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嘯談秘史
-
2 # 遊戲宗師2019
我認為龐統不死的話,也統一不了。因為高層都不想統一,能統一嗎?隆中對說的好,三分天下。沒有說統一,讓劉備的到一分天下就不錯。還想統一。謀劃者都沒有準備統一。何來統一這一說呢!
答案:應該說諸葛亮不死,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因為劉備死了,他比皇帝權利還大。簡直就是太上皇。幾次伐魏都是藉口吧,證明沒有自己不行。叫皇帝好好享樂,這叫他才不想統一的人。他不想統一別的人別的人有統一的心也不敢做吧~五次伐魏怎麼樣?成功了嗎?也不怕被彈劾。南韓總統彈劾就是因為權利沒有達到最高境界。
-
3 # 夢筆生花50
龐統不死,劉備也不可能統一三國!因為:一.劉備有兩個強勁的對手,曹操和孫權。他們佔據了富庶而穩固的根據地,他們的手下都是人才濟濟,他們自身也具有雄才和遠見卓識。二.劉備知人善用,但自身謀略一般,就象一個人,大腦不行,身體再強壯也成不了大事。三.劉備的戰線拉得過長又實力跟不上,荊州是四面受敵之地,漢中人口太少,四川雖富但閉塞,比不上中原和江南。四.荊州造成了孫劉不可調和的矛盾,孫劉聯盟過於脆弱。五.龐統有才,但性急,他的死與求功心切有關,諸葛亮善能治國理政,法正善謀,龐統治國不如諸葛亮,奇謀不如法正,又不能當一方的主帥,劉備也未必對他言聽計從。所以,有沒有龐統只是多一個謀士與少一個謀士的關係。六.劉備得漢中之後,將帥們漸老,新人又沒出,人才出現斷層。最要命的是,後主無能。所以,劉備的成與敗,龐統不起決定因素!
-
4 # 觀復一鑑
我的答案是:可以統一。
我們且不說龐統沒死的話劉備有哪些優勢,直說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個開放性問題,你回來可以,或者不可以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的依據是什麼?
天下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何德何能,兩個都收於麾下,這也是開始了劉備的鼎盛時期。
舉例來說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答案很簡單,如果落鳳坡中箭的不是龐士元,而是其他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兵炮灰,龐統安然無恙,和劉備一起取下成都。
這個時候,這就代表著劉備不僅擁有了天下兩大州郡,還擁有兩大智囊團。
彼時,諸葛亮和關羽坐鎮荊州,劉備龐統趙雲等一方人馬運用成都。待時機成熟,便可直出荊州,從而取天下。
可惜,鳳雛死於落鳳坡,或許這是天意。
如,鳳雛不死,臥龍也不用入川。臥龍沒有入川,便不會有後來關羽和江東的種種事宜,更不會有關羽麥城之敗,最終死在了鼠輩手裡。
關羽之死,是整個劉備集團的轉折點,也是衰敗的導火索。而這其中的根源就在於龐統的死去。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才是根源所在。
但是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看到了,老天自有安排,誰也改變不可定數。
上天註定大漢王朝的終結,註定劉備不能取天下,註定龐統的死亡。
結語:劉備未能取得天下,龐統的死只是其一,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原因。可能他命不太好吧,世間高手如雲,一時難得分出高下。曹操亦如此。
-
5 # 蘇沉船
陳壽給龐統做總結評價時寫道:“如果把龐統、法正比作魏國的人物,龐統可以類比荀彧,法正可類比程昱、郭嘉。”
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儘管這些人物都是當代數一數二的人才,但在魏國並沒有到不可補缺的地步。荀彧晚年與曹操政治觀念不和,兩人走向決裂,曹操安排華歆做荀彧的副手,並在荀彧死後由華歆頂替為尚書令,可見這事的曹操已經不再依賴荀彧,安排一個能力並非很出眾的華歆就能頂替荀彧。
這時候漢朝廷已被架空,人才全在曹操的丞相府,所以曹操毫無壓力給荀彧送了空外賣盒子。曹操多年經營下丞相府人才濟濟,由荀彧給曹操舉薦的陳群、司馬懿、杜襲、杜畿都得到了重用。其中這位不為人所熟悉的杜畿,他是大詩人杜甫的祖先,西晉名將杜預的祖父。曹操當時問荀彧,有沒有像蕭何、寇恂那樣的人才舉薦給我?荀彧就回答了杜畿。
陳群、司馬懿、杜畿是曹丕時期的核心謀臣,曹丕甚至把司馬懿比作自己的蕭何,留任在後方處理政務,杜畿被荀彧號稱為國士,同樣被留在後方執掌中樞政務,擔負蕭何之任,大致就是先後把司馬懿和杜畿當作荀彧來用。後世的李世民也認為司馬懿在曹丕時代是擔任著蕭何的責任。
《晉書·宣帝紀》:六年,天子(曹丕)復大興舟師徵吳,覆命帝(司馬懿)居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李世民: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三國志 杜畿傳》太祖謂荀彧曰:“關西諸將,恃險與馬,徵必為亂。張晟寇餚、澠間,南通劉表,固等因之,吾恐其為害深。河東被山帶河,四鄰多變,當今天下之要地也。君為我舉蕭何、寇恂以鎮之。”彧曰:“杜畿其人也。”當然,比作蕭何只是當時流行元素,畢竟是能臣的標準,諸葛亮、張昭也被比作蕭何。你看圖裡這蕭何笑的多得意,人人都想比做他。
相較一下可知道,蜀國沒了龐統,已無人可替代。魏國沒了荀彧,總有司馬懿、陳群、杜畿一幫人頂上,司馬懿的忠誠姑且不論,其才能總足以匹敵龐統。軍事方面,滿寵、郭淮、田豫活得也很長,滿寵玩弄孫權於股掌,被曹叡比作廉頗、馬援。郭淮方策精詳,也曾讓諸葛亮吃過虧。
《三國志滿寵傳》:昔廉頗強食,馬援據鞍,今君(滿寵)未老而自謂已老,何與廉、馬之相背邪?其思安邊境,惠此中國。所以即便龐統還活著,大致不過是蜀國一位荀彧,儘管對本國幫助很大,卻做不到顛覆兩國本質差距的地步。
順帶說一下法正,蜀漢在法正病逝後,先後由劉巴、李嚴補上,儘管也是一時俊傑,相較魏國仍遜色了一些。魏國這邊與程昱、郭嘉同傳並列為奇謀之士的就有董昭、劉曄、蔣濟,這些人到了曹叡時期都還很活躍,劉曄自輔佐曹丕、曹叡,可謂算無遺策,就是因為為人不太正直,逐漸失寵。(吳國那邊陸遜也活了很久。)直到諸葛亮出兵北伐,聽說自己的好友石韜、徐庶在魏國的官位都不太高,感嘆魏國多士。
一統天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多一龐統固然可貴,可惜劉備入蜀之時,三國鼎足之勢已成,格局已經難破。更別提三國的國力、人才差距,這些都不是龐統一人可彌補的差距。
-
6 # 唐代丹藥
龐統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以品鑑人物出名的司馬徽稱讚龐統“當南州士之冠冕”。
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覺得如果龐統不死的話,那麼會有一種可能。就是諸葛亮不會從荊州被抽調回益州,而是會與關羽一起守荊州。並在之後成功阻止陸遜襲取荊州。而後,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所描述的那樣,從益州和荊州兩個方向一同向曹操進攻,拿下整個曹魏,而後掉轉矛頭,集兩國之力揮軍南下,再取東吳,三家合一,天下一統。
也或者是,提前引發夷陵之戰,合龐統的積極主動,諸葛亮的謹慎細微兩大謀士之力,兼併東吳,而後北伐曹操,問鼎中原。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呢?龐統有沒有這種實力呢?
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和龐統率軍數萬西進益州時,劉備為了保證荊州的安全和示好益州劉璋,將關羽、張飛、趙雲以及諸葛亮一同留在了荊州。
作為謀士,龐統是合格的。剛一入蜀,龐統就建議劉備殺掉劉璋,以積極偏向於激進的方式,奪取益州。卻遭到了劉備的拒絕,劉備認為自己還未收取益州各個階層的信任,殺劉璋一人無濟於事。
劉備與劉璋會面結束後,劉備向葭萌關進發,在葭萌關盤踞一年後,劉璋疑慮劉備的用心,不斷催促劉備按照約定攻打張魯。
這時,劉備感覺時機成熟,便詢問龐統如何攻打。龐統沒有和上次一樣直接給出自己迫切想要實施的答案,而是將方法分層次一一陳述出來,讓劉備自行抉擇。
劉備選擇的是不上不下的中策。
這個選擇在諸多史學家的眼中,將劉備定性為不仁不義。
劉備在劉琦之後與東吳協商獲得荊州。之前始終輾轉在各個諸侯之下,從徐州敗退之後,依附劉表,駐紮在新野,收取民心的同時趁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決,勸諫劉表趁機襲取曹操的首府許都,遭到了劉表的拒絕。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利告終,有南下進攻荊州的打算,劉表這才後悔不已。
兩年之後(202年),曹操再次率兵出征袁紹三子以及烏桓。劉備此次趁機出兵,進至葉縣,遭夏侯惇堵截,劉備見曹操有所準備,毫不遲疑的撤退,夏侯惇想趁機掩殺,反被劉備設伏殺的大敗。
前後兩次建言或出手,劉備的眼光是相當精準。程昱曾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對劉備的評價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也就是說,劉備身上也存在著人性的弱點,其才能和見識是得到眾人的肯定和忌憚的。
而在史書中,終龐統一生為劉備獻計三次,一次遭到了拒絕,一次同意了一半。
還有一次,就是劉備入蜀前夕,龐統勸說還在猶豫的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趁曹操討伐張魯,威脅益州,進駐益州,可以免受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之苦。
龐統對當時的大局有了相當的瞭解,作出的決策與十年前(建安六年,201年)初遇諸葛亮時所作的“隆中對”不謀而合。可見,龐統的才識的確過人,能力相當強悍。龐統相比較諸葛亮而言,更加積極主動,策略的形成和執行速度更加迅捷。
這對於迫切想要獲得一席之地施展抱負的劉備來說,龐統的才能更加適合積極進取,相對來說劉備和龐統也更加合拍。
那麼,如果龐統不死,究竟能不能輔佐劉備統一?
假如龐統沒有死於雒縣,與劉備一同進駐益州後,龐統需要首先應對蜀漢之中最大的問題。
本土士族和荊州士族以及功勳階層之間的矛盾。
在這之外還需要應對荊州的歸屬問題,這就會涉及到諸多的利益分割問題,會影響到孫權的意向。畢竟此時孫權已經獲知劉備入主益州,將政治聯姻的紐帶——孫夫人接了回去,大有一言不合就開戰的意向。
而這個問題在正史中諸葛亮和劉備是以退讓換和平,贏取處理內部各階層的矛盾的時間。
這就和一直抱著積極主動態度的龐統有衝突,使得內部矛盾不但不會緩解,還會更加的擴大和增強。
龐統的不死,在我看來不僅不會讓劉備對內對外政策更加靈活,反而因性格和行事風格衍生出的矛盾影響了劉備的判斷。
所以,龐統至少在一段內不會助劉備取得最後的統一。如果,按照正史記載的那樣演化,夷陵之戰或許會取得勝利。可是,龐統還需要應對西南孟獲,以及東吳南方的越族以及東吳原將相的反抗,前提是孫權被擒獲。
-
7 # 木瓜課堂
如果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看龐統對於劉備集團的收益如何。
龐統這個人,本事很大,擅長出奇兵,跟很多老司機一樣,開車大膽,謀略過於歹毒,看樣子補充了劉備“自古誰無死,人無信不立”的缺點,對於以仁義立身的蜀國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很多計謀,法正諸葛亮不敢用的,他敢。
他能給劉備集團的最大收益就是益州加上雍涼。這個收益能使該集團統一天下嗎?顯然不能。
他主張放棄荊州,以上述三大州為根據地,北伐中原,這在當時,顯然比不上諸葛亮的隆中對與魯肅的吳宮對,因為這是個非常冒險的計劃。這三個地區都適合速攻而不善於據守,如果不能先發制人,後果會不堪設想,一礦是無論如何都打不過三礦的。諸葛亮好歹有個荊州可以養病百萬,而龐統計劃下的蜀國就是一個大漠,沒有足夠經濟供養西涼戰馬會不敗而敗。
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違背了隆中對裡面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的藍圖。龐統說到底就一路,速攻的話很容易被曹操司馬懿這樣的老油條摸清套路,而且很難等到天下鉅變的時候,所以北伐始終處於被動,只有透過子午谷這樣的豪賭博取勝利的做法顯然不切實際,落鳳坡就是前車之鑑。
龐者,廣大也;統者,首領也。周書有云,何為王者,大一統也。雖然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可以彌補劉備集團的缺陷,但終究難以力挽狂瀾,統一三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8 # 大飛熊騎士
龐統不死,劉備能統一天下嗎?這要看劉備集團最關鍵的節點,入蜀之戰,和孫權的外交(也就是白衣渡江),乃至夷陵之戰。這是蜀漢由弱轉強到由強轉弱的過程。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或者蜀漢未必奪取天下,但是起碼蜀漢會保持一定的強盛。
(蜀漢最強盛時)
赤壁之戰後,劉備擁有一部分荊州的根據地。此時,隔壁益州劉璋闇弱,法正和張松想引劉備入蜀,並奉為主。劉備當然是欣然願往,但是,入蜀的前途還是茫然的。所以,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強大的陣容守護荊州“大本營”,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入蜀。這樣安排比較合理,荊州連線著曹操,又是此時的“根據地”,不能丟失,否則入蜀不利,劉備就沒有退路。
劉備和龐統入蜀後,龐統貢獻上,中,下三計。上計以精兵偷襲成都,一步到位。中計步步為營,攻破成都。下計回荊州,依靠“大本營”用兵勢威壓。劉備選擇中計,結果在執行中,龐統意外犧牲在雒城。此時,除了關羽外,諸葛亮等人入蜀,分取各地。所以,龐統無論死不死,拿下成都沒有問題的。
(龐統和劉備)
劉備奪取益州後,把重要的治理和後勤交給諸葛亮,因為龐統一死,其他人包括李嚴,蔣琬等人在此時或者是新人,或者還沒有崛起。法正等主要能力在於“謀略”,並非治理。劉備能用的,只有諸葛亮了。這就造成一個重大的影響,荊州無人可以制衡關羽,結果關羽和孫權關係惡化,關羽“大意失荊州”。與其說大意,不如說荊州必失,因為關羽“腹背受敵”。可是蜀漢的損失不只是荊州,夷陵之戰,把蜀漢消耗得差不多了,成了三國鼎立中,實力最弱的。
(臥龍和鳳雛)
那麼重點來了,如果龐統沒有死,只要他和諸葛亮不要都窩在成都,而是有一人在荊州,那麼局勢可能完全不同。當然,最好在荊州的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在荊州有關係網,和孫權陣營的大臣關係都還不錯。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至少不會讓關羽輕動,不會讓內外關係惡化,荊州也就不會那麼容易丟失,自然也不會有日後讓蜀漢損失殆盡的“夷陵之戰”。而且,只要和孫權的和平保持一定的時間,蔣琬,黃權等人成長,進入蜀漢中樞,也會極大的分擔諸葛亮和龐統的壓力,這時,局勢還是能偏向蜀漢集團的。
當然,也不能這樣就能奪取天下,畢竟曹魏,東吳也是人才濟濟。但是至少,蜀漢的局勢會好轉很多,假以時日,也許會催生出統一天下的可能。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能。
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為何劉備都有卻不能統一天下?
說到龐統,很多人喜歡拿諸葛亮做比較,其實龐統與諸葛亮沒有可比性。諸葛亮未出山前名聲確實沒有龐統大,但從諸葛亮的表現來看堪稱全才,如果說龐統是張良,那諸葛亮就是蕭何+半個韓信。
劉備之所以帶龐統入川,讓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是因為此時荊州是劉備唯一的根據地,而益州尚未平定,荊州就是劉備的全部家當,劉備難道沒想過萬一平定益州失敗了呢?
龐統死於意外,攻城中了流矢。在龐統給劉備建議的上、中、下三策中,劉備選了中策,個人覺得這是最合理的選擇,穩打穩紮,既顧及劉備名聲,又能招撫人心,而龐統之死純屬意外,與劉備無關。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奪下益州後,肯定是以益州為大本營,此時荊州地位下降,變成前線。而諸葛亮是類似蕭何的內政部長,必會被劉備召回益坐鎮後方,足兵足食,而劉備會帶著龐統、法正爭奪漢中。
之後的事就如歷史發展的一樣,劉備舉全國之力,拿下漢中,休養生息,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卻被東吳偷襲,白白失去荊州。
龐統在世,能阻止東吳偷襲荊州嗎?不能。
能阻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嗎?不能。
既然如此,龐統不死,劉備仍然不能統一天下。
-
10 # 東東歷史
不能。絕對的不能,沒有任何的可能。
首先,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這是小說的演義,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龐統都沒這麼牛逼。所以,從正史來看,這個問題就不成立。
其次,即使按照小說那樣吹噓的,龐統是如此的厲害。那也沒用。戰爭、統一天下不是幾個謀士琢磨幾條陰謀詭計就能搞定的,那是需要絕對力量的。劉備是沒有這個絕對力量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錢糧,你看看蜀國,出川多難?運送糧食,光是路上估計就得消耗一半以上,再加上蜀國本來就最弱,拿什麼跟人家打?
-
11 # 森林小草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莫說龐統不死,即使司馬懿和荀彧等都來輔佐劉備,劉備也不能統一天下的。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劉備在政治上,起步上,經濟上,軍事上等因素上,都比曹操,孫權差的多。下面我就逐條分析劉備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一,劉備是以匡扶漢室為奮鬥目標,他自已又姓劉,又標榜是皇室後裔。但東漢歷時近兩百年,在後期政治腐敗,再加以前的西漢,其政治上的生命力己經償失,劉備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他在政治上已經失去了意義。這就象一棵歷時幾百的老樹,其根基軀幹已經腐爛老化,你想它再喚發象上十年的新樹那樣的旺盛蓬勃的生命力,這是不可能事。要不歷史上的那些受禪的各朝皇帝不延襲前朝的名號?這就是政治因素。劉備在這點上就註定了不能統一天下的。二,劉備集團勢力起步晚,當曹操在北方,孫權在南方快上十年發展和鞏固割劇政權時。劉備還在四處打游去,並沒有自已的一寸立足之地,後來雖客居荊州,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同樣是沒有權力地盤的人。文只徐庶,武只關張趙,要不是曹操的赤壁之敗,劉備才弄了點立足之地。在這點上劉備又輸給了曹操和孫權他們。三,劉備在得到巴蜀後,其勢力同曹操和孫權相比還是要差很多,新得手的巴蜀新地盤要鞏固,發展。要不劉備為什麼不趁漢中大捷之威,直下關中三秦之地呢?這還是因為以彈丸的巴蜀之地,在物力人力不能供應戰爭之需,劉備才不敢拿雞蛋碰曹操這塊巨石。四,在當時曹操和孫權的割據勢力在政治上清明開朗,富有年輕朝氣蓬勃的生命力,軍事,經濟等勢力都很強大。正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所說,待天下有變,主公可命一上將由荊州攻宛洛,主公則從益州出秦川。諸葛亮這話非常有道理,但天下到劉備死都沒有變,劉備也就一直無機可趁。強行發動戰爭則是關羽失荊州,劉備人地俱失。連勢力非常強大的曹丕在登位後,強行兩次伐吳都以失敗告終。司馬懿在曹丕,曹睿時不敢發動政變,而在曹芳時發動政變,這就是等待時機。沒有時機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的。之所以劉備並不是多一個龐統或少一個龐統就能統一天下的,即使劉備有再多再比諸葛亮龐統高明的人來輔佐他,在不具備政治,時機,經濟,軍事等因素,是難統一天下的,勉強而為則是自食苦果。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12 # 劉一千五
龐統不死,蜀漢也未必就能統一天下。
龍在淺底遭蝦戲,鳳凰落地不如雞。為什麼會這樣?全在於沒有一個可供人才展示的平臺。龍在淺水中乏力不能騰飛,平臺空間不足,鳳凰飛不起來,跟雞禽就沒二樣了。
劉備手下有了一臥龍,一鳳雛,也算人才聚會了。共同輔佐定能成功的。怕就怕在時間長了,容易生隙。這在歷史上不少見。眾所周知的韓非與李斯,二人還不在同一個陣營,李斯想方設法把韓非結殺了?就是怕學兄韓非與自己在秦王手下爭寵爭功爭利。陳涉手下的陳餘張耳,就更可怕了。"刎頸之交"的兄弟,同事,同僚,但後來據國爭權,反目成仇,先後死了。諸葛亮與周瑜,更是有"蒼天既己生周瑜,塵世何須出孔明"的哀嘆。這就是"人才不相容原理"。
劉備應益州劉璋之邀去攻張魯,帶上龐統,留下孔明與關羽守荊州。別說這是偶然,他已經嗅出了點危險的味道。所以,帶上龐統走了。不幸的是,龐統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了。
當然,如果龐統活著,而漢中益州又下了,孔明在荊州,與關羽固守此地不失,憑了孔明的外交方針,荊州不失之後,還可北伐,還可順流而下。孔明或龐統必須分開,就象劉備把關羽長飛分開一樣,為什麼?因為有距離才安全!
龐統一死,孔明就走了,荊州就失了,命中註定劉備不能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了。
-
13 # ww3721王建文
龐統不死是瞎想,歷史是劉備得到龐統,才有真正有了雄心壯志起來。是真正成為了歷史巨人的事實。
龐統荊州襄陽人,當過道士,道號鳳雛。是有遠見卓識的人才,有非凡軍事謀略之才。劉備那時在荊州名為都督,卻被在周瑜在壓迫下。把劉備的三萬人,迫到公安駐足,還是有要想害死時想法。龐統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去奪取益州。並跟隨劉備,用中策取得益州,但他到雒縣,龐統率領全軍,攻城時卻被亂箭射死。
他是劉備真正的創業的推動人和引導者。如果沒有龐統,劉備不要說當皇帝。頭都可能早叫周瑜割掉了。龐統本來是孫權的謀士,由於孫權重用周瑜,龐統不得志。孫權又不聽龐統建議,龐統也又看不起周瑜。周瑜也陰謀又打擊謀殺劉備。從而成為劉備的謀士。劉備在龐統的論帝王之秘策,攬倚優之要最的啟發下才有一日勝過一日長足進步。樹立了創業安天下的宏圖大願。是龐統無同凡響才華,引導劉備走出寄人笆下困境,開始脫穎而出的根本而在。沒有龐統,劉備會老死荊州,當孫家女婿罷了。在龐統精心策劃下,加上益州內部的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內部策應,劉備入川,進佔益州。完成歷史性根本翻身騰越。也是在龐統,為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正確決策,使劉備過去一直以信義,寬仁傳統理念中解放出來,為自己事業,平定西川,奠定了理想,打下基礎。
龐統是劉備人生路上的真正引路人推動者。龐統在劉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到益州共拒張魯,法正還私下獻秘計要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那時還都是猶豫不絕。龐統立即說,荊州荒老殘敗,人才流失殆盡。東孫權,北曹操,難有發展。而益州人戶百萬,土肥沃,物產豐富。得到必為根本,可成大業。劉備還想用與曹操幹事相反,可得民心。如果去取益州,會失信於天下的糾結。龐統義正言詞說,如今天下亂離,做事不要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吞併弱小,攻擊黑暗,逆取順守就是大義。也是古之所理,取得益州。給劉璋一塊小地。誰還說無義呢?你不在此時取道益州,會讓別人佔了先機。劉備才同意讓關羽他們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數萬人馬進入益州,要謀奪益州。
龐統又策劃了上中下三計,劉備取中計,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益州人一路投降,劉備打到洛城。劉備置酒大樂。有了勝利喜樂。在劉備調諸葛亮,張飛他們來到後。帶兵攻克了白帝,江州,江陽。後圍攻雒城(德陽廣漢)龐統為帥,去攻城被亂箭射死。死時才是36歲。劉備極為痛惜,想到他就長長流淚,劉備成功後封龐統為關內侯諡靖候。
龐統死了,如果不死讓小說家去想,去那是三國演義續集,更是可能顛覆黑白的娛樂小說與歷史無關會非令人驚奇神往。會有許多大師去做故事出現,我們等待。
-
14 # 一貳一橙
人一生成敗看的是運勢和局勢,一個國家的興亡也非個人力量就能左右的,在劉備當時的情況下,即使龐統在世,關羽不亡也不能統一天下,但是蜀漢的國祚和疆土卻是很有可能得到延續和擴大的。
在劉備攻取益州戰役中,龐統中了伏兵,身死落鳳坡,這時候劉備就急需一個能對益州戰局做出整體規劃的人才來幫忙,而在荊州的諸葛亮就是當時劉備集團中第二位能當此重任的人了。
劉備急召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入川,雖然是得到了生力軍,可這就一下子把荊州的家底搬空了一大半,如果龐統不死,那諸葛亮就可以留下和關羽共治荊州,以諸葛亮的穩健和關羽的威望,孫權就不敢隨便白衣渡江,荊州也就不會這麼快的失去了。而荊州對蜀漢政權的重要性就不需贅言了。如果龐統不死,那荊州可安穩,後面也就沒了夷陵之戰,以劉備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家底,保證蜀漢政權數十年絕不是問題。
但是即使龐統不死,劉備也統一不了天下,因為曹魏政權的強大和正統性就已經決定了其在戰爭和社會輿論這兩方面是完全的主導地位,而且曹魏之中也有各種謀臣武將,其智謀完全不下於龐統,諸葛亮,法正等人,即使劉備後面稱帝保證了自己的正統性,可在軍隊和物資,人才上面也是完全不能和曹魏相比。
就算前期能得到漢中,上庸等地,但後續也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即使龐統當時不死,但十年後呢?二十年後呢?總不能保證龐統幾十年後活者!所以成敗自有天定,非人力所能控制也!
-
15 # 幸運138108668
劉備如果不失去龐統,也會失敗,要統一天下,也很難。
我們總結一下劉備集團整個發展歷程,諸葛亮沒加入之前,劉備主政時有個特點叫靠、借、拿。劉備總是在用有形和現成的資源,投靠這個,借用那個。好不容易有點家底,打個小仗,輸個精光,缺乏整體系統計劃。到了諸葛亮主政時,有了一定起色,但諸葛亮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上,一個顯著特色就是:秀,刷存在感。諸葛亮這個人主要的人生訴求是要名的,每自比管仲、樂毅嘛。優秀是優秀,缺點就是局很小,心胸不夠寬廣。
每個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比如仁厚的劉備,用龐統的計,會覺得太毒不忍心。每個人的性格千差萬別的。劉備的宅心仁厚,受人擁戴,才有一定的地盤。而龐統的智謀,必須有平臺才能發揮,就好像兵仙韓信,也只有放在戰場上才有用,放在生活中連吃飯都成問題,典型的偏才,不是全才,做起事來顧此失彼。
雖然諸葛亮有一套完整計劃,但諸葛亮有個顯著個性,投機取巧,不能苦戰。縱觀諸葛亮幾次北伐,就好像在拉練隊伍,沒有好好打一仗。比如失街亭那次,戰況一直有利,只是失去街亭,主力部隊尚在,諸葛亮就慌忙退兵,哪有韓信與項羽魄力。實際劉備集團奪天下,其實就是劉邦奪天下的翻版。情況幾乎一樣,即使在劉邦已經佔有關中(就是現在陝西)的情況下,也好幾次差點失敗。況且諸葛亮還有後來的姜維,奮鬥一生也只是出川並未佔有關中地區,統一全國的條件遠未達到。
問題出在哪裡?制度,也叫法度不明,明顯的體制缺陷。甚至出現後來一句”蜀中無大將”,笑話,蜀之廣闊,豈能無才?這就是典型的守著米堆餓死了的例子。中國近代如果沒有講武堂,黃浦軍校,哪有後來出現那麼多將領的可能。諸葛亮哪想得到這些,事業是讓人才去幹的,而不是讓你去獨幹。你號稱一國之丞相,還去管鞭二十刑之類的小事。你應該任蜀國國防部長同時,還應抓管蜀國軍事幹部培訓學校,任校長,不兼常務。同時兼任士兵訓練營總指揮。民積財,軍蓄力。總體規劃,長遠打算,待軍力超過魏軍,(當然有個過程,包括蠶食地盤,發展。)一戰定天下,百姓敢不簞食壺漿以待丞相?操輩豈敢據銅雀臺為己有乎?
兵者,不輕為,不戰則已,戰則勝,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可算者數倍於敵,不可算者留有預備。據關守險,佔盡地利,方可與敵爭雄。諸葛丞相則不然,每次在戰機不成熟的情況下主動挑戰,而每次大敗而歸,弄得整個蜀國都沒信心了,何來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
所以三國中劉備集團最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況且龐統的為人更叼鑽,更毒辣,格局比諸葛亮還小。佔點小便宜,得點小勝仗可以,論作為,既使向蒼天借他一百年,也未必超過諸葛孔明。
-
16 # 文死賤武死顫
基本不可能。首先龐統的水平到底如何不清楚,“鳳雛”有沒有誇大的成分很難說。第二,諸葛亮的人生目標是管仲樂毅,是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的,自然不可能離開權力的中心,因此,即使龐統水平高,而且沒死,諸葛亮必然也會留在劉備身邊。第三,號稱天下第一的軍師加號稱天下第一的武將,這樣的組合,你認為劉備會把他們兩個放到遠離自己,物產豐富,與曹魏孫吳咫尺之遙的荊州前線?第四,最終蜀漢被滅,根本上還是國力太弱,是歷史的必然,對此,諸葛亮應該佔主責。如果諸葛亮安心守住益州和荊州,內部發奮圖強,外部只防守不進攻,一旦天下有變,統一全國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在劉備只一代實現可能性幾乎為零,可能要在劉備的孫子輩才有可能。
-
17 # 灬王宏偉灬
我認為只是有可能統一全國。
①龐統是人才。諸葛亮在隆中對對劉備說過要取西川。但什麼時候奪,怎麼奪,具體步驟是龐統定下的,劉備採納意見,說明劉備信任龐統,認可龐統的才幹。龐統不死,他就是取四川的第一功臣。而後留誰在成都這就有可能出現好幾個選擇。魏延是干將,守漢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簡單說,孔明、龐統二選一,不管誰留在成都,另外一個就有可能派去荊州協助關羽。
②關羽剛愎自用,遙想劉備收馬超,封黃忠的時候,關羽就不高興,這個許多人都清楚,就不細說,是諸葛亮想辦法給壓下去的,但有一點要注意,是諸葛亮順著關羽說的,慣著關羽說的,而不是命令。所以即使龐統、諸葛亮他們其中一人去了荊州,關羽也不會言聽計從的。
④荊州不丟,關羽不死,劉備就不會當下和孫權撕破臉去打夷陵之戰。蜀漢國力就不會大減,對日後北伐就會產生深遠影響,曹魏不是速亡之國,而且國力還在向上發展,劉備能不能在死前統一北方或者取得些戰果,這個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劉備的繼任者在坐擁荊州、漢中、四川三地的前提下,在沒有夷陵戰敗,國本動搖的慘敗局面下,北伐曹魏,要比歷史上諸葛亮孤獨的六出祁山,贏面要大得多。
-
18 # 白雲47447012
我覺得可能。關羽這個人有時候有點剛愎自用,如果孔明在,他就會聽從孔明的話。自從關羽一死,張飛也死了,蜀國同時失去兩員大將,夷陵又一敗,從此由強轉弱。孔明如果不出祁山,魏國只會越來越強,因為魏國國土大、人口又多,所以必須北伐。
-
19 # 蕭湘居士__
我認為很有可能漢代出現苐三屆聯任,西、東、蜀。因為劉備是個開發老總,龐參謀進取有序,兩人不謀可合,況成司令與參謀長大事會成的。
諸葛政治是全才,還會大權獨攬為能事,配今關二爺也只能為臥龍,睏覺不動了事。
劉備心知肚,有意而為。不是我們看不懂為何
-
20 # 國輝影視劇
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劉備能不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呢?從後來關羽光憑一己之力就能徵樊城,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想遷都來看,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龐統不死,益州遲早肯定也是劉備的,只需派張飛或者趙雲帶一部分兵力入川就行,而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基本上可保荊州萬無一失。
在龐統做耒陽縣令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他的政務能力有多強了,如果佔領成都,讓龐統治理幾年時間,局面必定大大改觀,到時候軍民錢糧這些東西肯定也是不在話下。
成都穩定之後,爭漢中,從後來的結果看,也是問題不大的,鎮守漢中的夏侯淵不是黃忠法正的對手,被稱為名將的張合也不是張飛的對手,所以說漢中遲早也會被劉備征服。
之後就可以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樣,劉備率軍出秦川,關羽諸葛亮出宛、洛,中原可定了。
當然,這個過程中穩定東吳是很重要的,以諸葛亮的智謀,一定能找到辦法,比如聯合攻曹操,事成之後共分天下什麼的,先滅曹操,然後在想辦法滅吳,有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平,關興,劉封,張苞等等這麼強的陣容,對付東吳問題應該也不大。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也沒有如果!
回覆列表
會。
龐統是軍事軍師,更是進攻型軍事軍師。諸葛行政才能高於軍事。
龐統不死,那麼諸葛便得到解放,二人並法正即可最佳化配置於東西兩川並荊州等三大戰區之中。
如此一來,關羽丟失荊州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幾乎為零——因為此時孫吳向蜀漢正式宣戰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即便是白刃相交,偷襲荊州與正式宣戰的意味完全不同。而能具備把握全國局勢的周、魯已死,陸遜又未出世;激進派的呂蒙在智上只能勝過關羽而沒可能蒙倒老練的龐、法、諸葛等三人的任何之一。所以,即使孫吳決斷了向劉宣戰,也會在斟酌中喪失最佳宣戰時機。
荊州在手,那麼蜀漢政權就確立了對曹魏政權的全面進攻態勢,而此時又恰恰是晚年曹操手下人才群的間歇期,在正史上,關羽丟荊州的前夕,曹操就在考慮遷都。
而一旦遷都,更意味著放棄了外圍一些地盤,此更是利於劉而不利於曹的。
當此時,蜀漢如日中天的謀士集團,只要集體策劃好對孫吳的外交措施,穩住孫吳,那麼滅曹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此時,曹魏在走向覆滅的過程中唯一可打的一張牌就是鼓動孫吳向蜀宣戰,但蜀漢化解的外交牌卻有兩張:一是更加有利於在人心惶惶的魏國內做好尚有反曹情緒人士的地下黨工作;二是將新吞噬的曹魏外圍地盤、城池啖之於吳——當然這次決不能像借荊州一樣了,而是在實施中確實讓利,想法設法讓孫吳感受到本次蜀國的合作進擊誠意。
即使做不到讓吳發兵合擊曹魏,只要能使孫權在猶豫中年華老去,足矣!
因為,即使把曹魏地盤全算給孫吳,也不能保證吳能勝蜀。這是由兩華人才的對比力量差異所決定的。時至今日,無論尊劉貶曹派還是尊曹貶劉派,全體華人的共識就是——超一流的人才集團,確實聚集在劉備處!
那麼,當天下只剩下孫、劉兩家時,呵呵呵呵,我想,沒人會把寶壓在吳會勝出這一註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