去了。書法家的日子也不容易混。

    還是古人聰明,學武,學藝不一定要成家,能修身養性就是最大的收穫,也能長久堅持。

  • 3 # 雷家林書畫

    中國書畫的線條美基於傳統與創新,經過一定的訓練,不是隨意為之,當然有個無意於佳乃佳,前提是經過訓練後的無意,與西畫重視塊面相比,中國書畫更重視線條,發掘線條的藝朮魅力。

    線條是東方繪畫藝術的靈魂--說永樂宮壁畫

    從阿房宮到圓明園,從楚人到夷人的一炬,諸多中國歷史上的宮殿毀於一旦,這其中的畫工和魯班們的心血,它的那種樣式與神采,只能從依稀的夢裡去追尋,中原的戰亂頻繁,有太多的文化精華因此遭遇破壞,儲存下的是九牛一毛,雖然,仍然是彌足珍貴,有些藝術文化財,雖然發生在胡人政權的時代,但其藝術的傳承,並沒有因胡人政權而阻斷,甚至得到發展,我們從永樂宮的壁畫和它的建築樣式中,能夠感覺到唐宋的風流遺韻,是漢唐文明的一種延續力與抵抗力,尤其是元人不太重視文化的條件下,南人(漢人)的藝人會獲得一種空隙與生存的空間,而且儒家的傳統思想,道家的極樂世界,仍然流傳在南人的思想深處,這個可能讓少數民族的統治者覺得不牴觸,因而仍然獲得生存與發展,經歷宋人對中原文化的修煉成熟,他們的風格在唐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無任是繪畫與書法,都會追求與唐不完全一樣的作派,比如他們的書法,避規整如運算元鋪排而崇尚寫意的文人作風,繪畫更多的從絢爛走向水墨,從巍峨的大山走向平緩的丘陵,或因唐人人物畫成熟不可高仰,多圖花鳥,但在元代,我們從趙孟頫的作品中獲得的是復興唐代的風範印象,不僅是書法復歸於平正,繪畫同樣要求有古意,這個古意,其實就是迴歸晉唐,因此,我們看到的永樂宮的壁畫,正是唐時吳帶當風的線條與金碧輝煌的色彩高度的合一,而其的建築風範,仍然不失唐宋遺風,至於壁畫的內容,卻是完全傳統道家的神仙永樂思想,這個因為人生本為苦海,尤其是胡人政權高壓,南人更苦的時代,藝術的宣洩,成為一個很好的契機,漢人的用心,自然這在此處,獲得的放鬆,心靈的緩解,同樣這在此處。

    線條是東方繪畫的靈魂,在永樂宮壁畫中得到高度的體現,所有的人物的線描神采煥然,流暢生動,這個應當是技藝高超的畫師所為,一米左右的線條畫下來,而且是千萬條的線,不是天才的畫師,缺少爐火純青的訓練,無法拿下這些恢宏鉅製,先是從線條然後從色彩的整體感覺上看,讓我想起的是唐人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條。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永樂宮的壁畫確定是一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中國藝術的歷史的寶庫,它使當時的人民快樂,儘管神仙永樂世界遙不可及,但苦難的人民仍然願意麻醉其中,而不是醒著而痛苦著,每天在胡人的奴隸般的社會中生活不快樂,所以人民願意並幻想自己最終成為八仙中的一員,能夠輕鬆地飄流過海,去蓬島閬苑,去海上仙山。 壁畫中的人物都是永樂神仙世界的帥哥美女,男帝女神,或莊端或嚴威,或溫柔或性感,個性鮮明,和而不同,中原的壁畫世界,從來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與正宗,我們見到的只是一斑,但我們其實已經能夠想象到全貌,從戰國的繪畫遺存(《人物龍鳳》、《人物御龍》)的線條風格到馬王堆的帛畫的色彩作派,經歷魏晉風流中的顧愷之等人的線描人物的行進發展,再到唐之吳道玄天才繪畫的呈現,我們東方主流藝術的線條的靈動與色彩的絢爛,到了永樂宮的壁畫中有了一個總結性的表達,它的前面還有敦煌壁畫的啟示,以及唐風宋韻的粉本的參照,畫師所處的雖然只是一個時代,其實應當是多個前朝多個時代在綜合,畫它的所學所知而非完全的所見,是東方繪畫藝術前世預成圖式的不斷修正。線條成為中原繪畫的靈魂,並參入金碧絢爛的色彩,成為東方整體的風貌,其實很少有更改之處,因此會進入程式化的狀態,而且因為線條的地位,鑄成平面化為主流而非立體化的繪畫正規化,由於歷代的畫師代代積累,粉本的數量流傳在官府與民間其數量恐怕無法準確的計量,它的流傳之處當然不僅僅在中原的本土,兩河流域,恐怕流傳到邊區,在中原之外的地方散佈著,甚至流到到更遠的海外,因為歷史的中原航海就十分的活躍,藝術品又是相對尊貴的禮品,特別是運用廣泛的瓷器,器物上面的圖紋因而亦是線條為主體,呈現東方繪畫的主要核心樣式。線條本身其實是抽象的元素,當它綜合平衡後的狀態卻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具象,折射生活的場景,人物性格,情感,幻想,靈魂的需要與寄託。

    線條的美不全是東方獨有,世界上的人類早期的線條意識從來就是強烈的,埃及,西方早期的作品,非洲的藝術,從原始洞穴中的塗鴉中我們領略的其實是線為主體,只不過在中原與東方,線條的堅守應當是難能可貴的,就象文字的堅守一樣,許多的民族與文明的文字棄象形抽象而進入阿拉伯文字狀態,而堅守象形抽象文字的是中國還有日本,漢字的永續性同樣是反映的是一個民族對於原本的藝術樣式的一種堅守,堅守的思想與老子的嬰兒思想同樣有關係,復歸於嬰兒,並不是說單獨的一個人會變成嬰兒,反向成長,而是思想與心靈的堅守不失,本真不失,童心永在,人類的童心就是人類的永生之處,陶潛等中國詩人的思想裡內隱含的同樣是這種思想,它是東方藝術思想核心靈魂的部分,而線條的堅守同樣反映這種嬰兒思想的影響力與現實的運作狀態。

  • 4 # 楊志勇68

    書法中的線條講究非常大!要求有快慢疾徐,輕重粗細,頓挫曲折,遒勁有力。再加上用墨的濃淡乾溼枯,就造成:漲墨如片雲,乾澀似枯藤。明潤經春雨,淡如遠山痕的意象!令整作品變化莫測,妙不可言…所以用筆用墨佳否,決定了整幅作品的成敗!

    下面是我的書作,敬請眾位師友評點!

  • 5 # 抱庸詩書

    書法家靠得就是一根線條行天下。我們常說的用筆與結字,無不囊括於有形的線條之中,當然,形斷意連也有無形的線,但這個無形的線在靠有形的線才有現實意義。因此,書法中的線條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甚至承載著全部的書法藝術

    書法既有技法層面的東西,也包含文化性情的東西,這些精華無不以千變萬化的線條來表達詮釋。藝術家們把畢生絕學書於紙上,傾吐在變幻無窮的線條之中。藝術家的一段線條,一個筆畫,都極富藝術精神,它就是以線條的濃淡枯潤、肥瘦緩急,來表達書法藝術的質感與品格。正如一句俗話所說的那樣,“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6 # 殘墨修者

    藝術家的書法線條就是好,書法藝術就是字對人視角衝擊,我來談一下草書的線。

    1首先就要談中國字的組成結構,一個字是由線條和點的組成,線條有分為(橫、豎、撇、捺)。

    2字的點線合理搭配,一個好看草書字,看他的線條,即使是一條線,他的變化也是千姿百態,變幻莫測,加上點的點綴,那就過目不忘了。

    3一個好看的草書字,有如美人,婀娜多姿,入眼即迷人,無法自拔。

    3字與字之間的連貫也是線條,好的連線,使書法作品氣韻相通,一氣呵成。

    4一副完美的草書書法作品,就是線條的千奇百怪的視角衝擊表現。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 7 #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總說書法的線裡就蘊含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家的線就有那麼好嗎?怎麼看出來?

    答:書法的功力就在線上,最美的也是線,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錐劃沙,就是指的線

    古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好就好在線上,看現代國畫名家靴林興的畫,也是如此

  • 8 # 透過之所

    中國書法的線條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線條藝術品,當今的範笑歌就是詮釋線條的大師,按著範笑歌的擬象論,線條有生命,有感情,有思想。

    範笑歌被稱為百體大師,可想而知其筆下線條有多豐富,其線條的表現力有多複雜。個人覺得範派書法體系應該是史上最豐富的書法線條寶庫。

  • 9 # 大米藝術

    我我們這裡談的線,是特指書法裡的線,包括了點,撇捺等筆畫,同樣也包括了飛白、牽絲連帶,這些都是線的外在形態。

    我們不在這裡去探討批評的對錯和范增先生的書畫,這裡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一個藝術家的生命就取決於他的線條!有了這條內涵豐厚,深藏底蘊和卓越審美意趣的線條,才是載入史冊的書法大家!

    想到自己前天做的這個關於書法“線條”的問答,有所觸發,索性在這裡也囉嗦一點。

    陳振濂先生曾這樣說:“書法能成為藝術取決於線條。”

    覺得一點不為過。一個包容了書寫者對傳統筆法技巧沉澱、個人審美觀念及抒情達意的表現力的線條,是書法藝術的線條。這也就意味著,一根線條,決定了是書法,還是書寫!

    其實,對於線的這種界定,應該不是隻在今天,自古有之。從早期的蔡邕到近現代的碑學、帖學,無論對用筆還是筆勢的論述,實際都是最終落到以“線”為表現的最終訴求。

    蔡邕《筆論》:“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這些論述是和衛夫人《筆陣圖》中的““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以及王羲之的諸多論述,如出一轍,全是和書法中線條密不可分,是書法至高境界的一種描述。

    這裡,不得不得說一下相對體現筆意的墨跡書法線條而言,眾多的碑刻摩崖,尤其在秦漢早期的這類書法,線條的意義何在的問題。

    啟功先生曾這樣論述:“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是說明要明白碑刻上的字不是毛筆書寫的原狀。就線條而言,陳振濂在《書法美學》裡,分析當碑刻發展,漢隸可以作為書法“藝術覺醒的主要標誌”,“沒有一種的書體表現力能與它抗衡”,“漢隸的主要貢獻是解放線條的表現”。到這裡我們似乎就不難理解,清末的碑學興起,對線條的側重從外形的流美向質樸與氣勢的開張轉化。

    無論以上的兩種不同線質表現力的線條有怎樣的差別,就不變的就是內涵,其藝術主張和審美格調的內涵,都是必須存在的。

    那麼,如何去品評或來塑造一個好的線條?

    先來看一則書法作品。學過書法的都可以看出這個書法的格調不夠高,匠氣比較濃。似乎,我們講的對比、變化等關係也都存在,為什麼就不夠好呢?首先,這個書法裡,纖線條本身就沒有達到藝術的水準。那麼應該是什麼樣的線條呢?

    第一、線的力度感。

    線條的力度感,不是你書寫用了多大力氣,那只是蠻力的體現,而是在筆畫中變現的強勁挺拔的線質感。

    既然是書法作品的賞評,我們不去看古代經典的傳世力作,就看現代人的書寫。下面是作品的區域性,這裡的線條的雖然纖細,但一點都不柔弱,力扛千金而不斷!對比剛才那副作品的線條,應該看出明顯的差距。

    這是新銳書法家吳閒作品的區域性,以這樣的線質去觀瞻整體作品,就自然會讀出線於線的差異。下圖為吳閒的作品行書《蘭亭集序》。

    力度感可以從這個方面來看。“逆”——正與反的互動。如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的這樣:“字有解數,大旨在逆。逆則緊,逆則勁。縮者伸之勢,鬱者暢之機。”然後是“蓄”——虛與實的互動。好的“蓄勢”,透過虛實結合,造成爆發前的沉積感,如獵豹捕獲獵物前的潛伏移動,靜中蘊藏巨大的動勢。最後是“留”——行與駐的互動。這種變化形成線質感變化豐富,耐人尋味。

    第二、線的生命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潔,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雖然這是一種比喻,但足見對線條中的這種生機的理解。我們聽過王羲之觀鵝、張旭看公孫大娘舞劍悟書道的故事,也知道中鋒用筆、八面出鋒等用筆方式的描述,那麼這些方式都是達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線條為目的,這種線條已經超越了一根紙上線條的形象意義,而給我們帶來或寧靜、或張揚、或飄逸、或質樸的情感色彩的傳達,這是生命才能賦予我們的精神感受,而書法藝術的線,具有了同等的作用,同等的生命力。

    當代書家應該說都在探索線條闡述這種生命意義,只是用了不同表達方法。

    而且去年以“線”為主題展覽,雖然對書法本體及形式等有同樣的爭議,但對線的特質,還是普遍認同。

    第三、線的節奏感。

    正幅書法作品中,若干多的現在綜合在一起,沒有完整的秩序感,會亂成一團;完完全全的秩序感,缺乏生機,必然呆板。所以,有韻律的快慢、輕重、鬆緊變化,形成節奏感,不同疏密、起伏變化讓節奏感有彼此不同,從而產生美感。

    我們可以看看胡抗美先生的草書。胡先生的草書享譽業內外。其對線條的表達方式極盡探究,並以現代的構成方式,從空間到時間,多維度來把握線所帶來的視覺感受。

    以上是關於書法“線”的一點思索。限於篇幅不宜展開,粗淺薄見,請方家批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一篇論文改成綜述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