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憂鬱的小王子

    先讓孩子自己去要。這樣可以鍛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去要的前提是,對孩子無限的支援。

    在孩子要不回來的情況下,家長再去介入解決問題。

    任何時候,都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一有問題就找家長,不然,孩子可能會養成依耐家長的習慣。到時候,想改正也比較難了。

  • 2 # 喬克小龍蝦

    孩子自己去解決的好,大人可以叮囑自己的孩子去要,但是解決問題的得是孩子自己,俗話說:大人的事,小孩別參和。反過來也是一樣。

  • 3 # 灣辣執行者

    這樣的事情最好是家長引導,孩子去自己解決。在孩子這個年齡東西是次要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很重要,這樣你也可以瞭解你孩子的性格和他對於這件事的處理和到最後的結果的一個看法。這樣孩子才能成長,而且過去你引導的好,孩子也會更加崇拜你和相信你,在孩子這個年齡過程比結果可能更重要。

  • 4 # 小白鼠的成長日記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小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大多不是什麼品行不端的問題,越是低段的孩子,這種情況越普遍!

    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把別人的衣服裝自己包包裡,張三才買的小玩具沒一會兒就跑到李四的口袋裡了,小學一二年級的書包裡經常裝著別人的本子卡片鉛筆,甚至是書……作為一線教師,這一點我是體會頗深的。

    孩子都是善良又可愛的,是非觀念還在逐步形成中,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小問題就去給他們定格或者否定他們!拿同學東西,大多可能是因為喜歡,就是單純的喜歡那個東西,好奇心驅使而已,並非要據為己有;有的是因為兩個人玩開心了同學送的,不過一會兒呢,那個同學自己又反悔了,又想要回去。接觸多了,你會發現,那些東西真不是有多值錢或者多精貴,可能就是一支別緻的筆,或者一張圖案精美的卡片,一個新鮮玩具……等等等等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遇到小孩拿同學東西沒及時歸還的狀況時,首先我們不可以做的事就是給這個小孩貼上標籤,關於怎麼歸還更不是簡單的選擇題。

    試想如果家長直接去要,那不等於宣判了那個孩子的偷竊行為嗎?以後孩子之間矛盾增加的機率大大提高啊。如果同學自己去要,極有可能會因為孩子不承認自己拿了東西而導致同學關係緊張惡化,甚至演變成受眾人排斥譏諷的情況出現,讓孩子在同學中無法抬頭,如果那這樣的話,這個孩子還如何在班裡立足,他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所以我不贊同家長去要回,更不贊同由同學去要回!

    說到這裡,估計會有朋友會追問了:這不行那不行,自己的東西還不能要回來了嗎?“要肯定是要的”,難道小白鼠老師你還有什麼高招不成?高招不敢說,但絕對來自真實案例親身經歷,我想沒有什麼比事實更有說服力的了!

    一年級的時候,有個家長氣勢洶洶來到學校,抓起一個孩子就是一頓教訓,罵那個孩子爸媽沒教育好他,把他教成了一個小偷,還兇巴巴的搜出他家小孩一個嶄新的卷筆刀!還恐嚇說以後再偷東西就把他送派出所。事後那個學生狀態一天比一天差,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頂著“我是小偷”的頭銜,是不是太武斷了!

    我們都教孩子唱過《一分錢》這首歌,在學校,孩子們拾金不昧的品質都展現得非常好,撿到的錢物都能主動交到學校失物招領處!記得有一次,一個四年級女生在樓梯間拾到了50元錢,在她去往失物招領處的路上,被另一個女生攔下說“把錢還錢我”,女生堅持要上交學校“我怎麼知道是不是你的?”結果那個女生大喊“小偷,偷我錢,還不想還”

    這樣的案例多如牛毛,我的體會就是:大人參與,問題性質就不一樣,同學自己解決,可能矛盾激化!那到底怎麼處理才是最好的呢?——交給班老師!

    班主任老師處理的好處有這樣幾點:

    一:理性看待問題

    二:公正處理問題

    三:問題不易擴大化

    四:同學間矛盾易化解

    作為家長,你可以把事情前因後果向班主任老師說清楚,再把你的訴求說明白,班主任教育孩子的基本準則是“以保護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為前提批評教育孩子”。

  • 5 # 麒麟課堂

    處於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孩子,看著別人的東西好玩就會拿,或是革命同學借了就忘記還,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小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喜歡想要拿來玩玩,或是借了東西后一干別的事情就忘了還。並不是大人想象的偷東西,故意的借東西不還。

    有同學拿了東西沒有還,可以讓孩子自己獨立解決。因為孩子步入學堂就是一個小集體,面對發生困難的事情,得有獨立解決的能力,家長不可能凡事都替孩子做。不可能陪孩子到老。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處理,家長可以進行引導,交給孩子處理事情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獨立成長,適應能力強。步入社會才能客服困難,實現夢想。

  • 6 # 梁老師讀書

    從問題的描述看,我的理解是你家孩子的東西被同學拿走了,沒有歸還。這種情況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因為家長不可能跟他一輩子 ,他總要學著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我們首先搞清楚孩子的東西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拿走的,如果只是借用一下,忘記歸還,只需要讓孩子去給同學說,自己要用,拿回來就行。

    如果是被一個霸道的同學拿走,且拒絕歸還 ,就更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要回來。不要覺得小孩子不懂事,其實他們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一樣複雜,甚至可能更復雜,因為他們還不知輕重,想想“校園霸凌”的存在,是不是覺得現在的孩子一點兒都不單純。有些孩子就是會恃強凌弱,拿走你的東西,你不吱聲的話,他會認為理所當然該拿,如果哪天你不給他,反倒是你的錯。你的孩子如果被他認定是這樣的人,他可能除了無止境地索要東西 ,還會做出別的舉動來傷害你的孩子,所以反抗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反抗要講究技巧,不能蠻幹,因為霸道的孩子通常人高馬大,有把子力氣。要找出這個霸道孩子的命門。如果他想維護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形象,就可以告訴他如果不歸還東西,就告訴老師,這是最容易的方法;但往往有些霸道孩子並不忌憚老師,那就只能智取他,哪天趁他不備,摔倒他,然後坐到他身上,使勁打,同時大喊,向周圍人說明真相,以防有人拉架,好不容易逮到機會,一定徹底把他制服。但一定囑咐孩子不要打要害部位,邊打邊問,東西還不還,直到那孩子答應歸還為止。我知道一般情況下,你家孩子不會打架,那就在家裡多練習幾遍,模擬可能出現的場景。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不堅強,沒人憐憫他。

    這其實是解決問題的下策,就像我們中醫講究的是“治未病”一樣,最好是這樣的事情不發生在我們孩子身上,而這樣的事情絕不會發生在班級裡有存在感的學生身上。我們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孩子有鮮明的個性或特長,在班裡成為老師“最喜歡的那個”、班級的“幫手”、體育特長生、成績最好的那個、讀書最多的那個,或者會說話的那個,直接把那個同學發展成朋友,說不定能幫助他成為一個好孩子呢,這簡直是“功德”啊。

    家長一定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遇到問題不退縮,這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必定是個勇敢堅毅的人。

  • 7 # 舟舟課堂

    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

    孩子拿了其他孩子的東西,首先要分析原因,再行教育。有可能是孩子問同學借了,因為喜歡,沒有及時歸還。也可能未經同學同意,私自拿回家了。

    家長可以私下溝通,瞭解實情,然後對自孩子進行教育。重在做人和人品的教育,成長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罵批評。最後問題的解決應該交給孩子去處理,而不是家長去包辦。孩子從經歷的事情中鍛鍊交往能力,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準則。

    家長所做的只是監護和引領,不必著急於孩子身上的不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有價值的人。

  • 8 # 英語Susiee老師

    自己去要。

    1、家長去要把事情複雜化了。

    2、既然是自己借出去的,那麼自己承擔得罪人、要不回的風險。從小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犯錯自己承擔。

  • 9 # 軒寶愛學習

    孩子的事還是孩子自己解決吧,孩子的相處,大人最好還是少插手,多鍛鍊孩子自己的社交能力。不過家長可以多指點,給孩子噹噹軍師。

  • 10 # 綵鳳老師的生活日記

    可以透過這件事,給孩子好好上一課。讓孩子學會處理這樣的事,也給孩子成長,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是可以的。

  • 11 # 清雨飄零

    作為家長,首先給孩子講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然後和孩子交流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孩子直視自己的問題,鼓勵孩子去解決。

  • 12 # 老白嘚啵嘚

    您好,我是老白,解答您的問題,可以從“誰是解決問題的主角、怎麼處理最為妥當” 2個方面來分析解決。一、誰是解決問題的主角?

    首先要明確一個態度:一定要以孩子獨立解決為主,全程不能缺席;但要根據具體情況,再決定家長是親自陪同還是背後協調。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涉及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能力的培養:界限能力。

    這個能力與求知能力、自律能力、成長能力一道,構成孩子健康人格發展的4個關鍵要點。

    什麼是界限能力?

    從心理學上來說,界限能力是指,孩子能分得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的能力。通俗理解就是:你的事情你辦,我的事情我辦,我們關係好也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是家庭親子關係的最佳狀態。

    孩子成長中要經歷3次分離。

    第一次分離是身體的分離,以孩子出生為標誌;第二次心理的分離,一般是在孩子6個月到36個月大時,以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為標誌,典型的表現是“頂嘴,開始不聽話”;第三次分離是家庭分離,是以孩子成年、成家與原生家庭分離為標誌。在這其中,第二次分離是最為關鍵的,如果完成不好,孩子很可能就要延長分離過程,甚至成為傳說中情商低下的“巨嬰”。

    在失敗的分離過程中,很多本該孩子自己乾的事情,家長替孩子把事情幹了,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在今天題幹中的這個問題,作為孩子必須成為處理的主體,家長進行協助。

    二、怎麼處理最為妥當?

    從題幹可以看出,這個問題涉及的角色,除了孩子之間的關係,還涉及到雙方家長。因此,處理這個問題要從東西的價值、同學之間的親近程度等2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要防止家長不分界限大包大攬,影響孩子經驗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規避因為孩子處理這類問題經驗不足,影響同學關係,甚至爆發衝突,出現不愉快。

    按照物品價值和親近程度,可以劃分為4種場景。如下圖:

    首先,在物品比較貴重的情況下,如果同學之間不熟悉,建議家長親自陪同來歸還;如果比較熟悉,最好家長之間也先通個電話解釋一下,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

    其次,如果東西價值不太大,同學之間私下交回即可;如果不熟悉,家長之間提前溝通一下,分別引導孩子自行解決,就可以避免衝突的發生。再次,整個歸還物品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建立一種“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意識,能夠換位思考,以禮相待。此外,從孩子動機的角度講,也要注意:如果只是忘記歸還,要教育孩子向同學表示歉意和感謝;如果有據為己有的萌芽,也不要對孩子過分訓斥,但要提出批評,並適時給予物質滿足,避免出現出格舉動,讓孩子學會與同學正常交往,真正成為Sunny少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由於自然天災的情況下,農作物銷售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