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時樓臺月
-
2 # 微步藍海詠
明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在於殘暴的統治,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至於東林黨只是朝廷實行統治的一種工具,只能加劇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滅亡的根本原因,因此內部矛盾才是主要的滅亡的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只是他變化的一個條件。內憂外患的政治格局,再加上天災人禍,讓關外的滿清鐵騎趁虛而入,加速了明王朝的覆滅。
-
3 # 定格影視剪輯
按照科學的說法是,明朝是滅亡與資本主義萌芽。要知道資本萌芽是需要大量金屬貨幣的,不管是西班牙還是英國,還是葡萄牙,需要海量的金屬貨幣,因為那個時候紙幣是行不通的。歐洲的金屬貨幣靠的是掠奪南美洲,明朝要靠掠奪誰?首先他不願意像西歐強盜一樣去掠奪,其次,周圍也沒有和他一樣的富餘國家,沒有掠奪物件。日本只有一點點銀礦,用的還是中國錢,東南亞?別開玩笑了,而且明朝有海禁,有大臣說去菲律賓挖白銀,還被否決了!而最後的結果就是,明朝的白銀不夠用了,所以到最後連士兵的工資都開不起,賑災就更別想了。
另外明朝的稅收物件也很有問題,北宋為什麼那麼有錢,因為北宋的稅收物件主要是工商業特別是海關,農業稅收已經只佔很小一部分了。明朝則不然,開國的時候已農業為主,這沒問題,但是到了後期,工商業已經發展了。還是以農業為主,那就有問題了,農民的收入並沒明顯增加,反而因為土地兼併,流民增多,生活更困難了,你還要他們交更多的稅,開始形成的新型資本家呢?他們賺了更多錢,卻不承受相應的稅收,這就暈菜了。要說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已經滲透進了朝廷,成了朝廷裡的實權派。東林黨,大部分都是江南的名門,可以說,這些人就是新興資本的代表,你從他們提的主張,開始干預朝政就能看的出來,而這些人,當然是一毛不拔的。所以說,說明朝亡於東林,應該是沒錯,不管是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這些資本的持有者,沒有把他們的資產用於強盛國家,只用在了肥己身上。明朝缺銀子嗎?朝廷是缺的,但是下面的人卻並不缺,因為他們就是直接和海外做貿易的那群人(明末已經開放海禁了),明朝末年富商肯定不少,但是他們並沒有把財富用在該用的地方。
-
4 # 四季文史
明亡是不是東林黨造成的?
我認為不全是。明朝的滅亡除了東林黨“推波助瀾”之外,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君王昏聵無能,朝綱敗壞,貪汙腐敗,加上老百姓民不聊生,各種矛盾匯聚導致了明朝的最終滅亡。
一、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一個王朝的覆滅肯定有諸多因素,學習歷史哲學我們知道,事物發展是向前的,矛盾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明朝滅亡是矛盾激化變得不可調和才導致了最後的覆亡。
分析一下明朝江山丟失的原因。
首先來說說明朝滅亡的內因:
①明朝末年,幾位皇帝昏庸無能,明世宗朱厚熜痴迷女色和封建迷信,不務正業的明熹宗朱由校喜歡鑽研木匠活,還有永曆皇帝朱由榔不信儒教信奉天主教,凡此種種的君王怎能撐起大明江山呢。
②朝綱敗壞,王公大臣欺上瞞下,橫徵暴斂,搞得朝廷內外烏煙瘴氣,老百姓終日怨聲載道,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其次,再說說明朝滅亡的外部原因:
①由於朝廷腐敗,官逼民反,各地反明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加速明朝政權分崩離析。
②明朝歷經很多自然災害,明前期和中期時候,是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期”,中後期又逢大旱和鼠疫,老百姓饑荒連連,各種矛盾躁動頻發,國家也有心無力。
二、東林黨各種“神助攻”除了上述原因加速明朝滅亡以外,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在明朝滅亡前後扮演了重要的“助攻”角色。這群人士是江南士大夫集團,宣揚個人主義、大談時政要事,整個一個遊離於朝廷體制之外空談誤國的“禍禍群體”。東林黨初期的動機是中性的,甚至是好的,但是到後來變成了爾虞我詐、敗壞朝綱的主角,變成了與其他黨派各種黨同伐異的主力軍。
我們學習明朝歷史知道,明朝歷來文人跟宦官勢同水火,明朝末年,崇禎帝朱由檢上位以後,一舉拿掉宦官魏忠賢勢力,那麼朝廷只剩東林黨。隨著權力的不斷膨脹,他們在誇誇其談的同時,不知不覺已經利慾薰心,為了爭權奪利,使出各種陰招打壓那些正直的官員,製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亂。包括皇帝的一些重要裁決甚至都“胎死腹中”,更不要說其他大臣想接近皇帝,都得看東林黨人的眼色,可以說皇帝的決策儼然成了東林黨人的風向標。權力的集中、利益的私侵,導致皇室的各種制度,演變成了壓迫老百姓的“尚方寶劍”,東林黨各種言皇,其本質是中飽私囊,盤剝底層,破壞階級生態,導致各種矛盾一觸即發的江湖騙子。
到了明朝後期,我們不難發現,已經變味的東林黨人,與前期胸懷天下、心繫黎民的仗義文人集團徹底背離,已經徹底演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新型壓迫階級,且這種無形的壓迫,甚至要比宦官專權來得更隱蔽、更深邃。
三、自古君與民猶如舟與水總括明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皇帝的不作為,給了一些心術不正集團有機可乘之機,並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犯上環境土壤。
東林黨之所以從東林學院走出來,並一直靠近皇帝身邊,緣於皇帝荒淫無道,偏聽偏信,也沒能像剷除魏忠賢那樣的強硬手段,否則東林黨早就被翦除,崇禎帝也不至於被李自成團團圍住。
自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朝歷代皇帝的政權都有老百姓賜予的,沒有天下蒼生的擁戴,就不會有皇室的和諧穩定,沒有芸芸眾生的擁躉,就不會有一統江山的百世繁華。
-
5 # 觀海評瀾
只能說東林黨是明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覆滅從來沒有可能是某些單一因素,而明朝的覆滅則更為複雜。但是東林黨的影響則反映著國家深層次的問題,可謂是最重要因素的表象。
1.東林黨的實質是代表著封建大地主和大工商業主階層利益註定無法凝聚全國力量。封建王朝看似是皇帝一家,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皇帝由於不可能事無鉅細的延伸其管轄範圍,所以就不得不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化成了官僚集團。東林黨人代表著當地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在明朝中後期,資本萌芽,工商業也極為發達。這就使得官僚集團與地主、商賈等利益集團相結合。當他們利益受損時,官僚集團則維護其利益。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則無法動員凝聚,甚至站上了對立面。
2.這種關係對國家有好處亦有壞處。畢竟東林黨人的利益也是國家利益的一部分,有些方面也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某些階段、時期,或在某些具體時間上,他們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一致,而與皇權對立時,東林黨中一部分有儒家信念的官員會堅決抵制皇權不合理的做法。但當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出現矛盾時,他們同樣也會堅決站在自身立場上考慮問題,做出行動。例如明亡時期,大批文官投降滿清。
3.中國的思想文化哲學的全面僵化、固化使得知識分子階層無力解決當時國家的各種矛盾,無力應對時代變局。經過朱明王朝限制的儒家思想和教育方式培育出的治國理政人才,其格局見識、認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經與現實脫節。東林黨人雖然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已經掌控了決策權,但他們的知識結構無法解決國家的問題。他們可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擅長在朝堂之中以人性陰暗面進行的分析和各種厚黑學的運用,將權術用到極致,但是一旦遇到硬核任務則束手無策。滿清作為新生力量,他們頭腦中沒有犬儒主義式束縛,因而始終能夠實事求是,所以可以不斷汲取力量,不斷取勝。但可悲的是滿清入關為了一族之利繼續了這種態勢並迅速墮落。1840年的一聲炮響,一切權謀遇到了硬實力便走向滅亡,隨之還有吃人的專制主義。
4.明朝的滅亡實質是中國文化在一個歷史時期的總失敗。這是一個民族的“自殺”。實用主義、享樂主義侵入骨髓。統治者不顧人民,即使有想法也不知道沒有能力為民做事。例如:明朝一系列不靠譜皇帝只知榨取百姓;史可法並不懂得指定國家戰略,也不懂如何具體的守城和組織軍事力量,山東長時間不去接收而拱手送給了清軍。人民也不得不拋棄秩序,也無力亦無智識建立新秩序。例如張獻忠等一大批義軍,搶劫殺戮無度,沒有建立政權意識。最後統治者與人民、人民與人民在互相殺戮中,對亂世感到絕望。而清軍恰在此時入關,在一盤散沙的關內,二十幾萬的八旗竟是最強大也最團結的力量。因此就成為了新秩序的建立者,在所有想活命的人依附下,一箇舊王朝如夜壺一般被踢進了歷史的塵埃,一群原本野蠻血腥的武士,靠著弓箭和鋼刀建立了新的王朝。
-
6 # 二曲人
在明朝滅亡這個大問題上,東林黨有責任,但不能說是東林黨造成的。題目所列問題,有些與東林黨無關,大多數是共性問題,不是東林黨一黨所特有的,不能一古腦的把十個問題扣在東林黨頭上。如果把題目中的“東林黨”改成“書生”,可能還有些確切!
明末的黨爭,不光是閹黨和東林黨兩黨鬥爭,而是多黨鬥爭,確切的說,在天啟朝是以東林黨和閹黨鬥爭為主,在崇禎朝則是以多黨鬥爭為主。如明史上說:“自萬曆以後,國事紛呶,朝端水火,寧坐視社稷之淪胥,而不能破除門戶之角立。故至桂林播越,而吳楚之樹黨相傾,猶南京翻案之故態也。”這裡很清楚的說明了一個問題,多黨爭權,以黨劃線,我是人非,決不通融,直至明亡。甚至北京明朝滅亡了,到了南明的南京小朝廷,黨爭還在繼續。崇禎年間,盧象升上疏說:“臺諫諸臣,不問難易,不顧生死,專以求全責備,雖有長材,從何佈局?”可以看出,明亡原因,黨爭是個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因為封建帝制的掌控者是皇帝,而不是其他。東林黨作為黨爭中的一方,就更不應是明亡的主要因素了。
試想崇禎登極之初,閹黨魏忠賢一方權勢熏天,天下都撫大半投其門下。在天啟年間用“廷擊”、“紅丸”、“移宮”,三案大作文章,撰修《皇朝要點》,從理論到實際,全面掌控,東林黨被徹底擊敗,實現了在朝廷中的一股獨大,擁有了完全的事務決定權。其粉絲監生陸萬齡甚至公開說:“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黨人。”然而,不到二十歲的崇禎皇帝下定決心,堅決要剷除閹黨,用時不到一年,也就實現了。東林黨人的勢力能夠大過魏忠賢的閹黨麼?
-
7 # 李厚何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路上開始興起了一股吹捧閹黨和魏忠賢,辱罵東林黨,並將明亡的一切責任歸於後者的詭異風氣——說詭異,是因為這股歪風不僅“三觀不正”,而且簡直莫名奇妙。
先說題主列出的10條。
第一,稅的問題,明末社會動盪的一大根由的確是稅賦不合理,但這個不合理的鍋首先要由皇帝來背:自正德起,皇帝就不斷擴大可自由支配的“內庫”,即皇家小金庫,而竭力壓縮需要內閣、六部和科道一層層過手的正規國庫對稅賦的掌握,所採取的辦法,就是不斷壓縮常規稅賦比例,額外增加特別的捐,因為正賦要走“正常渠道”而特捐則“特事特辦”。當特捐也不能滿足需要時,皇帝就和另外兩派勢力勾結,直接以皇家名義去各地開礦、開店,與民爭利,這“另外兩派”一派是“衛”,沒錯,就是“繡春刀”之類狗屁文藝作品吹捧的特務機關錦衣衛,另一派是“廠”,對了,如假包換就是閹黨,他們的集大成者就是劉瑾和魏忠賢。他們為貓作倀,肆意攘奪民間利益,破壞稅收正常秩序,導致民間負擔大增,國庫卻沒錢開支正常軍費,皇帝固然是最大責任者,他們卻也是第二大責任者——且根據歷史記載,他們自己也趁機盤剝肥己,無所不用其極。簡單說,明末稅收大壞在皇家小金庫衝擊正常賦稅秩序,導致民間負擔大增而國庫並未因此充實,而在這方面,皇帝是主責,閹黨是幫兇,東林和其它士大夫階層是被侵害者,《五人墓碑記》中被逼到死路的六人中既有基層士大夫也有普通的紡織工人,您想說他們都是禍國殃民的東林黨麼?題外話,明末士大夫中一些人缺乏和明朝共存亡之心,某種程度上也和這次“侵權”有關。
第二、明代搞了各種莫名其妙的海禁、管制,這些有的是合理的,更多是毫無來由的,不管怎樣,違反了禁令的就是走私,但走私的主體,註定只能是邊將,因為只有他們掌握門戶鎖鑰,比如李成梁、毛文龍、李永芳之類——您打算說他們誰是東林黨。哦,另一類走私愛好者,是這些邊將的監軍,他們中許多人靠走私發家致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太監,很顯然,他們更可能是閹黨。東林黨人當然不可能出汙泥而不染,問題在於他們都是文人,很少擔任邊將,只有個別做到有機會去走一把私的位置上。這個鍋他們可以背一點,但主體輪不到他們背
第三、剛才那就是第三啊,您的二呢?難道您自己就是那個傳說中的二?
第四、您能把漢語寫利索再出來現麼?
第五、明末整個國家都爛透了,東林中做到大官的固然如此,武將中跋扈的又何嘗例外?李成梁父子鎮守遼東四十多年,說他們是關外頭號貪汙集團冤枉麼?袁崇煥殺毛文龍固然專擅,但毛文龍貪汙又何嘗不是事實?被“桃花扇”謳歌了一把的左良玉,本人什麼表現,兒子什麼表現,自己不去翻翻書?東林黨在明清闖三家廝殺最激烈的關頭,要麼已被排擠要麼剛剛獲得平反,手握實權者寥寥無幾,崇禎朝後期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實際上就是崇禎自己,武將中跋扈的、外戚中跋扈的、地方官中跋扈的、文臣中跋扈的、閹黨中跋扈的……不是都給他一批批割了韭菜?事實上東林黨偶爾掌權,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武將是比較姑息的,比如史可法姑息四鎮,何騰蛟姑息左良玉,但結果是什麼?南明的弘光皇帝,最終不是被受到姑息的四鎮中“二劉”幫著清朝抓獲的?劉得功、劉良佐,罪過比東林黨中降清的錢謙益小?
第六、投降李自成的官員哪個黨的都有,您用哪隻眼睛看到是東林黨最多?從情理上,武將顯然是最多的,在明清闖交戰史上活躍的人物,像左光先、白廣恩、陳永福、馬科、唐通、姜瓖……都是明朝降將,其次則是地方官,他們中許多是科舉出身,當然會有一定比例東林黨人,但這只是客觀潮流使然——後來清軍入關,殉職地方官中顯然同樣是科舉比例最大,這也不能說明士大夫或東林黨的節操比別的階層更高些,如此而已。更何況投降李自成官員中最有名的馮銓,是不折不扣的閹黨(後面他還要投降一次滿清,並獻上著名的薙髮令),而李自成進城時,也正是曹化純等太監開門放進去的。順便說,馮銓固然是閹黨卻是如假包換的萬曆進士,所以科舉出身也未必就是東林黨人。
第七、抄家時三品以上京官無一倖免,他們中有多大比例東林黨我前面已經提到,皇帝自己把小金庫弄那麼肥,上行下效,從皇親田氏起無不如此,各地朱姓藩王中能毀家紓難的也就只有山東的唐王和開封的周王,武昌楚王、成都蜀王,尤其靡費國庫和小金庫最甚的洛陽福王照樣是抱著財寶同歸於盡的守財奴,在這種情況下指責東林黨不捨得錢,不覺得臉紅麼?您透過礦監、稅監盤剝走了的還沒還呢。
第八,嗯,剛那個就是第八,您已經第二次犯這樣的錯了,李秀成說天朝十過列了十一項,是因為他大熱天帶著一身傷蹲在曾國荃囚籠裡,您連十個數都能數錯兩次,又是怎麼回事?
第九、首先是崇禎想南遷,放風讓大臣先提建議,大臣有放風的,有勸阻的,放風者固然是秉承皇帝心思,勸阻的也是從全域性考慮,各方提出的方案可以歸為兩類,即要麼皇帝留守,太子南下,要麼太子留守,皇帝南下——結果惱羞成怒、死要面子的崇禎把聽自己話吹風的大臣處罰,然後自己和太子等三個兒子統統留下,這個責任歸於東林,您不覺得虧心麼?就不說廷議南下時的大臣哪一派都有,並非都是東林(東林直到弘光時才佔據朝堂之半)了。
第十、覆巢之下無完卵,清軍大舉南下,各派都是有死節者有投降者。南明皇帝中固然有抗戰到底、死得十分壯烈的朱聿鍵,卻也有投降被殺、死得十分窩囊的朱常淓;閹黨中有殉國的馬士英,也有投降清廷後帶路追殺南明餘黨,在仙霞嶺親自累死的阮大鋮;同樣是跋扈的江北四鎮武將,“二劉”賣主求榮,土匪出身的黃得功卻護主至死;同樣,東林黨中既出現了剃髮投降嫌水冷的錢謙益,自己投降卻諷刺他人投降的吳偉業,身為復社領袖卻帶頭響應清朝號召的侯方域,但也出現了殉國的史可法、奮戰到最後的張煌言,同樣是復社領袖,侯方域歸順清朝,吳次尾卻為明朝盡忠而死,只說史可法、張煌言,掩飾東林黨中也有軟骨頭固然是以偏概全,因為有了錢謙益就忘記史可法、夏完淳也是東林黨人,您能告訴我想做什麼嗎?
最後,如果您不能多讀書,請至少學會閉嘴。
-
8 # 劍風撩歷史
明朝滅亡到底是不是東林黨造成的?劍風就來給大夥兒捋一捋!
我們都知道歷史問題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用是與非,黑與白來陳述。歷史雖然是一面鏡子,但同時也是一位被人任意梳妝打扮的小姑娘。因此探究歷史的真實痕跡,我們必須用歷史的邏輯思維來分析。
東林黨晚明時期,江南一帶 的官僚、士紳、文人等,逐步形成了帶有一定政治理念,反對宦官專權,和主張開放言路的集團,由於他們很多人都在東林書院講過學,所以又稱他們為東林黨人。
初期東林黨也還是屬於較為進步集團,開始也的確是這樣。東林黨最初是以楊漣為首的較為正直的文人為主,有正氣、敢拼命,以文死諫。後來逐漸的官僚化,利益化,最後成為了江南士紳財閥的代言人。東林黨人把控輿論話語權,拼命為地主士紳巨賈謀利,在皇室面前高唱讚歌以清流自居。他們在那個時代與宦官集團在朝堂上角力、較量,兩者處於某種微妙的平衡之中。
不一樣的魏忠賢天啟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逐漸勢大,老魏利用東林黨與楚黨、浙黨之間的內部矛盾,離間挑撥他們互相攻擊,削弱對方,並且趁機罷免了一大批腐朽無能帶有東林背景的官員。在一定程度上肅清了一些吏治,東林黨在那個時期處於被動守勢,政治上被魏忠賢整的很慘。
據諸多史料證明,魏忠賢這個人貪婪無恥,打擊異己,道德上臭名遠播?不過卻在關係朝廷安危的事上處理的比較妥當。如魏忠賢打壓江南財閥榨取他們的財富,用於彌補朝廷在政治上的巨大財政虧空。
魏忠賢還推出了工商稅,組建了以太監為班子的徵稅司(主要徵收礦稅、茶稅、鹽說等眾多專案稅收,徵收對像以大商人為主),從而保證東南的賦稅能夠較為有效地進入朝廷國庫。託“閹黨”的福,朝廷對於百姓的稅賦還不算太重,日子相對還算過得去,社會還較為安定!
魏忠賢在對待遼東後金女真作亂方面頗有建樹。他大膽啟用了很多無背景的賢良人材。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等一大批名將就是在老魏的提攜下,才能夠在平遼作戰中歷史留名,讓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對著錦州防線哀嘆不已,並最終死在了袁崇煥的利炮之下!
東林集團對魏忠賢等人的憎恨與日俱增。1627年崇禎皇帝成為明朝的掌舵者,剛開始還算相對平衡。後來魏忠賢等人遭遇清算,明朝以往平衡的政治被打破了。
崇禎的困境魏忠賢一倒臺,東林黨集團重新得勢,他們利崇禎年少不知朝局的深淺,慫恿崇禎皇帝取消大部分的工商稅。這下可就要了大命了!那時正是明朝的多事之秋,國家的各項開支都很巨大。工商稅一廢除,商人開心了,明朝的財政隨即陷入了枯竭期。
國家需要錢啊,咋辦?收稅唄,收誰的誰?富商巨賈和大士紳只是象徵性的交了少部分稅,到後期崇禎甚致連這象徵性的稅都收不上來。大部分的稅又只能落到了百姓頭上,百姓愈發貧困,苦不堪言。屋漏偏逢連夜雨,小冰河時代的到來,使氣候反常,洪澇大旱頻發,饑民遍地,餓殍千里,百姓己處於絕境當中。崇禎向江南大戶們增收稅餉,無奈這些東林黨人百般抵制,盡力拖延。崇禎悔不當初,不該聽信東林黨人的讒言殺了魏忠賢!
朝廷財政枯竭無以為繼,崇禎只能折東牆補西牆,即使這樣也毫無作用。遼東前線吃緊,軍餉越欠越多,明軍屢戰屢敗。不僅如此,整個明朝天災不斷,人禍不絕,百姓食不裹腹,饑民遍地,流離失所,民變四起。崇禎曾有南遷的想法,但是被這幫東林的清流們以各種方式給堵了回去。崇禎末年,局勢不斷地惡化,首輔換了一個又一個。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崇禎皇帝厭惡透了朝堂上這幫偽君子,但卻為此毫無辦法。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城。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一棵歪脖子樹下上吊自縊,明亡!
結束語歷史就是這樣的弔詭,被釘入歷史恥辱柱遺臭萬年的大奸人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用自己“禍國殃民”的“卑鄙”手段讓疾重難返的明朝得以緩過一口氣來,讓局勢得以朝著好的方向邁進,讓百姓不致於因征斂無度而積貧積苦。
而自詡為正人君子的東明黨人卻讓朝廷內外交困,國家分崩離析,讓百姓餓殍遍地,流離失所,民變四起,最後斷送掉了整個大明王朝!
到底是誰葬送了明朝?相信終有一天,歷史會有最公正的評判!
-
9 # 悠遊IN泉州
有間接影響。明末人浮於事,黨爭是重要一部分,造成政府機器停轉,民間怨氣沖天,加上官員腐敗,最終淹沒在熊熊的農民起義中。
-
10 # 徐大乎
難辭其咎,罪責難逃。
第一,黨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廷議或發表政見時根本不顧國家利益,完全以小團體劃線,無條件地把小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只管站隊,不論是非,國家敗亡豈能無責、無罪?
第二,在明熹宗朱由校眼裡東林黨的大局觀和心胸都不如閹豎魏忠賢,看,東林黨的形象如何?危害有多大?
第三,西部剿匪、東北抗清為何屢屢失利,雖然有崇禎操切和前線將官指揮失誤有關,但東林黨把持糧草供給不及時、不足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東林黨的做派是,本黨本派,全力支援。非本黨本派千方百計掣肘,讓其失敗,以防坐大。
第四,東林黨能脫責,在於掌握話語權,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東林黨一定會把責任推到他身上的。文人不好惹,惹不起,千古一帝秦始皇、勤政模範雍正帝等被罵原因為何?
第五,崇禎帝臨死前為魏忠賢舉行了葬禮說明了什麼?“皆亡國之臣”的
悲豪難道不是對東林黨的怒斥和譴責嗎?
所以,什麼時候反對自由主義,反對結黨營私都是必要的。
-
11 # 不形不形東北第三
這個鍋不能由東林黨自己背。明之亡,是在於國家的所有的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結果。首先做為統治者項端的皇族和勳貴大量佔用國家財政收入,瘋狂兼併土地,魚肉地方百姓,所犯之罪是罄竹難書武將集團更是一團亂麻,衛所制度荒廢,中上層武將只知侵佔衛所田畝,奴役衛所軍士,吃空額,喝兵血。邊關武將走私物資,倒賣情報,致使邊防空虛。高層武將豢養家丁,行軍閥之事。最說到文人集團,明中以後就黨爭不斷,不問派別不問對錯,貪汙腐化,氣節全無!闖來降闖,滿來降滿!而東林黨只是他們當中的一股勢力。是各方勢力的集體合力致使明朝滅亡!
1.取消商稅增加農稅讓底層農民無法生存2.發動黨爭消耗大明實力
3.參加走私為敵對勢力送戰略物資
4.貪汙腐敗臺上正人君子臺下腐敗分子
5.打壓武人使邊關將士不能安心戍邊
6.沒有節操投降李自成滿清的東林黨最多7.紙上談兵理論上誇誇其談實際上一無是處
8.沒有大局觀國庫空虛時崇禎向他們借錢都哭窮李自成抄家卻家產無數
9.阻止南遷使大明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10.阻止崇禎接受李自成議和說與大明共存亡卻沒有一人做到
回覆列表
引言:
一直以來,有關大明滅亡的原因在歷史上都是爭論不休的,除去政治、經濟、軍事等傳統的考慮因素之外,有關大明的滅亡還有著另外一種觀點:即大明的滅亡是由東林黨人所造成的。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還得先談談何為“東林黨”,以及他和明朝的覆滅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一、東林黨的起源以及發展經過東林黨是出現在明末時期的一個政治集團,主要成員為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這些官僚以顧憲成為代表利用講學等方式嚮明朝朝廷進言以此來抨擊當時的官僚階級,甚至是藉機諷刺當時的統治集團,在很多老百姓看來東林人士此舉是有利於百姓的,也是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然而實際上他們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包庇擁戴那些剝削百姓的地主,東林人士實際上是在為富商大賈服務,不僅謀求政治上的利益,還有經濟上的。東林黨人當時是希望透過對朝廷施加壓力以此提升和保障富商地主們的地位。而地主們的地位提升意味著他們更加肆虐的去剝削平民,和官僚一樣一起壓榨百姓。
由於當時朝廷認為東林黨人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徵收賦稅,影響朝廷的威嚴,因此兩方勢力展開了長達幾年的鬥爭,原本就處於政治動盪人民苦飢寒的明末,經過這幾番的爭鬥,更加顯得風雨縹緲。
朝廷官僚與東林黨人之間的爭鬥引起了百姓們的不滿,由此形成了覆滅明朝的導火索。東林黨人在明中期就已經形成,東林黨人發展前期,主要利用宋代楊時等講學的方式拉攏隊伍。
儘管明中期出現了像張居正這樣的開明首輔大臣,張居正在短時期內改革澄清吏治,但是效果甚微,明神宗繼位之後就廢除了這些新政。這個時期,便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也為後來明末起義埋下了禍根。
二、明末起義:壓死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末,正值百姓水深火熱,朝廷矛盾重重的時期,東林黨人與朝廷統治集團的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外部勢力更是越加壯大,正是在這多方矛盾激化之下,以李自成為主的各方農民起義隊伍揭竿而起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農民起義。
明末1644年,李自成所率領的起義隊伍從陝西一直打到了明朝的統治中心,清軍趁機提前入關。這個時候明軍和清軍與起義隊伍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較量,可以說東林黨人向朝廷發難也大大的加速了農民起義的速度。
雖然明朝的覆滅東林黨人是一大原因,但是不可認為是明朝滅亡完全是東林黨人造成的,東林黨人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而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因素和明朝矛盾激化中的主要矛盾。一般在歷史學家們的認知裡,一個朝代的興衰有這麼幾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統治集團內部。
明末時期,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其實不僅僅是官僚與東林之間的矛盾,還有就是官僚與官僚之間的矛盾。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相比元朝時期已經有所提升,富商大賈的地位也相比前朝有所提高,因此當時存在不少的官僚階級與富商大賈同流合汙的情況,因此部分官員還是向著東林黨人的。
其次,要能夠導致一個朝代覆滅,還有就是農民無法生活下去了,試想,在古代,百姓是極不願意發動戰爭的,除非是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才會鋌而走險,因此當時明朝經歷了幾次蝗災等災害,農民的吃穿成了一大難題,對於當時政局動盪的明朝來說這是雪上加霜。原本就矛盾重重的明朝,因為農民的起義加速了覆滅。
明末時期的農民不僅受到了朝廷統治集團的剝削還受到了東林黨人撐腰的富商大賈和地主階級的壓迫,在當時對於農民階級來說,不管有沒有改朝換代,只要有飯吃就可以,所以明朝的覆滅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在於農民階級與官僚階級的矛盾已經被進一步激化。
此前也有不少學者將明朝覆滅的一大誘因歸結在當時在位的崇禎皇帝身上,認為崇禎皇帝昏聵無能,其實崇禎元年七月,農民起義軍已經在陝西舉起起義的大旗了,農民不可能只是因為一個才上位不到七個月的皇帝就起義,所以明朝中期,農民階級矛盾就已經明顯,東林黨人的出現只是加劇了矛盾的惡化。到了崇禎六年,起義的隊伍就已經達到了10多萬人,可見即使當時沒有東林黨人,農民照樣會起義,清軍也照樣會入關。
在農民起義前期,明朝採取的對策是以先剿後撫為主,而到了中期,起義隊伍進入了川陝地界,明朝一改其前面的對策而是採取了全面清繳的策略。
當時在位的思宗對起義隊伍更是惱怒,李自成的隊伍到了起義的第八年分了三路人馬,李自成在之後不久攻破了咸陽,進入了西安。
這個時候,明朝的矛盾被進一步升級,李自成也在起義的第十七個年頭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之後沒有多久,起義軍攻破了皇城,思宗自縊。李自成成功推翻大明政權之後,開始清剿殘餘勢力。
三、東林黨人與明朝滅亡的關聯東林黨人當時是因為東林書院而得名。起初,東林黨是一個朋黨而不是政黨,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統治者廣開言路,振興吏治,反對權貴專權。當時也正因為出現了明朝農民階級矛盾,所以才有了東林黨。原本東林黨初始所主張的這些言論對於明朝而言是有利的,所以當時也有部分主張得到了統治集團的肯定,當然也有部分官僚階級反對,在朝廷內部就形成了兩股勢力。
在東林黨人發展前期,他們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多少好感,直到他們因為偶然機會推選熹宗繼承皇位之後,便有了翻身的機會,當時很多位居高位的官員都是東林黨人,這樣意味著東林黨人掌握了政權,成為了當時明朝統治階級的核心。
然而,在這之後因為出現了閹人勢力的崛起,內監成為了東林黨人的阻礙,於是東林黨人和以魏忠賢為主的內監展開了長達幾年的鬥爭,朝廷內部暗流湧動,最後受害的還是百姓,也在這個時候,各階級的鬥爭開始升級。
那麼有利於政權穩定的東林黨人又怎麼會是導致明朝覆滅的一大主因呢?
如果東林黨人的出現可以導致明朝滅亡,那麼百姓們的起義就不算是主要的因素,那李自成攻破皇城也就不算是明朝覆滅的一部分軍事力量。
東林黨人的出現其實是必然的,也是當時統治集團對人才的需要,才出現了士大夫們的直言進諫。後在魏忠賢為主的閹人高壓政策之下,東林黨人迎來了一次大的洗牌,許多有名志士都遭遇了毒手,沒有援助的東林黨人悉數被破退出了政治舞臺,因為沒有一股股清流支撐,也導致後來的東林黨的初衷變了味道。後來的東林黨人嘴上喊的是仁義道德,要施仁政,實際上是為富商大賈以及地主撐腰。
在明朝中期,東林黨和閹人的鬥爭越來越厲害。關外滿人勢力對明朝的統治原本就不滿意,如果說東林黨人可以完全導致明朝覆滅,其實也就談不上什麼滿人勢力入關了。
當然了,在清兵入關後,明朝士族還抵抗的多半都是農民出身的志士,像東林黨人這樣的政治集團,不會完全把自己的性命放在沒落的明朝身上而是等候有權勢的滿人勢力入關,對於後面的東林黨來說,明朝的覆滅其實相當於他們換了主人。
因此,東林黨人誤國的說法和明朝覆滅其實從側面看是兩回事,並不是有最直接的聯絡。
關外滿人的崛起以及農民的起義才是導致明朝覆滅的主要因素,只不過東林黨人後面的變味加速了這些矛盾的激化。畢竟東林黨人前期的主張是有利於明朝的統治而不是讓明朝覆滅。
在東林黨人的心裡,他們其實是想得到農民的支援,透過這樣的方式致仕,進朝當官,而到了後期,明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江南士族並不是沒有看到也不是不清楚。
在崇禎皇帝繼承皇位之後,覺得當時的東林黨人深受其閹人的陷害,也認為東林黨的一些新政是對於明朝的統治有利,於是懲處了以魏忠賢為主的一批閹人,並且重新重用了東林黨人,不過讓崇禎皇帝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時期的東林黨已經沒有剩下什麼了。
天啟時期的東林黨已經不再像當初那樣純潔,所以導致明朝覆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後面的東林黨人再次參與政治,再次登上政治舞臺的東林殘餘激化了矛盾。
根據史料記載,清兵入關之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卻是第一個站出來臣服於清兵的人。
四、結論說東林黨人誤國甚至導致明朝覆滅,其實是一棒子打死一堆人,東林黨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錯,實際上是歷史必然,一開始東林黨人只是為了挽救國家於危難,只是因為後面遭受重創,之後成為了拖累明朝的人,所以他們也是屬於有心救國而無力使勁。
清兵入關之後還是有部分鐵骨東林男兒挺身而出抗擊清兵,而這些人在東林黨人中都是不起作用的遭受重創之後剩下的。因此明朝覆滅其實也是歷史演進的必然。