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人生活習慣了,突然有人一起生活,焦慮情緒,易怒煩躁,而且這個人是自己母親都是這樣,是我自己情緒不好,和我母親關係不好?還是沒辦法和別人生活在一起?
6
回覆列表
  • 1 # 隨心的無非

    人是社會性動物,從智人進化至今,我們都喜歡群居,也是生存的需要,群居可以相互合作捕殺獵物,彼此照顧,共同抵禦敵人,生育後代,有利於人類的繁衍生息。到人類建立帝國開始,這種合作就更明顯有益,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現在,我們雖然已不再需要群居在一起抵禦外敵,但這種群居生活已經刻在我們的基因裡,更多的是我們情緒和心裡的需要,我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談心。但是群居不代表沒有私人空間,現在的人在情感得到照顧外,還需要有自己的私人領域,這是必不可少的。

  • 2 # 老不服輸

    人,天生下來,就各有個性,有的人喜歡群居;有的人喜歡獨居。群居者,多數人愛紅火熱鬧,笑逐顏開,既釋放感情,又能交流思想。獨居者,大部分人性格孤陋寡聞,不善言談,常獨行其事。

    現實生活中,不是人聚攏的地方已呆不不去了。所以,農村人往城市跑,城市人往空氣好的地方跑。那麼,農村既然環境好,空氣清醒,為什麼非要往人口多的地方跑呢?原因有二:一是農村現有的生活條件,已不適應當代老幼人生存了;二是隨著扶貧力度的加大,除個別養殖戶外,其它戶數都是隨著國家號令遷移了。因為合村並鎮,正在穩步就班地向前推進。這既是時代的召喚,也代表了多數人的心聲!

    因此,人永遠是群居性動物,一個人不能活,人少了也不好活。一個人形單影隻,且不說生病不能醫,重要的是,時過境遷,生活在偏僻的地方,環境因素決定了人。有時候連吃飯問題也難以解決的。民以食為天,天災人禍,孰能知情,事時難料呀!

  • 3 # 歐陽寒曦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

    人在大多時候適合獨居,因為人的一生中陪伴我們最多的便是孤獨。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這樣寫道:“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就是孤獨的妙處,一個人的時候,不用看任何人的眼色,也不用和任何人計較。事情少了,心情自然就舒暢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了兩年,他向我們展現了簡樸的生活方式,對大自然的風光的熱愛。在《寂寞》中,他描述了在森林中一個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

    雖然寂寞使他“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

    當然人不可能永遠處於獨立的環境中,除了隱士,我們多少都得適應和他人相處,"獨居″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境,而不應該是一種生活行為。雖然蝸居鬧市,我們依然可以想象門前流水,採菊東籬的生活,依然能過詩意人生。

  • 4 # 雪色漫歌

    一.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人適合群居。

    1.不論是遠古部落還是如今的城市化,人們面對生存的問題毫無疑問的選擇群居。遠古時期的人類思維簡單,就是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以部落群居的方式去抵抗自然界的風險,特別是食物的匱乏,當時沒有農業生產,只能是狩獵,而面對兇猛的食肉動物來說,人類不僅要搶奪獵物還要保護自己不被猛獸吃掉,面對雙重危險人們只能組團才能戰勝自然,這是最初的群居,也是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

    2.從農業文明到現在的工業文明,人類已經不需要靠武力去戰勝風險了,那麼為什麼還要以城市這樣的群居方式生存呢?這是人的天性決定的。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和人類自我思維意識的高速進化,人們除了生存所需還要追求更高的文化屬性,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經濟發展才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前提,可是發展經濟必然會形成城市為載體的經濟體,一切都是人類發展的必然。

    二.從人的精神需求層面考慮,會有一部分搞文藝創作的,抽象思維工作者們內心會是孤獨的,孤獨也是人類的屬性,但是還不能上升到和群居這種歷史必然去抉擇人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我的理解。

  • 5 # 夕夕終如故

    我認為獨自居住是一種理想狀態,但還是需要有朋友,能一起高興一起悲傷。

    獨居能保持清醒自我,不受干擾,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而獨居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孤獨,而是意味高質量的生活,清晨起為自己沏好咖啡,做好早餐,沒有人互相干擾的尷尬與忙碌。準備好一 切而開始自己的新的一天的生活,晚上回到家或節假日又可約朋友一起聚會。

    有聚有散,有孤單有熱鬧,人生也不過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知道是個美夢,我仍然奢侈的做著夢,你有什麼夢想,可以分享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