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隰桑有阿
-
2 # 南柯多萌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滅佛和唐武宗滅佛,後來又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史稱“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後,對當時的僧侶進行了驅趕,革令和尚還俗,關閉寺廟,有人發現和尚與胡人勾結叛亂,所以太武帝拓跋燾下令誅殺長安僧人。北周武帝宇文邕勵精圖治,也是下令僧侶還俗,推動農業生產,僧侶食宿與寺廟,不納賦稅,宇文邕開始下令毀佛滅寺。
唐武宗期間,佛教大肆斂財,佔田,武宗為了恢復民生,下令滅佛三年,直到唐宣宗時期才開始逐漸恢復,要究其三武滅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佛教寺廟侵佔田地,不納賦稅,不利於民生和統治;
其二,佛教講究四大皆空,所以遁入空門之後,就不用服兵役,還有時有謀反的跡象;
其三,佛教是外來教,與本土教道教互相爭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佛教教化不利於當時統治,佛教教化既禁慾,要拋家棄子,還不可以生育,這不利於封建農業社會的發展;
三武滅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促進了當時人口的發展,人口得到了保證,農業生產也會大幅提升,擴充了軍隊和財政收入,鞏固了國家政權。
-
3 # 巔峰報團6亞大猩猩
因為佛教就是個垃圾。戒酒戒肉就算了,戒色?每個人都是和尚,人就絕種了。這種宗教註定不能發展壯大。
還有,從電視劇還是現實中我們就能發現,入佛教的都是什麼玩意,
1,家境貧寒,或者被遺棄,佛教就是個混飯吃的地方,
2,學武報仇,
3,這個最噁心,看破紅塵的。怎麼沒見任何人人生得意的時候“看破紅塵”?
這些人,全都帶有目的性,沒有一個是因為崇拜、喜歡佛教本身而入佛教的。
-
4 # 楊角風發作
簡單的回答一下吧!
所謂的三武滅佛,其實是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
其實還有一個後周世宗滅佛,統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其實這四個人滅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出於佛道兩派的考慮,有出於經濟利益,也有因為僧人妨礙到政權的情況。
但也有一個共同的原因:
那就是作為寺院是帶有土地的,不管是佈施來的,還是出租田地收租來的,總之寺廟經濟很發達,且全國都出現吞併之勢。
寺廟可以被統治者用來麻痺人民,所以需要給寺廟輸血,可是如果全國到處都是寺廟的話,則嚴重影響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反而成為了他們的累贅。
由於社會動亂,很多高官富人都捐建寺廟,並且很多土地也併到了寺廟當中,造成大量土地流失,國家經濟停滯。
第三個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寺廟僧尼是可以:
“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而且還可以:
“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入出隨心,往返自在”。別忘了佛教是一個帶有武僧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號召不殺生,也大都沒有武力配置,而佛教卻有所不同,它是自帶土地,自帶租稅,自帶武裝力量的一個組織,等它達到了一定程度,對政權是有足夠的影響力的,這也是歷朝皇帝所害怕的地方。
更嚴重的後果還在這裡,因為很多人民是依附寺廟生存的,他們沒有土地,是依靠租種寺廟的土地生活,但是寺廟的租稅比政府的都要高!
當時的僧尼有免役調租稅特權,寺院的依附民也不向國家納租稅出調役,所以當寺廟中的僧人少的時候,佛教對於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可以勸人向善,但是當寺廟遍地開花之後,佛教徒多了以後,對國家來講就不利了。
說白了,歷代帝王也清楚,都拜佛了,哪還有拜天子的?
況且佛教是侵奪人口的無底巨壑,而且還在思想上控制人民成為佛奴,再加上它本身又是外來宗教,一個大型寺廟就等於一個國內的小佛國,這不由得不讓統治者有所忌憚,從而不停的打擊再扶持,扶持後再打擊……
形成了一個迴圈,而每次滅佛以後,很多大型塑像被拿去鑄錢,很多僧尼還俗,迅速編入國家人口,也增加了稅收。
這就是三武一宗滅佛的原因!
-
5 # 倩仔的歷史茶館
很簡單,統治者需要發展生產,需要維護社會穩定。在那個農耕時代,寺廟擁有土地,卻不用納稅,於是老百姓都去當和尚了,地還怎麼種? 仗還怎麼打?
歷史上“三武滅佛”說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以及唐武宗滅佛。大都是佛教盛行,皇帝一看在這樣下去都要經濟危機了,怎麼辦?只能滅佛。
寺廟在那會兒幾乎等同於地主,擁有大量土地以及勞動力。但和尚們又不事生產,天天吃齋唸佛,在那個以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古代社會,寺廟的存在沉重打擊了農業生產。大量勞動力不去生產而去當和尚,很容易給當時農業社會帶來巨大危機。
而所謂“滅佛”無非是把這些勞動力趕回去從事生產,可謂大快勞動人民之心。而且三武滅佛沒禁宗教也沒殺人,充其量就是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一個措施而已。
最後再補充一點,當時貨幣以銅幣為主,而寺廟裡佛像多由銅鑄,一旦經濟對貨幣的需求超過了市場上的鑄幣,而政府手中的銅儲備不足,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滅佛取銅亦是可取的。
-
6 # 情感私語Show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滅佛的三次事件的合稱。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由於沙門歷來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魏太武帝就下詔50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逐漸發展成為滅佛運動。
天和二年,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建議滅佛,他毀佛斷道,但並不屠殺僧侶。
唐武宗會昌年間,有唐武宗發起的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由於佛教寺院土地不交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毀佛是強化中央政權的經濟政治利益,確立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不斷融合中國本土文化,慢慢發展壯大。然而,佛教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滅佛運動,其中以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為代表。
至於滅佛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經濟原因。國家的佛教盛行,使得僧尼眾多,寺院經濟不斷髮展,最終導致與封建經濟發生矛盾。影響了國家的兵源、役源和財源,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只能滅佛。
二是政治原因。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特別是軍事鬥爭,這樣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毀佛可以使得勞力充足,軍事力量加強。
三是宗教矛盾。中國的正統思想是儒教,哪位皇帝都沒能動搖儒學的地位。因為他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綱領。而道教因為統治者的個人偏好,使得佛道之間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這是與統治者個人的宗教信仰有關的。
一、 北魏太武帝滅佛1.經濟原因
《魏書·釋老志》記載:公元 438 年(太延三年),太武帝“尋以沙門眾多,詔罷年五十以下者。”《魏書·世祖紀》又提到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正月下詔:“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有私養沙門、師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於五日。過期不出,師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佛教在中國已頗具規模,併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宗教流派勃興於意識形態領域。人們亦紛紛投奔寺院,久而久之,由於寺院有免除斌役等政策優惠,寺院裡出現了自己的佃戶,寺院經濟日益膨脹,並且人丁興旺,甚至於出現了“僧兵”之類的寺院武裝。寺塔豪華,浪費財物,僧徒眾多,不事農桑,減耗課役,僧尼逐利違法,有汙穢之行,寺院藏汙納垢,收容避役逃罪之人等,這些對國家財政收入、法令統一、國力增強都有損害。為了擴大自己的兵源和財源,必須要控制。
2.政治原因
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雙重影響,統一不久的北方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而處於雙重壓迫之下的各族人民也不斷奮起反抗。其中,以公元四四五年發生的蓋吳起義規模最大,也正是這一事件,直接引發了太武帝滅佛這一惡性事件的發生。
“……會蓋吳反杏城,關中騷動,帝乃西伐,至於長安。先是,長安沙門種麥寺內,御驗牧馬於麥中,帝入觀馬。沙門飲從官灑,從官入其便室,見有弓矢矛盾,出以奏聞。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與當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正是因蓋吳起義驚動了統治者的神經,讓他們意識到了政權統治的岌岌可危,所以太武帝在發現沙門可能與蓋吳起義有染時,才會下如此之決心,詔天下滅佛。這也可以說是太武帝滅佛的直接原因。
3.佛道之爭
據《魏書·釋老志》載:“世祖初即每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舉諸佛像,行於廣荷,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後來得道成仙的巨大誘惑,崔浩的力薦,加上太武帝自身一些因素的影響,道教的地位終於在太武帝朝壓過了佛教。信奉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進而發展為滅佛的行動。元四四一年,寇謙之奏日:“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官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德。”太武帝從之,改元“太平真君”。四四二年正月,“帝至道壇,親受鈞篆,備法駕,旗幟盡青。”從此之後,諸帝即位,都有登壇受篆的儀式。(魏書·世祖紀》)
二、 北周武帝滅佛1.經濟原因
據杜祐《通典》卷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載,大象年間(580—581)為九百零九萬九千餘人。北齊滅亡前有兩千萬六千餘人。北周滅齊後,兩者合為兩千九百萬餘人口。以此推算,即當時北周人口約有兩千九百萬人。劉晝是北齊文人,在他的書中說“今僧尼二百許萬”。以此推算北周滅齊後總人口不及三千萬,僧尼人數卻超過兩百萬。因為寺觀、僧俗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2.佛儒之爭
北周太武帝是崇儒尊孔的。史籍有載,天和元年(566 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叢集臣親講《禮記》。天和三年(568 年)八月癸酉,“帝(又)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天和四年(569年)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義。”認為佛教與社稷無意,“佛言有虛妄,皆是妄想”, “釋教虛誕,有為徒費,無執戈以衛國,有飢寒於色養。逃役之流,僕隸之類。避苦就樂,非修道者”。
三、 唐武宗滅佛1.經濟原因
佛教在唐代一直都有很大勢力,它與朝廷在經濟上始終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矛盾,而且在很長時期矛盾十分尖銳。會昌二年十月,勒令部分僧徒還俗,“若僧尼有錢物及谷鬥、田地、莊園,收納官。如惜錢財,情願還俗去,亦任勒還俗,充入兩稅搖役”。寺院經濟的發展,必然威脅到封建地主的利益,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滅佛是勢在必行的。
2.政治原因
於輔仁先生認為唐武宗“滅佛的根本背景是唐武宗與唐宣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唐武宗與佛教的矛盾,實質上主要是與宣宗的矛盾。武宗毀滅佛教的原因,根本在於宣宗從宮中逃出之後,隱身於佛門。滅佛,就是為了查殺宣宗,毀滅他的棲身之所。”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但從唐朝的內部矛盾的激烈性,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另一方面的政治原因是四年七月,因“打潞府兵眾,每日用廿萬貫錢。諸州搬載不及。又京城官庫物慾盡。”征戰討伐導致需要大量的錢財和勞力,而佛教的發展不利於統治者的軍事鬥爭。
3.佛道對抗
在牛致功先生的文章中,牛先生認為滅佛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問題,滅佛的重要原因是政治問題,滅佛的直接原因是佛道矛盾。
趙甌北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道:“唐代服丹藥者六君,穆、敬昏愚,其被惑固無足怪,太憲、武、宣皆英主,何為甘以身殉之?實由貪生之心太甚,而轉以速其死耳”,唐武宗信奉道教,渴望道教的“長生不老“,使其有遵道抑佛的思想。
四、後周世宗滅佛1.政治原因。
整頓沙門,嚴正法紀。後周世宗後周世宗限佛則保留了將近一半的寺庵僧尼。沒殺一人沒流滴血,沒拆寺焚經毀(鐵木磚泥)像,也未波及其他宗教。可見他的真正目的不是滅佛,二是希望透過限佛來達到除弊興利的作用。顯德二年五月的限佛詔闡明瞭限佛的理由和動機:“前代以來,累有條貫。近年以降,頗紊規繩……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鄉村之中,其弊轉盛。漏網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托住持而隱惡。將隆教法,須辨否臧,宜舉舊章,用革前弊。” (《周書·世宗紀第二》)
2.軍事原因。
五代處於戰亂時期,後周世宗為了擴大軍力,採取措施徵集更多的勞動人數,軍事實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