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話“愛之深,責之切”,因為過於著緊,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情緒波動,甚至動怒。
如何能在憤怒的情緒中平靜下來呢?有人說可以離開現場,待自己冷靜下來再處理事件。但其實不離開現場也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
處理方法就是學會“情緒撤出”,操作要點是“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去做什麼”。
舉個例子:
媽媽向孩子立下了規矩:吃飯時候在認真吃飯,不許中途離開玩耍,吃飯時間為30分鐘,到時間就收拾碗筷。
規矩第一天執行時,孩子沒理會和媽媽一起立下的規矩,吃著吃著又中途走開去玩了。媽媽依然覺得很生氣,換著平時她早已起身把孩子拉起飯桌,並會責罵孩子。
但今天使用了“情緒撤出”的方法,決定不理會孩子的行為,照常吃飯,到了時間就把碗筷收走了。孩子玩夠想吃時,發現碗筷已收走就大哭,但媽媽沒理會他。
第二天,孩子有了昨天的經歷,對媽媽的做法已有所瞭解,但依然想挑戰媽媽的權威,想試探媽媽是不是來真的,所以他又重演了一次昨天的做法,結果媽媽依然毫無商量餘地,到時間就把他的碗筷收走了。
第三天,孩子的做法已收所收斂,不敢輕易離開飯桌去玩。認真吃飯的習慣也慢慢養成。
這個例子中,如果媽媽強行把孩子拉回飯桌(即要求孩子做什麼),肯定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不利於教育。但媽媽使用了“情緒撤出”的方法,對孩子的行為冷處理(即決定自己做什麼),使自己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情緒能迅速平靜下來,並做到了有效的正面管教。
美國教育家簡.尼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這種教導父母自我管理情緒的正面管教方法,書中有很多正面管教的方法值得借鑑,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此書。
俗語話“愛之深,責之切”,因為過於著緊,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情緒波動,甚至動怒。
如何能在憤怒的情緒中平靜下來呢?有人說可以離開現場,待自己冷靜下來再處理事件。但其實不離開現場也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
處理方法就是學會“情緒撤出”,操作要點是“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去做什麼”。
舉個例子:
媽媽向孩子立下了規矩:吃飯時候在認真吃飯,不許中途離開玩耍,吃飯時間為30分鐘,到時間就收拾碗筷。
規矩第一天執行時,孩子沒理會和媽媽一起立下的規矩,吃著吃著又中途走開去玩了。媽媽依然覺得很生氣,換著平時她早已起身把孩子拉起飯桌,並會責罵孩子。
但今天使用了“情緒撤出”的方法,決定不理會孩子的行為,照常吃飯,到了時間就把碗筷收走了。孩子玩夠想吃時,發現碗筷已收走就大哭,但媽媽沒理會他。
第二天,孩子有了昨天的經歷,對媽媽的做法已有所瞭解,但依然想挑戰媽媽的權威,想試探媽媽是不是來真的,所以他又重演了一次昨天的做法,結果媽媽依然毫無商量餘地,到時間就把他的碗筷收走了。
第三天,孩子的做法已收所收斂,不敢輕易離開飯桌去玩。認真吃飯的習慣也慢慢養成。
這個例子中,如果媽媽強行把孩子拉回飯桌(即要求孩子做什麼),肯定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不利於教育。但媽媽使用了“情緒撤出”的方法,對孩子的行為冷處理(即決定自己做什麼),使自己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情緒能迅速平靜下來,並做到了有效的正面管教。
美國教育家簡.尼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這種教導父母自我管理情緒的正面管教方法,書中有很多正面管教的方法值得借鑑,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