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對我說
-
2 # 依瑤15
高教中為何公知偏多?就是因為我們對教員的評價體系出問題了。在聘用教師,職稱評定時高教推行的那些唯海外論文發表,唯海外學位,唯海外……不崇洋媚外進不了高校,當不成教授。
-
3 # 浩敏45011264
核心問題是大部分國內博士沒有達到應該有的水平。國內30多年博士數量大躍進,很多本來就不夠格的博導帶上10個或更多的學生,誤人子弟。零幾年時我們曾在一個直轄市聽市級領導說別看你們是博士,我們在座的也都是呢。國外錄取進入博士學習後,一般還要過2-3關,第一個就是資格考試,閉卷綜合考基礎知識,不好好讀書,知識面不廣,應該都過不了。我以前在國內團隊招收的一些博士,碩博連讀5-6年就修了3-5門課,都集中在編論文的極其狹窄領域,其中1-2門還是自修課。這樣的人基本沒有研究能力,更不用說創新。當然這些人大多和他們的老闆一樣,善於人事鑽空子。有一次國內某名校學生竟然拒絕用英語回答問題,儘管我們在招人廣告中明確說明第二輪要用英語回答問題。此人還問我們認不認識某某院士,他的導師!可悲可嘆!
-
4 # 拿望遠鏡的吃瓜某某某
破各種唯是口號而已。口號。
至今沒有各個教育廳的檔案作出規範。
改革沒到基層。
大學濤聲依舊。
-
5 # BigData2017
應該增加一唯,破唯海外經歷,因為現在國內的985,211,中科院的博士水平不低了。國外的大學,哈佛斯坦福牛津劍橋之類的,水平自然高,但是國外也有很多一般的大學,甚至是野雞大學,水平真不見得比國內985,211,中科院高,甚至更低,真沒必要崇洋媚外,給海龜特殊待遇
-
6 # 使用者471632894948
不是我們自己做的孽麼?過去十幾年國內博士大躍進,很多沒有博士水平的人擠進了博士隊伍,讓人難分真假,真博士都讓人懷疑,所以讓‘海外經歷’篩一下。因為海外博士,沒點真才實學是不容易矇混過關的。
-
7 # 使用者1741505127996
崇洋媚外,外國的學問才是學問。很多大學裡的人最終夢想也就是技術移民,享受外國的美好生活,或者國外鍍金,回國能找個好感覺,小農思想濃厚,根本沒有報效國家的志向。這些人指導思想就有問題,自然事情就做歪了。
-
8 # 使用者1938768438119
這個問題就是國家導向,海外經歷不是唯一,現在的海外經歷大部分走過場,在國外的華人圈裡混,幾年下來語言不過關,其他的什麼情況,不說也知道的。
回覆列表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要進入高校執教,一本以上的,基本要求是博士,海外留學經歷和論文國外期刊發表要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說要破除四唯,但新的衡量體系並沒有建立起來,沒了標準怎麼來評判?而且會牽扯到大量的精力甚至引發尋租灰色地帶出現。
客觀的講,在科學領域,特別是基礎科學和創新研究方面,我們和世界發達地區還是有差距的。國內的高階人才為了職業學業發展,紛紛出國讀研,引進和迴流也是一種資源保護。
當然,這種評判對於本土的博士教師有不大公平的影響,短期內還難以改變。
那麼什麼時候能真的達到土洋一視同仁呢?
這取決於國內國外科研教育水平的力量對比,接近了自然就消失了。同時也決定於歐美對於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放程度,如果封鎖了,自然就沒有可能了。
總得來說,我們還處在學習跟蹤的階段,需要引進和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和科學,不必過於糾結土洋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