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遠東
-
2 # 祁華550
這個比較複雜。
首先是孩子先天性格。
後天的家庭環境很重要。
有的放矢的鼓勵,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
-
3 # 歐陽鋒的鋒
孩子的性格絕大部分來自家庭教育,作為父母是不是捨得放開孩子去面對一些事情。家庭應該給予孩子正面的的榜樣,讓孩子去獨立面對和處理一些事情。如果事事由父母擺平,一直把他養在溫室,他自然無法經歷風雨。
-
4 # 一襲輕嵐
孩子脆弱,抗挫折能力差,與家長在伴隨孩子成長時對孩子過分溺愛與保護有較大關係,當然也孩子先天因素與對外很少與其它小朋友接觸,缺乏適當地應對能力有一定聯絡。
孩子出生後的性格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但一般是後天因素起很大的作用。
比如孩子學走路時,如果家長出於怕孩子磕著碰著等方面的考慮,就會過分地予以保護,從而讓孩子比其他同齡孩子走路晚得多。
如果在孩子走路摔倒之後,家人予以過多的關心與保護,又哄又拉,使得孩子在今後遇到挫折後便會大聲哭叫來尋求安慰與幫助,而不是靠自已來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顯得很脆弱,抗挫折能力很差。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
其實,孩子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在成長的各個方面家長予以過分呵護,甚至替代所造成的惡果。
鄰居有兩個男孩,大的五歲,小的不到兩歲。大的因從小由他在外打工的爺奶所帶,甚是溺愛。小的由年邁的老太奶所帶。
現在,大的男孩摔倒之後,往往大哭大叫求助;
小的男孩摔倒之後,從來不哭不叫,他總是先爬到一個可扶的地方,如有桌凳的地方,然後扶著他物站起來。獨立性很強。
要想改變孩子的這一性格特性,必須從小培養其獨立性,不要溺愛,不要過多袒護,凡事儘量讓他親力親為,儘量予以鼓勵。更不能代他做他該做的事。
多帶他到兒童娛樂中心玩耍,教育他如何正確處理與玩伴的衝突。
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在實踐中讓孩子體驗到快樂。才會逐漸讓孩子變得堅強起來。
-
5 # 唷唷兔
建議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差,跟家庭教育分不開關係,家長過分的的給予孩子保護,會導致孩子的受挫能力越來越差差,建議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家長不過分插手孩子的事情,鼓勵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給孩子建立自信心
-
6 # 武妹育兒
孩子脆弱背後肯定有父母爺爺奶奶溺愛的行為,小孩子只要重3歲以後開始,就要讓他養成獨立的習慣,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衣穿鞋,父母一定不要幫助做,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吃點苦,不要教他怎麼做,而是要問他該怎麼做
-
7 # 李公子歸來
這是關鍵還是需要父母去引導。
一,父母應該起到榜樣作用。例如,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犯錯,首先不是去兇孩子,而是去教育,去講道理,小問題上,父母要學會去原諒孩子,孩子有困難,要去鼓勵他克服困難等等。
二,如果孩子有啥要求,要正確對待。能滿足儘量滿足,但也不要什麼都答應,要有個度。
三,有空多跟孩子談談心,跟孩子去外面走走。例如去給孩子買買衣服等等。
四,孩子如果表現好,要告訴他,表揚他。
五,要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多交朋友,多講話,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例如學校開展演講比賽,父母要一起去陪孩子參加,臺下給孩子加油。
總結下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8 # 奈斯剪刀手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感覺到一點困難就甩手不幹了,堆積木的時候一有難題就發脾氣,寫不出數字的時候一把就撕掉了練習紙……這正是孩子抗挫能力差的表現,那麼如何透過家庭教育予以糾正呢?我就簡單談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不能溺愛孩子,孩子脆弱就應該鍛鍊培養他的獨立生存能力往往太過於溺愛孩子的話,孩子就會產生依賴心理,什麼事情都想要讓自己的父母為他解決,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不知道如何處理。
在家庭教育中,要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要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孩子具有自理能力的時候,就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自理,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適當分配家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孩子一旦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那就會變得有主見,不至於任何事情都會退縮。
其次,分析孩子在哪些事情上不能抗挫這裡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具體在哪裡抗挫能力差,哪方面不行,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了。與孩子及時有效的溝通,找準癥結所在。
有些孩子抗挫能力差表現在:學習遇到困難退縮,老師批評以後情緒低落甚至逐漸產生牴觸心理,與同學交往遇到事情不會處理導致友情破裂等等這些情況。
當我們找到問題所在的原因之後,就很好下手解決了,學習遇到困難,就專門針對他的學習進行輔導,找到他學習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為他解答分析,教會學會,這才是重點。面對批評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我們要學會鼓勵他,讓他知道為什麼會被批評,怎樣做能得到表揚等等這樣一些做法。
最後,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歷練才能成長作為家長不要過於憂心,有句廣告語是哪裡不會點哪裡,作為家長,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哪裡做的不好改哪裡。相信您一定可以糾正好孩子的這一習慣的!
-
9 # 為你撐起一把油紙傘
孩子成長環境最重要,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言行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抗挫能力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如何給孩子自信的平臺。
-
10 # 遇見梔子
一 培養孩子Sunny積極的性格。
這就需要父母給孩子一個Sunny積極的環境。給孩子充足的愛,每天孩子早上出門上學時,給孩子一個擁抱,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以至於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會想到父母,會告訴父母自己遇到了問題。然後和父母一起想辦法解決。
二 父母從小不要溺愛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
什麼事情都幫孩子解決。在家裡的事情父母可以幫忙解決,學習的事情呢,社會上的事情呢。一旦習慣了父母幫忙解決問題的孩子,在社會上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事情,或者壓力過大,就會選擇輕生。
三 父母引導孩子積極面對挫折和壓力。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壓力的時候,父母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怎麼去解決。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自己曾經也為挫折困擾過。讓孩子認識到人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讓孩子瞭解到:每個人由於自己能力的限制,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所以做事情不會一直是成功的,挫折在所難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讓他不要怨天尤人或者埋怨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要想讓他想想他的長處或者曾經做過很厲害的事情。
四 理出挫折的原因。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那我們就要理清思路,分析挫折的原因。找到失敗的原因後,我們就好對症下藥。然後重整旗鼓,為下一次挑戰做準備。
五 不要否定孩子,也不要讓孩子自我否定
孩子受挫折的時候,自身很痛苦,父母就要體諒孩子的心情,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說出“你真笨”這樣否定孩子的話。這對於孩子的自信心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只要孩子盡力了就好。父母應給孩子更多的鼓勵。
六 對孩子進行抗挫折訓練。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讓孩子輕易得到。父母適當的設定一些障礙,讓孩子不那麼輕易得到。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想要拿到一個什麼東西時,父母不馬上給到他,讓他透過自己的努力,想辦法得到。這樣孩子既有成就感,又覺得什麼事情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得到的。
-
11 # 彼岸花開bahk288張
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日子好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多了,導致孩子們習慣了父母的庇佑,獨立能力抗挫能力變差。我們作為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經常聊聊學校的事、同學之間的事,讓他們開啟思維,能多說話也是心理進步的表現之一吧;其次是多鼓勵他們,給他們以信心;再次是多帶他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增長認知;還有就是多給他們一些課外讀物,讓他們自己在書中探索發現!以上個人觀點,我對我兒子也是儘量朝這幾點靠近著做的,希望會有收穫。
回覆列表
題目,秒讀完畢。
我瞬間想到郭德綱的一句話:“一個人,從小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狠話,六十五歲走到街上誰瞪他一眼,可能當時就猝死了。從出生就挨一天八個嘴巴子,到二十五歲,鐵羅漢,活金剛一樣,什麼都不在乎。”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時,心裡只有一個想法:郭大爺,有生活!!!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飯桌上,跟爺爺發脾氣,我爸,嗖就給我揪了下來,下一秒,緊接著給我一個大耳雷子,給我打的那叫一個原地轉圈,又一個飛腳,我就順著地板,貼地滑行,我爸又三步並兩步飛了上來,拎起來我又是一腳,給我削的呀。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跟長輩亂髮脾氣。
可是,現在呢?孩子犯錯,爺爺哇哇喊:想打孩子,先從我身上踏過去!
還有一次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發脾氣說要離家出走,我爸和我媽,眼神一對,神默契的劈頭蓋臉一頓揍。大冬天,內蒙啊,我穿個襯衣襯褲,就給我扔出來了:走吧!Duang——關門了。我去,那個冷啊,那個凍啊,要不是我嗷嗷哭,吵到了鄰居家奶奶,估計我就被凍成冰棒了。這輩子,我再也沒有說過,離家出走這幾個字,念頭都不敢動。
現在呢?我們朋友家,一個三歲半的娃娃,撒謊,媽媽說了兩句,這娃娃,直接開門,離家出走了,還坐著電梯下的樓,差點給她媽嚇瘋了。穿個睡衣,家都不管了,衝到樓下,把孩子揪了回來,回到家,就抱著孩子,娘倆一起哭,也不訓、也不揍。哭完還跟孩子好好說,下次不能走了,乖,危險。我聽完,當時就笑了,這要是我爸媽,還敢有下次?
何為寵?何為嬌慣?
寵,希望把天下最好的愛都給孩子,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不允許任何痛苦壓力存在,所有的東西都得到的太容易。不知道珍惜,不曉得承擔,也沒有想過要承受任何壓力。
嬌慣,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來完成,孩子不必動手,確認過眼神就可以被照顧得一步到位了,甚至沒有親自體驗過“努力”,從小活在幻覺裡: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很簡單,看兩遍就會了,以為所有的人都是爸媽那樣的慈祥溫柔,都慣著自己——所以不知道做成一件事要承受何等壓力,遑論面對失敗再起來?不知道面對形形色色的人,還有做人相處的規則,所以呀,對於這些娃娃來說,你不順從他,這便是壓力。
當孩子離開家時,父母無法陪在孩子的身邊,所有的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來處理。在家又沒有人訓練過孩子的能力,也沒有人給孩子立過規矩,所以處理事情會讓孩子一次一次感覺到挫敗,感覺到壓力。
小的時候,家長縱容孩子,孩子在天堂;當入學時,家長便開始因為成績,班級表現,一味要求一個結果,把孩子要求的特別嚴格,孩子也很鬱悶。特別是很多事情父母可能都沒有做到,根本也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只是要結果,所以孩子只有標準,但沒有榜樣,沒有方法,內心中,也會看不起父母。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一位日本母親,身患絕症,深知自己活不久,便從女兒兩歲半時,就教孩子開始做飯,等到孩子四歲的時候,她便去世了,孩子跟著爸爸,給爸爸做飯,照顧爸爸。看到這件事情時,我很感動。每一位父母,其實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明白,陪伴孩子的日子開始倒計時了,不管五十年、六十年,還是更長更久,都有結束的時候。既然如此,與其嬌慣,不如從小訓練孩子,從一點一滴開始,從每一句話開始教起,讓自己努力成為巨人,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飛翔,讓孩子有能力,有好的品德,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便是給孩子第二條生命——讓他活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