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匹夫之責

    肯定是了。

    這已經回答了一些。如:所知漢代初始,先效行的道家哲學;之後因為也要實踐百家學說,必先關係社會,所以應先推崇"完全入世"的儒學了。

    而傳說的文界相鬥相傷,以及朝庭興替之時的"武鬥"儀式因為什麼有什麼奧秘,暫還未研究透徹。(不當指正。)

  • 2 # 趙日金141

    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廢黜百家,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乃以訛傳訛之說。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麼一件歷史大事,《史記孝武帝本紀》卻不見文字記載。

    孝武帝若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必然十分信任和器重董仲舒。然而 正相反,漢武帝十分反感董仲舒,還差一點要了董仲舒的腦袋。

    天人三策的一個論點,災異之變,何緣而起。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競不敢復言災異”。

    王之所為,上承天之所為。災異之變,乃上天對人的懲罰,天人感應。

    董仲舒的《災異之記》,漢武帝認為是譏諷自己,於是巧妙地利用董仲舒的弟子不知是自己老師寫的書,認為十分愚蠢,給董仲舒定罪,賜死。隨後又展示寬宏大量,免去死罪。

    秦始皇焚書坑儒,文化專制。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地位提高,其實與焚書坑儒本質一樣。

    秦始皇焚書坑儒,所以是暴君。漢武帝若廢黜百家,豈不也成了暴君?

  • 3 # 漂亮獅城

    《天人三策》的主要內容:

    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學,改革人才選拔制度

    從內容上來看,《天人三策》的確是儒家思想和君權的一次結盟!這部學說主要是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獨裁思想,符合君主的利益,皇帝肯定大力宣揚這一思想主張!

  • 4 # 明月海上生

    從後世的發展情況來看,儒家和君權,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一種雙贏。但是如果說“三問三策”時,漢武帝和董仲舒就懷有結盟的目的,那是不恰當的。

    漢武帝是什麼人?那是“千古一帝”,年輕時就表現出雄才大略。他召集國家精英,詢問治國方針策略,董仲舒在上百精英中,透過策論脫穎而出。漢武帝又有二問,董仲舒又作二答,最後寫成策論上奏。加上第一次的策論,就是後世所說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是是大儒,可是他的“天人三策”卻揉雜了陰陽、黃老之學。漢武帝為啥“天人三策”感興趣呢?我們看看內容:

    1、董仲舒首先肯定君權天授,老百姓要服從天子;這一點漢武帝看到肯定開心。

    2、緊接著提出天人感應,宣揚“天意”有徵兆,並用《春秋》佐證,而天意的解釋權在儒家;這是董仲舒在為儒學要地位。

    3、提出要用大一統求穩定,思想要統一;世界上最好的就是儒家思想,《公羊傳》解釋《春秋》微言大義,應該發揚光大。

    4、要做好這件事,必須建立官學,培養人才和風氣。

    當時,漢武帝想的是怎麼把國家做強做大;董仲舒想的是把自己所學發揚光大,學有所用;最後漢武帝選擇了“天人三策”,歷史選擇了董仲舒。

  • 5 # 崑崙139100429

    不是結盟。對皇家(漢武)而言是“用”。他的總框架依然是承襲秦創郡縣大一統,即在其基本大法之下,只要擁護、維繫、助力鞏固這個皇權,不管哪家哪派只要你主動來適應並利於我就行。不可錯解,也別為儒者自捧所誤,其實漢武仍是以法為根基的,用儒只是其中一招;對於儒家而言是“依附”、是“藉機利我”甘心“為用”。儒家的思想本質是搞社會關係,亦即分封制下的等級倫理關係的,所以其總綱是“克己復禮”。也因此從孔子開始就要尋求權力支撐(一要獲得君王認可,二要必須做官問政)。董仲舒吸取孔子推銷失敗的教訓,釆取改變(閹割)自家、融合各派、順法依附皇權的辦法方得其成。總上,一方是強勢下為鞏固一統皇權的多方利用;一方是無奈,面對並非所願的新制只好變換手法以適應其用。主與次是分明的。至於後世,因長期掌握話語權儒自然會自我捧抬、拔高,當然也因此固化、僵死……!

  • 6 # 魯卡爾

    我想用哲學的基本觀點來回答這個觀點。董仲舒上疏″天人三策″並不是什麼與皇權一次結盟,而是歷史必然。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諸子百家,正是中國處在奴隸制度逐漸崩潰封建社會開始建立時期。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法家與儒家之間的鬥爭,其實質就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中國古代哲學基本問題上的鬥爭史。

    法家代表是新興地主階級先進的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如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提出了一整套″法、術、勢"相結合的中央集權的法治理論,對秦統一六國起了重要作用;儒家代表是沒落的奴隸佔有制貴族統治階級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向漢武帝上疏"天人三策"正是他唯心主義極為反動的觀點。他把皇帝比喻成老天爺爺的生的天子,再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權,加上神權成為兩千多年來禁錮人民的四大繩索。

    歷代儒家思想從未保住皇帝天子神權,均被壓迫階級先進勢力所推翻。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者,為結束這一答案,我把毛主席詞賀新郎,《讀史》下闕寫在下面: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荘蹻留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 7 # 慧光2787

    "天人三策",並不是上疏,而是漢武帝對董仲舒的三次策問。第一次問統治之道;第二次問統治之術;第三次問天人感應。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漢武帝對董仲舒的三次垂詢,是重大的歷史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福澤華廈,功垂千秋!

    漢武帝登基時,漢朝建立已有六十多年。之前的文景之治,尊黃老之術,實行輕傜薄賦,予民休息,以德化民,清淨不擾民的無為之治,造就了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的太平盛世。毋庸置疑,繁榮昌盛的另一面,是諸候王實力的可怕,不解決好,國家必然容易出現新的動盪與分裂。揚長避短,革除弊端,已成必然之勢。而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如"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正是解決這些弊端的應症良藥。

    你提到的"儒家學術與君權結盟",不知是誰提出的觀點?實在令人啼笑皆非,真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

    結盟,是雙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從大局著眼,漢武帝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儒家更不必說,是為華廈千秋萬代長治久安著想,只有華廈的利益、人類的利益,絕無自己的利益。孔子周遊列國,其政治主張不被諸候接受,但他並沒有放棄。如果是為一己之私,以他的才德,放棄主張,迎合列國諸候,謀個高官,如囊中取物而已。

    儒學經世,是必然之理,正如儀封人所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意也。

  • 8 # 楓葉0829

    算是吧,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確定了皇權的至高地位,為皇權找到了理論依據。

    其主要內容: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4.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對任子訾選制。

    同時漢武帝也將儒家學說列為了國家正統學說,其他學說均為邪說。儒家學說和皇權各取所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7歲適合讀研究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