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德經文化

    上士聽到修道的方法會努力學習,立即行動。中士聽到修道的方法會將信將疑,似是而非。下士聽到修道的方法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不嘲笑也不足以證明道的妙處。

    老子將人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上士為精神與覺知,中士為肉體與感覺,下士為思想與頭腦。因為道是超越感官和認知的存在,所以活在靈性和覺知中,你才能覺察到道的存在,也只有覺察到道,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上士看穿了各種假面具,看清了萬物的角色扮演,同時覺察到虛幻背後的幻像。中士生活在肉體和感官中,他超越了思想和想法,而僅限於肉體和感官。身體和感覺都是悟道的門禁,是真假的臨界點,因此,中士有時能夠體察到一點真理,卻又不能確定,總在真假之間遊蕩,對道德的認識也是若存若亡。下士生活在自我思考和想法中,這類人自以為是,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善於換角度思考問題,容易任性發脾氣,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碰到無為,無私,會憂心忡忡微笑著繼續自我,這是幻想,小我的本能反應,因為不笑不足以為道,道才能體現自我。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白色,而且沒有其他任何顏色作為參照,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顏色這一概念。你可以看到我們的存在有多重要,因為我們能證明道的存在,能證明宇宙的存在,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善待自己。這是因為,我們還必須透過觀察自己的思想來證明,有一位觀察者存在,那人又是誰?他是生活的本質。

  • 2 # 阿強的第二人格

    有人說老子把人分三檔,我有些問題想問你們:

    在聖人眼裡你我有何區別?如能說,他倒不如說有的人,有的人,如此倒是好解釋些。說個“上中下”這種敏感詞彙。他想告訴你人有高低之分?不見得吧。在天地眼裡,萬物其實沒什麼太多區別。告訴你人有別不是鬧笑話呢。亦或是他其實是在嘲諷當世人的接受教育程度普及的還不夠?

  • 3 # 安蓮居士

    此段出自《道德經》第41章。 上士的人聽見“道”,會馬上親身實踐,勤奮而努力的頓道修行;中士的人聽見“道”,會將信將疑,姑妄聽之,不一定會去實踐;下士的人聽見“道”會大笑,對它大肆的嘲笑、汙衊。正是因為下士的大笑,才顯出道的高深,如果從來不會遭到嘲笑和攻擊,就沒有資格稱之為道。

    修道達到深明大義後,反而顯得好像矇昧無知。不斷的循道勇進,表現的好像不斷地退步。平易的修行,其實有很多崎嶇險阻。上乘的德行顯示的像低谷一樣卑下,德澤萬物的德行好像沒有做得圓滿。至剛至正的德行,貌似軟弱柔順。純真質樸的德行,好像會經常變化。最崇高的德行,好像蒙受巨大的恥辱一樣。最方正的行動,看不到對他的約束。

    “道”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則,“道”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和根本,“道”是真正的玄學,無比深奧的宇宙學問,它所講述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而且有時甚至與普通常識看起來背道而馳。因此在一般人看來,很像是痴人說夢,聽不明白的人不會認為是自己層次太低,只會認為講的人是白痴,所以會大笑之。

  • 4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是說上等人聽到道,就認真學習,就去按著做,或唸經,或練功,或在生活中,在勞動中,以身作則,助人為樂,也就是把道體現在生活中。何為上等人,就是以道德做標準的人,而不是以金錢做標準。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者,比上士差些,聽到有什麼高尚的信仰,就去學習,但學了後,有時按著做,有時馬虎從事。這種人修不成正果,但佛是慈悲的,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修不成正果,把修的那部分,來生轉為福報,因為是中士,不是上士,但也不是下士。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矣為道也。那下士,以錢衡量人或事的標準,錢多,好人,錢少壞人。也不承認多個空間,眼見到,就存在見不到就不存在。,世界上無佛,無神,更無道,聽到有人學佛經,學道教,學基督聖經,便恥笑,認為那能吃能穿嗎,能當錢花嗎。他們要不恥笑就不是道了。不但恥笑,而且哈哈大笑。正說明道是存在的,並且遵循規律執行,完全正確。

    :

  • 5 # 潛龍勿用9527

    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態度。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因為他崇尚道,認可道,能夠實實在在的賤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這是典型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那類,略知一二,說起來滔滔不絕,好像啥也懂,但是沒有得到真正的精髓,只浮於表面狀態;下士聞道,大笑之,這種狀態比對牛彈琴還低下,直接對道予以否定。

    對於傳道這件事,這也是必然要面臨的三種情況。並不是每個人生來就能達到上士的水平,更多的是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提高認知。要想廣泛的傳播道,還需要努力提升受眾群體的基本素養啊!

    就像我們國家,剛提出改革開放的時候,有遠見的人,能夠認識到未來的美好前途,努力、勤勞的去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有的人略知一二,感覺好像可行,又感覺很困難實現,迷迷糊糊的度日子;更有一部分人,大笑之,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實證明一切,這些都實現了。而且對於“下士",給予充分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認識"道",這才是“傳道者"的大德所在!

  • 6 # 啟心武道

    一、上士的境界。《西遊記》中,觀音菩薩變成疥癩和尚去大唐尋訪取經人,一路眾皆曬笑。觀音與唐僧交談,唐僧說,我已有佛法。觀音說,你那是小乘,我有大乘佛法。唐僧又問,有何區別?有何用處?觀音答覆之,唐僧立即明白,不被表象迷惑,不以勢利眼外表來判斷而尊崇疥癩和尚,並堅定西天取經,這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一點即明,並迅速堅信不疑,投入行動之中。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對於上士,只需一點即明。但是否值得去點撥,也有個識人、觀察基礎。所以,觀音菩薩以疥癩和尚篩掉只重外表的眾多勢利俗人。

    張良遇黃石公,得兵法精髓。黃石公識得上士而傳。

    劉邦聽草根韓信縱論天下大勢,頓如拔雲見月,豁然開朗,立即拜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

    例如學習武功,對於內行,或有積累愛好,未獲真傳、但悟性高有虔誠追求者,為師者,以通俗簡明之言闡述功、技法、剖析世像諸道理,聞者立明,堅信並自覺勤練而出成果。“勤而行之”是明白對他自己有益,識得真假。而“傳道”也是建立在雙方瞭解互信基礎上,而不是盲目輕信、迷信。

    因為,“道勿濫傳,應傳賢良之人。”

    二、中士:半信半疑的人群,“紅旗能打多久?”“日寇如此強大,如何能夠戰勝?”毛主席針對兩不同而分別寫文《星火燎原》、《論持久戰》,釋疑,馮玉祥一見,立即翻印三千份傳諸將。中士疑惑,下士悲觀。

    上士很快接受真理,中士,為大眾中的一部分。例如,說某某煉功有健身袪病好處,中士,對事物不全信,但願意去尚試,或作初步調查分析,實踐中,感知到了好處、效果,認知了道理,就逐漸建立起信心。當然,也有一直心存狐疑,於半信半疑過程中走向放棄的。

    三、下士,鄙視、蔑視真理,頑固派:“什麼健身袪病?那醫院還不關門?某某為啥生病呢?天方夜談!”

    八戒是“槓精,噴子”,“你說這女子是白骨精,我就不信!”

    有人對他給出適合、真誠的建議、指點,他不聞分說地抗拒、反駁、不聽、不看、不學、不改,固執己見,“日寇這麼厲害,怎麼打得贏呢?”

    這就叫“下士聞道,大笑之。”

    那麼,人各有志,各受其果,各行其道。

    人海茫茫,高、中、低,上、中、下,各層面混雜,識別,反思,擇其優而行之,識其劣而遠之,則時間精力派上正途,努力付出得到正果,

    善哉!

  • 7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該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句釋義如下:

    上士聽聞了道的精益,馬上勤奮的去學習、實行;中士聽聞了道的精益,記下了卻沒去執行;下士聽聞了道的精益,哈哈一笑而過。

    這裡的上士、中士、下士、指的一個人的修養、學識的高低程度。意寓不同思想格局的人在面對道理、學問時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道理雖然很淺顯,但也清晰的概括了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們。

    何為”道“,萬物發展的規律、路徑。

    有”道“言:勤能補拙。有學識的人聽了認為很有道理,馬上堅持用自己的勤奮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一般的人聽了記下了,但回去後沒有付出實際的行動;沒什麼學識的人聽了只是笑笑而已。

    中華歷經5000年的文明,凝聚了像《道德經》還有《論語》《易經》《老子》《四書五經》等文學鉅作,構建瞭如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體系。面對精益,中華兒女當為上士,像周恩來總理少年時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國意志。

    有志者當效周生,追夢路上期待與您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肌橋左前下壁供血不足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