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肥的每日放送

    那不是和現在一個樣嗎,任何時代的官員被貶,歸園田居的永遠都是極少數。就像一個公司職員被開除了,那他可能跑到山裡隱居嗎?人總要生活的,而且大多數人是有慾望的,隱居是沒辦法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古人中像陶淵明這樣甘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樣生活的,少之又少。

  • 2 # 曾雒

    本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古人被貶官後大多數因為官場失意,懷才不遇而怨天尤人,鬱鬱寡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徹底放下名利和慾望,而陶淵明之所以能棄官歸田是因為他放下了名利,也就放過了自己!他的興趣由追逐名利,轉變為寄情山水!活的輕鬆,活的灑脫!

  • 3 # shadow背影

    而且古代很多都是這樣,今天我不得勢,被貶了,那天說不定我就回來了,就算不回來,貶官大家都知道,降低官位,可能還要背井離鄉。就說最差吧,最差也能混個縣令噹噹。縣令官職是不大,可他是一縣之長,相當於今天的縣委書記,公安局長,兼財政局長等職。那可是權利大的很,而且上面管的也不嚴。

    就好比今天來說,你在一個縣裡當縣委書記,是個正處級。你要是在省裡當個局長或者副局長,是個正廳或者副廳,是比縣委書記大,可省裡比你大的管多了去了,很多事可不是你說咋樣就咋樣。縣裡呢,基本相當於個土皇帝。

    懂了嘛!不是說被貶職好,是說就算貶職了也是個官呀。

  • 4 # 大海里的小魚

    首先陶淵明並不是被貶流放。而是自己不喜歡官場那一套而主動辭官去過田園隱居生活。再就是他的家境應該比較富裕有豐厚的物質基礎,他的祖父做過太守,家境應該不會很差。說到底陶淵明更像是個文人,自己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那一套。本身自己比較孤傲,儘管在官場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歷練但骨子裡還是那種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性格,所以最後還是徹底告別官場,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而那些被罷官流放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多數是迷戀官場的權利,要想獲得提升難免要依附於某個利益集團。如果哪天這個集團的人倒臺了很難免的也會惹禍上身,牽連到自己。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真正做到功成身退的人少之又少。可能他們踏上這條仕途之路的時候就已經別無選擇,身不由己了!

  • 5 # 千河讀歷史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古人經常經歷被貶,為何感覺極少有人能像陶淵明那樣,棄官歸田?

    這個問題分倆個階段來看,首先來看下陶淵明的人生和到後面為何棄官。

    陶淵明家道沒落

    陶淵明時代,家庭已經破敗成不像樣子。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

    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孟嘉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響了年幼的陶淵明,喜歡飲酒,得意時旁若無人。

    出身寒門

    陶淵明家雖曾出過高官,可是仍然出自寒門。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為做官之前,就曾生活舉步維艱。當時陶侃的母親為了款待陶侃的朋友,不惜削斷自己的頭髮換取酒菜。陶淵明也是如此,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人情世故

    人情薄如紙。俗話道: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涼。你家在官位的時候,多少人慕名巴結,可是一旦倒臺後,很少有人前來看看。這就叫: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此時的陶淵明無權無勢,自然很少有人前來雪中送炭。

    根據史料記載

    陶淵明先後出仕共計五次: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為鎮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可以說,早年間陶淵明有著深遠的政治抱負,尤其是在398年的時候,他投身於桓玄幕府,那時他認為晉朝必敗。

    沒想到,結果不盡人意。不久,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桓玄試圖入蜀,卻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時年三十六歲。

    陶淵明離開恆玄和第一次離開的緣由大致一樣,就是自己在這裡無法苟且,無法忍受。

    劉裕的崛起。

    後來劉裕消滅了桓玄,才有可能使晉朝復興,走向正軌。從這個意義上講,陶淵明仍舊嚮往著光明和正義,嚮往著一種健康的時代力量。他後來退出劉裕集團,當然也是同理。因為劉裕越來越流露出篡位的野心,流露出無道的本質,與桓玄並沒有什麼不同。按照陶淵明的人格理想來說,這種情勢之下也只有離開,繼續合作是不可能的。

    陶淵明離開劉裕之後即轉入劉敬宣的幕府,在時間上是連續的,不必當成第二次進入官場,延續的時間也不長。

    第四次入仕就是做“彭澤令”了,幾乎與第三次是連在一起的,也是四十一歲這一年。這次時間更短,不到三個月就走開了。不同的是,這次詩人下了最大的決心,可能也是屢次挫折徹底教育了他。四十一歲的人正是不惑之年,他就此做出了最終的選擇,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土地。

    因與劉裕關係親近,陶淵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僅當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徹底歸隱田園了。此後,劉裕建劉宋屢次請他出山任職都被拒絕,因為,此時曾經效力於桓玄這件事對於陶淵明而言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無論是晉朝的皇帝,還是劉宋王朝的皇室,他們都可以拿這件事來要挾他,這就相當於一臣曾侍過二主。陶淵明當然知道這很危險,所以,乾脆不再當官,也不再站隊,以此保自己一條命。這在政治場來說,算是一個明智之舉了。

    其實,陶淵明做劉敬宣的參軍,已然拉近了他與劉裕的關係,而後,再遠離政治旋渦,從而,保住了性命。因為,陶淵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勢力的一份子,為了剝離他的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處理自己與劉豫以及皇室的關係,如若不然,說錯一句話就很可能人頭落地。

    從公元407年開始,劉裕皇帝對桓玄餘黨繼續殲滅,這期間,很多人死於非命。從這一點看出,陶淵明歸隱,徹底避開桓、劉兩黨的鬥爭,尤其是像他這般身份特殊的人,能逃過獵殺劫難,屬實政治有遠見。

    總結,陶淵明一生從未被貶過,一直都是自己棄官離開。但又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歷史上還真有很多被貶,然後棄官的。

    比如鄭板橋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書畫一時之盛,達官貴人紛紛搶購。鄭板橋是康熙時的秀才,雍正十年的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後放山東範縣、濰縣縣令,主政一方,做了老百姓的父母官,著實努力了一番,平抑豪強為民謀利,試圖做出一番政績。

    但是,乾隆時期已經官場黑暗,上下相護,不僅地方豪強肆行不法,而且上層有官員掩護,鄭板橋的努力未能成功,夾在上級官員和下級豪強之間,為老百姓做好事的努力始終沒有大的成果,反而被官場所排擠,於是鄭板橋憤然辭官而去。

    古人十年寒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謀的一官半職。在民間,更是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言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論呢?就是因為讀書讀得好,才能有機會做官。才能避免成為苦力。

    有很多人有理想,有抱負。還有些人胸懷大志,一身本領。有平臺才能施展,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像那些有才氣,有能力的人,家境還富裕的人。有的人只能隨波逐流。被貶的再低好歹也還是個官!

    好了,本期文章就到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為什麼會忘記把舌頭收回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