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史書對於它的描述看,它是什麼玉?
12
回覆列表
  • 1 # 忽然hr

    和氏壁的料出自湖北的荊楚發源地。也就是襄陽市南漳縣和保康縣的交界處。這個地方不產玉,和氏壁也就是經過打磨後漂亮的石頭。

  • 2 # 我本善良02939770

    和氏璧早已失傳,現在的也是在史書記載上得到一點線索,曾有人說是和田玉,但從史書記載上和氏璧是一個叫卞和的玉匠在荊山發現的一塊石頭,堅信裡面是塊美玉,當時卞和把這石沒獻給厲王,厲王派人看過後說是塊石頭,厲玉大怒,砍下了卞和的左腿,到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武王派人看過後也說是塊石頭,武王用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右腿,武王死後,文王接位,卞和又想獻寶,但已沒有雙腳,只有抱著石頭在路邊大哭幾天,文玉知道後派人接了卞和進宮,派人剖開石頭髮現真是美玉,因為是卞和獻寶,所以命名為和氏壁。從以上記載來看,和氏璧應該是翡翠。

  • 3 # 烏雲出岫

    最早的《韓非子.何氏篇》說是“璞”。唐代杜光庭《錄異記》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相傳,和氏璧曾被秦始皇命李斯改為傳國玉璽)。

    現代地質學的學者們,對和氏璧的玉石種類提出了很多觀點。地質學家章鴻釗在其著作《石雅》中提出是有色變效應的拉長石(臘長石)和月光石。因為拉長石是斜長石族最重要的寶石,透過寶石面可以見到彩斑狀的顏色。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綠松石。有的專家認為,和氏璧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綠松石是其特產,故和氏璧應為綠松石。

    獨山玉說是近幾年來提出的,其主要根據是獨山玉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有多種顏色,,即一塊獨山玉正面看是一塊白玉,而側面看則可出現帶狀分佈的白玉、綠玉、紫玉等顏色,正符合“側碧、正白”的記載。同時,卞和生活的時期,楚國的都城位於現在南陽市淅川縣,這時的獨山玉已經開採,卞和是楚國人,得獨山玉是有可能的。

    然而,正是那個時代的韓非子,關玉“玉璞”的記載沒有被引起重視。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故而“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是一層很薄呈多種顏色的外皮,稱為皮子(有色皮、石皮之分);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有外包和內滲之分)和石頭,稱石包玉。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相反,拉長石、綠松石等都沒有這一特點。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其實,古人也提出過和氏璧是和田玉。宋代科學家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在描述和田玉時說:“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為硯託之類,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暇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他認為,“所謂連城之璧”就是崑崙山之“璞中之玉”。

  • 4 # 瀟瀟子

    關於“和氏璧”的記載

    最早見於《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於荊山,奉獻楚厲王。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復獻之,王以為誑,刖其右足。後文王即位,和抱璞泣於荊山,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見狀,使人問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憫其刑,封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和氏璧”產生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襄陽市南漳縣境內。

    問題之一:和氏璧是什麼材質?

    猜想1:獨山玉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採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鑑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猜想2:和田玉不管是和田籽料還是山流水料,都特徵明顯,當時宮中不乏玉石鑑定高手,由此可見卞和所獻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猜想3: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 5 # 套路磚家

    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有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非同尋常的石頭,認定內藏有美玉,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結果兩人不識貨,還生氣,卞和兩隻腳都給砍了。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獻寶,就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淚雨成血,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哭,痛心的是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十分感動,召見他並請能工巧匠“會診”,琢其璞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文王速命玉雕師雕琢成一塊白璧,和田玉,作為傳世之寶。為紀念、表彰卞和的功勞,翡翠,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盡人皆知,鮮為人知的是,“和氏璧”有可能是獨山玉,而楚人卞和有可能是鎮平人。寶玉石專家李勁松和江富建等人都對此有所論證。和氏璧外包有璞,為白玉,但“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獨山玉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外表極易風化成璞。獨山玉有白玉,是其最上等玉料,獨山玉料以色帶產出,即一塊獨玉正面看是一層白玉,側面看可出現呈帶狀分佈的白玉、綠玉、紫玉等,和“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對應,和氏璧是獨山玉。

  • 6 # 收藏新兵一葉知秋

    “和氏璧”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塊玉,卞和獻玉三次,手腳皆殘,矢志不悔;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相誘,藺相如危難請命,完璧歸趙;始皇一統天下後,將 “和氏璧”琢成 “受命璽”,從此歷朝歷代世世相傳。關於材質有多種說法,其中月光石和綠松石的說法業界比較認可。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1986年,他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佈了這一發現:“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這一發現不僅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經過考證,都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然而,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 7 # 宛在生活

    相信大家對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都很熟悉了。藺相如憑著自己的才學,帶著和氏璧去秦國一頓嘚吧嘚就讓和氏璧有重新回到了趙國。

    可是大家知不知道,這塊和氏璧原來是楚國的。原來上學的時候,只知道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而現在因為《羋月傳》的熱播,和氏璧的原產地楚國又回到了大家的視線裡。

    那麼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呢?據專家推測,有可能是南陽獨山玉。

    首先,獨玉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外表極易風化為“璞”,而和氏璧之所以開始未被“玉人”認出,就是外面包的璞在“作怪”,所以它極似獨玉;其次,有史書記載和氏璧為白玉,而獨玉就有白色品種,且為最上等玉料;再者,獨玉以色帶產出,即一塊獨玉正面看是一層白玉,而側面看則可出現帶狀分佈的白玉、綠玉紫玉等。由此,“側碧,正白”記載之謎亦迎刃而解;另外,卞和生活的時期,國土分爭,疆界森嚴,他不可能萬里迢迢;來到新疆得到和田白玉;最後,楚國的都城位於現在南陽市淅川縣,因在楚之前獨玉就已開採,宛城為楚國重鎮,卞和又是楚國人,且為平民,加之地利,得獨山璞玉可能性最大。

    “和氏璧”產生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公元前757至公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

    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襄陽市南漳縣境內。

    問題之一:和氏璧是什麼材質?

    猜想1:獨山玉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採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鑑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猜想2:和田玉不管是和田籽料還是山流水料,都特徵明顯,當時宮中不乏玉石鑑定高手,由此可見卞和所獻的一定不是和田玉,所以造成冤案。

    猜想3: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所以種種跡象表明,和氏璧應該就是獨玉。

  • 8 # 三亖堂

    和氏璧傳國玉璽絕非大家常規想象只有1.5釐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圓三點六寸,秉承先人天圓地方理念製成,上圓下方,秦璧樣式可參閱2017年5月甘肅鳳翔出土未製成玉璧,不可用現代的思維方式推斷先人的智慧,應站在古人當時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考慮,應該可以大致還原傳國玉璽原貌。歡迎大家與我進一步探討。

  • 9 # 鄭66257486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 10 # 蛐蛐翡翠

    但現在和氏璧未出土前(估計難找著)一切都是未定數,所以下任何結論都毫無意義,按現代人的審美觀和氏璧也未必是驚世美玉,這謎團當茶餘飯後談資吧。

  • 11 # 東家APP

    說到和氏璧,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會想起完璧歸趙的故事吧,相傳戰國時秦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才由此演變出完璧歸趙的傳世佳話。

    那麼這個和氏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屬於哪個玉種呢?

    關於和氏璧的來歷,在《韓非子》和《新序》中都有記載,但是歷史上對和氏璧的種種考證層出不窮,各有各的說法。

    這也難怪,誰也沒見過,用推測都能說出自己的道理來,比如說有人認為是藍田玉,有人認為是獨山玉,還有人認為是月光石。

    但是我覺得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種推測是,和氏璧為一塊完美無瑕的和田羊脂白玉籽料。

    不過從一開始,這個和氏璧應該還裹著一層石皮,因為據資料上說,發現和氏璧的人叫做卞和的人,他是一個琢玉的巧匠。有一次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經過雕琢後卞和就捧著璞玉去見了楚厲王,希望得到獎賞,但楚厲王的玉工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左腳。

    其實皮殼在籽料上是很常見的。其次,卞和是楚國人,而當時的楚國正是和田玉從西部山脈運往中原的必經之路。

    再者,據記載和氏璧“色正清”、“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這與籽料白中泛青的特點不謀而合。

    另外,完璧歸趙的故事中寫道和氏璧純白無雜、光彩溫潤,藺相如為了從親王手中拿回和氏璧,才假言玉上有瑕疵。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命工匠將和氏璧雕琢成皇帝印章,這便是後來的傳國玉璽。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和氏璧被雕琢成傳國玉璽的說法為真,那麼更加說明和氏璧是一塊質地細密、韌性極佳,適合藝術加工的羊脂白玉籽料。

  • 12 # 九芝海棠

    據《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歷王。歷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歷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溪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楚國有一個叫卞和,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王,歷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的眼睛流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壁。

    那麼,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呢?

    相傳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麼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透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根據史書記載結合和田玉的特點,我認為傳說中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其依據如下:

    1、根據典故:“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稱石包玉。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2、卞和得到的是一塊玉璞,從成礦的理論可以知道,它是在軟玉礦藏的遠端石窩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 ,“玉石之路”由崑崙山向中原(特別是楚國)是否經過荊山之麓也無從查考。但有一點,那就是從我國玉文化的特點和事實來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上等玉璧,無一不是和田玉;

    3、據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完璧歸趙”的故事,秦昭王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可見和氏壁只能是體現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價值,而當時和田玉已經從珍寶上升為神器,如果是塊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質再高,因為數量相對較多的話,秦昭王也不會下這麼大的血本來換,可見和氏璧確實是貨真價實的和田玉。

  • 13 # 翡玉盛世

    看到這個題目,是不是想到了前段時間熱播大劇《羋月傳》裡面出現的和氏璧?可以說,和氏璧一直是玉界的熱門話題,大家對和氏璧也都有著各種猜想和分析。

    先來說說關於和氏璧的三個歷史故事。

    卞和獻玉

    傳說,和氏璧是楚國一位琢玉大師卞和所得的一塊璞玉。卞和將自己得到的璞玉獻給楚厲王,但是楚厲王命工匠檢查卻說是石頭,於是厲王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再次將璞玉獻給武王,武王讓工匠檢查後依然說是石頭,卞和因此失去右腳。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乾後流出了血,文王派人詢問原因,卞和說:“我並不是為了哭自己被砍去雙腳,而是因為寶玉被人當做石頭!”於是文王派人刨開璞玉,發現了真正的稀世美玉,命名為和氏璧。

    完璧歸趙

    對於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卞和獻玉之後不知道怎得和氏璧就跑到了趙國趙惠文王手中,秦昭王得知後提出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和秦昭王鬥智鬥勇之後,最終讓和氏璧完好無損的回到趙國,這個故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

    傳國玉璽

    至於和氏璧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後來秦國滅亡後又歸於漢高祖劉邦,經過歷代君王,五代時天下大亂,最終和氏璧不知所終。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通常來說先秦的玉璧都是圓圓的,中間有一個孔,和《羋月傳》中的很像,但是卻遠比《羋月傳》的薄很多。那麼,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下面讓我們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吧!

    在史料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與綠松石的外觀特徵有幾分相似。而且和氏璧是產自荊山,綠松石也主要出產於此,在地理位置上出入不大,而且在古代綠松石的價值也一直很高昂。但是綠松石畢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玉石,不至於那麼多年只發現一塊。

    近年來有人說和氏璧有可能是獨山玉,因為獨山玉的主要礦物質是斜長石,有很多種顏色,從正面來看是一塊白玉,而從側面則可以看到白玉、綠玉、紫玉等色彩。而且獨山玉的產地南陽市也在楚國的範圍內,所以獨山玉的說法也具有一定的依據。但是歷史中和氏璧出土於荊山,在湖北地區,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卞和在南陽發現獨山玉的可能性也並非沒有。

    從和氏璧的外形上來看,傳說中和氏璧“歲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則碧,正而視之則色白。”說明和氏璧在不同角度顏色會發生變化,這也正是拉長石的特質。從產地來看,中國湖北省曾經發現過拉長石的存在,與和氏璧的產地相吻合,存在著很大的可能性。

    和氏璧起初是一塊璞玉,因此卞和才被砍掉雙腳,所謂璞玉就是藏有玉的石頭,美玉藏在中間,外表上看上去很像石頭。在玉石家族中,和田玉就是這一類的玉石,相反拉長石和綠松石都沒有這樣的特性。所以,並不能排除卞和從外地帶來一塊璞玉回楚國的可能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和氏璧就是和田玉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楚之地從崑崙山找到一塊美玉自然會被當做寶物。

  • 14 # 玉匠雲店

    和氏璧是什麼玉

    和氏璧是什麼玉?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麼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透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於是,“和氏璧是什麼玉”的說法出現了很多種,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法一:和氏璧是獨山玉。和氏璧產於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採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鑑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說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說法三:和氏璧是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說法四:和氏璧是綠松石。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說法五:和氏璧是藍田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華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總而言之,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還是沒有真正確定,畢竟,和氏璧已經失傳很多年了。不過,不過和氏璧是什麼玉,它都是無價的。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尼泊爾足球隊也歸化十幾個巴西球星,尼泊爾隊能不能進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