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奇謀很多,看似牛其實幹的都是將領應該乾的活。三國演義的確很厲害的書,但是羅貫中一無治國之才二無統軍經歷。

    三國志是因為年代相近,寫的諸葛亮就明顯客觀多了。現實世界永遠不會和小說一樣美好。

    1,外貌: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三國志的描寫。大致三國演義更誇大了一些。總歸都是帥的出奇。

    2,三國志裡面的諸葛亮,不擅長奇謀,也就是說,人家諸葛亮不擅長兩軍對戰,我坑你來你坑我的把戲。諸葛亮擅長於治理國家。收拾政務。收拾政務不僅僅是後勤,還要高瞻遠矚。諸葛亮明白蜀國現在該和誰聯手,該發展的是兵力還是農業,但是並不太擅長於坐在小車車裡,指揮士兵該怎麼打仗。三國志裡的諸葛亮是帥才,他的智慧在於領導國家的方向。顯然他的確這裡很強,年27就能看出未來世界的走向,並且促使發展為三足鼎立。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則是一個為將之才。

    3,帶兵才能,雖然不擅長於勾心鬥角,不擅長於爾虞我詐,但意外的,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的諸葛亮都非常善於領兵。三國志裡,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戰,但是諸葛亮死了。司馬懿後來看見諸葛亮帶軍時駐紮的營地大嘆:“天下奇才。”陳壽對諸葛亮帶軍的形容如下: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

    4,對於三國志,諸葛亮治理政務的能力更是驚天動地。怎麼說,陳壽表示,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諸葛亮帶的不是一個正在打仗的國家嗎?為什麼他能在國家打仗的情況下還能治理成這樣?我不理解?但是陳壽這樣一個學術嚴謹的人就是這樣形容他的治國的。

    5,三國志裡,諸葛亮治國能力120,滿分100。帶軍能力98,滿分100,出奇謀妙計能力80,滿分100。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治國能力100,滿分100,帶軍能力100,滿分100,出奇謀妙計能力100,滿分100。嗯,畢竟是小說人物,要完美才好。

    6,總結,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智謀近妖。在三國志裡雖然諸葛亮有缺點,但是陳壽開始把諸葛亮比作蕭何,管仲。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陳壽覺得諸葛亮失敗在手下沒有優秀的將領,不能彌補他不擅長你詐我來我坑你的缺點。最後陳壽又說,諸葛亮去世很久,還有梁益之民討論他。“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陳壽覺得諸葛亮受民的愛戴遠遠超越召公,子遠等人。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陳壽寫這句話,和我的感受一樣吶。就是諸葛亮終於讓我相信,這種理想化的東西居然可以成真,司馬懿說的對,天下奇才也!

    7,最後陳壽乾脆把諸葛亮和咎繇,周公這種人放一起了。反正對於諸葛亮的崇拜程度,恐怕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是大約一樣的。

  • 2 # 火煮水壺84501

    《三國志》是一本記述三國時期歷史事件的史書,是魏晉時代的陳壽所著,陳壽是三國末期,晉國初期的一位歷史學家。因為陳壽離三國年代較近,對三國時魏蜀吳所發生的事件非常清楚,所以記述的,大部分應該是真實可靠的。

    而《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一本小說,是一種娛樂形式的讀物。作者生活的年代離三國時代較遠,裡面描寫諸葛亮就像神仙一般,呼風喚雨,能掐會算了,能借來東風,能以石頭布成陳法,阻擋幾十萬雄兵。這是為了吸引讀者,給作品增加趣味性。但純屬無稽之談。

    而《三國志》裡所記載的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評價非常中肯,諸葛亮在政治上,治理國家方面,頗有建樹,使蜀國國富民強,國力充實,其治國成績,與古時的管仲蕭何等同。但在軍事方面,水平就一般般了,沒有什麼出奇的謀略。戰術謀略方面過於求穩,而放棄了很多成功的機會。最成功的戰役,是剿平南中叛亂的戰役,春季出發,秋季就平定了南方叛亂。赤壁之戰,也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的神話橋段。真實的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功勞,與孔明一毛錢關係也沒有。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終不敵曹魏,累死在五丈原。

    諸葛亮只是個凡人,不是能借來東風,呼風喚雨的神人,也不是能用石頭布成陣法,阻擋十萬大軍的神棍。《三國演義》裡面的描寫非常失實。

    但羅貫中就是一個小說家,它可以天馬行空,對這些事情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的。寫的好玩兒,寫的開心,作品吸引了讀者,這就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諸葛亮這個人物,而做出的一些張冠李戴的事情,把在別人身上發生的事情 ,或者別人具有的能力都加在諸葛亮身上,是為了作品的趣味性及可讀性,以及吸引讀者的眼球。其實這些事是根本不存在的,

    但《三國志》就不一樣了,他非常中肯,非常正確地評價了諸葛亮的生平事蹟。《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比《三國志》的諸葛亮要厲害許多,這是小說的需要,是為了增加閱讀量的需要。

    所以評價諸葛亮這個人物,要根據《三國志》來評判。不要被《三國演義》的虛假描寫所帶歪了。一個是史書所載,一個是民間傳說,兩種版本,我們要正確認識。

  • 3 # 溪源影視

    說到諸葛亮,想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三國演義裡的那個借東風,祈天星的諸葛形象。但對比三國志中的諸葛形象,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形象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現將幾條個人意見 分析如下:

    第一,真實的諸葛形象並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關於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時的借東風,在臨終之際的觀自己之本命星,至於其中如在關趙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時可以透過將星的隕落來推測出來,在我們現在看來,則更是天方夜譚。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細讀,便很難發現這種字眼,這固然體現了正史與小說的不同對待歷史的方式。但無疑,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實。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更多是服務於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真實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數現在的觀點來看,諸葛亮實際上更加偏向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按三國志中所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可做此說的一個重要依據。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戰績,所有的軍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別,幾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橋外未嘗敗績,這明顯有著誇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劉而為之。在三國志中,諸葛的軍事才能並未到達鬼神莫測的程度,而是相對三國演義來說,相當客觀的。只是屬於上等水平而已。

    第三,諸葛亮的地位問題。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地位,個人感覺,並不是十分突出,誠然,這可能是和正史的體制有關,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覺是陳壽理性的分析佔據主要地位,他並未如同後世羅貫中般存在著強烈的尊劉意識,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謀臣,當然這點我是無疑的,儘管有學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說但終歸不如此傳統觀點之固,我個人也持諸葛為劉備集團第一謀士之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既然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謀士,並且我們都清楚全書的基調是尊劉為正統。故而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們有諸葛亮之智慧空前絕後,世所無匹之感,當從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團中的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孫權集團中的周瑜,陸遜等人則恐未必遜色。我個人以為陳壽在做三國志之時,並未料到後來人對諸葛的推崇如此備至,故而比較客觀 ,或者說是對其他謀士而言相對公平。諸葛作為劉備集團第一謀士當無疑問,做三國之最,則應存而不議眾謀士的時期事件不同,難以作比,各種排行終歸無聊,無用之功而已。

    第四,諸葛的政績的重視程度問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關於諸葛治國的記載,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此條評價。而對比三國演義中,對諸葛的政績描寫實在少之又少(個人在這十來年讀三國演義的印象中就是沒有,此說可能過於絕對了)。可能也是出於服務讀者的需要,畢竟戰爭的場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寫則會比較無聊,難以令人引發興趣。但作為嚴謹的歷史來講,則實在是說不過去。書中對諸葛的戰爭的各種描寫,宏大等詞已被後人用盡,自是不必贅述。個人感覺在第二條中已經提到,我更傾向於把諸葛作為一個政治家而非一個軍事家。

    故而對比這兩書中對於諸葛的不同側重點,可以明顯體會出兩者對於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陳的記載更加符合史實,而羅書則更多的服務於自己的目的,如服務讀者。後者相比更為學者所詬病。諸葛的政績個人以為,應該在現在的基礎上更加被人們廣為所知,相比較而言,個人以為我們更應該重視他對蜀國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經濟的基礎上,才會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兩書中的形象差別還是相當大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無疑更應該參考三國志中的記載,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併為自己所用。還原歷史上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 4 # 建設者築跡

    《三國志》是史志記述,忠實原貌,不可評論,不可抒情,不可夾敘夾議,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反映事情事件,不溢美,不諉過,編寫史志原則是“述而不論",寓觀點於記述之中。堅持辯論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全面準確地反映歷史和現狀。所以,《三國志》其寫法與《三國演義》迥然不同,演義是文學劇本,可以誇大誇張,也可溢美,更可評論,也可故事情節移花接木,轉移時間地點場景,展示多種巧合,厚古薄今或薄今厚古,生編硬造,以增強文學性、趣味性、吸引閱讀性,引發讀者百看不厭等技術手段。這就不難解釋諸葛亮等眾多人物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事件展述、人物原型與性格特點、治國治政、用兵韜略等出入很大的原因吧。僅作個人觀點增補,請專家再評彈或提指導建議。

  • 5 # 僑鄉置業

    首先巜三國志》是基於現實紀錄諸葛亮的人生經歷過程,基本客觀屬實,沒有什麼誇張,諸葛亮從一介布衣,默默無名,成功上位做到蜀國丞相,託孤重臣,一步一步體現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價值,《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生前令人佩服,死後令人敬仰!

    而《三國演義》是小說,帶有虛構和誇張,還沒出場就把諸葛亮誇成是能安定天下的人,而且神機妙算等,從出山到三分天下一系列虛構的騷操作,令讀者對諸葛亮驚為天人,一開始期望太高,但最後僅三分天下直至三國歸晉的結局令人惋惜,小說中的諸葛亮更多的是,生前令人驚訝,死後令人嘆息!

    看完《三國演義》,然後放下書,去幹活,

    當我們回到現實中,體會柴米油鹽的不易,各種成功的不易,更覺得現實中也就是《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真的太厲害了。

  • 6 # 大民(劉育民)

    三國志是史,三國演義是小說。寫史要求是真實,可小說就不一樣了,小說講究的是可讀性,趣味性。三國演義的影晌比三國志大了許多。三國志是文化較高的讀書人學習的,而三國演義是稍有文化的大多數人都可以看的,它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情節甚至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尤其過去專門“說書”的人,在集市上說書招倈生意。作者羅貫中封建正統思想作怪,把蜀意為正統,把曹魏給以貶低,把諸葛亮吹得神手其神,什麼草船借箭,神壇祭東風,什麼給下屬有錦蘘妙計。就關羽來說,什麼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困古城,和曹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曹,其實,曹操被醜化了,諸葛亮被神化了。

    這些就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

  • 7 # 小松鼠和佩琪

    三國志是歷史的演義,還原度最高了,裡面的諸葛亮首先將國家治理的服服帖帖,才有後面東征和北伐。而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小說,裡面的劇情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完全是按照看客的需求來設定的情節,沒有可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宋外敵遼金、明朝外敵倭寇、漢朝外敵匈奴,四大強敵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