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波影視

    農民是衣食父母,糧食安天下,俗話說:“家中有糧、心裡不慌”。中國有近十四億人口,農民就有近十億,他們常年累月勞動在田間,種出的糧食,供人們生活。:“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道出了種植糧食的艱辛。每當我們一日三餐,坐在桌前吃著飯中的飯時,要想一想這糧食是來之不易的呀!但有的人吃著農民種植的白米白麵,卻看不起農村人,說他們是“鄉巴佬”,天生是種地的命,無文化無本事等等。有的人在城市裡花天酒地,卻忘記了自己的父母還在鄉下,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動,沒有農民辛勤勞動,你吃什麼?我們要多想一想,多到農村去看一看糧食是怎樣種植出來的。黨和政府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我認為,全社會都應該重視農民,尊重農民,支援農民,不應該對農民說三道四。

  • 2 # 早晨的太陽122

    交流一下。

    問題可能與一個“教授”的“涉農言論”有關吧。

    “農民”是人類初期的“共同職業”。任何人都“無法徹底解除”與“農人”的“關係”。一切職業都是在“農業”中“誕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社會的進步就是要讓農人及後代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今日中華人們共同的身份“國民”、“居民”。因為農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了,進入的機械化、現代化、智慧化階段了。身份、工作方式已經都進入了“新時代”了。“農民”現在都被“藍領”、“白領”、“企業家”、“專家”、“老闆”、“工程師”等“職稱”“代替”了。歷史進入“華彩樂章”了。

    “曾有教授”有些“另論”。這裡面是有複雜的“因素的”:長期脫離了“基層的環境”;“意識有飛躍”;“恐懼了農業農活”的“強度”;“恐懼”了農村生活的艱辛、清貧與勞累;仰慕“新生活”了;“錯誤”得認為農人生活的“清苦貧弱”是“自己”無能、愚昧、呆板、不懂科學、不會經營造成的。其實,內因是“基礎薄弱、機械化程度低、時間短、困難大”等主要因素造成的。“農民無需擔這個責任”。“埋怨農民”者,也是少之又少。埋怨者也是“悲恨交加”得“同情心懷”。這是沒有“深入探究”的“結果”。熟悉的人在一起聊天還行,公眾平臺不“宜”這樣說。容易“傷人心”。“說的不準確”,“必惹討罰”。

    謹參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途騎行26的輪胎和27.5的哪個更舒適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