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乾說控糖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這部電影比較尖銳地觸及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社會生活裡,對於人們的道德狀況的熱切關注。雷鋒精神該不該繼續發揚?摔倒的老人能不能扶起來?等等很多問題都是一直我們熱議的問題,也是影響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

    《離開雷鋒的日子》由喬安山折射出來的雷鋒精神,其巨大的道德力量,激起欣賞者強勁的道德感,使他們不知不覺地置身於影片的特定情境,移情銀幕,自我審視,在善與惡,無私與自私的較量中,內心世界波瀾起伏,欲罷不能。與劇中人共同體驗善最後戰勝惡的觀眾,靈魂得到了昇華,正面的道德感得到了滿足,從而肯定了這部影片的藝術價值。須知,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正面的思想道德力量,或曰思想內涵,是作品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基矗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作品,或許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但是絕對無法引起他們的興奮和共鳴。顯然,《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創作者們自身早已被他們所描述的物件深深打動,才能以如此深厚的真誠和充沛的激情,揮毫潑墨。--藝術創作一旦喪失這種真誠和激情,精品便無從產生。

    影片結尾,是喬安山與兒子的載貨大卡車在運輸途中陷入了泥濘,不能自拔。幾輛汽車相繼擦身而過,但無一伸出救援之手。兒子很得意,因為這似乎證實了他對現實社會的看法和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泥濘之中的大卡車是一種藝術隱喻。天亮了,遠方傳來陣陣腳踏車清脆的鈴聲。一群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員來到那裡,同心協力把卡車拖出泥濘。喬安山從年輕人手中接過一頂作為青年志願者標誌的小紅帽,臉上綻出會心的微笑:畢竟好人還是多數!無疑,這是一個光明的尾巴。但我以為,青年志願者所代表的,既是雷鋒精神的延續,又是雷鋒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這天,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無數像孔繁森、李國安這樣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壯成長。

    《離開雷鋒的日子》,講述的是喬安山的故事,也是每一個新時代開拓者的故事。我們欣賞《離開雷鋒的日子》,不僅僅在於它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更主要的在於,它充滿向上精神,鼓舞人們奮進。或許,能夠用一部老影片來概括我的觀後感,它的名字叫:期望在人間。

  • 2 # 一瞬間的感觸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看電影不會夾雜著太多的情緒,也只會注意究竟哪一些電影好看或者讓自己開心就去看哪一部電影,有的電影甚至能反覆看好幾遍,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如今隨著我們年齡增長和經歷的事情多了起來,如今在回顧起以前看過電影,卻發現曾經小時候覺得很好笑的電影片段,如今再看就發現好汙啊。通過幾部電影的片段笑點,就可以看出我們小時候究竟有多單純。

    第一部:《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梁朝偉扮演的韋小寶穿越到現代尋找真鳳皇后,來到現代後認識了張衛健扮演的阿超。阿超為了幫助韋小寶完成任務發傳達,發傳單召集了很多女士前來透過檢測棒檢驗是不是自己所尋找的人。尤其是遇到了一個令韋小寶和阿超心動的女人,甚至把桌子都已經頂得高高的覺得很好笑。如今長大了再看卻發現那個檢測棒的樣子和當時桌下韋小寶下身的反應完全讓人感覺到好汙啊。

    第二部:師兄撞鬼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由周星馳扮演的阿星幫助張驃報仇,於是親近阿玉從而達到目的。尤其是兩人坐在那裡聊天的時候,可能是阿玉真的是非常的漂亮吧,結果起了生理反應,在小的時候我們看著簡直能笑的肚子疼,長大後再看這個片段,都有點笑不出來了,甚至還有點羨慕。

    第三部:遊園驚夢

    在這部電影當中吳彥祖一個人在院子裡正在洗澡,而這個時候王祖賢不小心看到了,但是沒有被王祖賢發現,就這樣一直看著吳彥祖擦拭身子,後來一部小心被吳彥祖看見了,把王祖賢嚇的手中的包都掉了,後來兩個人就這樣相吻在了一起。長大後發現原來是被吳彥祖的好身材給吸引了,在面對吳彥祖時王祖賢已經失去了最後的一點矜持獻上了自己的吻。

  • 3 # 超級瑪麗小號

    小的時候當喜劇看這一段,覺得功夫名稱好特別啊!現在再看,都是虎狼之詞。小時候看常威被拉進棺材,要趕緊救出來,女鬼可能在吸他的陽氣。現在再看卻覺得這明顯是棺震嗎,棺材還晃動呢!電影《驅魔道長》林正英 鄒兆龍 午馬主演

  • 4 # 巴比龍Papillon

    小時候有一部情景喜劇一直是我和表哥那一輩80末90初孩子不可磨滅的記憶,那就是《成長的煩惱》(《Growing Pains》)。

    它是由美國ABC公司拍攝,艾倫-錫克、喬安娜-科恩斯、柯克-卡梅隆等的大型情景喜劇,共有七季、長達116集,每集約長30分鐘。這部片子當年由上海電視臺引進,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影視部配音,上海電視臺譯製部譯製,得以和廣大中國觀眾見面。

    在中國它從1990年一直播放至了1994年後來又在每天暑假由多個地方電視臺反覆重播。1990年代初期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收視高潮,片中的每個角色都受到了大眾的普遍喜愛。

    在美國《成長的煩惱》乃是放映於1985年直至1992年,同步講述了在四年間,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美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它播放期間保持著當時收視率最高的情景喜劇頭銜,曾獲得過美國金球獎提名、美國艾美獎其他和技術類獎項。

    西佛一家留給觀眾的最大印象便是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包含其中的濃濃親情。該劇的演員陣容曾被製片人萬克爾-沙立文譽為“A級陣容”。

    作為美國80年代新興起的以家庭為主軸的情景喜劇的代表,《成長的煩惱》全面展示了一個美國郊區的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

    作為獨生子女長大的小編對於那種熱鬧融洽、插科打諢的多子女家庭生活其實是有著極多的羨慕情緒在其中的。有時候看著“別人”的兄弟姐妹相處,自己也能短暫地一同享受那種“在一起”的快樂。兄弟姐妹間可能的矛盾和快樂,我坐在電視機前也能一窺一二,這無疑讓人開心無比。

    《成長的煩惱》的真實拍攝本無疑與初始的劇本存在著極大的差距,這是演員的即興表演帶來的。並且作為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也沒有一味地保持其令人歡笑的特色,劇中甚至隔一段時間會穿插幾集“悲劇”,可這笑中有淚的設計並麼有造成任何問題,反而讓它的戲劇張力得到了擴充,不至於過度審美疲勞。

    後來華人開始拍情景喜劇也大多是受了這些引進片的影響,比如大名鼎鼎的《我愛我家》,這也是小編兒時的心頭好。大概是當年看叼了眼,後來長大了看了一會兒《家有兒女》之類的戲就感覺不對味兒,看來畢竟演的早不是“屬於我們的故事”了,始終入不了戲。

    想當年,《成長的煩惱》裡的邁克一角都是小編心裡最帥的“小哥哥”,那種帶一點點痞氣,有那麼點小聰明,大多時候愛吹牛,關鍵時刻卻能為重要的人挺身而出,外表看著“騷”內心實際“純”的不行的設定實在是太迷人!加上演員本身帥氣的長相,修長的身材,可愛的笑容……這誰擋得住啊!!他就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毛病一大堆,但是就是那麼溫暖那麼可愛,他有煩惱有不得不做的抉擇,我們同他一起“成長”,面對未來可能遭遇的一切挫折與彷徨,這種共情是很難在其他戲中感受到的。

    《成長的煩惱》裡家庭教育問題也對我印象極深。我始終認為子女與父母是平等的個體,家庭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沒人能強迫別人,交流才是問題處理的真諦。孩子的發展不能一味依靠填鴨式,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成長的空間發展“個性”比一通大眾化的擠破頭更為重要。

    也許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成績拔不了尖,但我覺得在孩童期塑造好他的人格和處事能力比這些重要太多。

    這部情景喜劇她就是那麼神奇,看過後終身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晨宇是怎樣寵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