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宅男看影視

    當年韓信如果聽蒯通之言,楚漢爭霸時自立,反劉邦,韓信謀反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率倒底有多大?我個人認為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

    為何?

    理由非常簡單,看一看韓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劉邦慘敗於項羽後,闖韓信軍營奪韓信帥印,留下多少漢兵給韓信?二千人,僅僅只有二千人,而之後韓信手中有多少人,三十多萬人,也就是說除二千人是原來的漢軍,其餘的人都是新募來的新兵與其他六國的降兵,這些新人對劉邦不可能有感情,也不可能聽劉邦的,韓信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易如翻掌!其實就是連這二千人由於長期戰爭也留下不多了,可能實際數也就幾百人了。

    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韓信若反,是件多少容易的事。

    韓信拿下南韓之後,韓信向劉邦要代齊王,劉邦知道後非常生氣,不想給,但把旁邊的陳平與張良給急壞了,張良當時就說:“韓信如反,無人能制”

    張良當時說過:“韓信如反,無人能制”這是說著玩的嗎?我看這是一句大實話,韓信如果反了,劉邦絕對是沒有任何辦法制服的,這也是後來韓信必死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良為何會說這樣的話,這是因為,韓信軍中除了幾個漢軍故將,已經沒有什麼漢軍的勢力了!韓信軍中以灌嬰、曹參的軍職最高,騎兵軍團總司令是灌嬰,步兵軍團總司令室曹參,韓信若反,灌嬰、曹參只有跟著反,為何,因為不跟著反只有被殺一途,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因為他們的手下已經不是舊漢軍,都是新人,只可能聽韓信的,不可能聽灌嬰、曹參的。

    劉邦武關奪帥印後只留下給了韓信多少人,二千人,曹參、灌嬰當時去了劉邦那裡並不在韓信軍中,後來的三十萬人都是韓信自己靠招募新兵與收六國降兵來壯大的,而韓信的隊伍壯大後,曹參、灌嬰這才又被劉邦派來掌握軍權,你說,那些萬夫長,千夫長,關健時候是聽韓信的呢?還是聽這兩個後面才來當官的人呢?

    曹參、灌嬰對劉邦一定會很忠心嗎?我看未必,事實是,曹參、灌嬰對韓信佩服得不得了!當年,劉邦與項羽在鴻溝對峙時,劉邦不知發了多少要韓信發兵夾攻項羽的命令,但韓信就是不動,這兩人還不是老老實實的觀望! 並沒有聽劉邦的命令!

    項羽當時還派武涉來當說客,希望韓信反,韓信如果沒有反的力量,項羽怎麼可能這麼做?

    劉邦本意並不想分封異姓王,為何還要封韓信為齊王,那是怕韓信反不得以而為之,是無奈何,如果韓信無反的能力,劉邦絕對不會這樣委曲求全的。

    韓信做了代齊王,蒯通勸韓信反,如果韓信聽了此人之言,這時候韓信如果真反了,成功率有多高,我說是百分之一百。為何?

    這是因為,劉邦這時候並不是皇帝,也不過只是一個王——漢王而以,大家反劉邦,大家不可能有心理負擔,韓信當了齊王也是王,劉、韓兩人的地位從法理上來看是平等的,你說曹參、灌嬰會聽誰的?如果你不聽韓信的,後果又會如何?不聽劉邦的,後果又會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有數的,這些人必會聽韓信的,如果不聽,勢必會被手下所殺,然後地位會被手下取而代之。

    眾人要跟從的人,必定認為是最終能得天下的人,因為這樣就可得分封而可得富貴,當時,劉邦有二十萬軍隊,項羽有十萬人,而韓信一人就有三十多萬人,你說以韓信的軍事能力,誰能笑到最後?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誰?

    你必定會選擇那個最終能當皇帝的人,你必定會選擇最後的勝利者,韓信有如此大的軍事優勢,韓信又有如此的軍事才能,得到天下的可能性如此之大,比劉、項二人大多了,你又是韓信的部下,你會為了舊主而背判現在的新主嗎?

    韓信最後的下場是被劉邦的婆娘呂后滅三族,後果嚴重不嚴重?謀反不成功最後的下場也不過如此,史書說得沒錯,韓信是為了感恩劉邦提攜和知遇之恩才沒有反,韓信被舊情所累,終於痛失良機。

    劉邦是個常敗大王,在軍中根本沒有什麼威望的。

    劉邦當了皇帝后,反了的人還大有人在,所以劉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的威望,如果你是一個軍官,你願意跟劉邦還是跟韓信?不明而喻!韓信那樣忠心於他,劉邦給韓信的報酬還是滅三族,其人品也好不到那裡去,所以說漢軍舊將就一定會忠誠於他,不過是後人的猜測而以!

    我認為,韓信如果反了,不但是隻是天下三分有其一了,而是住定要做皇帝的!

    為何,理由也很簡單,項羽派武涉來遊說韓信反,項羽必定會與韓信聯手的!

    二人一聯手,大下形式就完全變了,張耳、陳烯、英布、彭越這些牆頭草也必會加入滅劉隊伍,劉邦基本很快就會完蛋了。

    必須先滅劉邦再來對付項羽,為何?主要原因是,項羽沒有稱帝之野心,項羽只想當個王,而劉邦有那個當皇帝的野心,所以必須先滅劉邦。

    劉邦即使一時滅不了,也不可怕,因為劉邦已經非常老了,拖上十來年,劉邦死了,劉肥為帝,滅起來就容易了,韓信畢竟很年輕!

  • 2 # 人從眾81

    首先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既然是假設性的問題,那麼讓我們的思維再廣擴一點。

    韓信的首席謀士是蒯通,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蒯通一定會主張韓信割據一方。因為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是韓信曾經的老闆,幫誰都會遭人詬病。割據一方之後形成鼎足之勢,誰也吃不掉誰,三國的歷史將會提前幾百年。

    後來的事態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觀點,韓信臨死前嘆呼: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鼎足之勢是當時最好局勢,結果韓信幫了劉邦,再後來呂后和蕭和聯手做掉了韓信。

    韓信的結局告誡我們,有機會單幹的時候就大膽幹一票,既使失敗也沒有遺憾,期待老闆漲工資希望太渺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見到一個人淚水就止不住,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