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諼草

    如果說對天地的規律有系統地描述,我所看到的,在史記的天官書中,有最原始的天文推步,日月星宿執行之原理與現象。道家的典籍,看過不多,道藏書一般人也很少能看到。

    可以告訴你的是,道家從學術上分很多派,基本都是由上古認識的天體執行規律、天人合一思想和易經延展開來的。我們所瞭解的老、莊,只是其中一派,中醫藥、符咒祝由、陰陽術數、五行八卦、神仙丹道、堪輿風水及後世道教各派都有各自的學術中心。紀曉嵐所謂“綜羅百代,博大精微”就是對道家最貼切的解釋。再嚴格說,莊子同老子還不能算一派。

    另外,諸子百家都是繼承和發揚了原始道家的思想體系而獨立門戶的,所以要想找到系統的天地規律,除了要了解後世所稱的道家、道教,還需要了解諸子百家的相關部分。

    道家很少談君子,談治世、韜略兵機、縱橫捭闔、陰陽鉤距有一些,從伊尹、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姚廣李等人去了解。

  • 2 # 盛京楊員外

    《道德經》裡有對天地規律的闡述。看我的文章,裡面有詳細論述,只要有點哲學思維,保證能看懂。道德經裡有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只不過由於寫作年代的問題,很多話寫的太簡單,但是內容豐富,後人理解有困難。有些人能力有限解讀的時候摻雜了想象,有的人沒哲學思維,解讀的時候雲山霧繞,不知所云。

    《道德經》裡的哲學思想很深刻的,黑格爾的學說比老子差一大截。

  • 3 # 馬振廷1

    老子惜字如金,寫的很明白,只是新學習貫了白話文,幾句話,甚者一篇文章看完,還不知啥意思呢盡廢話。老子一字千金,現代人沒有讀古文的基礎。所以認為沒寫明白。白話文意在字,古文意在字外,無字天書裡。

    道大無外小無內,也可以說發現到哪裡它就在哪裡發揮,未知大道它也在運動,無止境。道生一是整體觀,一生二,同一個地球就有白天黑夜。二生三,還是一。又一個整體,白,黑又一天開始輪迴,也就是易經裡所說的四。萬物就是在一明一黑,冷暖中和中生成的。一者零也所以不加,因為三加二等五,九為極數,五者守中和萬位,中者道也,所以三生萬物。

    所謂不提名的聖人,都是老子查曰或聽說的古人事蹟,每個聖人一個功法。看是俗事之道,暗藏玄機不明說的隱語,讓有緣有心有慧根的人自己去悟道。明說了平常人也做不到。只有用心悟道了的人付出了代價才可以珍惜了道,悟道就是多層的修煉過程,才有點可能做到,成道。

    要說為治國,老子為什麼非要隱居呢?怎麼不去開國坐王呢?要說軍事領兵打仗,為什麼尹喜也要掛印隱居呢。為什麼不去打天下坐江山呢?可見他二人追求的要比坐江山高的太大了。由此可證不是安幫定國的經文,只不過道理是一理貫通而已。

  • 4 # 資料完善度低

    老子自身認識的侷限,老子所處時代是”奴隸制”末期,周王室衰退,興新地主階級開始崛起爭雄。但暫未出現戰亂丶混戰丶兼併狀態,雖偶有諸候因土地或權位爭奪,但畢竟周還是受各諸侯國尊重,並未天下大亂。

    老子出生貴族,老子出生沒有父親的記載,只有母親說明那時“男尊女卑”的“儒家道統”還未形成(孔子比老子晚生,曾拜師於老子),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還普遍存在。

    老子幼年時,母親給他請了家庭教師,老子自幼好學,喜獨自觀察和思考,便去問老師,老師回答不出說“先閒未教丶古藉未載丶為師不知也”,老子去問家臣(即”家奴”,老子家是有家奴的,奴隸主貴族家庭):“家臣”說“奴不知也”;又去問母親,母親答:“吾不知也”。老子悶悶不樂坐夜晚月下思索無法入睡…。

    老子12歲時,進入周都搞京,知識越進。但老子無心官場潛心研讀書藉丶感悟自然,在做周圖書館館長期間更是搏覽古書典籍,也就有後來的《道德經》五千言。

    老子所處時代正是社會變革前期或“新冠病毒”潛伏期。老子雖然悟到了“天地自然”之道,也顯然看到了周王室正在腐爛丶衰落的跡象,故而以”天地自然之道”來規勸“如何做君丶如何治國”之理。這就是老子認識上的侷限,時代的侷限和階級地位的侷限。

    時代侷限 周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原始,人民過的是“日出而作丶日落而息”。”井田”上勞動耕作的是“奴隸”,還未出現相對自由的”農民”。所有財物包括奴隸都屬奴隸主所有,奴隸的生命都只是奴隸主財產一部分,奴隸主可以隨意處置奴隸的去留生死丶買賣丶贈送轉移。

    階級侷限 老子是奴隸主貴族出生,自然出於自身階級地位的侷限,要維護其固有的社會秩序,老子不是變革家,只是個“思想者”丶“思考者”。

    認知的侷限 人的正確認知,來自於人與自然丶社會的反覆實踐和互動。人的知識也是反覆實踐互動丶感悟丶發現丶觀察丶冒險丶試錯丶修正等作用的結果,慢慢積累總結出來的,而並非是那個人天生就帶來的或產生的。在那個矇昧未開化(相對之後而言),把自然現象當“神密”和“圖騰崇拜”時代,老子也不列外。但老子能悟到“天地自然”之道已經是獨具慧眼的偉人了,在整個中國封建時代除”老子”外還沒有第二個,數千年來到民國前中國古思想家中還沒有誰超越他。他成為古代中國唯一哲學家。所以不要“神化”老子,老子是人不是神,能看到“天地自然之道”已十分不易。

    言到此,各人自已去思考和感悟吧。

  • 5 # 明貞

    天地規則規律是成長的培育的,而不是亙古不變的!亙古不滅的道德知能已湮滅,否則人類類人並萬類不會在生滅迷悶中輪轉不停!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在物性生滅法則中,不存在亙古永恆之實之名,只是在不停生滅滅生中培育!

    老子,是通徹心物命運實相的!他明白人類類人並萬類在動盪不確定中,所以以五千字告誡人類要收斂慈悲無為不爭,道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即迴歸自性即無為,儉則寡慾而清心即不爭,不敢為天下先則上善若水!

    天災人禍基於慾望和爭鬥,私性並物慾是根源!所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是長生久視之道!

  • 6 #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

    阿彌陀佛!感恩您的邀請!道家文化遠非上下五千年的短暫歷史,遠非我們現在認定的中華文明的地理範疇,且正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價值迴歸。天地規律也僅僅是道教宇宙觀的一面,如果您希望全面瞭解,首要條件是您得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君子!才有接受再教育的可能。

  • 7 # 致敬大師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外,還有《黃帝內經》、《文子》、《列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易經》等。

    道家的核心典籍是《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的“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這是中國教育把哲學放在政治課裡的主因),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法自然,利而不害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譯文:“道”即陰陽二者統一,“一”中蘊含陰陽兩面,陰陽二者參與到一起相互作用而形成萬事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者相互中和而形成和諧的狀態。

    當時是竹簡刻字,耗時費力,寥寥二十五個字高度概括天道規律!

    又如:

    《道德經》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講天道和人道,規律就在其中,按道的規律行事,就是有德,“道”與“德”要靠自個去讀去悟去實踐。

    今人滿口“道德”大多隻剩下“德”了,離“道”說“德”,道的皮之不存,德之毛將何附?

    道法自然,道生萬物,各遂其生,無為而無不為。宇宙之中,道為萬物主宰,是萬物的生命本源,因為道只是抽象的存在,所以我們感受不到道的作為。道是有作為的,而且是無所不為,道如果是無為,天地萬物如何能夠自己生成變化呢?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主要是針對當時的三類人而寫:

    第一類:士,指當時的基層領導者和管理者。

    關於“士”字的寫法,上“十”下“一”,“推十為一”,十個人當中選一個人出來領導、管理和服務大家,士者要把自己放在最後的位置,“善用人者為之下”,“士”字的最後一橫,把自己定位在下面。

    第二類:王,指當時諸侯國當政的諸侯王,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關於“王”字的寫法,不是在“士”頭上加“一”,而是上面是個幹事的“幹”,最後也要把自己放在下面,“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還是要“善用人者為之下”。

    第三類:聖,一個好的領導者就叫做聖人,很簡單。

    在王的上面加耳和口就是“聖”。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當好一個“王”,這在《道德經》裡就是聖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綜上可見,《道德經》是一本領導學的典籍。據史載,南宋開國宰相趙普始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公開場合也引用說過,他還說四分之一《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大道理在老子這一點就通,對家長也好,老師(孩子王)也好,村長/鄉長/ting什麼長都好,就說領導吧,值得一生研讀。照著老子的道去幹,說不定聖人就是你!?前提是要參透《道德經》的聖人之道,當然,這裡只是拋磚引玉。

    問題來了:依《道德經》的聖人標準,在上下5000年的浩蕩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出現過多少聖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作為道家經典,《道德經》談治國不假,倒沒提到如何成為君子。“君子”最早見於《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後來孔子對於“君子”進行論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這樣“君子”就成了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如孔子為《周易》寫《易傳·象傳》:“(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又如孔子門生所編錄的《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創立儒家,而儒家思想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漢武帝治國用的是“外儒內法”的霸王之道)後,一直到清朝滅亡,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君子之道就成了華人集體人格的主流理想模型。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思想受到長他40歲的老子的影響很大,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本來就係出同源,而中國文化的優點就是相容幷蓄,相互交融是自然而然的事。

  • 8 # 使用者5744383563795

    道家推祟一個真字,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道是中華文化的根。老子不求功名利祿,返樸歸真,乘風而去。留給後人五千字道德經。

  • 9 # 李志勇LZY

    月亮是遠古時代的地球,繼火星日;水星日;地球日北蓋地第三個太陽,當時陰陽旋轉,雌雄哺乳動物;各地爬行怪智史有多記錄。人首龍身時代伏羲女媧,華古老人類總文明。

    月日入渾天,道家早發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天地物人規律。它才想出供助當時客觀存在的“天道人德”寫出了偉大的《道德經》。

    個人基研發現:“研究天規可知地律,獲實物效能曉人情,天地認真物人才正,君子別誤會安邦國。”若能發表,僅供參考。

  • 10 # 豳谷一郎

    …道可道非常道…這脫塵之語,就是給眾生以攝意:誰主導話語權,才有最終解釋!

    因此,在為貴族階級服務的大背景下,道家脫塵囂上,最終被統治者所掌握。所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道也,這空冥之想,就在於誰說。

  • 11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與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憑藉的修行方式有關。宗教信仰的追求目標是羽化成仙,修行途經是修身養性。他們認為,道生德蓄勢成物形,所以一定要美化言行,使自己有良好的品行。而對天地規律的研究,無論如何,在當時的認知中,在現在的認知中,也只能分道揚驫的,是不能同這目標和方式之類粘上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鵲把窩建在了高壓線架上,喜鵲為什麼感覺不怕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