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歌行a

    答案是不能,崇禎南遷,將喪失威望,參考弘光帝,雖然有武將和部分文官支援支援,但江南是東林黨的地盤,各項命令完全沒有辦法執行,而且東林黨不停的編造什麼蛤蟆天子,選妃,朱三太子之類的案件來噁心弘光帝,打擊皇帝的威信,最後在大家的內鬥中玩完,而崇禎在這方面甚至不如弘光帝,崇禎刻薄的名聲,以往的黑歷史,讓他很難得到文官武將支援,個人能力又差,威望又低,在東林黨的地盤上根本做不了任何主,然後內鬥中玩完,至於李自成之流,更是抵擋不住滿清大兵的攻擊,

  • 2 # 棲鴻看紅樓

    完全有可能。

    從明朝滅亡以後,在南方形成多個南明小朝廷的局面來看,明政府在南方是有相當的實力的。並且,在南京,還有一套政府班子,連中央政府都是現成的。

    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難形成。甚至,在一段時間的僵持之後,明朝還可能反敗為勝、重新統一。

    這裡設想的三足鼎立,不同於東漢後的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國,是一個在北方,兩個在南方。而李自成的主要勢力範圍在北方,滿清入關後也首先要統治北方。他們兩家為爭奪地盤,一定會有相當激烈的衝突。而在南方的崇禎皇帝,正好坐收漁利。

    歷史不容假設啊。想一想都是滿滿的遺憾。

  • 3 # 老袁侃歷史

    當李自成帶領農民軍向北京進發時,崇禎帝一直在遷都問題上猶豫不決,遲遲下不了遷都的決心,最終導致遷都機會喪失,最後吊死煤山。有人就說,如果崇禎帝遷都南京,明朝就不會亡。實際上,這個假設並不成立,即使崇禎帝南遷,也不可能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滿清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自成會第一個被滿清滅亡

    李自成雖然擁兵百萬,但實際上大都是烏合之眾,打順風仗還行,一旦局勢不利,就會崩盤。與滿洲八旗相比,李自成農民軍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上的。

    所以,當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戰大敗,農民軍立即潰不成軍,很快就從北京潰逃,連像樣的防守抵抗都沒有。由於過於懼怕八旗鐵騎,李自成連北京都不敢待,也不敢憑藉北京城高牆厚,打一個北京保衛戰。

    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被滿清殺破了膽,士氣一落千丈,怎麼可能是滿清的對手,滅亡指日可待。而且,李自成身邊又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謀臣,怎麼可能會形成與“南明”、滿清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明很難抵擋清軍繼續南下

    明軍連農民軍都打不過,更不要說與八旗掰手腕。明軍與清軍在遼東的交戰基本都以失敗告終,已經打出了陰影,哪裡還敢與清軍交戰。

    明朝最精銳的軍隊都在遼東,特別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更是明朝精銳之中的精銳。南方軍隊由於常年沒有打仗,戰備鬆弛,官兵素質不高,是不可能抵擋滿清鐵騎進攻的。歷史上,幾十萬明軍往往會被幾千清軍逼降。

    而且,進攻南明的急先鋒一定是投降清軍的關寧鐵騎和北方的明軍。這些人會成為南方明軍的“榜樣”,他們很可能會有樣學樣,投降清軍。

    因此,南明仍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崇禎仍難有作為,甚至無法號令南方明軍

    自萬曆後,由於長年戰爭,明朝不得不加重對百姓的盤剝,這也是為什麼農民起義頻發。假如崇禎南遷了,由於崇禎連京師都守不住,“天子守國門”的祖訓就會被打破,他在官民百姓中的威望也會大大降低,明軍將領很可能不會聽從他的命令。

    另外,南遷的崇禎,需要加強對清軍的防禦,這需要大筆資金,又得加重百姓負擔。雖然這時不需要徵三餉,但需要募更多的兵。這是因為,以前僅是遼東一地防守,現在與清軍接壤的地方更多,需要的兵力也更多,這需要的餉銀可能還會高於三餉。

    而隨崇禎南遷的大臣,很多人家業都在北方,崇禎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家費才能讓他們安心為朝廷效力。這同樣不是一筆小數目。崇禎自然不可能像李自成那樣,拷掠官員獲取銀兩,又不能向商人或者官員徵稅,只能向老百姓徵稅。

    南遷以前是全國之地,現在只有半壁江山,老百姓的負擔自然會更重,這會讓老百姓對南遷的崇禎政權非常不滿,有可能會揭竿而起,這讓新生的崇禎政權雪上加霜。

    因此,崇禎帝即使南遷,面對一個四處漏風的大明王朝,能力有限的他依然難有作為,南明政權被滿清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 4 # 法號不二

    明朝老祖宗定下兩京十三省,就是為子孫留後路,南京作為陪都日常備有六部官員整套班底,崇楨拎包即可入住,北京那套班底豈肯南遷?故放言:敢提南遷殺無赦。崇楨自有皇帝尊嚴,總不能自己提南逃吧?故臨死恨罵:卿等誤聯!

    若眾臣不為自己私利,以天下為重,舉國南遷,帶走吳三桂關寧鐵騎,經營長江以南,則使李自成與滿人纏鬥,南方富饒錢糧充足未受戰火影響,戚家軍皆來自南方,可見南方人極具戰鬥力,假以時日練成精兵,待李自成與滿人兩敗俱傷,收復國土,未必不可能!

    歷史沒有假設,不過東晉衣冠南渡也算成功案例

  • 5 # 隰桑有阿

    1644年3月,李自成將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團團圍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已經退無可退。那麼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圍城之前,崇禎皇帝選擇了遷都南京,明朝的結局又會如何呢?

    一、讓出北方,圖謀南方。

    即便崇禎遷往南京,李自成也做不了北京城1643年,明帝國陝西方面的主力軍全軍覆沒,統帥孫傳庭陣亡。此時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關外還有吳三桂率領的3萬多關寧鐵騎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傳庭死,明朝亡”,孫傳庭的陣亡使崇禎身邊再也無將可用。1644年春節剛過,李自成就率領著20萬以上的部隊開始向北京進軍。此時,崇禎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來,自己火速南遷,北方讓給李自成,而自己先鞏固南方在圖發展。當時的北方在兵災、水災、旱災的反覆蹂躪之下,農業生產已經支離破碎。河南由於人為的黃河決口成了一片澤國;山東在兵災和旱災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況也不比魯豫兩省好多少。李自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完全是四處流竄,其佔領了晉豫兩地的許多州縣以後,沒有選擇設立官員管理地方,使當地成為自己的轄區。而是毀其城牆之後選擇撤離,至於為什麼要拆毀城牆,答案很簡單——為了下次再來搶時方便。從這一點看李自成根本沒有帝王那種一步步發展的雄心,也沒有把攻陷州縣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們當成了隨到隨取的“取款機”。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後,同樣也會選擇大肆劫掠一番,猶如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暴發戶。至於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糧”的口號,完全是一句廢話。鑑於土地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實現平均;至於免糧就更加子虛烏有,沒有了軍糧他的部隊用什麼。從各方面來分析,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將沒有能力管理這一大片的區域,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民心喪失殆盡,華北地區陷入持續的混亂。

    二、清軍已然會入關。

    該來的清軍還回來,管你是不是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給華北人民帶來的絕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東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滿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也許有人會問吳三桂,吳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隨崇禎皇帝南撤,李自成的部隊接手山海關。清廷的攝政王多爾袞的目光顯然要比李自成高遠得多,李自成進入北京,他肯定會率領八旗主力南下,與李自成爭奪華北地區的控制區。即便李自成的部隊守住了山海關,清軍也會繞道從其他方向南下。在明朝抗擊清軍的過程中,清軍多次選用繞過明軍主力,直插縱深的戰術,這套方法對待李自成同樣好用。從當時李自成部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絕不是以騎兵為主的清軍的對手。即便不在山海關、也會在北京城下,這場大決戰在所難免。而交戰的結果會與現實的歷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樣會敗退出北京,然後向他的老巢陝西撤退。清軍進入北京這個很難阻擋。

  • 6 # 沃氫哈喇捎

    自己去南方,或者太子去南京都可以,半壁江山各方面仍然是清的數倍。至少中央的正統地位不會質疑,其它反清力量不會互相推諉。

  • 7 # 琛芯爸爸

    崇禎可以不跑,只要把合法太子先一步送去南京,即可起到同樣作用,崇禎自己死守博一下!無論輸贏都是有還手餘地的

  • 8 # 三俗姜大師

    不要抱著你那個死臭王朝不放手。如崇禎行就不會讓人攻破都城而梅山自殺,早都把張李剿滅恢復遼東了。

    一群傻逼天天提這些傻逼的無知問題!歷史沒有假設!

  • 9 # 99336916

    多方勢力共存的年代很難說是什麼局面,有時候走錯一步,用錯一個人,大好局勢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比如朱棣和朱允炆,

  • 10 # 清水空流

    可以確定的是,崇禎在初期遷都到南京以後、肯定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李自成黃河以北。(但李自成肯定速亡,可以忽略不計)滿清關外。假設崇禎休養生息。智商有所提高的話。維持住局面是保持穩定是完全可以的,三足鼎立不大可能,新南北朝的形勢很夠有可能。但指望崇禎重新統一全國。則是有些妄想。因為這個時候,小冰河時期已經過去,高產作物(地瓜土豆)已經大面積推廣了。崇禎應該能維持住現狀。明朝有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實際上作用不大)因為面對國家危機,是否應該有些變通?暫時的退讓還是可行的、但歷史沒有給崇禎這樣的機會。

    但南遷以後的崇禎,無論威望和權力都肯定不如在北京,南方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士紳官僚階層可以徹底把控朝局,已經是徹底的東林黨的天下了。甚至有可能出現權臣,崇禎或者是崇禎的繼承人有可能是漢獻帝的局面。妥協和談基本免談,漢賊不兩立必然天天說,但由於和滿清擱著李自成,但李自成的速敗。讓南北朝局面出現。如果李自成能夠存活。崇禎完全有可能聯絡滿清南北夾擊李自成,許以裂土封王。滿清則會靜觀其變。因為他人口少,漢人又不可信。維持住現有局面是他最佳選擇。所以滿清時候應該同意和談的,但看誰給的利益大。就和誰談,南明的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絕對優勢,財政肯定豐厚,也一定會具有西方先進武器。南明自保首先肯定無虞,可以說,時間是崇禎和南明最有力的武器。

    崇禎南遷如果沒有巨大的變動肯定延續上百年 ,因為當時的崇禎的的外部條件,經濟水平,都要比南宋好的太多太多,南宋窩窩囊囊都挺了一百多年,南明沒有理由不如南宋,最關鍵的是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行政體系,國家架構。立即可以投入運營,根本不需要過度和組建,而且南方是水軍的天下,崇禎把把長江封鎖,無論滿清無法越過長江。而崇禎的劣勢在於整個南方不完全在其掌控之中。而且南方也不是安定之所,實際上崇禎可以控制的也就是東南沿海地區,而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也跟北方一樣到處都是農民軍控制,處於獨立狀態,這樣崇禎就有一個千古難題,攘外還是安內,哪一個先做。這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選擇?

    南宋能夠防住金和蒙古靠的是川陝,湖北與江淮以及強大的水軍,地方安定。才保住江南半壁。可以說,崇禎要想穩住江南半壁,首先必須得消滅地方起義軍。先安內。而滿清在滅掉李自成以後,他也得消化長江以北的地區。雙方有和談的基礎。一句話,考驗崇禎政治智慧的就是先攘外還是先安內。

  • 11 # 靈虛子

    不可能!有兩個問題是他成不了三分天下!第一,崇禎帝不知吳三桂降清。第二,他太小看李瞎子了!到煤上死時,也無此等想法!明朝末年,水旱災多,人民貧苦。貪官十有九八!他不解決吏制,反腐敗,救庶民於水火!而是裁天下費用!不從根本上解決腐朽之帝國!能做亡國之君,是必然也!

  • 12 # 甬城阿斌

    不能,其結果與弘光沒有什麼二樣,理由如下:

    一、清兵會聯合吳三桂部共剿闖、獻,這一點,不會改變,那麼闖、獻亡後,清兵必定揮師南下;

    二、崇禎即使在南京建立臨時政權,拿什麼阻當清兵過江?他還有拿得出手的將才麼?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都死了,洪承疇、吳三桂投了清,江北四鎮心懷鬼胎,自相傾軋,武昌的左良玉形同獨立,不聽號令;這些將領,在北京危急時都拖諉不肯勤王,現在崇禎南逃,威信更低了,為什麼還要聽你的?

    三、以崇禎的性格,李自成兵臨城下時還不肯妥協,那麼,即使鄭成功、李定國願意效力,他也不許的,在他眼裡,鄭氏就是倭寇,李定國就是流賊,招撫他們抗清是大恥辱,因此組織新軍也不可能;

    四.即使到了南京,財政困難還是無法解決,這和在北京時沒有區別,你要他怎麼辦?沒收眾多親王、皇親國戚的財產?一方面他不忍心,否則在北京時早幹了!另一方面,到南京後,他的權威下降,不得不依靠四鎮軍閥,即使能搞到錢,也會被這些軍閥搶走的。

    所以,無論南不南遷,大明必亡!也許崇禎看到了這一點,才堅決不南遷而在北京殉國了吧!

  • 13 # Andy蘇州

    不可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天子還是有氣節的,要不然早就和滿清談和了,也不至於內憂外患,兩線作戰疲於奔命了。

  • 14 # 國史春秋

    崇禎皇帝最臭的一步棋就是沒有南遷,歷史給了崇禎機會,但都在其猶豫不決中喪失。早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崇禎就有過南遷的打算,而他的性格就是沒有主見,做事總愛遮遮掩掩。後來訊息傳到了皇嫂(天啟皇帝朱由效的老婆)那裡,皇嫂大哭大鬧,只好作罷。皇嫂反對的理由是,不能丟棄祖宗的皇陵,崇禎皇帝驟感罪孽深重,唯一一次最佳南遷的機會錯失。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揮師北上,崇禎皇帝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和大臣們商量南遷事宜。結果,所有人沉默不語,沒有人表態。也許當時的大臣們早都想好了後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才學和資本,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會重用他們。時間一再耽擱,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把南下的路線堵死,崇禎皇帝的命運只能是找顆歪脖子樹上吊。

    那麼,如果崇禎南遷,會不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起碼這個局面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一、南明方面

    實事上崇禎死後,南明政權又和清軍對抗了二十多年,其間還主動北伐,清軍一時間也是節節敗退。而南明失敗的原因是沒有主心骨、沒有凝聚力、各自為政,向一盤散沙,最終只能是被清軍逐個擊破。如果崇禎南遷,南明必定是一個穩定的政權,南明百姓、及各方勢力也會同仇敵愾共御外敵、適時北伐。原因很簡單,國破而家亡,南方的那些大地主、大豪強、大權貴不為別的,為了自己的萬貫家財也會拼了命。另外,崇禎皇帝也不用為軍餉發愁,因為東南是最為富庶之地,從來就不缺錢。

    二、後金方面

    如果崇禎南遷,北京就是空城一座,毫無政治意義,清軍眼前一片黑,完全迷茫。而且,清軍還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駐守。這筆高昂的費用,必定讓後金捉襟見肘。事實上,清軍在進入北京後,國家政權能夠迅速步入正軌,主要得益於前朝的那幫舊臣的賣力和肯幹。因為那幫人對於國家機器的運轉最熟悉幹起活來得心應手。雖然他們在崇禎那裡死氣沉沉、破罐子破摔,但是換了主人,個個精神百倍、生機煥發,拼了命的表現自己。多爾袞等於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

    三、李自成方面

    李自成的戰鬥力並非在清軍面前並不是如許多人認為的不堪一擊,山海關的失敗李自成輸在了盲目自信,且沒有對局勢做清醒的認識和佈局。清軍突然襲擊,李自成腹背受敵、被動挨打,失敗是必然。況且,吳三桂和清軍加起來的兵力要強於李自成許多,而剛開始吳三桂驍勇善戰的關寧鐵騎馬上就要敗陣,所以足以證明李自成的大順軍並不是一幫只會搶掠的烏合之眾。最主要一點是,李自成是向著崇禎皇帝的,他的理想就是割據為王,與明朝聯手對抗後金。

    總結:如果南明政權、大順李自成及大西張獻忠能夠互成守勢,形成統一戰線,清軍將難有作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必然形成,到時候,李自成和崇禎就如同劉備和孫權聯盟,共同對抗後金曹操。

    但最終的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就真不好說了。

  • 15 # 船長旅行秀

    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能做個猜想!

    首先,明末崇禎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亡國之後還倍受尊崇的皇帝。

    其本人比較勤政也有相當的政治報復,最後煤山自縊身亡也實現了大明帝國天子戍邊寧死不降的祖訓,算是一位剛烈的皇帝。

    其次,假設崇禎南遷,本人認為應該有機會重整大明改變歷史!

    理由有三:

    一是大明的主要敵人是李闖,彼時滿清無論是勢力和野心都不敢覬覦關內。崇禎南遷避李鋒芒,讓李與滿清互鬥坐收漁利應該是上上策。

    二是崇禎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李乃流寇滿清更是刁民。只要崇禎的大旗在,至少吳三桂戰死都不會降滿清。

    三是若沒有吳三桂降清,滿清絕無膽量入關。若如此則李自成、滿清、大明形成僵持局面。

    最後,若假設成立,崇禎有機會成為光武帝劉秀一樣的一代明君!可惜的是崇禎個人的文滔武略都達不到劉秀的高度,只能留給歷史千年遺憾了。。。

  • 16 # 北地君

    崇禎皇帝南遷,三足鼎立的局面完全可能形成。

    崇禎皇帝當時應該南遷,識時務者為俊傑嘛,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就比弘光皇帝的南明好多了,那樣的話,明朝的實力還可以得以儲存,可以最大程度的團結支援明朝的各種力量,吳三桂也不會投靠清朝了,北方讓給李自成佔領,清朝和李自成勢力地盤直接接壤,將戰爭前線讓給李自成,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者,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估計暫時不會繼續將南邊的明朝趕盡殺絕,李自成作為漢人,和清合作的可能性極小,而恰恰很有可能和明朝合作。清朝要一統天下難度就非常大了。三足鼎立的情況完全就有可能形成。

    到時候明朝再重整朝綱,發展實力,進行反攻,重新恢復大明王朝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樣的話,今日中國就不知道是什麼模樣了。

  • 17 # 風中小草59

    南遷也沒用,崇禎既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棣,實際上崇禎末年對於遼東和左良玉 這樣的軍閥已經是指揮不靈

    明朝,南明整個天下核心是什麼,不是白銀而是糧食,不要說饑荒的北方,南明當時如果失去湖廣,天下也差不多了

    假設崇禎南遷,真實歷史多爾袞已經整軍南下,當時其派出的人已經回報崇禎死亡,這時候吳三桂的信件同時到達,那些說什麼吳三桂不獻山海關滿洲不管南下的注意,多爾袞是在沒得到崇禎死亡的情況下,盡其精兵,傾巢而出,換句話說不同於以前的搶掠,目的就是京城

    李自成是打不過,山海關大戰,滿洲雖然傾盡精銳,但實際上真正出兵就兩白騎及其附屬,一共才兩萬人

    假設崇禎南遷,多爾袞繞道直擊京城,李已經失去人心,政治上立足不了,軍事上打不過

    再說說吳三桂,實際上其已經近半年沒餉銀,糧草不足,山海關已經是個孤城

    南明的核心是什麼

    就是湖廣,是糧食基地

    真實歷史左連李的一個分部都打不過

    再說說北方,北方赤地千里,滿洲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獲取糧草

    真實歷史上左死後其子投降滿洲

    南明或者說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文人看不起武人,至死不變,南明四鎮即使沒有擁立之功,按照真實歷史上看實際上也已經成為軍閥,只不過沒有擁立福王后的權利大到和中央分庭抗禮罷了

    一句話失去湖廣,想想歷史上失去襄陽後的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使用手機拍攝出具有衝擊力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