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凝清光
-
2 # 驛客朱自清的歐洲遊記:是一首抒情詩,是一幅水彩畫,更是一部紀錄片。帶給人們視覺上的盛宴。
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遊歷歐洲回來後寫成了許多篇遊記,《歐洲雜記》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透過對景物的細節描寫,來體現對藝術、歷史、文化的認識。透過對歐洲古老文明傳承載體的描寫,對其風土人情進行了剖析。美景不但是看看而已,還能從中感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歐洲遊記帶領人們體驗了歐洲一些人文、自然景觀,細膩的展現了自然的美麗與人格的魅力。
朱自清除了擅長於寫散文,還擅於寫遊記,在遊記的時候朱自清的寫作風格就開始有了轉變,不再運用大量的修辭使散文更加地優美。而是開始採用記敘式的寫作方法,從敘述中表達景物,讀起來有著現代筆記的特殊韻味。
朱自清的遊記文章總體上多以抒情為主,語言風格更加的細膩。透過朱自清文中細緻的描繪,人們可以體味他在歐洲遊記中的所見所聞,對於歐洲文明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朱自清的歐洲遊記帶給了人們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體會威尼斯的水上風光、Sunny明媚的巴黎、飄滿鬱金香味道的荷蘭等。在這裡我們可以領略歐洲美麗的風景,透過不一樣的筆觸來發現世界的美,體會世界帶來的美好。透過對文字的體味,來感受古老的歐洲,重溫歷史下歐洲在現代文明中的風貌。還原那些古老文明遺留下來的美。走近歐洲的人情、風物、生活、自然。
-
3 # 黑夜野玫瑰
【摘 要】朱自清除了擅長於寫散文,還擅於寫遊記,在遊記的時候朱自清的寫作風格就開始有了轉變,不再是像以前一樣運用大量的修辭使散文更加地優美。而是開始採用口語式的寫作方法,從口語中表達景物,讀起來有著現代口語的韻味。本文就是主要透過對朱自清歐洲遊記的所見所感的分析,體現朱自清寫作的特色,在文章中透露出朱自清對於遊記中的人情的體味。
【關鍵詞】朱自清;歐洲遊記;人物;情味
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遊歷歐洲回來後寫成了許多篇遊記,《歐洲雜記》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朱自清在遊記中多是寫一些在異國他鄉中遇到的事件,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透過對景物的細節描寫,來展現對藝術、對歷史、對文化的追求。透過對古老的歐洲文明的描寫,對其歐洲的“人”、“情”、“味”進行了深化。
一、朱自清散文與遊記的對比
朱自清在描寫歐洲遊記的時候,對景物前進道路的描寫“只要不怕轉變抹角,哪兒都走得到”,句子中使用了很多現代口語,讓讀者在閱讀起來的時候朗朗上口,更加地明白他所寫的是什麼。這樣自然清新的語言像是在講故事一樣,使讀者彷彿能夠身臨其境。而朱自清的散文比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描寫中多是製造出很強的時空順序,來描寫夜晚的秦淮河的景色,水的樣子、月光是怎樣的、燈影照耀下的秦淮河的魅力。在描寫的過程中多是運用一些文言成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顯得比較繞嘴。
二、歐洲遊記的寫作特點
(一)修辭的運用
朱自清的歐洲遊記中對於《威尼斯》的描寫,主要是分為兩大塊進行描寫的。“水上之城”和“文化藝術之城”,朱自清透過不同視角的觀察對威尼斯進行了描繪,先是透過平視的角度來描寫,站到地面上可以看到威尼斯被河網縱橫,大運河使整個威尼斯橫穿在街道的兩端,河水的流向呈現出一個反寫的S形狀。再到俯視的角度寫威尼斯,透過“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花團錦簇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著。”這個角度可以把威尼斯的水文化看的一覽無遺,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威尼斯水上的風光,像花朵一樣豔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裡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對於威尼斯從遠處的景象進行描寫,在這裡沒有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一些汙染,只有溫暖的景色。在運用詞語的描寫時恰當好處,從不同的視角展現出威尼斯“海上之城”的獨特魅力。
威尼斯除了美麗的水景還有著一定的人文景觀,朱自清為了體現威尼斯的文化,選取了以下幾個地方進行了描寫。其中重點描繪了聖馬克方場,圍繞著聖馬克方場開展對於威尼斯的構思。在聖馬克方場上有著一座歷史很悠久的畫廊,那就是也馬奴兒第二的紀功廊,這個畫廊代表著近代義大利經典的建築。這個畫廊在建築方面體現出了歐洲人對房屋構造的黃金比例,整體分為三層,第二三層分別有左右兩條道路,使這個畫廊很勻稱,有一種靜靜的美。透過對聖馬克方場周圍的一些景物的描寫,使其濃縮成為威尼斯的一個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
(二)情感的表達
朱自清在描寫威尼斯的時候,曾說過“華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透過這一句話可以體現出,對於在威尼斯看到的水上城市喚起了朱自清對於家鄉的思念。“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朱自清細膩的筆畫用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威尼斯初夏時候的還殘留著春天的景色,就像是一個人離去,人們看到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透過對景象的描寫表達出了對當前的依依不捨之情。
“海水那麼綠…會帶你到夢中去”,對於威尼斯海水的描寫,可看出海水是多麼的令人神往啊,讓讀者能夠體會到作者在面對海水時的心情,是那麼的明亮。朱自清在情感表達方面很是細膩,透過對文中細節的描寫可以看出。在威尼斯他對周圍公園的描寫以及對聖保羅教堂的描寫,每個柱子上都雕刻著歷代教皇的像,在低低的牆上鑲嵌著黃色的玻璃,就像是湘繡一樣。可以看出他雖然在描寫歐洲建築物,但是也不忘自己國家的一些文明。把它們相互對比產生一種文化之間的不同魅力的比較,抒發作者對於祖國的熱愛。
(三)語言風格
朱自清在語言上描寫獨具風格,在威尼斯很有名的就是坐在船上聽著船伕演唱的夜曲。演唱夜曲的時候,船在水的中央漂著,兩邊的“剛朵拉”在水中滑動著,像是鳥的翅膀一樣。在語言描寫上使畫面更加的生動、形象,帶著清新的味道,沒有了之前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多了一份現代口語的特點。語言風格更加的簡潔、帶有自然的味道更加的易懂。
朱自清的文章總體上多以抒情為主,語言風格更加的細膩。比如在《荷塘月色》中對於荷塘的描寫中運用了26個疊詞,在讀起來的時候很有美感很是押韻。透過朱自清文中細緻的描繪,人們可以體味他在歐洲遊記中的所見所聞,對於歐洲文明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三、朱自清歐洲遊記的文學意義
朱自清的歐洲遊記帶給了人們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體會威尼斯的水上風光、Sunny明媚的巴黎、飄滿鬱金香味道的荷蘭等。在這裡我們可以領略歐洲美麗的風景,透過不一樣的筆觸來發現世界的美,體會世界帶來的美好。透過對文字的體味,來感受古老的歐洲,重溫歷史下歐洲在現代文明中的風貌。還原那些古老文明遺留下來的美,體會歐洲的“人”、“情”、“味”。
四、結論
每個人都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要體驗不同的美景。美景不但是看看而已,還要從中感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朱自清就帶著這樣的情感走出國門,領略了一些不同的美景。朱自清的歐洲遊記就帶領著人們去體驗了一些歐洲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細膩的展現了自然的美麗與人格的魅力。
-
4 # 雲隱
朱自清《歐遊雜記》的用意本是“在寫些遊記給中學生看”,起到文章示範的作用。因而先生在創作中用詞平實,語言凝練,感情生動細膩,筆墨側重於歐洲風景的描摹。這使得作品獨具先生的個人特色,並透過縝密的佈局,流暢的語言,生動巧妙的修辭,展現出一副中文意象的現代遊記散文,成為先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931年8月至1932年7月,先生先後到法、德、荷蘭、瑞士、義大利出國遊歷,回國後以回憶性的寫作方式寫下了《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
這兩本旅遊雜記側重寫景,少有直抒胸臆的描寫,因為要給中學生作為示範,所以在文字風格上,幾乎都採用口語以便於小讀者理解以起到示範作用,而且在敘事摹景上也轉變思路,以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詩詞意象為藍本進行語言加工。
朱自清的歐洲遊記雖然是異域風光,但更多的是先生個人心路的映照,以傳統散文的手法,生動於人物,側重與景物。平淡中寓有韻味,語言凝練真實。無論在繪景狀物和抒情寫意上,還是在語言技巧和結構佈局上,都可謂現代中國遊記散文中的典範之作。
歐遊雜記目錄: 威尼斯/1佛羅倫司/7羅 馬/15滂卑故城/25瑞士/29荷蘭/37柏林/45德瑞司登/55萊茵河/61巴黎/65西行通訊之二/97三家書店/103文人宅/115博物院/123公園/133加爾東尼市場/143吃 的/147乞 丐/155聖誕節/159房東太太/165
朱自清的《歐遊雜記》以中國古典散文的手法,融匯了詩詞意象,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內心熟悉的感覺,即使是描繪外國的風景,也像是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故國。先生的《歐遊雜記》就如同其其他作品一樣,平淡中蘊含著傳統文人的氣質,語言句法裡隱藏著中國古典詩詞的各類意象,如山、水、湖、植物。平淡的語言象涓涓細流般,將你內心孕育的情感洗滌出來。每一段風景,就如同一首唐詩、宋詞,就如同明末散文大家的小品文。這種文字的運用和意象的擴充套件,使傳統遊記上增加了大量的未呈現的註解。讓每個人,特別是每個華人都能從中感到一絲熟悉,一絲觸動。如歸鄉中的遊子,漂泊的旅人。
《歐遊雜記》語言平實的基礎是朱自清深厚的文學功底《歐遊雜記》在藝術風格上,其一個特別之處在於現代白話語言的運用。朱自清散文語言清新凝練,樸素親切,善用口語,其散文創作被視為白話文的典範。這種白話文的示例,來源於其對中國傳統散文的深刻理解和文字轉換,將文言文中散文、遊記的核心結構、用典、用字在白話文中活化。平實簡單的語言背後是大量的傳統文化功底,為我們後人的現代白話散文起到了最佳的示範,這就是文化大家的作用,這就是先生的功績。
在《歐遊雜記》中,我們彷彿同先生家長裡短般談話,聆聽先生將故事娓娓到來,靜靜聽先生講述西歐古蹟風光,夜燈闌珊,促膝長談。
我上中學的時候讀了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對著些遊記印象不深,上班後讀過又忘了。今天又因為這個問答而重新翻看了一遍,又有所得。我想這就是先生與我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先生的初衷。
-
5 # 優雅女士好瀟灑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興趣回答。
朱自清先生的歐洲遊記包括《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兩本冊子。這幾天花時間認真拜讀了這兩本書,讀後受益匪淺。
《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記錄了朱自清1931年到1932年旅歐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向中國讀者描繪了當時歐洲迥異於中國的自然風景和城市景觀。《歐遊雜記》於1934年9月由開明書店出版,《倫敦雜記》直到1943年才出版。這兩本書收錄的遊記和散文,內容豐富、深入,資料性、知識性極強,讓讀者在作家優美嚴謹的文字描述中,對幾十年前的歐洲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了解。
當時朱自清旅歐十一個多月不到一年,期間在英國住了七個月,漫遊了不同語言的歐洲五個國度十二個地方,考察和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回國後寫下數篇遊記和散文收集在《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兩本書中。
《歐遊雜記》收錄遊記10篇和附錄《西行通訊》,記錄了作家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柏林、巴黎等地的遊蹤和見聞。這些文章自然真實,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歐洲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生活民俗等。
《倫敦雜記》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作家的散文9篇:《三家書店》《文人宅》《博物院》《公園》《加爾東尼市場》《吃的》《乞丐》《聖誕》《房東太太》。這9篇只寫倫敦生活。
《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這兩本書內容之豐富,令人不禁對作家的工作效率和知識功底肅然起敬。作家這些遊記的用意是寫給當時的中學生看的,事實上對於今天的中學生來說,這些遊記和散文也仍然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回覆列表
首先這本書的名字是《歐遊雜記》
你首先要了解的是朱自清的留學背景,朱自清留學是1931年開始的,赴英留學,時年33歲,故朱自清留學前經歷了當時近代中國的種種世事,學生時期的五四運動,之後的大革命的失敗,所以在離中留學開始,其寫作風格已從早期的《背影》這種典型的抒情小品變成抨擊現實醜惡的雜文.
1932年,朱自清婚後赴歐洲遊學,期間寫了這11篇遊記散文,算是其文風改變後少有的抒情之作,大致在國外遠離了其時國內亂七八糟的世事,難得的舒暢之作,用筆樸質縝密,清麗婉轉,富有真情實感,可與後來的專著如:《詩言志辯》,《論雅俗共賞》等對比觀看,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