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君
-
2 # 一劍封喉
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單地說,坐擁百萬雄兵,其實不過是百萬熊兵。為什麼這麼說?軍隊戰鬥力在晚明已經嚴重被削弱;人員素質就不用說;內鬥不斷,史可法怎麼死的,地球人都知道;山頭林立,各自為政;胡搞;至於最重要的兵餉方面,沒錢拿什麼養兵?沒錢誰給你賣力?所以,虛假的百萬雄兵,抵不過軍心凝聚的武器落後的滿族軍隊。從政治上看,史可法又可以作為一個例子,腐敗加內鬥;從民心上看,親戚兒子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腐敗的王朝凝聚力不會太高,當然,南方還有一些反清的,否則不會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什麼的。一句話:沒有後勤保障又內鬥不斷的百萬熊兵打不過落後但軍心團結的10萬滿族軍。
-
3 # 軒轅十四Rex
壞就壞在這個“坐擁百萬雄兵”上了。
明朝的專制集權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重文輕武的傳統,也把武人的地位壓到很低了。但這都是在中央權力運轉正常的前提之下的。一旦中央權力崩潰,這些兵頭,就全成了軍閥。
吳三桂為什麼引清軍入關?這就是典型的軍閥思維,自身力量、地盤的盤算,勝過了家國大義、民族大業。
左良玉和江北四鎮也是如此。大敵當前,兀自互相攻伐,自相殘殺,平白給外敵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唐王、魯王、桂王等人也是如此。這些王其實都是各地的軍閥扶植起來的旗幟,軍閥的出身也包括了之前的政府軍,和鄭成功這樣的海盜,李定國這樣的農民軍。這些抵抗勢力如果算總數自然是不少,但是他們各自為戰,互不統屬,互相傾軋,不斷火併。這樣一盤散沙的局面,“坐擁百萬雄兵”又如何?還不是隻能被清軍一路坐收漁翁之利?
-
4 # 朱言文史history
南明為什麼沒有光復河山,重建大明朝?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黨爭。明朝中葉,一直到明朝滅亡,朋黨之爭一直很嚴重。明末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到了崇禎煤山自縊,大明滅亡還沒有結束。南明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就在黨爭中誕生,所謂的正人君子派東林黨與所謂的閹黨馬士英、阮大鋮勢力鬥得不可開交。後來的唐王政權、魯王政權、桂王政權都是如此,黨爭影響力量的凝聚,外患未來,內耗已經將政權推到滅亡的邊緣。
第二是軍閥。南明各個政權看似擁有實力並不弱小的武裝力量,但是武力的實際擁有者都是軍閥,而非明朝政府。弘光朝的兵權掌握在江北四鎮和坐鎮武昌的左良玉手中;後來的唐王隆武政權的兵權握在鄭芝龍手中;桂王政權的兵力在孫可望和李定國手中。軍閥是利益動物,不會為了虛幻的光復大業拼命。
第三,合法性危機。明朝滅亡之際,崇禎皇帝沒有指定繼承人,但是民間一直有所謂崇禎太子的傳聞。所以,南明諸王的皇權一直面臨一種合法性的危機。弘光帝的政權被所謂的崇禎太子一案搞得一團亂;唐王、魯王為了正統幾乎火拼;桂王時代同樣需要解釋他的帝位合法性。
隆武帝
第四,政策失當。南明每個政權,幾乎都有致命的政策失誤。弘光朝建立之初,竟然有“借虜平寇”的思維,就是藉助滿洲人的力量掃平李自成的勢力,這是愚蠢之極的。此後的唐王政權,不顧兵力和軍餉不足的現實,一意北伐,結果把鄭芝龍推到背叛的一面。
第五,沒有一位真正的英明君主。南明諸帝,沒有一個真正的創業雄主!有人會說唐王朱聿鍵比較厲害了,其實是扯淡!朱聿鍵也不是什麼能幹的皇帝,他在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就營建宮室,還縱容皇后干政,最多是個中等的庸主!
-
5 # 芝蘭玉樹說古今
南明王朝有皇帝不假,擁有百萬大軍也不假,但這些都是賬面數字,並不是真實的。清朝入關以後,左良玉就死了,他麾下的八十萬大軍瞬間作鳥獸散,而且,左良玉是死在攻打南明首都南京的路上的,這充分表明了南明的不統一。各個地方各自為政,根本不服從所謂皇帝的命令。而且皇帝並不真正的掌握實權。
清軍南下以後,左良玉的兒子帶著幾十萬軍隊投降了十五阿哥多鐸,轉身變成了清軍的馬前卒,變成了清軍一統天下的鐵軍。而南明方面,先後有福王,唐王,魯王,潞王,靖江王,桂王等政權,各自都說自己是正統,把有限的軍力用在了內鬥上,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莫說百萬大軍,縱有千萬,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一味地內鬥,早晚也會被人家一口一口,吃掉。
-
6 # 米開朗芬奇86729286
能保住南宋那樣的半壁江山已經是天佑大明。事實上弘光,唐王,魯王,永曆都沒有做到,最有希望的是唐王。都是內鬥惹的啊!
-
7 # 思考的我
更深層次的是小人與土匪佔據了一切,知識分子喪失骨氣與氣節。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與之對比的是,南宋的條件要相比較差的多,既缺少正規軍,又沒有多少地盤,面對的敵人要強大的多,卻仍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的條件要好得多,帶甲百萬,有大批的正規軍,相當精銳,卻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滅亡,從此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將近300年,與西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了近代史上的列強欺壓的歷史,不可不為深刻的歷史教訓。滿清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是小心眼,動不動就要羅織罪名逮捕他人,徹底將明朝的最後生命力最徹底消滅掉,史書上有大量的有關的記載。歷史重複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啊。恐怖暴徒非理性地兇殘,是事實啊。
-
8 # 大明天啟皇帝
最大的原因是明思宗沒能讓朱慈烺留守南京,還有農民軍猜疑,防備。南明永曆政權就是靠李定國所率領大西軍支援了數十年
-
9 # amando
無數歷史證明,兵不在多,而在精!秦二世擁兵百萬被淹沒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蔣公的兵也不少,武器裝備更是精良,還是兵敗如山倒。
-
10 # 手機使用者6733570360
多爾袞曾經問一個被抓的南明官員,現在反抗我們大清的那個人馬士英,不是說他是大明的奸臣嗎?那麼那些個大明的忠臣都到哪裡去了?那位南明的官員說,他們不是都在你面前跪著那嗎。
-
11 # 活著丨不易
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腐敗~ 就算南遷了,那些腐敗風氣依舊存在。清兵雖然人少,但作戰能力強,南明雖然兵多,但都是在腐敗風氣下培養出來的蛀米大蟲,都是為了貪汙和吃飯而當兵的。
-
12 # 減肥研究所
1.封建王朝中心化的弊端導致,崇禎一死,無明確接班人,沒有統一的權威性的中心,無法有效調動資源;2.內耗,幾個政權互相爭鬥;3.統治階層無強人。
-
13 # 戰塲YOK1942419
早在崇禎冤殺袁崇煥時,明朝就註定滅亡。很多人忽略了此事做成的後果,十多年後北京就失陷,所謂南明祗是不統一的流亡政府,沒有真正前景。
-
14 # 坐古談今
南明作為朱姓王朝政權的延續,由1644年開始到1661年終結,短短的十七年存在時間,惹得許多人為之扼腕嘆息。其間,有諸多評論,最不靠譜的就是氣數已盡說。這種觀點,猶如今天有些人一談責任,就說:這是時代、體制、制度的原因。如此邏輯下,作為個人的責任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果拿南明與南宋相比,今人會更加不解。南宋自趙構泥馬渡江後稱帝到被元朝滅亡,其立國時間達152年之久。在十二三世紀的中國,南宋、金、西夏是三大地方政權。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談及的,南明有三大優勢於南宋。
其一,南明有現成的“影子內閣”,因為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南京同樣設定六部兩院等政權機構,不像趙構南逃後需要臨時搭建。
其二,南明可以效“三國”,利用弱勢地位,開展外交上的縱橫捭闔態勢,讓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與清軍交戰,從而獲得有利時機。即使農民軍迅速失敗,也可以獲得喘息時機。南宋則沒有這一機會。
第三,南明疆域內部的農民起義勢力相對弱小,並沒有出現像南宋初年那樣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鐘相楊么起義在洞庭湖水域抗爭達五年之久,聲勢浩大到要由精銳武裝岳家軍平叛的地步。
除了這三點外,其實南宋和南明的問題不相伯仲,例如財政、軍閥擁兵自重等等。然而,南宋卻堅持了152年,南明卻被貓捉老鼠般跑跑跳跳地僅僅堅持了17年,這到底是為什麼?
如南明缺少名正言順的君主,導致權力平衡下PK選擇出的皇帝是不稱職的皇帝。弘光政權在朱由菘的領導下,享樂與內鬥並存著。朱由菘在危急情況下,仍然和大臣們肆意享樂。而朱由菘的不稱職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南明的短暫,政權僅僅堅持了一年,便在1645年衰落了。首都南京的大門被大明官員推開了,眾臣投降清國,南明的國土再次大面積淪喪。隆武政權緊隨其後建立,又僅僅存在了一年而已。南明喪失了蘇皖浙全部、閩贛大部,僅剩下了兩廣雲貴湘等地。其後成立的永曆政權才是真正地重走趙構的那條路,朱由榔自1646年11月成立了永曆政權後,該政權竟然存在了14年之久。
南明雖有李定國、鄭成功等武功卓絕的能士,但歷史竟然沒有能夠重演,最終南明曇花一現。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本質上,南明和南宋所面臨的情況基本相當,各有危急之處。但有一點,南宋絕對比南明強,似乎這就使得南宋能夠長久而非短暫。這一點就是傳統的忠君思想。而在南明,一些強勢人物已經失去了傳統忠君思想,物慾化的大臣們已經毫無利國之心,只知個人的利益。無論是鄭芝龍,還是孫可望皆是這類人。相反,南宋時期在以“二程”—朱熹一脈儒家的鼓譟下,忠君思想非常濃厚。南宋時期,即使是降將也是心向南宋,像施宜生(為南宋通風報信,被金主完顏亮活烹)那樣的事例有很多。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問題還要從晚明說起。
明朝自隆慶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開始,商品經濟日漸發達,伴隨著發達的海陸走私經濟,晚明逐漸成為了著名的“白銀帝國”。商人一改兩千年來受人蔑視的地位,成為了政壇新興力量。
在明朝中期以前的兩千年曆史裡,商人及其後代是不能從政的,但1527年北京宛平、大興的商人開始有了戶口,有了戶口就可以考取功名。到了1600年之後“商籍”最終確立,所有商人的後代都可以透過科舉進入政壇。最終,晚明的政壇出現了“無官不商”的地步。崇禎皇帝也無奈地發出了“居官有同貿易”的哀嘆。
商人作為那個時期新興的權力階層,時代給予它的時間太短了。在短時間內,沒有形成統一的商人思維,而商人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並沒有改變“暴發戶”的宿命,他們不但沒有促進國家的強大,反而拆了國家的臺。他們採用了高消費、過度消費這種形式,在促進社會進一步的認同的同時榨取更多的利益。在沒有形成“商人意識”的情況下,商品經濟越發達,對於國家的危害就越大。
在商人之中,實力最強大的就是以鄭芝龍為代表的走私商人。鄭芝龍代表閩商,之前的大武裝走私集團領袖王直(嘉靖時期)則是徽商的代表。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一直是官紳共治。在一些家族觀念比較重的地區,有些人只知有宗族而不知有國家,宗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並不鮮見。同理,家族乃至家庭利益也同樣可以高於國家利益。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儒家思想,又造成師生關係和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同樣重要。而當商人勢力與上述二者合流之後,就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現象。人人做事都以商人的思維行事,為此,丟掉了過去的好的傳統。當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尚未建立之時,國破家亡便出現了。期間,商人特別是以張思維等官商、鄭芝龍為代表的走私商影響下,全民享樂主義盛行。
在這種全民享樂主義的影響下,人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著,短視著,結果災難臨頭時才突然猛醒,但一切都已經晚了。好比南明的張岱,到死都在罵自己無能,恨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玩男人、玩女人、玩小孩兒,沒有他不玩的;吹拉彈唱、黃鳥魚蟲、聽書唱戲、寫黃色小說唱黃色歌曲,沒有他不欣賞的,還美其名曰——文化藝術領域興盛繁榮。
在外敵屠刀面前,上面那些都是虛的。
-
15 # 劉傳哲1
一統一的合法性,南宋為何可以就是因為趙構是唯一跑出來的趙宋皇族。而南明的皇族太多了,那些個大臣們都想自己的王爺當皇帝所以他們自己要打出箇中央。二同樣是養士200年南宋時地主士紳們為抵禦金人的進攻散盡家財,而南明就直接投降了。
-
16 # 編鐘齊昌
反清可以 復明不可為 朱頭開國到覆亡 有五百萬朱族要飼養 還要給他們買命 所謂忠臣烈士 有違背妄顧民族利益 文天祥真丈夫 史可法真衰臣
-
17 # 森林王子1991
兩點原因:1、晚明對百姓壓榨超過了承受力。2、明朝從開始就對官員太苛嚴,需要賣命時就沒有人了。有了這兩條,就會產生大量只顧自己、大量投敵等種種現象。
-
18 # lion915
亡於人心散,亡於少有國家感,上層官員勉強抵抗,稍有挫折或利誘就投降,老百姓更是有奶便是娘,從崖山到南明再到八國聯軍甲午抗日,漢奸多的像蝗蟲,世界歷史上的奇葩了,只是不敢寫在書上罷了
-
19 # 子率子曰
首先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是否具有更強大實力的組織一定能擊敗實力相對弱小的組織。古今中外這麼多以少勝多的案例證明了一個事實:具有強大的實力的確很重要,但是如何高效地組織運用實力更重要。
具有強大的實力而無法有效整合和運用實力是南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以下我們來具體列舉一下各個領域南明的問題。
1,軍事領域,軍閥割據造成南明百萬大軍無法形成戰場的兵力優勢。
眾多周知,南明福王政權,有湖北的左良玉軍閥和江北四鎮四個軍閥。這些軍閥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命令,導致中央無法集中優勢兵力與清軍決戰。
同時這些軍閥更多的是基於自身利益而非國家利益,導致即使面對大敵當前的情況,仍然相互內鬥不止。
當清軍集中優勢兵力將他們各個擊破時,他們又基於自身利益賣主求榮,成為清朝攻打南明的急先鋒。
2,外交領域,“聯虜平賊”的外交策略,錯失了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擊滿清的最佳時機。
由於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佔北京逼死崇禎皇帝。因此南明一直視農民軍為不共戴天之仇,而將清朝視為打擊農民軍的潛在盟友。
這種“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造成南明忽視了清朝的威脅,而失去了和農民軍合作的機會。
然而歷史最大的諷刺是,南明福王政權滅亡後,明朝體制外的農民軍成為了抵抗清朝的核心力量。來自大西的李定國和來自海盜的鄭成功成為了南明的兩大柱石。
3,經濟領域,明亡於財政,本質上是代表江南士大夫階層的東林黨,基於自身的利益,取消了工商稅,導致國家不得不向農業徵收重稅,導致了農民起義。
而面對清軍大軍壓境,東林黨卻並沒有大規模出資援助南明,而是和清朝暗通款曲,最終大量東林黨投降滿清,江南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卻成為了滿清統一中國的物質基礎。
4,政治領域,黨爭高於國家利益。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上吊後。南明君臣並沒有想著怎麼收復中原而是一心內鬥,甚至揪著幾十年前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互相剷除異己。政治的混亂和短視讓他們根本上忽略了國家利益。
-
20 # 洞察舊機
進入北京城以前的八旗軍淳樸、勇於用命,所以戰鬥力十分的強悍。但是在擊敗李自成,攻佔了大明王朝的首都之後,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追求安逸生活的風氣,再加上滿族原本就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繁衍的速度趕不上戰死和病死的速度,所以從質量和數量上而言,都是一天不如一天。
另外,入關前的那些能征慣戰叱吒風雲的領兵大將不是染上天花,就是迷戀女色,再要麼窩裡鬥被自己人做掉,人才凋零殆盡。比如,豫親王多鐸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死於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順治五年就在牢裡咯嘣了,英親王阿濟格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順治九年病死。基本上,滿清能打的,都在順治九年以前,全部game over了。兵也不行了,將也死光了,可是就是這樣,為啥百萬南明的軍隊還打不過呢?
原因很簡單,南明之亡,亡於窩裡鬥!
比如鄭成功。
鄭成功雖然是民族英雄。但他也有私心作祟而置國家民族利益而不顧的時候。比如佔據西南的南明的第一戰神李定國派人和當時佔據廈門的鄭成功約定,李定國從廣西出兵,從西面進攻廣東,鄭成功從東面出兵進攻廣東,兩路大軍,在廣州會師。在搞定了兩廣和福建以後,揮師北伐,先取江南,而後直搗北京。
這個計劃是相當可行的,因為李定國和鄭成功麾下的軍馬都是當時南明最是能征慣戰的部隊,特別是在當時李定國取得了桂林大捷和衡陽大捷,“兩蹶名王”,清軍猶如驚弓之鳥的背景下,只要他們齊心協力,橫掃清軍,可以說是如秋風之掃落葉。
可是呢?在這個最有機會翻盤的時候,鄭成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雖然鄭成功手裡掌握著一個“皇帝”,但是名望卻遠不如李定國身後的永曆皇帝硬。這就好比打牌,李定國手裡有“大王”,而鄭成功的手裡是“小王”,“大王”“小王”合起來雖然是“火箭”,可是這“大王”終究在別人手裡啊?鄭成功考慮的不是如何打敗清軍,他考慮的是,一旦自己和李定國在廣東回師了,那他不也要受雲南的永曆皇帝節制了嗎?被別人節制,哪有自己說了算來的過癮!所以,他對李定國委以虛蛇,口頭上什麼都答應,可是到了發兵的日子,他以種種理由按兵不動,使得李定國孤軍奮戰,功敗垂成!
再比如孫可望。
孫可望是何許人也?孫可望是李定國的結義兄弟。原本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艾能奇在南撤重慶的時候戰死)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在張獻忠陣亡以後,張獻忠的“遺產”就由他們四個人繼承了。再後來,兄弟三個領著大西軍接受南明的招安,成了官軍,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控制了南明政權的實權!
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此時此刻,正是他們兄弟大展宏圖的時候到了!
但是,事實和理想往往是背道而馳的。
孫可望作為兄弟三人中的老大,又作為南明朝廷中的實權派,天天防著他的兩個兄弟,一看劉文秀打了敗仗,就急不可耐的收了劉文秀的兵權,導致劉文秀心灰意冷;再看李定國打了勝仗(兩蹶名王),威望日高,就暗中謀劃,準備將李定國騙回雲南,咔嚓一刀。雖然孫可望的企圖沒有得逞,但是最後他走投無路,投靠了滿清,當了漢奸......
說白了,就在清軍被打得哭爹喊孃的時候,孫可望當機立斷,親自出馬,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救了清軍一命,這叫什麼!
這在王者榮耀裡面,這就叫放水!
還比如何騰蛟。
百度上面是這些描述何騰蛟的:何騰蛟(1592年—1649年),字雲從,貴州黎平府(今貴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廣總督,得到李自成舊部農民軍的合作,共同抵禦清軍。1647年清軍攻陷湖南,他退至廣西,守全州,擊退了清軍。1648年反攻,收復湖南大部。後在湘潭兵敗被俘,遇害於長沙。有《明中湘王何騰蛟集》一卷。
扯淡!
其實何騰蛟就是傳說中的豬一般的隊友。
為什麼這樣說呢?不錯,何騰蛟是做過胡廣總督,也是和李自成的餘部聯合抗清,既然收復湖南大部,那最後又咋兵敗被俘了呢?收復湖南是李自成餘部的戰績,當他覺得李自成的餘部沒有用的時候,將他們排擠出湖南的時候,他的末日就到了......
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這八個字是對何騰蛟性格的最好詮釋。
1645-1646年,李自成的餘部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清,殺得湖南境內的清軍都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1646年,李自成餘部圍攻荊州,眼看著就要攻下來了,何騰蛟卻將李自成餘部全部調往了湖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去了。
為什麼?為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何騰蛟自己也編練了一支軍隊,既然敵方被打成了殘血,那這搶人頭的好事肯定得讓自己人上啊!
可是,事實卻無情的打了何騰蛟的臉。他編練的軍隊就是一幫烏合之眾,就是殘血的人頭他也搶不到,最後還讓殘血的敵人收割了他編練的軍隊的一串人頭。
你們說,這種人不是豬隊友,什麼人是豬隊友!
南明的這種窩裡斗真是舉不勝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越舉越氣憤。不過僅僅從以上三件事看得出來,南明的百萬大軍幹不過十萬清軍是有道理的。
團結,只有團結了才有力量,人人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怎麼可能戰勝敵人呢?
回覆列表
我厚著臉皮來答一下。
最近正在看顧誠先生的南明史,還沒看完。所以能答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
明朝是很特殊的一個朝代,因為作為留都的南京擁有與北京一樣的三省六部制。
正因為如此,北京被攻陷後,南京可以很快的採取補救措施。
當時全國的形勢,對南明極其有利,只要兵部尚書史可法揮軍北上,滿清和大順都不足為慮。
可是史可法卻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在立儲的問題上左右搖擺,最後被馬士英以及擁有兵權的四鎮有機可乘,馬等人擁了本來史可法不看好的福王。
史可法也因此遠離朝野,到外督軍。
但是南明王朝的內部黨爭並沒有停止,自詡忠烈之士的東林黨人,只認為他們自己有治世之才,雖然他們在軍事上不佔上風,卻在輿論上處於不敗的狀態。
另外四鎮用兵自恃有擁立皇帝之功,作威作福,在他們的勢力內胡作非為,貪戀江浙富庶之地,整天醉生夢死。
當滿清打敗大順李自成定鼎北京以後,南明朝野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野心是統一全國,竟出人意料的像清庭派出了一支使團,而使團的目的是“聯虜討賊”。
使團中有的人早已經有準備投降清庭的人,這次給他們提供了靠近清庭的機會,雖然後來事情敗露,部分人遭到斬首,但是對滿清來說,這個時候大順軍只剩一些殘餘兵力,不足為慮,他們可以抽出大量兵力來對付南明瞭。
此後南明抗清鬥爭雖然堅持到乾隆年間永曆帝在緬甸被俘,但早已經沒有能力再打敗日益強大的滿清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