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居安思危,但如今的中國航天並不安,更需要國人思危。我們在“安逸”之下,本可以和日本在航天技術不分伯仲的前提下一起列為航天團隊的第二梯隊,但如今的中國航天發展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發展創新乏力,如今已經被日本無情的拋到了後面,這對於中國這個亞洲大國來講是禍不是福,畢竟同在一個屋簷下的鄰居已經高高在上,讓我們不得不擔心自己的一起被偷窺,畢竟亞洲就這麼的大,日本多一些,中國的空間就少一些。

    日本這些年來在其突飛猛進的創新發展努力下,不爭的事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很多領域已經超越了中國,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一是近日日本發射了金星探測器和進行太陽帆探測器技術試驗。這兩項技術本身已經超越了中國技術實力,畢竟進行行星際探測對中國還是一個科學構想,去年中國“螢火”火星探測器因為俄羅斯的“技術失信”導致不得不被動推遲,這與中國自己不能發射火星探測器有很大的關係,儘管我們的航天人說自己具備火星探測器發射能力,但盡然沒有實踐,這一表態也就是空話。而日本用事實證明他們有能力探測比探測火星難度更大的金星,這個事實不得不讓中國深思自己是否短期具有如此能力。

    二是日本試驗的太陽帆航天技術,這是未來航天技術發展,尤其是星際探測的技術基礎,美國的早期此項試驗以失敗告終,日本此項技術如果成功,必將讓包括美國在內的航天大國為止驚詫,而中國在此方面研究僅僅限於基礎研究,還遠談不上應用,這能不讓國人失分嗎?

    三是日本的火箭技術已經領先於中國很多年了,包括早期的H-2A和最新的H-2B,這些火箭本身綜合技術實力已經超越了中國已經服役的“長征”系列火箭,我們能與之匹敵的“長征五號”火箭則需要在2013年之後才能登場,日本H-2B火箭直徑達到5.2米,而“長征”系列只有3.35米。從3米多擴大到5米多是很大的技術差距,需要全新的工藝、裝備,而製造5米直徑儲箱的工作母機、廠房都要重來;日本固體助推器水平也比我們強,我們沒這麼大,固體火箭擴大後會遇到裝藥、粘結工藝、燃燒穩定性、殼體制造等問題。這本身說明我們已經與其滯後了十多年,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大敗筆。昔日中國在包括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技術耗時比較自豪的,但如今在很多“內在原因”驅使下,我們再次不得不追趕日本這個國家。

    四是日本的探月水平也比中國高,上世紀90年代時就接近過月球。那時它的運載火箭能力其實不如我們。這次的“月亮女神”甩了三顆星上去,構思比較巧妙,技術難度超過了“嫦娥”。另外,從探月儀器裝置等先進性而言,我們與日本還是有差距的。

    五是中國在載人飛船設計領域超過了日本,日本在無人飛船領域則超越中國,日本2009年曾成功發射HTV-1無人貨運飛船,而且飛船運載能力也超過“神舟”飛船。

    六是日本的空間站技術超越中國,日本的“希望”號實驗艙已經成功應用於國際空間站(儘管日本目前缺少獨立性和自行發射空間站能力)。中國首個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空間站雛形)已經投入製造,並且將在各項領域超過日本,但成功發射還需要一年,因此實際應用還是空白。

    七是日本的衛星製造技術優於中國。由於日本微電子技術、智慧化技術、航天材料和工程工藝水平等遠超中國,導致其衛星製造技術也明顯優於中國,這一點也是不爭的事實。另外,中國的應用衛星技術的成熟度也略低於日本。

    八是日本的火箭發動機技術,尤其是最體現技術水平的氫氧發動機技術比中國高。日本的推力和比推力也要比我們更大,我們的氫氧發動機應該說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綜合性能比日本,日本氫氧發動機的比推力在450秒左右,我們的在440秒左右,差一秒,運載能力可能就差了一百千克。另外,如同樣一個5米直徑的儲箱,日本可以做得很輕和很精細。每處細節差一點,它打同樣的軌道,運載力就比我們多。

    九是日本的空天飛機技術也領先於中國。日本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試驗太空梭和空天飛機技術,這一基礎研究遠遠早於中國,其技術積累也強於中國,這為日本在新世紀發展空天飛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如果日本“意外”的宣佈空天飛機試驗成功其實一點也不需要“意外”。

    十是日本火箭發射次數和衛星數量高於中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至今發射火箭僅僅一百剛出頭,發射衛星數量更是少的可憐。沒有數量的優勢就談不上質量的進步和科技的創新。

  • 2 # 虎賁31

    日本的航天科技目前處於第二梯隊,目前日本能夠發射幾乎所有種類的衛星,但是由於日本是戰敗國且航天規劃不繫統,無體系,其綜合水平弱於美俄中,火箭方面日本缺乏像長征5號以及質子那樣的大型運載火箭,衛星發射方面日本的發射總量僅僅是中國的一半,並且差距逐步拉大,日本確實在航天方面有領先的地方,但是正如日本的很多產業一樣,存在著個別方面強大,整體短板的情況

  • 3 # 有書領創

    只談平易近用客機規模。一句話謎底:研發規模天下三流、製造規模天下一流、做事規模冠絕環球。研發規模: 日本客機研發程度早些日子當先中國許多年。當運十還在泥潭苦苦掙扎之時,日本YS-11早在10年前拿到了FAA適航證。只管兩種機型紛歧樣,可是至少日本其時在平易近航規模獲得了一定的功效,而且還賣了182架,能夠說其時的日本科技研發伎倆是強於中國的。 而而今ARJ21-700 曾經拿到了中黎平易近用航空局的適航證(CAAC的適航條例根基照搬FAA),FAA適航證也指日可待的情形下,MRJ的還沒首飛呢。中國客機研發原來就是天下三流。說日本平易近機研發規模天下三流不為過。ARJ製造規模: 日本製造業全體當先於中國許多。無論是質料、工藝程度等都是天下一流,波音空客的複合質料大多半都此日本消費。貼個某度百科:經由過程平易近用飛機、策念頭項主旨實行,日本飛機、策念頭的整機級消費妙技到達了天下程度。1999年度起頭從整機級向模組級生長,最初的專案是新一代機載配置-液晶平板表現系統、殽雜式空調系統、小型飛機下落系統,這些專案已於2001年度完成。往後是中央機翼、整個主翼部件。飛機項主旨投資比率,波音767為15%,波音777為21%,波音787為35%;策念頭部件的開發程度從V2500的一般部件開發進到CF34-8C的核心部件開發,投資比率V2500為23%、 CF-34-8/10為30%。投資比率與分擔的開發比率相等。別的,操縱從波音借來的軟體開發了自己的無紙操持製造軟體,提高了大型部件如干線飛機機翼的操持製造程度。做事規模冠絕環球就說一點吧:天下準點率最高的航空公司此日本航空,第二名此日本整日空航空。

  • 4 # 來看世界呀

    日本航天也挺強,雖沒獨自進行過載人航天,但是也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還發射“隼鳥號”研究小行星,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也有日本一份。

    日本戰後非常重視科學技術,靠著戰前的技術,加上人們的努力,迅速成為發達國家,在醫療、航天、汽車製造等行業,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航天工程是一項綜合的大型工廠,只有在工業化較為完整的國家才能實現。日本的產業面廣、技術也不賴,因此有能力獨立發射衛星、探測器。早在1963年就建成了鹿兒島航天中心,擁有幾個發射場。

    日本除了載人航天,其他方面保持與國際的合作,但也有自己的嘗試。日本目前的火箭載重比不上長征5號,但運載幾噸的飛船還不是問題;他們還與美國合作,用航天飛機發射了希望號太空試驗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在軌執行。希望號太空實驗艙總重十幾噸,比我國的天宮二號試驗艙還大一些,但卻是依靠美國發射的,也沒太多好說的了。

    該空間站試驗艙已經在軌運行了幾年,用於在軌研究太空微重力、醫藥、生物、生物技術和通訊等方面的技術,主要依靠歐美國家運送宇航員;在天體探索方面,日本陸續發射了隼鳥號、隼鳥二號飛臨小行星,隼鳥二號最終可能降落在小行星上取樣返回地球。月球探索方面,他們發射了月亮女神號,搭載了14個探測器和2個微型衛星,探測月球地物特徵等。

    日本自己載人航天還沒發展起來,但是卻已經有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總在軌時間接近1年。我國目前還沒有承擔過如此長時間在軌任務的宇航員,總共進行過1個多月的太空任務。可以說日本航天也有自己的優勢,但發展前景可能不如我國。

  • 5 # 機器人觀察

    作為曾經命運交織的兩個國家,大部分人都喜歡拿中國和日本比較。

    全球航天玩家本身就少,如果非要強硬的分類的話: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歐盟屬於第一梯隊,印度,巴西等其他國家屬於第二梯隊。

    各國在軌衛星執行數量(2020年4月1日資料)

    作為第一名的是美國,擁有2012顆衛星,這裡必須要解釋一下,這其中包括了Spacex的發射的星鏈的540顆低軌道小衛星。如果不計算低軌道的小衛星美國只有1500顆衛星,跟俄羅斯差不多。

    其次,不能單純的從資料的多少上面,簡單的評估誰的實力強或者弱,這不客觀。這裡只是在表述一個觀點——全球航天領域的玩家很少。

    既然要說到日本的航天科技到底如何?

    我們就要宏觀的來說一下,日本的各項實力,然後綜合評估一下日本的各項實力。

    日本目前擁有的導航系統,各類遙感衛星

    各國衛星導航衛星數量

    目前在建設的四大導航系統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中國的北斗導航。

    在這四個導航系統之外,區域導航系統只有日本,印度建設了區域導航系統。

    導航系統

    導航系統的建設,並不單單是發幾十顆衛星就完成了,整個導航系統的建設,包括衛星,通訊系統,地面基站。中國因為一些大家明確知道的原因,得不到包括澳大利亞,北美等國家的地面基站的支援,專門開發出了星間鏈路作為傳輸方式。

    日本的區域性導航系統,2018年建成並投入執行。總計有7顆衛星。

    日本之所以選擇區域導航系統,原因在於:

    (1)日本擁有美國的GPS衛星系統,作為美國駐軍的日本,本身不可能,也做不到脫離美國。因此放著已經做好的GPS不用,轉而自己建設一個全球導航系統,在經濟上面不合適。

    (2)全球導航系統需要龐大的市場做基礎。日本如果做全球導航系統,海外市場同GPS的衝突會非常大。並且主要市場集中地,只有東南亞。

    日本的火箭技術:現役H-2B,及在研製的H3系列

    日本H-2型火箭,一直以來被不少人追捧。

    日本的火箭技術要追溯到1969年,日本的H系列火箭是從N系列火箭發展而來的。1969年,日美簽署了技術轉讓協議,由美國麥道公司向日本轉讓DELTA(德爾塔)火箭的元件和包括設計,生產及發射操作在內的全套技術。在這個技術日本研製出了自己的N-1系列火箭。

    主要研發部門是:日本宇宙開發實業團負責,主承包商三菱重工公司。

    N-1火箭成功後,帶來的問題是N-1火箭推力太小,低軌道運載能力只有1200KG,靜地軌道(同步衛星軌道)130kg的運載能力。

    日本的N、H系列運載火箭

    因此日本又在N-1的技術上研發了N-2,N-2火箭第二級採用了美國航空噴氣公司的AJ10-118F發動機。這個發動機確實提升了運載能力,低軌道運載能力:2000KG,靜低軌道運載能力350kg。比N-1提升了一本。但是這個火箭並沒有解決日本的火箭的核心矛盾。自己的技術運載能力不行。

    日本已退役的火箭

    因此,日本為了做到大負載商業衛星的發射,開始研發自己的大運載火箭。1979年開始論證H-1型運載火箭,1980年方案被批准,1981年正式研製。研製的企業包括三菱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日產汽車,川崎重工,和日本電器公司。

    H-1型火箭的2級火箭,這一次是使用的日本自己研製的LE-5液氫/液氧發動機,這個發動機確實是日本火箭領域,直接走到前列的標誌之一。(或者說起步最合適)

    這個發動機給H-2系列火箭的氫氧發動機LE-7打下了基礎。H-1累計只發射了9次,9次都成功了,然後就直接退役,開始研製更大推力的H-2系列。

    日本H系列火箭

    從左到右分別為H-2A-202、H-2A-202、H-2A-2022、H-2A-2022、H-2A-2024、H-2A-2024、H-2A-2024、H-2A-204、H-2A-212、H-2B、H-2B、H-2B.

    日本火箭引數

    日本H-2型火箭的特點是:前兩級火箭都採用了氫氧發動機,同時捆綁了固體推進劑。這給H-2火箭大推力帶來的保證。H-2火箭全長50m,芯級直徑4米,起飛質量264噸。起飛推力1963千牛。運載能力為250公里/30度傾斜角圓軌道10噸,靜地轉移軌道4噸,靜地軌道2噸,8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4.3噸,月球軌道2.8噸(嫦娥五號8.2噸),金星軌道2噸,火星軌道1.7-2.2噸,水星軌道0.7噸,木星軌道0.4噸。

    實話實說,H-2火箭確實是大推力火箭領域,除了美國,蘇聯之外,第三類火箭。

    這點不得不承認。

    直至今天,日本H-2系列火箭,仍然是主要的運載火箭,日本探測小行星“龍宮”,用的隼鳥號探測器,就是用H-2A火箭發射的。

    日本太空探測的方式和發展

    日本本身處於美日同盟領域中,因此日本享有美國國籍空間站,以及俄羅斯牽頭的空間站聯合建設的權利。

    國際空間站

    日本建設的部分及儀器

    因此,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新聞,日本的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

    日本航天科技總體來說,屬於國際一線水平,並且實力強勁。

  • 6 # 杭月狼

    1970年2月11號,日本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衛星質量/千克 9.4,軌道高度/千米339/5138,軌道傾角/度 31.07,運載火箭為蘭達-4S-5 Lambda-S-5,發射目的是試驗火箭級間分離和第4級入軌效能。火箭發射成功率為日本的76.9%(中國89.9%)。

    自此之後,發射衛星數很多,自1970年至2000年底,共發射各種衛星約70顆,數量僅居美、俄之後。日本在氣象衛星和大型通訊衛星的製造技術上領先。

    日本所使用的運載火箭是H系列火箭。日本月球探測衛星的運載火箭選用“H2A”.“H2A”使用液氫和液氧做燃料的兩級火箭,並有兩枚使用固體燃料的助推器及4枚小型助推火箭,全長57米,有效載荷為4.6噸。“H2A”六次發射除了第一次發射失敗其他都成功,發射成功率達到83%。

    日本有航天發射中心:鹿兒島航天發射中心和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日本有沒有宇宙飛船。不過日本利用與其它發達國家進行載人航天方面的國際合作,已經將5人送入太空。他們利用國際空間站KIBO艙在微重力流體、空間材料等領域開展了深入而長期的在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日本計劃到2025年日本建成可供人停留的國際月球基地。日本正在持續開發深空探測器,如金星探測器、小行星探測器等,不斷規劃與發射空間科學衛星,具備較高的科研投入機制。日本航天近15年投入經費約4667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280億元,是中國的十多倍。

    隼鳥2號於2019年2月抵達小行星“龍宮”表面,開始採集地表下岩石等樣本,並於2020年返回地球。

    日本的航天科技,雖然不屬於上乘,但是也是位於第一流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輕視他們,要重視他們。

  • 7 # 濰燕

    不要小看日本航天科技,如果藐視日本你將會輸的很慘,因為日本是世界級的航天科技強國,日本學習能力很強透過引進技術,在透過自身強大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同時日本還擁有全球最發達的產業體系和製造業能力,航天裝備製造業實現本地化,透過超強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了日本航天科技本地化和不斷研發創新新技術,始終確保日本航天科技和技術是最先進。

    日本國內航天產業最終的地區,位於日本中部地區愛知縣而航天科技發展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日本第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名古屋,而航天裝備製造業主要集中在愛知縣其它城市,愛知縣也被稱為日本的航天產業之都,因此名古屋因擁有全球領先的航天科技和產業享譽世界。

    綜上所述日本依靠世界頂尖的工業體系和研發能力,助力日本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和航天裝備製造業非常發達的現代化強國,尤其是日本航天在小行星的領域能力最為突出。

  • 8 # 紀青186

    隨著中國和印度在航天領域的崛起,日本欲在國際航天領域爭一席之地的願望與日俱增。那麼,日本在航天領域的實力究竟有多強?最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佈,火星衛星探測任務(MMX)已經獲得批准,其目標是在2024年發射具有樣本返送能力的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及火星探測車。

    MMX擬對火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進行為期大約三年的探測。科學家表示,這次任務將測試和演示進入和離開火星引力井、在低重力星體表面著陸和導航以及部署用於表面取樣等任務的裝置和技術。此次任務還將測量輻射環境,這是人類在地球磁層保護範圍之外旅行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之一。MMX的預計成本為4.17億美元。

    MMX計劃基於JAXA成功的小天體探測和樣本返回任務。眾所周知,“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是日本引以為傲的航天成就,被稱為繼阿波羅13號後人類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奇蹟!MMX在過去三年中一直處於專案前階段,重點是對任務的研究和分析,例如模擬著陸以改進航天器設計。現在,任務已進入開發階段,重點將放在推進任務硬體和軟體的開發上。

    火衛一和火衛二被認為是潛在的太空前哨基地,繞火星軌道飛行使它們成為人類在到達火星表面之前首先訪問的首要目標。航天器計劃著陸火衛一併停留幾個小時,配備一個裝有取芯器式鑽機的探測車收集至少10克的樣本。然後,航天器將離開火星系統並攜帶樣品返回地球。日本科學家預計將在2029年9月完成火星系統的第一次往返。

    MMX計劃需要配備一個環火衛一軌道器,並配備多達11臺儀器,分別為美國NASA、歐洲ESA、法國CNES和德國DLR提供的用於檢測構成火星衛星元素的伽馬射線和中子能譜儀以及一個氣動取樣裝置、深空通訊裝置、識別礦物成分的近紅外光譜儀。日本則獨立設計的則有用於識別水合礦物質和有機物的廣角相機、用於研究衛星周圍帶電粒子的鐳射高度計、塵埃監測器和質譜分析儀、取樣裝置和樣品返回艙。

    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三個國家實現了登月的壯舉。雖然日本在過去數十年裡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傲人的成就,技術水平也很高,但是由於日本的航天技術是與歐洲、美國、俄羅斯等多國合作,自己並沒有完整的技術。此次任務將是日本獨立完成的一次重要航天任務,成敗與否,我們拭目以待。

  • 9 # 土老冒他哥

    日本的航天科技很發達。日本飛機丶發動機零件的加工技術達到了一世界級水平,二零零一年機載液晶平板顯示系統,混合型空調系統,飛機著落系統已完成,發機機從v2500的部件開發到cF34一8c核心部件,另外開發了無紙設計製造軟體庫,對支線飛機機翼的設計製造已世界領先

  • 10 # 趣味探索

    日本的航天科技還是蠻先進的,不過排在中國之後。

    在航天領域,個人認為是這麼排名的,排在首位的當然是美國,排在第二位應該是俄羅斯,俄羅斯現在是沒有經濟,要不然早就實現火星登陸了,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國,中國的航天實力全世界也都見識了,真不是蓋的,排在第四位的才是日本。

    日本最牛的航天技術就是探索小行星了,比如日本隼鳥2號飛船在2019年探訪了龍宮小行星,對龍宮進行了暴力採礦,還投放了多個微型機器人,在小行星表面一蹦一跳地行走,真的讓全世界人都大開眼界。

    收集到珍貴的小行星礦石後,2020年12月,隼鳥2號將小行星樣品準確無誤地送了地球,然後再次離開了地球,飛往另一顆小行星,即便是美國的採礦飛船也無法超越隼鳥2號飛船技術。

    所以說,日本在航天領域獨具特色,還是蠻先進的。

  • 11 # 達裡婭兵器小屋

    日本航天領域是區域性亮點,整體需要聯合美國的資本,放眼世界算是中上水準了。

    航天領域牽扯的東西太多了,材料、機械加工製造以及天體物理學還有就是遙感測控技術等等。

    日本第一枚探空火箭

    日本是1955年發射了探空火箭,這是日本首次開展太空探索活動。1970年實現了利用蘭達-45型探空火箭,實現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並將將大隅號試驗衛星送入了軌道。

    蘭達-45火箭

    該衛星最終可實現遠地點5100公里距離,近地點339公里。成為了第四個擁有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日本大隅號衛星

    由於日本是基於美國幫助,而在機加工和材料科學領域有一定優勢,2001年發射了H-2A型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LEO)可實現15噸運載能力,地球同步軌道(GTO)可實現6噸運載能力,採用液氫液氧為動力的火箭發動機,兩臺助推器則是固體燃料推進。

    H-2A型運載火箭

    其在2009年就發射了可實現近地軌道(LEO)19噸運載能力,地球同步軌道(GTO)8噸運載能力的H-2B型氫氧運載火箭,上述提到的運載火箭都是由日本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本部)指定效能指標並領導三菱重工以及日本ATK硫基橡膠公司負責研發生產,與中國長征-5型運載能力上相差無幾。但是H-2B採用兩級發動機設計而中國長征-5型則是一級半。

    H-2B型運載火箭

    另外日本還在研究H-3型液氫液氧運載火箭,但是該型火箭只是實現了火箭發動機試車工作並未有任何實質發射。

    除此之外日本在固體運載火箭也有一席之地,目前主要是艾普斯龍型運載火箭,該型火箭可以將1.2噸載荷物送入地球近地軌道,該型火箭採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長約;24.4米 直徑;2.6米。可透過膝上型電腦檢測火箭狀態,緊急情況下,27-37秒內就可完成發射。外觀頗為像一枚和平衛士MX型洲際彈道導彈,該火箭2013年9月完成了首次發射工作。

    艾普斯龍型運載火箭

    目前來看日本可發射各種20噸以內的人造衛星航天器,以及在美國幫助下藉助NASA的深空探測系統來實現隼鳥型小行星探測器發射和回收,並帶回樣本。可以發射準天頂這類軍用衛星,放眼亞洲和全世界也是能排上位置的,總的來說日本航天和火箭效能是出於中上游的。

    隼鳥號

  • 12 # 追趕光速

    雖然日本航天是由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但它依然是亞洲航天起步最早的國家,日本航天曾也一度遙遙領先亞洲各國。

    首先是在火箭技術上。1970年,日本將首顆人造衛星“大隅”成功送入軌道。1977年,日本也成為亞洲第一個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國家。

    1984年,日本開始研製全新的H-II系列火箭,這是世界上第一枚兩級發動機都是用液氫液氧燃料的火箭。H-II火箭全長50米、總重260噸、直徑4米,靜止軌道載荷4噸、同步轉移軌道4噸。它的改進型H-IIB火箭起飛重量更是達到551噸。直至2016年,中國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之後,方才實現對日本火箭的超越。

    其次,日本在小行星探測的技術上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2003年,日本使用M-5火箭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入太空,開始了歷時7年的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2010年6月13日,“隼鳥”號成功返回地球軌道,並釋放了儲存標本的密封艙,艙內儲存著1500個來自小行星的物質微粒。2014年,日本又在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隼鳥-2號”探測器。並於兩年後抵達小行星“龍宮”。2020年底,“隼鳥-2號”成功帶回龍宮上的少量土壤。

    除此之外,日本對金星的探測也走在世界前列。2010年5月21日,日本成功發射亞洲第一個金星探測器“拂曉”號。2015年12月7日,“曉”號進入金星軌道,為地球的姊妹星帶去亞洲的問候,併成為目前唯一一顆在軌的金星探測器。

    最後,日本在月球探測、空間站實驗艙裝置製造、氣象衛星和大型通訊衛星等領域也處於世界先進地位。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其航天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不可小覷。

    進入21世紀後,日本航天也同樣獲得發展。日本政府為了躋身世界航天強國,投入了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一是制定雄心勃勃的日本航天發展計劃。日本一直十分重視航天技術開發。早在1978年,日本就制定了《宇宙開發政策大綱》,此後又進行了幾次重大修改,決心大力開發宇宙空間技術,充分開展地球觀測、宇宙科學和宇宙環境利用等活動,並積極進行月球探測,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業務,努力成為世界宇宙空間開發強國。

    二是斥巨資建設海外航天基地。日本國內目前僅有種子島和鹿兒島兩個航天發射中心。隨著日本爭當航天大國的步伐逐漸加快,這兩個發射中心的侷限性開始暴露。為此,日本開始在海外建設航天發射基地,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正式成為候選地。2001年,吉里巴斯與日本簽署協議,允許日本在聖誕島建立航天發射場。

    2002年,日本首次在聖誕島成功試飛無人駕駛噴氣式飛行器;2003年,日本向吉里巴斯提供1100萬美元援助資金,用於該國電力設施建設。2006年,日本又決定在全年軍費中撥出專款鞏固其在吉里巴斯的發射場地位。目前,日本已在聖誕島上建立了一個觀測站,監測種子島發射的火箭和在該地區進行的太空實驗。

    儘管如此,日本近些年的航天發展卻沒有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美、俄、中相比差距越來越大,並暴露出諸多問題:

    第一,日本在近年研製航天器的總質量與總數量、航天員數量、航天從業人員數量幾個方面與排名靠前的國家有較大差距。這其中,航天從業人員數量的差距尤其嚴重。2015年,日本僅有8千餘人從事航天相關行業。即使是相關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選擇在航天行業就職的學生也僅佔10-20%。雖然日本以明顯少於其他國家的人數創造了不凡的成績,但如果日本不增加該行業的人力,日本將很難擴大目前的航天產業規模。

    第二,火箭發射次數變少,發展逐步放緩。近些年,日本火箭發射次數維持在4次左右,2021年也僅僅發射3次。日本航天產業的發展長期是由政府主導,然而,日本政府本身缺乏長期航天計劃,這直接導致日本航天企業的生產意願不強,嚴重削弱航天產業基礎,進而限制了日本航天的發展。

    第三,日本政府早期的航天政策“過分強調研究開發高精尖技術”。儘管發射了技術領先的“隼鳥”小行星探測器和“希望號”實驗艙等,但由於沒有給予應用衛星足夠的重視,導致其商用衛星和火箭發射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無法獲得國內和國外的商業訂單。

    第四,日本航天基礎技術薄弱,事業發展屢屢受挫。由於日本航天工業發展初期過分依賴美國,基礎技術薄弱,自主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這直接導致其在航天關鍵領域止步不前。

    今天的日本航天,雖依然具有世界一流的實驗、探測和航天製造技術,但沒有形成獨立的航天研發體系。與此同時,日本航天的政府投入、技術能力、保障能力、創新能力也不足,同第一梯隊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漸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所在的縣有高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