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滿江月

    地球基本解釋: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人類居住的星球。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三顆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質量5976×1027克;平均密度552克/釐米3。公轉週期36525天,自轉週期23時56分4秒。執行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相交成23°26′的角度,故有四季寒暑和晝夜長短的差別。面積51100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約佔708%,陸地約佔292%。地球內部由地核、地幔和地殼構成,地球外部由水圈、大氣圈和地球輻射帶構成。有一顆衛星(月球)。

    -出自漢語字典。

  • 2 # 浮生寄清風

    我們常把人類生存.繁衍生息的[大地".叫做地球.但地球名稱只能使人想到大地為一球形.而不能讓人們意識到大地是一顆星球.所以稱之為[地球星"才是個較科學化的概念.在太空時代.已不需要花大力氣去論證地球星的圓球形狀了.你只需要像太空人一樣乘坐一艘太空船或太空梭.就可以很容易地直接觀測到太空中的地球.它實實在在確是一顆球狀星體.當你站在地球星地面上.用手觸控岩石時.便是在摸星.你的頭頂上方是天.腳底下方是星.星下方又是天.人們不過是共同生活在太空中一個小小的不停地運轉著的星球上.

    地球這個詞是1522年9月7日以後才有的.1521年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餘眾分乘兩條船在埃裡·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 3 # 文化漂流瓶

    最早的“地球”名詞應是明朝郭子章給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寫的《黔草·山海輿地全圖序》中所說:“利生之《圖說》曰: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故有天球、有地球、有經線、有緯線.地之東西南北各一週九萬里,地之厚二萬八千六百餘文(裡),上下四旁,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無上下,此則中國千古以來未聞之說者.”沒有比這再早的了。

    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所以從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古人給地球起名的時候,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可能是因為受認識的侷限性,因為古時候人們主要在陸地上勞作。

  • 4 # 柒畵侃大山

    “Earth”(地球)這個名字是來自古英語的“Eorthe”這個詞。當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個行星時,“Earth”這個詞只是表示人們在它上面行走的大地。

    地球這個詞應該是1922年9月以後才有的,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的探險船隊於1519年9月20日出發,至1522年9月6日成功歸來,歷時1082天。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不僅開闢了新航線,還透過他的探險船隊進行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個圓球。

    應該是自此“earth”不單指大地,也有了地球的概念。

    在中文中出現“地球”應該是在明末清初,傳教士將西方地球學說傳入中國。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為“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利瑪竇不僅僅在題目中使用了“地球”,在文章中更是多次使用,如文章的第二句便是:“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里,則知三百六十度為地一週,得九萬里。”

  • 5 # 吾名散客

    地球最早是怎麼被命名出來的?

    首先,在漢字產生伊始,是沒有“地球”的概念的。人們在創造文字時,最先想到的是身邊的所見之物,於是就有了最開始的一批漢字:“日”、“月”、“星”、“山”……

    下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土”字的寫法,應該是當時最接近“地球”概念的字了:

    再後來,有了“地”的概念和“球”的概念(在已發現的漢字中從金文開始出現):當然,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還沒發現其實“地”就是一個“球”。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渾天說”,有部分研究學者認為這表明那時候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了。

    而大家比較認可的,是東漢的張衡,他提出的“渾天說”,認為“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種比喻,已經是很直接的“地球是圓的”的觀點。

    至於“地球”作為一個詞什麼時候被命名,應該是近代的事,不過距今肯定也有一百年以上了。1915年,沈鵬飛發表論文《潮汐與時間之關係》,裡面已經用“地球”這個詞代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美麗的星球了。

    (未考證:1602年利瑪竇為李之藻印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撰寫的總論和各部分說明,釐定了“地球”、“南北二極”、“北極圈”、“南極圈”、“五大洲”、“赤道”、“經線”、“緯線”等等一批地理術語,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著的《渾蓋通憲圖說》中出現了“天體”、“赤道”、“子午規”、“地平規”、“天地儀”、“地球儀”等天文地理術語。)

    "地球”的命名,最早應該是從翻譯“Earth”中來的。至於“Earth”一詞的由來,可以找到這樣的文獻:我們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都是根據希臘或者羅馬傳說中的神命名的,只有我們的地球是個例外。“Earth”這個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裡的“Erda”,意思是“地面”或者“土壤”,據悉它已經有1000年曆史。

    可以看到,外國的“地球”也是源於“土”,也大概是“土壤→地面→地球”這樣的認知發展歷程。

  • 6 # 陳末ol

    下面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土”字的寫法,應該是當時最接近“地球”概念的字了:

    再後來,有了“地”的概念和“球”的概念(在已發現的漢字中從金文開始出現):

    至於“地球”作為一個詞什麼時候被命名,應該是近代的事,不過距今肯定也有一百年以上了。

    有個未考證的說法:1602年利瑪竇為李之藻印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撰寫的總論和各部分說明,釐定了“地球”、“南北二極”、“北極圈”、“南極圈”、“五大洲”、“赤道”、“經線”、“緯線”等等一批地理術語,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著的《渾蓋通憲圖說》中出現了“天體”、“赤道”、“子午規”、“地平規”、“天地儀”、“地球儀”等天文地理術語。

    還有有一種說法:"地球”的命名,最早應該是從翻譯“Earth”中來的。至於“Earth”一詞的由來,可以找到這樣的文獻:

    我們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都是根據希臘或者羅馬傳說中的神命名的,只有我們的地球是個例外。“Earth”這個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裡的“Erda”,意思是“地面”或者“土壤”,據悉它已經有1000年曆史。

  • 7 # 第十三號宇航員

    漢字的地球來源

    中國古代沒有地球一詞,中文地球是源自西方地球Earth的翻譯。明末清初,傳教士將西方地球學說傳入中國。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為“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利瑪竇不僅僅在題目中使用了“地球”,在文章中更是多次使用,如文章的第二句便是:“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里,則知三百六十度為地一週,得九萬里。”

    英文的地球來源

    Earth是1522年9月7日以後才有的,1521年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餘眾分乘兩條船在埃裡·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從此Earth即是地球的含義。

  • 8 # 析過鼯

    這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生活的範圍很少,認為大地大得無法形容,大地佔大部分,所以就叫“地球”。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

  • 9 # 長春翟國軍

    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據科學家的推算,地球大約有40多億年的歷史。

    地球是由星雲分化而來的。一開始,它只是一些宇宙固體微粒的聚合體。在運動的過程中,它不斷吸附四周的宇宙微粒,最後才凝聚成了一個球體。原始地球是一個冷冰冰的堅硬球體,在它的四周,瀰漫著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氣體。

    在構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中,有許多放射性物質。在衰變過程中,它們釋放出大量熱量。隨著熱量的不斷積累,地球內部的溫度漸漸增高,堅硬的地球慢慢變得柔軟。隨著運動的作用,在地球內部便產生了複雜的圈層分化運動。

    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氧、鋁、鎂等比較輕的物質浮到地球的表面上來,鐵、鎳等比較重的物質慢慢下沉到地心部分去了。最後,在地球內部形成了明顯的層次,這就是現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在幾億年前,地球上的海陸分佈同現在是不一樣的。

    大約在兩億多年前,地球上的各個大陸基本上連在一起,人們稱之為泛大陸。到了距今1億8000萬年的時候,泛大陸產生分離,逐漸漂移,形成了地球上現在的五大洲四大洋。

  • 10 # 昔日餘光411

    這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生活的範圍很少,認為大地大得無法形容,大地佔大部分,所以就叫“地球”。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

  • 11 # 阿恆說文化

    “地球”這個詞是明朝萬曆年間,由利瑪竇和李之藻共同翻譯的。

    (利瑪竇)

    (李之藻)

    萬曆時期,利瑪竇和李之藻,共同繪製了了《坤輿萬國全圖》。現在的南京博物院收藏藏有《坤輿萬國全圖》的彩繪本。在這幅圖上,利瑪竇使用了地球這個詞彙來翻譯Earth。

    (http://www.ltfc.net/img/5be397068ed7f411e26a5189)

    很明顯,這幅圖上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幅圖第一次給中國帶來了地圓說的思想,衝擊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的觀念。到清末,仍有很多人不相信,後來隨著魏源《海國圖志》的刊行,地球是個球的觀點才逐漸為人所認可。

    參考資料:

    [1]張景華.創榛劈莽,前驅先路——論《海國圖志》中的地理術語譯名[J].外國語言與文化,2018,2(04):70-78.

    [2]梅曉娟,周曉光.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6):716-721.

  • 12 # 林林講科學

    我們常把人類生存、繁衍生息的“大地”,叫做地球。但地球名稱只zhi能使人想到大地為一球形,而不能dao讓人們意識到大地是一顆星球,所以稱之為“地球星”才是個較科學化的概念。在太空時代,已不需要花大力氣去論證地球星的圓球形狀了。你只需要像太空人一樣乘坐一艘太空船或太空梭,就可以很容易地直接觀測到太空中的地球。它實實在在確是一顆球狀星體。當你站在地球星地面上,用手觸控岩石時,便是在摸星,你的頭頂上方是天,腳底下方是星,星下方又是天。人們不過是共同生活在太空中一個小小的不停地運轉著的星球上。

    地球這個詞是1522年9月7日以後才有的,1521年麥哲倫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因參與島上部族的戰爭,麥哲倫受重傷而死。餘眾分乘兩條船在埃裡·卡諾帶領下,逃離菲律賓。他們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軍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一條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船員了。

    麥哲倫船隊完成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bai從希臘或羅馬du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zhi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dao裡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軌道半徑為14960萬公里(1.00AU);直徑為12756.3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質量是5.9736x1024公斤。

    地球的名字起源於古英文(dueorpe,eorthe)和德語(erda)。它離太陽第三遠,為九大行zhi星中dao的第五大。迄今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所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而不甘寂寞的人類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自己的counterpart(副本,極相似的人或物).

    海洋麵積佔地球表面71%,假如把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面,它就會形成厚度是2700米的水圈。有人說地球的名字是錯的,應叫“水球”。

    不過,在四十億年前,當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它的表面差不多找不到一滴水,沒有任何生命。到後來,地球漸漸冷卻下來,在大氣層中的水蒸氣慢慢凝結成雨,斷斷續續地降到地球上,流向低窪的地方,經過很長的時間慢慢形成了湖泊和海洋。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物質,是從海洋中萌發的。

    水圈在大氣圈和岩石圈之間,由海洋、湖泊、江河、沼澤、地下水和洋川等許許多多液態水和固態水組成。根據科學家計算,地球表層的總水量大約為14億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佔97.3%,冰川為主的陸上水佔2.7%,大氣中的水,和前兩者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由於太陽的照射,地球水圈在不斷地迴圈運動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受熱蒸發變成水汽升到空中,成為大氣水;大氣水在相應的情況下又凝結為雨和雪落到地面或海洋。地面的水流到江河湖泊,滲入土壤和岩石縫隙成為地下水,又直接蒸發進入大氣,迴圈往復。在這個迴圈運動裡,大氣是水分的重要“運輸工具”。由於地球上永不停息地進行著大量的水迴圈,這才使地球表面發生鉅變,萬物生機勃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士兵怎麼算功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