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塞外古道

    這個問題問的好,由衷的想說一點。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歷史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面,一般來說都比較有意思,比起乾巴巴的講歷史有趣多了。不嚴謹之處,只當笑談。

    1、川島芳子 大名鼎鼎的女漢奸,出生於中國,成長於日本,純正的華人。抗戰勝利後,被判處死刑。但據李香蘭講,真正的川島芳子並沒有死,死的只是一個替身。有人曾看見,在東北農村生活著一位老人,生活不算富裕。但她的言談舉止和生活習慣卻與之大相徑庭,尤其是看書時,是用一種鑷子一頁一頁的翻書。有人拿了照片給李香蘭看,李香蘭一眼就認出那就是她情同姐妹的川島芳子。

    2、宋徽宗 一日大學士周邦彥去名妓李師師那裡玩,不料宋神宗突然駕到,匆忙中周邦彥躲到了床下。趙佶給李師師帶來了剛剛進貢來的江南新橙。李師師問今晚去哪裡住,外面天也黑了,又很冷,不如就在這住下吧。後來這件事被周邦彥寫進“少年遊”這首詞裡,“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試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露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話說一天李師師正唱這首詞,宋徽宗聽出破綻,就問李師師這是誰寫的詞,李師師說是周邦彥。奶奶的,和我搶妞,還調侃我,不收拾你我不是趙佶。最後,周邦彥成功的離開京城到外地喝西北風去了。

    3、嚴嵩 嚴閣老 明代第一大奸臣。其實早前他是一個正直勇敢、堅持原則的人。歷經三次考試,嚴嵩名中二甲第二名。三年後,老母去世,他傷心欲絕,回家“丁憂”,同時做了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決定,辭官隱居。甘願放棄榮華,只為紀念自己的母親,那時的嚴嵩是個了不起的人。在守制期滿後,嚴嵩依然拒絕回朝,放下一句話狠話“奸人當道,吾不堪與之為伍”。

    4、柳永 宋代著名詞人,浪子。公元1149年,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號稱海陵王。完顏亮野心極大,他早已不滿南宋就那樣苟安於一隅。據說,他讀到柳永的那首《望海潮》,其中有描述江南的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桂子飄香、荷花映日的勝景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我不要在這荒涼的地方吃風沙。於是,不顧王公大臣反對,悍然提兵南下。

  • 2 # 有思想的蘆葦

    乾隆作詩一個人的戰鬥力相當於全唐所有詩人的總和達到四萬多首,這兒只說流傳下來的唐詩,遺失的不算;考古新發現呂布的武器不是方天畫戟,而是長矛;清官包拯的棺材是純金打造,是別人送的;簽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的李鴻章在外華人眼中是惹不起的人物,他對外華人從來都是頤指氣使;張飛英俊貌美,擅長畫美人圖;張之洞耍嘴皮子可以,辦洋務就差了,漢陽鐵廠差點倒閉,幸虧李鴻章施以援助。

  • 3 # 小怪軟體管家

    我們對於中國歷史人物的印象大多都是來自於課本當中,或者是在演義當中的描述,但真實的歷史當中可能有很多你是不知道的形象!

    1、辛棄疾

    這可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我們在課本上學到了很多的關於他的詩詞,體悟他那種渴望沙場,保國佑民的情懷,這一些都源於他本身就是一名武將,只是被逼無奈成為了一名文臣!

    2、徐茂公

    徐茂公,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名字記載為李勣。在民間演繹當中,他的形象是以軍師的身份出現的,是一個文臣的形象,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他是唐朝僅僅次於李靖的統帥,被唐太宗譽為“國之長城”,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軍師!

  • 4 # 棋盤山酒業

    好多人知道和珅文臣,但是和珅最初仕途起步是乾隆皇帝的儀仗隊員用現在話說就是保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參加科舉,但名落孫山。後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三等侍衛,被挑選為補粘杆處侍衛。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十三歲的和珅由於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學。終於做了乾隆的儀仗隊的侍從。

    後受皇太后提拔入朝為官,成為大內一品帶刀侍衛,功夫了得,雖說後來作了軍機大臣但未忘本,習練武術也是和珅才華的另一面,鮮為人知!

  • 5 # 大白白野

    秦國蜀地太守李冰父子,開鑿都江堰,是水利專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蘇秦掛齊國相印,確是燕國間諜。在秦國修鄭國渠鄭國是間諜,本想修渠害秦國,卻造福當地百姓。

    東漢蔡倫是宦官,卻改進造紙術,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南陽太守杜詩是官員,卻發明“水排”等,是發明家。張仲景是官員,卻寫出《傷害雜病論》,是醫藥專家。東漢末年周瑜是將領,卻精通音樂。

    三國諸葛亮是官員,卻是書法家、發明家。

    唐太宗李世民是政治家、軍事家,卻擅長於寫詩和書法。詩的質量也很高。唐玄宗李隆基也擅長寫詩,懂音樂。

    北宋沈括是官員,卻寫出巜夢溪筆談》,是大科學家。范仲淹詩是文學家、詞人,但打仗也厲害。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武功也擅長,打仗也厲害。宋徽宗是書法家、畫家。

    明朝官員徐光啟是科學家翻譯家。官員宋應星寫出了巜天工開物》是科學家。明朝皇帝朱由校特別喜歡做木匠活。

    清康熙和乾隆都是詩人,尤其乾隆寫詩4萬多首,數量在歷史上排第一。

  • 6 # 特邀評論員008

      1、開國上將蕭克寫過小說,其著作《浴血羅霄》獲得過茅盾文學獎。

      2、北洋軍閥段祺瑞號稱“六不總理”,一不抽菸、二不喝酒、三不嫖娼、四不賭博、五不貪財、六不佔利,這是時人對他的美譽。

      3、歷史教科書上那個公車上書,主張變法的大聖人康有為,落魄上海的時候,天天嫖娼,卻無錢償還嫖資。

    於是準備跑路到廣東,在船上的時候被人逮了個正著,非常窘迫。有人寫詩諷刺他:“避債無臺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4、晚晴重臣張之洞是個不折不扣的貓奴。他不僅非常喜歡跟貓玩耍,而且跟貓的習性也很相近,是個夜貓子,喜歡熬夜辦公,吃飯的時候,有椅子不坐,而是蹲在椅子上,貓著腰背,雙手搭在飯桌上吃飯。

      5、武則天、季羨林、錢鍾書也都是貓奴。

      6、歷史上的張飛不僅勇冠三軍,而且還是個畫家,特別擅長畫美人。

      7、雍正痴迷算命,經常閒著沒事給手下的人批八字,看面相。

      8、蔣不得志的時候,曾經混跡上海灘炒股,起初一夜暴富,但是不到兩年負債累累。不得不投入到青幫頭子黃金榮門下,請他幫忙擺平債務。

      9、隋煬帝的詩詞寫得不錯,曾經寫過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10、李清照喜歡喝酒賭博。

      11、曹丕是個劍術高手,曾以甘蔗為劍,連續擊中白刃高手鄧展的左臂,贏得滿堂喝彩。他還非常喜歡吃葡萄。

  • 7 # 別酒流年

    生活中,我們喜歡將人簡單分為好人和壞人,但是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簡單的定性一個人。正如題目所說,李白是我們熟知的浪漫主義詩人,但是他也寫出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邁作品,顏真卿是我們熟知的書法家,但在安史之亂中他也曾統領二十萬軍馬在河北腹地抵抗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數年。

    限於我們接受知識的侷限性,歷史上很多人被我們簡單的貼上了某個標籤,但是拋開這些臉譜化認知,我們會發現他們不為人知(或者說不為大部分人知)的一面。下面我就盤點幾個我們熟悉的人物的另一面。

    趙高:秦朝法律專家兼書法專家

    說到趙高,一般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偽造秦始皇遺照、“指鹿為馬”、禍國殃民等奸臣形象,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千古一帝秦始皇、奠定華夏兩千年政治格局的李斯為何對趙高信任有加?這說明趙高肯定是有真才實幹的。

    趙高本是秦國宗室,因母親犯法受到牽連,成長於隱宮(關押犯人的地方)之中。在這種環境中,趙高並沒有逆來順受,而是發奮學習,尤其是精通律法。

    後來秦始皇發現了趙高的才能,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負責教育胡亥。

    《史記·蒙恬列傳》:"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

    趙高不僅是秦國的法律專家,還是秦國統一文字的主要實施者。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苦於六國文字不同,交流不便,開始了統一文字的工作。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記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李斯的《倉頡》七章、趙高的《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學》七章就是全國的規範字帖。我們今天的漢字也完全是繼承這三部書帖。

    趙高能夠擔任統一文字的工作,得益於他對書法的極高造詣。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列出秦、漢、吳三朝書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趙高。南朝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說趙高“善大篆”。唐朝張懷瓘《書斷》捲上《大篆》日:“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

    現代學者李開元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一書中稱讚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趙高的這一面是不是很令人驚訝呢?

    張世傑:生為金人,後為元將,最終為南宋殉國

    12世紀,蒙古人崛起於蒙古高原,開啟了沒落的金國和南宋滅亡的倒計時。在這場歷史變革大潮之中有一人的經歷十分特殊,他就是“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其他二人是文天祥、陸秀夫)。

    范陽(今河北涿州)張氏一直以來就是當地望族,歷史上出過張飛這樣的猛人,張世傑也是范陽張氏族人,生於金國末年。

    張世傑出生時,金國已經進入末期,此時蒙古人開始崛起。

    公元1213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八年、金志寧元年、宋嘉定六年,蒙古人南下,河北大亂,張世傑的叔父張柔武裝組織鄉鄰自保,金國認命其為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統領當地抗蒙。五年後,張柔兵敗投降蒙古人。

    張世傑一直在叔叔張柔手下效命。

    後來張柔領兵南下滅金,在駐守杞州的時候,張世傑犯罪了。當時金國已經是末日黃花了,張世傑只好隱姓埋名潛逃到了南宋。

    因為之前一直在軍中效力,張世傑來到南宋也成為了宋軍一員。在南宋,因為勇猛有謀略,張世傑被南宋名將呂文德(就是《神鵰俠侶》中棄守襄陽的那個人,真實情況是呂文德獨守襄陽六年之久)賞識,一路提拔。

    金國滅亡之後,蒙古人開始了滅宋之戰,南下的蒙古大軍就有張柔部,而此時張柔部湧現出了又一名將——張柔九子、張世傑族弟張弘範。

    結果大家都清楚了,張弘範率領元軍在崖山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進行了決戰,宋軍敗亡,陸秀夫揹著年僅八歲的宋末帝趙昺(bǐng)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此時,張世傑並沒有自殺,而是想著尋找趙氏後人再立皇帝,可當時楊太后聽聞趙昺已死,自己也跳海自殺了。

    張世傑知道後仰天長嘆:“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續資治通鑑》)之後張世傑也跳海殉國了,一代名將忠臣自此隕落。

    張世傑對於趙宋的忠心日月可照天地可鑑,他不是沒有退路,叔叔張柔位列公侯,族弟張弘範是元軍主帥,抗元的這些年,家人族親一直在勸他投降,但張世傑不為所動。令人可嘆的是,元宋決戰竟然是兩兄弟的決戰。

  • 8 # 實說歷史

    生活中,我們喜歡將人簡單分為好人和壞人,但是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簡單的定性一個人。因為有些歷史令你難以想象,成王敗寇,勝者才有權力說話,敗者可能就被黑化,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那些古人鹹為人之的另一面!

    1、武藝高強的和珅

    很多人都知道和珅是文臣,但是少有人知道和珅曾是康熙帝的保鏢!

    和珅曾經參加過科舉,但因為學藝不精,無奈之下名落孫山,不料峰迴路轉,乾隆三十七年被挑選為補粘杆處侍衛。

    乾隆三十八年和珅機緣巧合之下演練武藝之時,被康熙看中,成為貼身侍衛,後來受到皇太后提拔入朝為官,成為大內一品帶刀侍衛,隨後高升成為軍機大臣,但和珅仍不忘本,依然每天演練武藝,習練武藝也是和珅的另一項本領,但是鮮為人之。

    2、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辛棄疾

    辛棄疾是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我們學過他的詩,知道他是一個渴望戰場的文人墨客,但是卻少有人知道辛棄疾曾萬軍中取過上將的首級。

    辛棄疾曾經勸降耿京回京請罪的,但聽聞張安國已經被耿靜殺害!辛棄疾便直接帶著五十多人前去軍營中截殺張安國,趁著張安國未反應過來便將他扔到馬上,千里奔襲殺回京城,而當時反叛軍有五萬!由此可見辛棄疾的勇猛!

    3、秦朝法律專家兼書法專家的趙高

    說到趙高,一般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偽造秦始皇遺照、“指鹿為馬”、禍國殃民等奸臣形象,但是為什麼秦始皇當初卻對其信任有加呢?

    這說明趙高是有真本領的能人!

    趙高本是秦國宗室,因母親犯法受到牽連,所以成長於隱宮(關押犯人的地方)之中。

    在這種環境中,趙高並沒有逆來順受,而是發奮學習,尤其是精通律法。同時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也是趙高所主持的,趙高的《爰歷》六章在當時為統一的文字做了製作的樣板,我們今天的漢子也受其影響很大!

    由此可見趙高是有真才實學的人!

    對此現代學者李開元也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一書中稱讚趙高是

    “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4、能詩善寫的翼德張飛

    三國中的張飛在人們的印象中,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但是史書記載張飛卻是地主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詩善畫。

    其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是這樣介紹張飛的:

    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張飛便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由此可見張飛的寬廣格局和敢於踐行的魄力和對時局的敏銳判斷力。

    同時明代《丹鉛總錄》記載:“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方案甚工,飛所書也。

    四川流江縣又發現了一個摩崖石刻,這是《張飛立馬銘》,又叫做《八蒙摩崖》。據說這是張飛打敗張郃後用丈八蛇矛所寫。同時張飛的詩歌充滿著灑脫淡然的風格,代表作便是《真多山遊記》。

    由此可見人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某些事簡單的定性一個人,因為成王敗寇,很多事情都不一定真實。

  • 9 # 國學微知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人都是立體的,一個人往往有多個側面,古代歷史人物也不例外。可我們往往只看到他特別突出的一個方面,忽視或掩蓋了他的其他方面。正如題主所說:李白,我們往往只想他是詩人,忽視他會武功;顏真卿,我們往往只想他是書法家,忽視他曾指揮作戰。這樣看歷史人物,有時會失之偏頗乃至謬誤,有時會無法理解他的一些行為。

    下面,我分享兩個古代歷史人物的故事,看看他們被忽視的一面。

    (一)孔子經過商,是名副其實的儒商“祖師爺”

    儒家“重義輕利”,中國古代又有重農抑商的傳統,有人因此認為儒家是輕視商人的。有些儒生輕視商人,但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並非如此。孔子不僅不輕視商人,他自己也經過商。

    雍正十二年(1734),果親王允禮畫的孔子像

    第一,我們知道,孔子是殷人的後代,殷人重商,周人重農。周滅殷後,把殷人遺族封在宋國。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因宋國內亂,逃奔魯國並定居下來。

    殷朝滅亡後,殷商遺族仍多從事商業。殷商時期,生意人被稱為“賈人”;周超時期,因殷人做生意的多,周人就把“賈人”稱為“商人”,並一直沿用至今。孔子身上的商業基因,可以說是祖傳的。

    孔子不輕視商人。比如管仲曾與鮑叔牙合夥經商,並不妨礙孔子對他推崇備至;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是大商人,並不妨礙孔子欣賞他。

    第二,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做過委吏、乘田之類俸祿不多的小官,青年孔子雖胸懷大志、腹有才華,口袋裡的錢並不多。

    孔子第一次周遊列國,是在他29歲到34歲之間。這時,他還沒有身居高位,也就沒有封邑和俸祿;身邊雖有幾個弟子,但靠著講學掙夠周遊列國的費用遠遠不夠;雖有大貴族如孟僖子賞識孔子,但他們也不大可能贊助孔子出國求職。

    有人說孔子講學是收學費(束脩)的。但“束脩”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讓孔子靠束脩生活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孔子對一些弟子不僅不收束脩,有時還給一些貧寒弟子提供食宿。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但這是他一生中弟子的數目,像子路、顏路(顏回的父親)等早期弟子追隨孔子的時候,顏回、子貢、子夏等後期弟子還沒出生呢。

    第三,從一些記載上看,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可能是帶著商品販賣的。《韓詩外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弟子子路

    孔子在去往郯城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齊國的賢人程本子。兩人一見如故,把車子靠在一起聊了很久。孔子回頭對子路說:“子路,取五匹帛送給程先生。”

    子路假裝沒聽到。過了一會兒,孔子又說:“取五匹帛送給程先生。”子路只好照辦。程本子走後,子路責怪孔子說:“過去我聽您說過,君子不在路上交朋友,女子不能沒有媒人就出嫁。有些事兒君子是不能做的。”

    孔子說:“《詩經》裡不是說過嗎:‘野外的蔓草連成片,草上的露珠亮閃閃。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豔。雖然是不期而遇,也要滿足我的心願。’這位程先生,是天下的賢士。今天我們在路上邂逅,如果我不送他禮物,也許這輩子我們都不能見面,那會是我的終身遺憾。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孔子周遊列國時,車上竟然拉著不少絲織品(帛)。春秋時期,魯國出產的絲織品檔次很高,被稱為“魯縞”。孔子在路上遇見個以前不認識的人,一出手就是五匹,說明沒少帶。在當時貨幣不發達的情況下,魯縞可以當錢使,也可以用來交換其他商品賺錢。

    孔子兩次周遊列國的費用,很可能就是販賣魯國特產賺來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更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十多位春秋到兩漢時期的富商,子貢名列第二位。子貢的商業才能,大概是從孔子那裡學到的。

    現在有人提倡“儒商”,孔子可以說是儒商的祖師爺。

    (二)朱元璋是“兵三代”,他的外祖父曾參加過崖山海戰

    1279年,張世傑率領的宋軍與張弘範率領的元軍,在廣東新會的崖山決戰。宋軍失敗,十餘萬南宋軍民殉難,丞相陸秀夫揹著6歲的皇帝趙昺跳海殉國。張世傑率殘部準備遠走海外,以圖再舉,途中遭遇颶風,在平章山溺水身亡。從此,南宋最後一支有組織的抵抗力量覆滅,蒙元統一中國。

    在張世傑的部屬中,有些人倖存下來。張世傑有一位陳姓親兵,是崖山海戰的倖存者之一。他就是朱元璋的外祖父,由於朱元璋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明史》中給他立傳時,稱他為“陳公”。

    南宋大將張世傑畫像

    《明史》記載,陳公是維揚(今江蘇揚州)人,給張世傑當親兵,曾負責侍衛宋末帝趙昺。崖山海戰時,陳公掉進海里,僥倖回到岸上。《明史》裡對陳公這段經歷,加進了一些神異的描述,我們可以不管。總之,陳公是九死一生活下來的。

    陳公回到家鄉後,不願為元朝當兵(他的戶籍屬於軍籍),就躲到盱眙津裡鎮,以巫術為生。明史專家吳晗先生在《朱元璋傳》裡是這樣描述的:“他(陳公)原來會巫術,就靠當巫師,畫符唸咒,看風水,定陰陽過日子。”

    陳公活了99歲,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家姓季的,二女兒嫁給朱五四(朱元璋的父親)。朱元璋稱帝后,派人到盱眙找到陳公的墓地,追封他為“揚王”,在京城設祠廟祭祀,並請大學士宋濂為他撰寫墓誌銘。

    朱元璋畫像

    《明史》中記載的陳公事蹟,只能來自朱元璋本人的回憶。這說明朱元璋幼時沒少聽外祖父或者母親講那段經歷。吳晗在《朱元璋傳》中也說:“母親曾翻來覆去的說外祖的故事。”朱元璋對元朝的憎恨,對叛宋降元的蒲壽庚的憎恨,從幼時就種下根了。

    崖山海戰之前,張世傑曾率軍到達泉州。當時,掌握泉州大權的是市舶司蒲壽庚。蒲壽庚家族幾代人擔任泉州市舶司,世受宋室皇恩。張世傑到達時,城內的宋朝宗室子弟想開城接應,蒲壽庚卻閉門不納。張世傑退走後,蒲壽庚“盡害宗室千餘人,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備極慘毒”。由於蒲壽庚的背叛,張世傑失去了一塊重要抗元根據地。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嚴厲懲罰蒲壽庚的後人,稱他們為“餘孽”。蒲氏後人被充軍禁錮,並規定“世世無得登仕籍”。因此,不少蒲姓人改姓吳、黃或卜,不願改姓的,只能去做魚戶,世代住在船上。

    從陳公這方面來講,朱元璋算是個“兵三代”。朱元璋對蒲氏後人的嚴厲懲罰,很可能與他小時候聽說的外祖父從軍經歷有關。

  • 10 # 碧琳侯趣談史

    謝道韞——柔弱才女,不讓鬚眉

    謝道韞,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她出身陳郡謝氏,可謂一等一的名門望族,父親是安西將軍謝奕,叔父是赫赫有名的“江左風流宰相”謝安,兄弟也都是當朝名士。

    謝道韞事蹟記載不多,最著名的故事應是《世說新語》所記載的“詠絮之才”。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左將軍王凝之,書聖王羲之次子,《晉書》記載他“亦工草隸”。但除此之外,沒了。王凝之才華平平,聲名不顯,別說謝家子弟,連他自己的兄弟都比不過。謝道韞一度對王凝之很是不滿,還回孃家抱怨:“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謝家一族中,叔父輩有謝安、謝據,兄弟中有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個個都很出色。想不到天地之間,還有王凝之這樣差勁的人)!”後來經謝安開導,謝道韞才勉強接受了王凝之。

    之後,謝道韞在王家平平淡淡地過了幾十年。此時東晉氣數已到尾聲。隆安三年(399)十月,浙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孫恩、盧循為首的起義軍迅速攻破了上虞、山陰,直逼會稽。當時的會稽內史正是王凝之。謝道韞多次勸諫王凝之早做準備,積極備戰。但信奉五斗米教多年的王凝之卻置之不理,而是閉門祈禱,向道祖借兵。謝道韞無奈之下只好親自招募了數百家丁,天天訓練。

    終於,敵軍兵臨城下。由於王凝之之前沒做任何的防備,大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會稽。王凝之帶領手下突圍,誰知剛出城門,就稀裡糊塗地被敵人砍下了腦袋。謝道韞眼見丈夫兒女接連被殺,悲痛不已,但還是挺身而出,手持兵器帶著家丁女眷奮起殺賊。儘管謝道韞膽識過人、勇氣可嘉,但她畢竟只是一弱女子,加上寡不敵眾,最終還是被敵人所俘虜。此時她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劉濤。

    孫恩為了斬草除根,想要處死那孩子。謝道韞厲聲喝道:“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孫恩被謝道韞的膽氣所震懾,非但沒有殺死她的外孫,還派人將他們送回會稽。此後,謝道韞一直寡居於會稽。

    濟尼曾稱讚謝道韞:“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既有曠世的才情,又有不讓鬚眉的瀟灑氣度。這樣的女子,放眼上下五千年,也是難尋。現在看來,她一生的悲劇,也許就來自那場錯誤的婚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至驚蟄,萬物甦醒。請詩壇高手以“驚蟄”為題,寫一首詩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