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町

    民:老百姓,

    聊:依靠。

    指: 老百姓無法生活下去。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耳陳餘列傳》:“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辨析:“民不聊生”和“生靈塗炭”;都表示“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但民不聊生偏重“人民的生活;偏重於衣食,自然生存狀況極其惡劣,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辦法活下去”;“生靈塗炭”偏重在“人民的境遇;倍受蹂躪、殘害。”

  • 2 # 福自福地來wjf

    民不聊生,指生存沒有指望,生活與生存一點希望都看不到了。

    民不聊生內含妻離子散,逃荒要飯的概念。即民間大眾有地不能耕,有禾不能收,有糧也吃不嘴裡頭。人們缺吃少穿,且失去經濟來源,人們誰也顧不了誰,因為自己也處於水深火熱的苦難當中而無法自救。

    那麼民不聊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它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朝庭君昏而臣奸,忠臣良將也無力挽回的凸敗局面,國策不合民意,執行者篡改上策,造成了朝庭禍國殃民的黑暗局面。

    二是戰爭。無論戰爭有道與無道,無論是發動侵略性戰爭或是主持正義的戰爭,或是應戰國(方)等,均會傷及無故的白姓。戰爭行的是燒殺搶虜,戰爭就是一部殺人的機器,家家戶戶不但要供糧供物(或是被搶虜糧物),還要供兵與役等。死傷的都是老百姓,戰爭可毀壞大多家庭。

    三是大興土木(大工程)。其呈下派攤奴,役,錢,糧,物等,甚或被地方搜刮一空,勞民傷財而死難者成群。

    四是天災。凡趕到三侯不利的年份,不是大旱,便是大澇,或是滿天的蝗蟲枯吞禾穀等。這樣的年境僅次於戰爭的惡度,而災難是一點也不減的。

    五是盜賊。土匪(含蕩將,大幹),山代王和眾多地方性起義反朝的無紀律無規章的平野部隊,大多以騷民,刮民,搶虜民,霸佔民眾的利益為目的。

    以上五條,均為導至天下大亂,民眾無法生產,難以生活而艱難生存的民不聊生的苦難原因。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民不聊生”從字面上意思來說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意思,表示老百姓的生活特別困難,已經沒法再生存下去。就像解析“生活”一詞,我個人理解的意思是先生存下來,再好好的活下去。

    言歸正傳,古代所說的“民不聊生”包括哪些方面呢?“民不聊生”這個詞最早記載於《史記當中》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其實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老百姓活不下去,下面根據自己的理解大概說下有這幾種可能。

    長時間的戰亂導致老百姓性命難保 生存不易

    在亂世的時候,老百姓都喜歡出個“聖人”終結亂世,開創太平盛世。歷史上大多的開國皇帝都是受到世人和後人稱讚的,因為經歷過戰亂和了解老百姓的困苦,才知道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對老百姓有多重要。

    戰亂年代,各方勢力為爭奪地盤和資源,是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的。古時的老百姓都是以耕地務農來養家,但在戰爭時期,土地作為爭搶的資源,老百姓是沒有土地的,只能依附大地主和權勢的人才能存活。常年的戰亂讓老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逃難,所以老百姓希望沒有戰亂,希望活在太平盛世。

    天災不斷也會導致民不聊生

    翻來古代史,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天災,比如清朝康熙晚年在江南發生的黃河決堤事件,連綿數月的暴雨導致黃河氾濫、沖毀民居導致老百姓無家可歸,只能逃離家鄉去避難。

    比如元朝末年乾旱導致莊家顆粒無收 老百姓活活餓死,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說到這裡想想在天災時候的老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古代皇帝窮奢極欲的做法也會導致老百姓民不聊生

    古時候皇帝有明君,那也就有昏君了。皇帝的一些政策和做法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比如宋朝皇帝宋徽宗喜歡奇花異石,所以命人在對東南地區的珍奇文物進行搜刮,也稱“花石綱”。

    由於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的百姓,要供應錢穀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為了讓船隊透過,拆毀橋樑和房屋,導致江南地區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由此爆發了以方臘為首的農民起義。

    看下有關花石綱的記載

    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二十年"。見於《宋史》。
  • 4 # 凱哥講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說一下民不聊生的字面意思:意思是生活艱辛,無依無靠。也可用來形容生活極端困苦。

    這個成語呢,出自《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戰國末年,各大諸侯國爭奪霸權,戰爭不斷。紀元前293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在伊闕大破韓、魏兩國軍隊,斬殺24萬人,並掠奪了大量財物,被殺死計程車兵的家屬,悲慟欲絕。

    秦軍又頻頻進攻韓、魏,先後奪佔了幾百座城池,使成千上萬的人喪失了性命。接著,秦兵圍住了魏國的都城大梁。眼看城門快被攻破了,虧得齊、趙兩國,揚言要發兵救魏,秦昭王才改變戰略,下令圍魏的大軍,改攻楚國。

    白起的大軍很快攻入楚國,楚地的百姓又遇到一次浩劫。一年後,白起又率領秦兵,進到魏都大梁城下,想一舉摧毀魏國。但韓兵迅速趕來援救,使秦兵無法攻下大梁,白起只好退兵。

    韓、魏兩國的百姓,不知有多少人被殺,導致民不聊生,流離失所。

  • 5 # 雲海文史苑

    民不聊生:指百姓沒有賴以生存的東西,生活極端困苦。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的情況可以總結為幾個方面

    1、頻繁的戰爭

    戰爭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炮聲一響黃金萬兩,一場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斷的戰爭導致勞動力缺失,農業生產停滯,糧食等物資無法供給到廣大的人民中,而戰爭物資的收集大部分都來源於對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的搜刮,從而進一步導致底層人民食不果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混戰,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僅僅長平戰役,就坑殺了趙軍40萬人,對於人口稀少的古代,基本上是喪失了大部分的勞動力

    2、暴政、高額稅收和徭役

    苛政猛如虎,秦始皇統一天下,繁重的徭役和稅賦,以及嚴刑峻法導致人民怨聲載道,積怨已久,最終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掀起了推翻秦朝的洪流。夏朝暴君桀是最後一個國王,名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國君之一。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傾宮、瑤臺,又從各地蒐羅美女充填後宮。桀在征伐有施氏時得了美女妹喜,回國後,晝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3、天災和瘟疫旱災、洪澇、地震、蝗災、鼠疫、瘟疫等自然災害,偶發性太突然,破壞性太強,波及範圍廣。地方官員向朝廷申請賑災物質,經過層層審批也要十天半個月,而等待物質調撥下來,又進過地方官員的層層剝削,實際到災區的物質也大大減少,在這漫長的等待中,遭受飢寒餓凍的災民,能活下來的人也寥寥無幾。古代落後的醫學技術,一旦遇上瘟疫,就只能聽天由命了4、外敵入侵歷史上五胡亂華,對中原民族的血腥屠殺;明朝時期倭寇騷擾東南沿海一帶,燒殺擄虐;近代日本的侵略,導致多少祖輩亡於鬼子的手中5、階級剝削等級森嚴的封建階級制度,皇帝、士農工商,由皇權至下層層剝削,底層的勞動階級一直備受壓迫。在中國古代,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農奴階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仲舒向漢武帝上疏《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是不是儒家學說和君權的一次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