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調格調
-
2 # 祥風和影
生命裡的一切輝煌,只有透過辛勤勞動才能鑄就。勞動能夠創造未來,而勞動者則是美好未來的奠基人。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者最美!無論是個人幸福,還是社會發展,無一不是源自勞動者的辛勤付出。
要拍攝好勞動者的照片,首先,畫面場景要有代表性,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展現了廣大勞動者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其次,表現勞動者愛崗敬業,不怕艱辛的一面,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於我們的艱苦勞動平凡的勞動,勞動者默默無語的付出。再次,拍攝勞動者組照時最好有場景的,有區域性的,有表現勞動光榮的,艱辛的。反正可透過全方位視角去體現勞動者真實的一面。 比如,拍攝環衛工人,環衛工人不容易,他們不怕累不怕苦,從遠方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用自己的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去支撐起一個家庭來,在炎熱的夏天,他們要在火辣辣的太陽下掃地,沒有空調,沒有夏天所用的防曬霜;頭上流著黃豆大的汗珠,身上披著一層黑色的肌膚,拍攝時可以去拍些表現頭上的汗水,長滿老繭的雙手。
組照建議一般4~6張為宜,最好釆取跟進拍攝方法,再選用照片,以場景,區域性,情緒等儘量選出最精彩的瞬間照片,順序一般都是由前到後排列。
僅供參考!
-
3 # 瑞眼圖話
怎麼拍攝一組勞動者照片?組照以什麼順序排列?
勞動場面是我們日常拍攝中經常會遇到的,透過鏡頭來謳歌時代變遷,反映勞動者吃苦耐勞的場面,透過畫面轉達作者的反映意圖,許多感人的勞動場面讓讀者敬佩勞動者的光榮、攝影者創作的精彩;要想更加充分地透過照片來表達整個事件,我們往往會採用組照的方式。用多張照片來說明一個主題,一般要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以及與主題相關的典型瞬間過程等來形成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束的前後比較。
在一次陪同朋友看房時,我遇到了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從黑龍江來我們本地打工,主要從事新建小區樓房內牆的抹灰工程。夫妻倆為了多幹點活,早上很早便來到工地,傍晚最後離開,午飯是自己從家裡帶的,為了省去中午買飯的錢。這個場面被我當時拍了下來,整理出一組片子,我就以那位女民工為主題,起名:
《工地芭蕾——“女瓦匠”王桂霞 》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從決策到實施,從籌備到施工建設等等。發展與變化相輔相成,變化的主角是勞動者,勞動者的主力軍很大一部分便是農民工。在招遠市目前農民工聚集最多的不外乎四大領域:礦山開採、粉絲加工、建築工地、海水養殖。這些來自本地閒散勞動力和四面八方的外來打工者為金都招遠的經濟建設和城鄉發展默默貢獻者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也在收穫著他們自己的希望和夢想。
女主角是一位90後,對於90後的女孩,似乎大多數人還在撒著嬌。很難想象一個20幾歲正值青春的女孩天天與水泥灰打交道,而且獨當一面成為建築工地上的一把好手。上灰、抹牆、刮平一系列動作程式龍飛鳳舞般的完成,若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
女工叫王桂霞,她的丈夫有一個別稱雅號“王博士”,真名叫王仕博,2010年孩子剛滿13個月的時候,他們從老家黑龍江省海倫市來到招遠打工,學徒半年不到就各自成為了一把行家裡手了,現在他們一天下來能抹100多平方的牆。每天的工作時間在十二、三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多幹點活,他們的午飯都是在工地上吃,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來做飯,還要把午飯備好,我問道:“為啥不下樓買點熱乎的飯菜?”小王說得很乾脆:“我們有三個理由不下樓買,一是下去耽誤時間,我們吃飯也就三五分鐘的事;二是買飯畢竟還是貴嘛,咱為了多掙點錢,現在苦點累點,將就一下就行了;三是即便買的熱菜等拿上來也涼了……”
是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也是當下許多年輕人所不及的,我當即決定要把他們下班回家後的生活也拍一下,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27歲的女瓦匠王桂霞
工地上有一種現象,大部分的抹牆工都是夫妻搭檔。
工地上的午餐是早上就做好的,放在保溫盒裡,3、5分鐘的吃飯時間,為的是抓緊時間多幹點活。
幹起活來的女工已然像是一出絕美的“工地芭蕾”。
又熬過了11個小時的工作,傍晚5點,小兩口下班了。
現在的農民工也開著車上下班。
回家後趕緊洗去一天的灰塵,準備做晚飯。
租住的民房後面有一處小菜園,這省去了買菜的費用和時間。
晚飯簡單點,關鍵是早上3、4點鐘就得起床準備早飯和中午的飯。
小兩口也有一個夢,就是要透過努力幹活,攢夠錢早日搬出蝸居能擁有自己的愛巢。
-
4 # 虔城老米
個人認為勞動組照就是講故事,用圖片敘事。這和寫作文是一樣的,必須交代故事的事件和勞動者,突出主題。用大場景交代勞動的現場,用中焦記錄從事什麼工作,用特寫突出區域性細節,還要注意勞動者的表情,表達勞動者工作中的感情,這點不能忽略。組照時可以按工作的順序排列,也可以倒序排列。但必須要有大場景、中場景和特寫來交代勞動者的美,按照勞動的順序組4-到n張圖。拍攝期間還要注意拍攝角度的變化 ,不要一個角度拍到底。還要注意:不要過於沉長、繁瑣 ,畢竟不是記錄工作流程的流水, 無需面面俱到,只要是能突出主題的圖片組合就可以了。有些圖片拍的很棒,到和主題不符或達不到突出主題的圖片,要捨得捨棄,不要什麼都堆進組照裡,這樣反而達不到突出主題的效果。組圖時排列還要要注意圖片的排列節奏感,不要平鋪直敘式,讓人看了乏味。好了以上就是我個人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
5 # 鞍山二姐
看來你不是個勞動者!
在高樓建築上有勞動者、在地下修地鐵有廢寢忘食的勞動者、在高架橋上有不顧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在下水道、挖地溝裡都有辛辛苦苦的勞動者.....大家都會看得到的!
-
6 # 天狼之道
一,拍攝前要知道,什麼是組照?組照就是至少兩張以上的照片組成一組呈現給讀者,來闡述表現一個主題,或者是一種社會現象。現在流行的形式,通常在4-12張範圍內。
二,拍攝勞動者的組照,先要深入瞭解勞動者的生活背景,包括但不限於勞動者的姓名,職業,喜好,生活習慣,家庭成員,社會關係,勞動故事等等,越是全面拍攝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三,前期的瞭解之後,還要和勞動者交朋友,從交流溝通中瞭解他們的內心想法,融入他們打成一片,讓他們習慣了你的存在,那就開始拍攝吧。
四,拍攝儘量做到全面,勞動者的勞動場面環境,勞動者的幹活特寫,勞動者的生活作息,勞動者喜怒哀樂等等,再用上你理解的攝影語言,什麼大景,中景,小景,細節的刻畫;還有什麼構圖形式;還有拍攝時利用的光線等等。
五,拍攝完成,最後的選片與編排。首先根據你拍攝的主題,建立起一條主線,選片圍繞著主線進行,不一定要選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一定要選適合主題反映主題的片子。選片不要重複,一張圖能說明問題,絕不用第二張。然後編排的順序要根據主題,圍繞主題,處理好上下片之間的關聯。可以用時間順序或平鋪直敘,也可以用倒敘、插敘等方法進行編排。
這些都是簡單的基本回答。組照與單張有天然不一樣的區別,能拍好單張的不一定是高手,但能拍好一個組照一個專題的,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
道理都懂,拍起來卻難。下面上一組十年前曾經拍過的勞動者組照,《耕山工的夢》
-
7 # 馮叔51
拍好組照,首先要表現出勞動者的工作環境,這個是大景,再就是中景和特寫,中、特寫要多角度表現。一組要4至6張為好。
-
8 # 靖邊縣小河龍城大峽谷
我來回答一組真實勞動者照片,因未代手機,拿農民手機隨拍,效果差請見諒,勞動是創造價值。是創美好未來,這幾張是照片是農民無賞打造靖邊《龍城大峽谷》有八十多歲的老大爺也參與。答是否正確請指教。
-
9 # 五金員工陳可為
春暖花開大地美,鳥語花香處處聞。一年之計在於勤,一日之計在於晨。農村的人們開始在田野勞動耕種了,盼望今年有好收成,人們勤勞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眼前,他們起早貪黑的勞動令人佩服,攝影一個勞動的小影片。
-
10 # 大棟陪你學攝影
我曾經拍過幾個專題,其中這一組採藕人拍的時間最長,拍攝時間跨度大概六年時間,在三九冬日我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去看看他們,我就用這組照片說說我的一種理解。
先說說怎麼拍攝!
走進他們
紀實攝影入門檻很低,隨時可以拍,要想發現行業裡那些細膩的東西需要走進他們,雖說不上同吃住,但是一定要成為他們的朋友。我是有一次郊遊無意走進一片荷塘,看到他們在勞作感覺很新鮮,閒聊中知道了他們這群人的情況,剛開始的那段時間只要週末,我就會帶上兩瓶高度白酒去看他們,在荷塘裡看他們工作,一邊閒聊一邊拍,午餐我就跟著他們一起吃,逐漸我走進了他們,他們也習慣了我在一邊隨意的拍攝。
尋找行業特點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性,例如服裝打扮,工作環境,職業氣質,人與人交往的形式,俗話說環境造就人,走進他們之後我儘可能捕捉讓我感覺有差異化,讓我覺得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們的服裝、他們人與人合作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開始先從認識他們的工作開始拍。
這是他們基本的勞作流程和分工,我儘可能用一張圖去說明白這種分工和協作關係。
尋找細節
拍攝勞動者千萬不要停留在很辛苦這個膚淺的認知去拍攝,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的人,他都會有一種“樂業”的職業感,在他們的價值觀體系中或許他並不認為是多麼的辛苦,他們也有夢想!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更細微的精神層面。無論工作休息,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會有鮮明的細節特點,從認識他們到熟悉才可以捕捉到那些細節,這些細節往往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發現。
他們一早下水之後一直在午餐才上岸,期間的休息就是幾個人聚一起抽根菸侃大山,這是夥伴之間幫著點菸遞煙的瞬間,這樣的照片拍過很多,這張我最喜歡。
午餐後席地而臥的休息。
吃飯時候這種拿饅頭的習慣。
這是段子手的飯前表演等等。
構圖融入情感
不同的構圖都帶有不同的畫面語言,這種語言不單純告訴別人在幹什麼,更多的是描述一個場景營造一種什麼氛圍,留給人一種什麼樣的觀感,或許蒼涼或許怪誕或許帶有旋律。
紀實攝影的樂趣在於無意的發現和品味,用興趣與情感去記錄自己內心的理解,他不是一個動作,更不是一縷光,他是一組帶有情感和觀點表述的故事。素材有了,怎麼整理下面來說說圖片編輯。
組照以什麼順序排列
排列圖片講故事這是一門學科,在行業裡叫圖片編輯,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內容,不同形式構成的照片進行組合,使得畫面更耐看,結構更明確,主題更震撼人心。
依據題目組合
這組照片我拍攝了大概三萬多張照片,曾經多次進行整理,曾經組合出這幾個專題《荷塘裡的爺們》《荷塘裡的女人們》《採藕人的一天》《風雨採蓮人》《上貨的藕販》等,都是根據題目去挑選符合節奏的照片進行組合。
2、排列照片
根據主題,我大多按照工作流程的排序排列照片,例如早上開工-下水-工作-吃飯-休息-上貨-手工的順序。再一種排序按照主題敘述的節奏關係排序,更多的按照畫面結構語言去組合順序,這一類排序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邏輯關係,往往都是根據畫面觀感,尋找與下一張元素的關聯去組合,其實這種排序關係根據不同理解會有一些爭議。
3、蒙太奇
很多長期的紀實攝影,時間跨度大,帶有季節的變化,在描述內容的時候會出現突然穿越時空的感覺,例如冬天與夏季的交替出現,這個要根據自己主題去選擇順序,可以描述一天干什麼,期間跨越季節。
補充說明很多人問為什麼紀實攝影用黑白照片的多,其實這一點大多是因為以下原因,一個是不同時間拍的照片為了統一色彩轉黑白,再一個是拍攝手法追求形式構成的還是黑白更顯功夫,很多時候渲染渲染感情色彩還是彩色的有優勢。到底使用什麼效果還是根據作品來定。歡迎關注我
-
11 # 沙灣獵翁
勞動者是社會群體的基礎。拍攝勞動者應根據其職業特點、工作場景、工作流程等來把握,一般運用反映上述情況的一組照片來表達。我近日在圖蟲發表了《掃路》和《快遞》兩組照片,以此來交流拍攝體會。
防疫宅家期間,我用長焦相機在陽臺拍攝樓下公路上的人來車往,感到環衛工人、快遞員是值得尊敬的勞動者——當人們防疫宅家時,她(他)們每天還要堅持工作,打掃公路衛生,為人們運送郵件。於是就拍下了組照。
《掃路》拍了環衛女工身著桔紅工裝、戴著海南笠帽在公路上清掃垃圾的鏡頭,注意將公路上的車輛、人行橫道線、工作車及工具等元素拍入畫面,並將車側剪裁放大,顯出“你我多一份自覺,三亞多一份清潔”的宣傳標語。以6張組照展現了環衛工人春節防疫期間默默奉獻的精神風貌。
《快遞》則透過拍攝一位快遞員騎車背影、伏車登記、路邊下車、持件行走、門口交投等一組照片,反映了快遞小哥們的勞動過程。同時,拍攝了8張送貨上門的照片,以2張拼圖精簡照片數量,作為這個勞動者群體背景描寫,從而呈現了快遞工作的辛勞和奉獻。
排列順序主要根據主題來考慮。依次安排為:人物主體形象——勞動工具操作動態——典型工作環境(場地)——工作流程的連續性畫面,等等。
回覆列表
紀實,基層勞動者們是無名英雄 。
利用李開復的話,他認為未來10-20年內,機器依然做不到的:
第一就是創意,包括了人的戰略思維和跨領域思維;
第二是一部分體力勞動者的相關工作,比如在從來沒有工作過的地方或不可預測的場景中工作,可能會使得人工智慧變得很“弱智”;
第三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任、感情。即便人工智慧在未來做到90%-95%的模仿,但是5%-10%的錯誤,可能就是災難性的錯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應該還是需要和人進行溝通的。
每組限定為4幅至10幅,電子檔案大小2M以上,排序後放入一個資料夾,同一作者有多幅作品的需將所有作品放入一個資料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