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每日短聽

    1.三歲以下的寶寶不能打

    三歲以下的寶寶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用手打,萬一打傷了寶寶哪個部位那爸媽不後悔死嗎?並且三歲以下的寶寶是沒有記憶力的,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即使用手打他,他也記不住也是不會吸取教訓的。所以在寶寶三歲之前爸爸媽媽只要和和氣氣地跟寶寶講道理,清楚地告訴他哪裡做錯了,讓他理解以後改正就好,千萬不要動手哦。

    2.如果是錯在父母不能打

    有的父母就是死要面子,明明是他的不對才導致寶寶沒做好的,他非但不反思自己的過錯,還要把責任都推給寶寶,寶寶如果跟他頂嘴,他就會不留情面地動手,其實這樣的家長真的需要反思一下該怎麼教育寶寶了,如果長期這樣的話,寶寶的身體不僅受不了,說不定身心都會受到不小的傷害呢。所以平時爸爸媽媽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最後再去考慮寶寶的事情。

    3.自私、明知故犯的寶寶該打

    寶寶雖然有很多時候不能打,但如果爸媽批評寶寶一次兩次寶寶還不知道悔改的話,爸爸媽媽可以動手給寶寶一個教訓,並且自私的寶寶也是需要管教的,爸爸媽媽面對自私、明知故犯的寶寶一定不要心軟,該動手的時候一定要讓寶寶長記性,不能任由他的性子胡亂地來。

  • 2 # 阜陽鄉村老師

    孩子犯錯,感覺非常正常的現象!不建議打!說服教育更有意義。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只要是個人都會犯錯誤的,只不過小孩子犯錯的機率可能更大一點,但是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還小什麼都不懂。不懂人情世故,所以總是想要去嘗試,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有很多犯錯的地方,但是是值得被原諒的,那麼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

    1、不可以打,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獨,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怎樣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及時糾正,不要翻舊賬。孩子在犯錯的時候立馬糾正效果是最好的,孩子會立刻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對。引導和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並不知道錯了,而很多家長只有批評。

    2、及時給與獎勵,這點上可能很多家長做的並不夠,孩子做錯事得到批評是正常的,可好像得到獎勵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及時的給予正確行為獎勵,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體罰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不常見了,因為現在都是教育,開導,現在的人們都是有知識的人不喜歡體罰。但是還是有的家庭,被孩子氣的沒有辦法的時候,跟孩子動手,其實這是不對的,對孩子來說勇於嘗試是好的,要是打罵孩子,只會讓他們變得膽小。

  • 3 # 貓頭鷹博士

    這位媽媽,你好!

    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矛盾!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這麼絕對。您得看是什麼情況下。

    比如,孩子在三歲,好奇心很重,你跟她說了很多次,她還是把您的花盆打碎了。這種,就不應該打。因為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不同。她不會考慮:這是錢買的,壞了,需要再花錢。她只會去跟著好奇心去做事。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比較大了。比如小學,初中階段。也應該先從大人方面入手。在憤怒前,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孩子犯錯的原因是什麼?跟大人平時的示範行為,有沒有關係?

    2. 大人如果採取一定的辦法,能不能提前避免這種錯誤行為發生?

    然後,再去判定,該不該打!

    另外,打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打只能換來短暫的敬畏,換不來理解這種錯誤的本質。你只能算是在他小的時候,暫時掌控了他。等他長大,去外地工作,就像惡魔出籠,到時候,一切都會不由你掌控。那個時候,你會比現在著急百倍!

    所以,請講求方法。多看看一些教育類的書,如果您不愛看書。在玩手機的時候,多看看教育類的影片,雖然裡面不乏洗腦課,但會讓你對你目前的困惑有另外一個角度的認識!

  • 4 # 學習方法解答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古話曾被許多父母當成教子“座右銘”。而對現代父母來說,“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認同、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少父母往往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動了手,事後又生怕給孩子留下心裡陰影。針對年輕家長們的困惑,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美國塔爾沙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王濤表示,美國有句諺語是“把你的棍子閒置不用,就會寵壞你的孩子”,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打孩子可是一門學問。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將失去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將學會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會失去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將學會謙卑和自信。沒有不懂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立規矩的父母。“打”是立規矩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個原則:

    1、打孩子不能帶情緒。很多父母打孩子並不是出於立規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緒所左右。他們在打的過程中很解氣,但打完又心疼,這種感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感覺是,決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時候更加心疼。有些家長可能會有疑問:假如氣都消了,還有必要打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教育孩子的原則是:帶著規矩去打,即使情緒沒有了,但規矩還在。其實,當你很想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時候,因為你有情緒。當你憤怒過後不想打孩子的時候,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因為規矩不能隨便改。

    2、打孩子前要交流。為了避免帶著情緒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語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打幾下,這是立規矩的過程。要讓孩子知道,不是爸媽要打你,是規矩要打你,規矩在父母之上。要讓孩子知道,不是爸媽要打你,是規矩要打你,規矩在父母之上。這個過程對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緒,言簡意賅,但態度要堅決。

    3、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專物專用”。有些人在孩子不聽話或犯錯時,盛怒之下,一把就將孩子拉過來,掄起巴掌、抄起掃把、脫下拖鞋就打,但這種隨意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害怕家長,而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對認錯和改正錯誤更是沒有任何幫助。打孩子的時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比如木棍和藤鞭。新加坡人的家裡都有一根藤鞭,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會先跟孩子交流,指出其錯誤。這樣“專物專用”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愛他才打他,而是因為他犯了錯,父母不得不打他。父母充當的是一個執行者,而“道具”,如木棍等,就是規矩的具體體現。這樣才能讓孩子害怕規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4、孩子犯錯,父母也要一起受罰。正所謂“養不教,父子過”,孩子犯錯,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紕漏。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還有時候,爸爸媽媽自己都沒有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所以,帶著愛打孩子的原則之一就是,父母也要跟著受罰。比如懲罰孩子之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因為這件事過去強調得少,導致你犯了錯,被懲罰,所以爸爸也要自罰不吃飯。這樣孩子體會到愛,而不是恐懼。

    核心提示:為了避免帶著情緒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語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打幾下,這是立規矩的過程。要讓孩子知道,不是爸媽要打你,是規矩要打你,規矩在父母之上。這個過程對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控制情緒,言簡意賅,但態度要堅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可以提高說話水平,讓人一聽就覺得比較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