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H風
-
2 # 餘生努力方有幸
1. 如果非要找一個內在聯絡的話,那就是發音相似吧,英文的子音字母和漢語拼音基本是一樣的,所以英語學起來相對簡單。
2. 但二者源頭不同。漢語源於漢藏語系,英語源於印歐語系,它們分屬不同語言系統。不過呢,它們的相似也有一定原因,曾經聽高曉松和希臘一位特別厲害的學者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博物館有很久以前的文字記錄,但是他們研究了很久都沒搞明白是什麼意思,也是隨意讓曉松看看,能不能提供點思路,結果曉松一看,這不就是我們象形文字的魚嗎?從這點來看,人們創造文字的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創造的語言表現形式自然有相似之處。
-
3 # 扳門弄斧
以前的漢子是沒有拼音的,解放後為了掃除文盲,讓人更容易學習漢字,借用英文字母拼寫漢字。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4 # 縱覽千古
現在通行的漢語拼音是以拉丁字母拼寫的,追溯其起源,原本就是西方人(英華人威妥瑪)創立的一套拼寫中文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讓習慣於拼音文字西方人更方便地學習和拼讀作為表意文字的中文。中國政府從1952年開始研究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當時方案主要有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等等,直到1956年大致確定了採用羅馬字母的方案,此次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是為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所以,這不是什麼巧合的相似,而是拼音本來就是引進的拉丁字母。
-
5 # ChinThai
英文單詞早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準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準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透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準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係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係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華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鉅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曏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 “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佔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援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範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透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 “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係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準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併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範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臺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範的高階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 (劉復語),明確宣佈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準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係.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係.
-
6 # 咖啡男孩
漢語拼音在書寫時以中間一格為主,有中上格,中下格和上中下 三格的。其中: 只佔中格的有 12 個字母:ɑ、o、e、c、m、n、r、s、u、w、x、 z,這和英文字母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是在漢語拼音中ɑ、n、r、u、w 是兩筆寫成,m 是三筆寫成,而在英語書寫中上面的 12 個字母除了 x 以外都是一筆寫成。 占上中格的,有 9 個字母:b、d、f、h、i、k、l、t、ü。它們雖 然佔中上格但也有所不同,在漢語拼音中下面要“站”在第三條線上 和英文字母一樣,b、d、f、h、k、l、t 這六個字母在漢語拼音中上不 頂格,也就是隻要到達中上格,英語書寫中一般頂格。漢語拼音在引 用拉丁字母時為了更形象的表達將其中的字母 v 改成了ü。 上、中、下全佔的,只有 1 個字母:j。這一點是相同的。 佔中下格的有 4 個:p、 ɡ、 q、 y。它們的不同點是在漢語拼音中 只要寫到下格的中間稍偏下一點,而英語字母則要“站”在第四條線 上。 漢語拼音有 23 個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 、24 個韻母(ɑo e , i u ü , i ei ui , ɑo ou iu ,ie üe er, ɑn en in un ün , ɑng eng ing ong) , 除了ü以外其它是由除 v 以外的拉丁字母的小寫字母或兩三個字母重 新組合起來的。 漢語拼音的特點: 1、漢語拼音沒有複子音(b p m f d t l n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y w ),這子音字母是不會連用的,而作為英文字母是則可以連用, 如 empty(空的) ,其中 m p t y 在漢語拼音中屬於子音字母,是不 能連用的。
-
7 # 4140420079815laoguo
現在通行的漢語拼音是以拉丁字母拼寫的,追溯其起源,原本就是西方人(英華人威妥瑪)創立的一套拼寫中文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讓習慣於拼音文字西方人更方便地學習和拼讀作為表意文字的中文。中國政府從1952年開始研究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當時方案主要有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等等,直到1956年大致確定了採用羅馬字母的方案,此次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是為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所以,這不是什麼巧合的相似,而是本來就是引進的拉丁字母。
回覆列表
一、《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正式公佈,用以記錄現代漢語標準音。
在此之前,有幾種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最早是用漢字注音的直音發(如:難,音“南”)和反切法(兩個漢字,第一個取聲母,第二個取韻母、聲調。如:唐,徒郎切,徒取t聲母,郎取ang韻母,取聲調陽平);17世紀開始有人設計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方案,著名的有威妥瑪拼音、國語羅馬字和北方拉丁字等方案;還有漢字筆畫型別的“注音字母”。
二、《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國際音標為基礎。國際音標的特點是精準、通用和開放。它的制定原則是“一音一符,一符一音”,即一個音素只能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符號只能表示一個音素。國際音標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加入一些字母做補充,主要字母有一百多個,還有不少附加符號,具有極強的精準性。國際音標可以用來記錄各國的語音,還可以根據國際語音協會的原則加以修改或增刪。這也是拼音與英文字母相似的原因。
《漢語拼音方案》也並不是簡單地照搬拉丁字母,而是對拉丁字母進行某些改造,進而創制出適合本民族語言以及文字特點的拼音方案。
三、與英文字母相比,漢語拼音字母有其鮮明的特點:
1.《漢語拼音方案》中也有字母組合(雙字母),但與英文不同.使用拉丁字母記寫音素,對於許多種語言來說,都很難絕對做到“一音(音素)一符(字母)”,因為各種語言中的音素不會都恰好是26個.所以,有時要把某兩個字母組合起來,構成雙字母,用以記寫一個音素,從而保證既不增多字母總數,又能全面準確地記寫這種語言中的音素。
2.《漢語拼音方案》中有加符字母,英文中沒有。加符字母是指不改變字母的數量和形體,但根據記寫音素的實際需要,對所使用的某些字母增加符號,用來記寫特定音素。英文中沒有加符字母,《漢語拼音方案》中則有兩個加符字母:[ w]、[y]。
3.v≠ü.英文中不存在用哪個字母代替哪個字母的情況,《漢語拼音方案》中也不存在。但在鍵盤拼音輸入這個技術層面上,是用“v”鍵表示字母“ü ”,然而這並不表示可以把“ü ”寫作“v”。
4.《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隔音符號是英文中沒有的。漢語中每個音節一般都有獨立的意義(聯綿詞除外),所以在使用漢語拼音字母時,如果音節界限出現混淆,就會影響資訊交流。所以《漢語拼音方案》規定:“ a,o,e開頭的音節連線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例如pi"ao(皮襖)”。
5.在字型使用上,漢語拼音字母與英文有所不同。英文一般使用的是羅馬體。《漢語拼音方案》公佈時的確沒有明確規定,但《方案》本身使用的是哥特體。拉丁字母的哥特體簡潔醒目,沒有粗細筆畫之分,沒有裝飾線,書寫方便,便於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